第3部分(1/3)

是誰滅亡了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文化發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雖然在高達4000公尺的高原中,但它具有豐富的水量,一片綠茵,陽光充足,是農業立國的最好地方。在這裏,印加人胼手胝足,慘淡經營,以最進步的方法建築了漂亮宏偉的宮殿,並且遵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這是多麽安祥的一個部落。印加人信奉太陽教,接受太陽神統治帝國的說法。他們還有進步的政治製度,能夠推動完善的法律來治理百姓,絕不以嚴刑酷法刁難人們。

以農業立國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四百年就知道集約栽培法,他們栽培玉米的技術是高超而無人能與之相比擬的,此外印加人在紡織品的生產技術上,更有偉大的突破,各色各樣的織法以及各種形態的精致圖案,都具巧奪天工的技巧。

由於發掘了金礦,在帝國莊嚴的宮殿建築上,四處均鑲著金飾品,燦爛耀目,光彩輝煌,但這也同時為其本身帶來了不幸的災難。

在印加帝國到了多拿卡巴克王統治時,造成了印加無以倫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後,把印加帝國分為兩部分,傳與瓦斯卡爾和阿達瓦爾巴兩個兒子來統治,於是在1532年,手足相殘,互不相讓的戰爭種下了自取滅亡的禍因。

“他們在太平洋上,乘坐浮於水麵的大房子,擲出快如閃電、聲如雷霆的火團,漸漸靠近了。”正如預言所說,貓眼、尖鼻、紅發、白皙的皮膚、蓄著胡須的天使回來了,印地安人甚至沒有抵抗,便獻出一座空城逃逸了。

其實,他們錯了,這一批被誤認為神靈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薩羅和他率領的180名士兵。

比薩羅深知必須擒獲印加帝王的皇帝,方可擄獲更多的金銀財寶,於是比薩羅和同來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後,邀請阿達瓦爾巴——印加皇帝前來卡薩瑪爾卡鎮,接受天使的蒙召,阿達瓦爾巴帶著2000名壯士,手無寸鐵地誠心接受召見,誰知竟然遭受監禁的命運。

比薩羅囚禁了皇帝,便將所有珍寶集中,並冷酷地殺死國王,以除後患。

貪得無厭的比薩羅在殺死國王後,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庫斯科,企圖搜尋更多的寶藏,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在庫斯科城中,無論是宮殿、神廟都空無一物,連稱為“太陽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亦不知去向,整個庫斯科城成了一所死的城市。

究竟印加帝國的人們以及財富,何以霎時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至今仍令曆史學家們費思難解。

有一種說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過刀劍銳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於是用竹筏載滿國王的木乃伊,和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經向上天祈禱過後,把這些昂貴的寶物沉到250公尺深的的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細思考,印加人擁有7萬精銳騎兵,難道不敢和180名西班哥人做殊死戰,而任由比薩羅橫行霸道?卻私下做大遷移,逃向不為世人知曉的高山中,這似乎不能令人滿意。

然而今日許多考古學家在綿延的安地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跡,證明印加人確實曾經拋棄辛苦經營的帝國,而在蠻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國。

在瑪殊比殊,考古學家丙海姆發現了一個洞穴,兩邊排著雕鑿極工整的石塊,可能為一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圓形建築物,外牆順著岩石的天然形勢建造,契合的巨石間插不進一張紙,牆是用紋理精細的純白花崗岩方石砌成,匠心獨具,頗有藝術價值。在這山上的墓穴中的骨骸,女性占絕大多數,從其中貴重的明器也表示她們是重要的人物,是否當年“太陽的尼姑庵”中的美女被送到這裏,繼續為印加帝國祈禱呢?

由於印加人沒有發明文字記載,使得遺留下來的問題更具神秘性。又有一些學者根據印加人的記錄,大膽推測當時印加帝國雖然擁有高度文明,但卻被突襲而來的恐怖瘟疫,橫掃全國。

然而就算是發生瘟疫,難道當時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認命了,紛紛向瘟疫低頭,垂首等死,試想1100萬的人口,如何能消滅殆盡?

遺留下來的謎,疑雲重重,從而替古代印加帝國的神秘滅亡增添更多色彩,有沒有可能在西班牙人一入侵印加帝國,另一位國王瓦斯卡爾率領著數以百萬的印加人深入蠻荒的安地斯山中,以無比堅毅的信念與勇氣,在整座山上遍築藏身的棲息之所,於是一座座宏偉的建築物在隱蔽的叢林中再現,當他們養精蓄銳,打算再度慚複當年的印加勢力時,一場大瘟疫侵襲,殘存的印加人無力再重振奮勢力,隻得繼續逗留在叢林中,埋葬死者,消滅遺跡,為了避免再度引起紛爭,他們銷毀了高度的文明,企圖掩飾當年印加帝國的強盛……然後以最簡單的方式,聚集部落為生,形成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呢?

眾說紛紜,隻有等待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們集思廣益,為它尋求一個正確的解釋。

古埃及何時完成統一

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北角,孕育了埃及文明的尼羅河穿過它的全境。人類史的研究表明,埃及這片土地是最早出現先進發達人類文明的地方。遠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就已經出現了文明城市,並且進入了階級社會。而在同時期其它大陸上的人們,還在過著原始狀態下的生活。

但當它剛剛進入奴隸社會時,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它當時被分成上、下埃及兩部分,各部分又都有獨立的統治機構。後來,下埃及被上埃及征服,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古埃及奴隸製國家。可是,究竟是誰統一了古埃及呢?至今無史料可查。

古希臘史學家希拉多德曾這樣寫道: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第一王朝的國王美尼斯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曆史上大體統一的國家。但是,現代史學家們對他的這種觀點,都抱有懷疑態度,因為研究埃及的學者們翻遍了古埃及的所有史料、文物,始終沒找到任何關於美尼斯王曾在埃及曆史上存在過的線索。而在非史實性文獻中,美尼斯卻被描繪得十分完美,完全稱得上是精神文明的楷模。因此一些學者認為,美尼斯不是真實的曆史人物,很可能是有人根據古埃及早期幾個統治者的事跡進行加工臆造的理想君王。美尼斯是神話中的人物,是神王。

但是也有人認為美尼斯可能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那爾邁王。因為在著名的古埃及文物“那爾邁調色板”上,那爾邁好像是以上、下埃及之王的形象出現的。

“那爾邁調色板”是5000多年前製作的,是在耶拉孔波利斯古城的何露斯(隼鷹之神)神廟下出土的。和所有的古代調色板一樣,這塊調色板上也刻畫著一些裝飾圖案和象形文字。隻是它的圖案反映了那爾邁王的一段豐功偉績。幾個畫麵展現了那爾邁王在何露斯神的庇佑下,奪得了“紙草之國”的情景。在調色板正麵的畫麵中,那爾邁王戴著紅色的王冠,而在反麵的畫麵內,他頭戴白冠。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因為根據對埃及曆史的研究,在古埃及,紅冠是上埃及王權的象征,白冠是下埃及王權的象征。根據“調色板”的圖案人們斷定,那爾邁既是上埃及之王,也是下埃及之王,也就是說,在那爾邁的統治過程中,上、下埃及就已經統一了。根據這種觀點,這些學者認為:美尼斯就是那爾邁。

可是,有很多學者不讚成這個觀點。因為他們也從埃及曆史研究中找到了有利的依據。

這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到底是由誰來完成統一的,是何時被統一的呢?至今仍無定論,還需要有關學者繼續研究探索。圖坦卡芒法老之謎

埃及圖坦卡芒法老在位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1200多年。相傳他本非王族出身,隻因其具有稀世之美,被法老的公主選為附馬,後來才繼承了王位。但因為圖坦卡芒加冕之時尚不滿18歲,隻得與老臣阿伊共執國政。在18歲那一年,他突然暴死,年輕的王後悲痛欲絕,以最盛大的儀式厚葬其夫。多少年以來,人們一直傳說圖坦卡芒法老的陵墓富麗豪華。然而盜墓者們走遍了“王墓之穀”,都沒有發現圖坦卡芒法老墓室的蹤影。

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在圖坦卡芒法老神秘地死去之後,年輕的王後給西亞的赫提國王寫了一封信,請求他選一名王子前來成婚,執掌王權。可是赫提王子在赴埃及途中卻遭到伏擊,被人殺死。最後老臣阿伊登基稱王,原來的王後也不知所終。圖坦卡芒法老和王後都死得不明不白,因此他們的墓室是否得以保存,本身就很值得猜疑。

20世紀初,一位美國人在“王墓之穀”發掘古墓,他搜索了整整5年,終於在一個小坑裏發現了標有圖坦卡芒字樣的陶罐。當他興致勃勃地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發掘工作隻好暫停。戰後一個名叫卡特的英國人接手了這一工作。經過6年的辛勤勞動,他終於發現了一組石階引導下的王陵大門。這就是震驚世界考古界的圖坦卡芒之墓。

當時,王陵的大門上還存有封泥和印章。打開封門,走過十幾米長的傾斜墓道,大家爭先來到那扇神秘的墓門前。卡特手持探棒在墓門上桶開了一個小洞,先伸進一支蠟燭,然後又伸進頭去。開始他什麽也看不見,隻覺得墓中一股熱氣衝得燭光閃閃爍爍,慢慢地墓內的景象也從霧氣中顯現出來:異獸雕刻、塑像、黃金——到處是閃閃發光的黃金。眼前的一切讓卡特目瞪口呆,站在他身後的人急不可耐,連聲催問:“看見了什麽沒有?”卡特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克製住奔騰的思緒,喃喃地說:“看見了,美妙絕倫。”

圖坦卡芒墓確實美妙絕倫。當人們小心翼翼打開墓門進入前室的時候,隻見門檻上散落著鮮花,似乎還是剛剛撒下的;油燈燈罩上存有新鮮的煙灰,似乎是才熄滅。整個墓室的寧靜氣氛,仿佛在提示人們,葬禮是在昨天舉行的,而法老也才剛剛睡熟。

許多年來,人們所發現的法老陵墓,都是幾經洗劫而殘缺不全的。可是在圖坦卡芒法老墓內,人們卻第一次領略到了古代埃及法老的葬禮文化:葬製,葬服,前所未見的古代工藝品及其陳列的次序、規模,等等。堆積如山的龕、箱、匣、櫃和各種家具,包羅了人世間一切實用的和可供觀賞的華貴物品。它們井然有序地陳列在墓室裏,每一件都是貼金、鑲玉、繪彩、嵌寶的。不僅整個墓室富麗堂皇,窮奢極侈,令人驚歎不已,而且它所揭示的古埃及人的生活習俗、方式和文化水平,更使曆史學家們欣喜若狂。圖坦卡芒法老之墓被發掘之後,人們又花了10年的時間才清理完其中的物品,由此可見墓中珍寶的豐盛。

在整個法老墓的發掘清理過程中,人們不由得對這座陵墓的主人——早夭的圖坦卡芒法老產生了興趣。與其人同樣大小的烏木塑像細膩傳神的浮雕和壁畫,一次又一次地介紹人們認識這位年輕的國王,他是多麽俊美、勇敢和健壯。

圖坦卡芒法老的遺體安放在哪裏呢?整個王墓分前室、耳房、庫房和墓字四間。墓室裏沒有置放多餘的家具,卻有一座碩大無比的貼金木龕隔出了一個室中之室。貼金木龕的表麵為這個室中之室築起四麵燦爛耀眼的黃金之牆,而在金壁之下義置放著一具略小一點的四層木龕,每層之間都填滿了奇珍異寶。木龕上麵鑲嵌著各種寶石,雕刻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據推測這是祝願死者安息的經文。四重木龕裏盛放著一具巨大、莊嚴的石槨。單單它的花崗岩蓋子就有2噸重。打開槨蓋,使得人們驚歎不已的是一具人形的貼金木棺。再打開這層人形木棺之後,又是一具閃耀著奇異色彩的貼金木棺。而最後一層人形棺更令人拍案叫絕,原來竟是用一整塊黃金鍛打而成,最厚的地方足足有3厘米。至此為止,人們感到,以往對古墓的知識和想像都已用盡,再也無法猜測棺裏還能包藏著什麽令人驚奇的事物了。

純金的棺蓋被掀開了,人們終於看到了圖坦卡芒法老的木乃伊,裹著亞麻布的屍體上塗滿了香料和油脂,而木乃伊的頭上卻齊肩罩著真金的麵具,黑寶石的眼睛裏閃耀著迷人的光芒。整個麵具製作得精巧、華麗、動人,使人難以相信它竟是出自公元前1000多年時的古代工匠之手,也使人不得不重新去認識埃及古代的燦爛文明。

移去金麵具,除去一層又一層的亞麻布,取下無數的護身符、項鏈、臂釧、手鐲、戒指和耳環,終於隻剩下了最後一層亞麻布……但是,且慢!金麵具掩蓋著圖坦卡芒的真麵目。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這個當年目如明星、唇如施朱、具有絕世豐采的美少年,如今的麵目會如何呢?

最後一層亞麻布被打開了,人們為所看到的一切驚呆了——圖坦卡芒靠近左耳垂的臉上有一道致命的傷痕。這足以說明傳說中的法老及王後的暴死並非謠傳。金室玉椅、珠圍翠繞增添了這個年輕人黃泉喪生的悲劇氣氛,但卻不能給人們了解這段帶有血腥味道的曆史提供多少線索。也許,在這個怪石猙獰的幽穀裏,在這黃沙吞噬的荒原下,會埋藏著更加令人驚心動魄的證據,能夠揭開這個謎底。

秦兵馬俑為誰而建

秦兵馬俑是眾所周知的古跡,它雄偉,壯觀的場景,令世人感歎。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的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和讚歎。自發掘以來,國內外的學者一般都認為,這是秦始皇的隨葬品,是秦始皇當年率領浩**軍隊的再現。

但近年來,人們對上述看法產生了懷疑。有人提出,在一號坑和二號坑裏,大量的卒兵圍繞戰車排列成一個個整齊的大小方陣,戰車兵又是這支部隊的主力,而車戰則是這支部隊最基本的作戰方式。但據史籍記載,秦始皇時期,隻是大量使用步兵和騎兵,幾乎沒有進行車戰的痕跡,因此,這個兵馬俑陣並不是秦始皇當年統帥的軍隊;另外,俑坑裏的各種武士,有的梳著發髻,有的帶著軟帽,而攻堅作戰中所必需的防衛頭盔,竟一個都沒有,大量武士沒有護身鎧甲,與橫掃六國的精銳之師似乎不相符合;還有,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規定了“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的製度,而秦俑坑裏的所有武士俑,從上到下身著大紅大綠的戰袍,紫色、藍色、白色的長褲,與秦始皇的規定完全不一樣,因此,秦始皇決不會是秦兵馬俑的主人,從武士俑的裝束和身上的銘文看,這個大型兵馬俑坑很可能是秦昭王的生母秦宣太後的。另有人對秦俑坑的性質提出疑議,因為秦朝時,仍有以活人殉葬的舊習,製造如此大型的俑坑好像沒有必要。此外坑內第一次出土的幾千件兵器中,鐵器極為罕見,這與當時已很發達的冶鐵水平是不相稱的,因此,秦俑坑很可能並不是秦陵的一部分,而是屬於紀念碑性質的紀念物。

既然秦兵馬俑不是為秦始皇而建,那它到底是為誰而建的呢?迄今也無法定論。與美國總統有關的巧合

有些巧合神秘莫測,它們的發生殊難預料。比如林肯和肯尼迪兩位總統存在著一係列令人不可思議的巧合,就是無法用概率律解釋的。

林肯1860年擔任總統,肯尼迪1960年入主白宮,恰好相隔100年。兩人都致力於黑人民權運動。兩位總統的年齡相差100歲,兩人都在任內遇刺身亡。暗殺他們的兩個凶手約翰·威爾克斯·布思和李·哈維·奧斯華爾德的年齡也正好相差100歲。兩位總統都是在後腦同一部位中彈身死。兩次行刺均在星期五,遇難時兩位總統夫人也都在場。最令人驚奇的是,肯尼迪總統的秘書名叫林肯,他曾勸肯尼迪不要去達拉斯城,但肯尼迪不聽勸告,結果死於非命;而林肯總統的秘書名叫肯尼迪,他也曾勸阻林肯不要去福德劇院,但林肯拒絕了,結果就在那裏林肯被擊斃。林肯是在福德劇院遇刺,肯尼迪則乘坐“福特”牌汽車被害。雖然兩位總統遇刺的地點不同,但仍有一個巧合:即行刺林肯者在戲院作案,謀殺肯尼迪者卻在戲院被擒。兩名刺客又有巧合之處:後來都被殺死,至今查不出被誰殺死。林肯住在白宮時11歲的兒子韋利死於呼吸係統疾病,肯尼迪住在白宮時出世隻有39個小時的兒子析德力夭折,同樣死於呼吸疾患。接替他們總統位置的副總統又都叫約翰遜。

從曆史上看,與美國總統有關的“巧合”還有個被稱之為恐怖的“0”效應。

從1840年開始,在帶“0”這一年年末被選為美國總統的,沒有一個能活著離開白宮的(1980年當選的裏根總統是個例外,但他也是九死一生,1981年3月30日被刺客打中胸部,差點歸西)。

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1865年4月14日,連任後在華盛頓福德劇院被槍擊,次日死亡,終年56歲,他是“0”效應的第二個死亡者。

,詹姆士·A·加菲爾德當選總統後,於1881年7月2日在火車站遭暗殺,終年58歲。

1900年,威廉姆·麥金萊當選總統。1901年9月6日,在由法羅泛美博覽會上被人用槍擊中。在醫院死去,終年57歲。

1920年,沃倫·G·哈定當選,他在西部進行旅行演說中,心髒病複發,不久而死。

1940年,富蘭克林·D·羅斯福當選總統,1945年夏在佐治亞州溫泉去世。

1960年,約翰·F·肯尼迪當選,於1963年11月22日被槍手伏擊打死,享年46歲,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二戰中的可怕巧合

1941年11月22日,即日本進攻珍珠港16天之前,《紐約人》報,為一個稱作“死亡的加倍”的擲骰遊戲刊登了兩則廣告。一則廣告的標題是注意、戰爭、警報。在廣告欄末尾寫著“死亡的加倍”。再下是一個雙頭鷹紋章(其形式與德國的裝飾紋章同),另一則廣告上有兩個骰子,一黑一白,每個骰子都有三麵能看得見。白骰子上的數字是12、24。黑骰子上的數字是0、5、7。骰子上方是標題:注意、戰爭、警報。

日本襲擊珍珠港事件後,許多人猜測這兩則廣告是軸心國用來告誡它們的:12和7與發動攻擊的日期有關(12月7日),5和0表示預定的攻擊時間,24表示什麽尚不清楚。這些猜測聽起來十分可信,以致聯邦調查局人員造訪了廣告的設計人羅吉爾·克雷格夫婦。

“死亡的加倍”遊戲是合法的。1941年,紐約的幾家商店都出售過這種遊戲器具。政府對此事一直存有猜疑。直到1967年之前,曾為美國海軍情報機構工作的拉迪斯拉斯·法拉格在他的《揭密》一書的新聞發布會上揭露了此事,才算了結。不久記者采訪了羅吉爾·克雷格的遺孀。她說,“廣告和珍珠港事件毫無關係,純粹是一個巧合。”

盟軍準備在1944年攻入歐洲,準備工作是在保密情況下進行的。整個行動代號為“霸王”,行動的每一實施階段又有代號。這些代號中最重要的是尼普頓——海軍突擊的代號;奧馬哈和猶他是在法國的兩個登陸點的代號,馬勒伯是為灘動提供補給的人工港的代號。

在進攻開始前33天,這些代號就開始出現在倫敦《每日電訊》報的填字謎遊戲欄內。6月2日,即進攻開始前僅四天,“霸王”的代號也出現在該欄內。

為此保安人員突襲了該報在艦隊街的辦公室,他們確信是納粹間諜在向外泄露消息。可是他們發現編此字謎的人是一個名叫倫納德·道的教師,他從事此工作已經20年了。最後,他終於使問他的人相信他是清白的,他什麽罪也沒有,一切都是巧合。佛羅倫薩的主宰麥第奇世家

1478年4月一個星期天,佛羅倫薩大教堂內擠滿了做彌撒的教徒。平民並肩站在中殿,而在教堂巨大的圓屋頂之下,市內的高門望族雲集,身上盡是絲絨織錦,珠光寶氣。離大祭壇最近的顯赫人物當中,包括富裕的麥第奇銀行業世家的成員。麥第奇家族非正式地統治佛羅倫薩已達半個世紀。其中羅倫索是家庭之首,在曆史上有“偉大的羅倫索”之稱,年約29歲,皮膚黝黑。在他身旁的就是相貌俊美的弟弟吉裏亞諾。

到了最莊嚴的一刻,領聖餐儀式開始,雄渾的鍾聲在頭頂高處響起,祭壇附近一些人突然發難,動手殺人。

人群中混進了巴龍切利和嫉妒麥第奇家族的帕齊家族成員弗朗切斯科。他們拔出常人可以帶進教堂的長劍,撲向年輕的吉裏亞諾亂砍亂刺;後來在他屍身上發現19處傷口。在同一時間,另兩個教士裝束的人從長袍下抽出匕首,迅雷不及掩耳般向羅倫索猛刺,使他立刻倒地。這四名刺客事後跑出街外,按照計劃和同黨會合,並且向佛羅倫薩的人民呼籲,自麥第奇的“暴政”下起來,掙脫枷鎖。

這些刺客的估計完全錯誤。佛羅倫薩的人民不錯是立刻起來,卻是滿腔悲憤,要緝捕刺客及其同黨歸案。結果,捕獲全部有關的罪犯,均予處死。關於佛羅倫薩人民為麥第奇家族複仇的行動,有一項獨特的記載留下來,令人毛骨悚然:年輕藝術家達芬奇看見市政議會大樓(今日遊客稱為韋基奧宮)的窗戶上,懸著一名刺客的屍體,於是把它畫了下來,連披在那被人鄙視的屍體上的衣服,也仔細描繪下來。

吉裏亞諾傷重而死,但羅倫索僥幸逃過大難,並繼承祖父和父親的基業,繼續支配佛羅倫薩的共和政體16年。從羅倫索的貢獻看來,他能逃過1478年4月的刺殺,實在值得慶幸。自14世紀至17世紀,麥第奇家族在佛羅倫薩城邦掌權達400年。他們是商人出身,由於經營有術,成為富甲一方的銀行世家,在政界有龐大勢力,其後在君主政體中世代均為大公爵,經過一個長時期,後人逐漸淪為膏梁子弟。麥第奇家族在近400百年中,隻有15世紀因促進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運動,才真真正正名垂青史。至於麥第奇家族裏又以“偉大的羅倫索”貢獻最大。他努力推廣文化活動,使佛羅倫薩充滿朝氣。

羅倫索的祖父柯西摩是盡心致力於佛羅倫薩政治和文化的第一位麥第奇家族成員,1429年,柯西摩40歲,繼承了父親龐大的銀行事業,銀行分行遍布歐洲和意大利各大城市。柯西摩是佛羅倫薩首富,本來可以舒舒服服地過生活。但他繼續拓展家族的業務,而且好比農場一個普通農民墾土耕種一樣,親力親為。柯西摩又順利涉足政壇,正如他的孫兒羅倫索後來評論說:“在佛羅倫薩,有錢而沒有政治勢力後果堪虞。”佛羅倫薩這個城邦,名義上由一個九人議會管理,議員表麵上都由人民選舉出任。不過柯西摩開始用錢收買政治勢力時,議會可以說是富有的阿爾比齊家族“囊中物”。柯西摩權勢日大,阿爾比齊家族恐怕既有的優越地位受到威脅,於是在1433年,誣陷柯西摩賣國。他們的陰謀得逞,柯西摩被流放到派杜阿城。

阿爾比齊家族沒料到事情的嚴重後果。柯西摩把麥第奇家族財產悉數提走,結果佛羅倫薩官員均損失重大。不足一年,柯西摩應邀回佛羅倫薩掌政。自此之後,阿爾比齊家族聲譽大損,柯西摩和他的後人不斷加強控製議會,不久,議會便完全聽命於麥第奇家族。不過柯西摩善用權術,雖然獨裁,卻絕不是個暴君。除了敵對家庭如阿爾比齊和帕齊之外,一般佛羅倫薩的人民從來沒有反抗柯西摩。柯西摩更開創麥第奇家族的傳統,大力資助建築師、藝術家和文學家,讓他們得以各展所長,使佛羅倫薩成為文藝複興的發源地。

柯西摩的兒子皮耶羅在1464年繼承父業,但不幸患上家庭遺傳的痛風症,飽受折磨,5年之後便撒手塵寰。當時其子羅倫索年紀尚輕,僅滿20歲,但佛羅倫薩人民仍然擁戴他主政。羅倫索本來不允,但議會鑒於麥第奇家族以往處理政務井井有條,堅決力邀,在此責無旁貸的情況之下,羅倫索毅然肩負重任,直至1492年他英年去世為止,死時隻有43歲。佛羅倫薩城邦在羅倫索領導下,達23年。

羅倫索其貌不揚,皮膚黝黑,五官並不討人喜歡,鼻子大,聲音沙啞刺耳。不過他為人和善,掩蓋了貌醜的缺陷。他十分有才華。前一天他在簡陋酒館和粗鄙的老朋友喝酒交談,次日竟和嚴肅的學者辯論哲學問題。他既寫粗俗不堪的歌曲,又作極優美的詩作。此外,他也像祖父柯西摩一樣,竭盡全力地推動藝術發展。米蓋朗基羅亦有賴於羅倫索的慧眼賞識,和源源不絕的巨額資助,才可以展開藝術創作。事實上,任何有誌於複興古典藝術的人,都可以得到麥第奇家族的資助。在羅倫索領導下,佛羅倫薩成為璀璨的文化中心,不僅給意大利文化帶來了新生命,其影響力最後更遍及歐洲每一個角落。

不僅如此,羅倫索更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不用發動戰爭,隻是借談判和締結聯盟,便巧妙地使佛羅倫薩免受敵國侵擾。他致力維持意大利各城邦之間勢力均衡,所以1492年他逝世時,那不勒斯國王不禁表示衷心哀悼,並予讚頌,稱他是不可多得的英雄。“羅倫索足以名垂千古”,那不勒斯國王說,“但對整個意大利來說,他實在是英年早逝了”。

15世紀時期,佛羅倫薩城人口約有6萬。它和鄰近六個附庸城市包括比薩、勒果恩和阿累左等,都歸入一個城邦內,由佛羅倫薩城統治,總人口約40萬。佛羅倫薩城邦理論上是民主共和政體,不過隻有佛羅倫薩城人二十一個同業公會約5000名男性會員才有公民權;同業公會本身又分等級,少數地位較高的同業公會如律師、商人、銀行家和熟練技師等,掌握治理城邦的大部分實權。那時候並沒有現代形式的選任政府。

他們把有資格的候選人名單放進皮袋裏,抽出9名市民加入政府議會,處理城邦政務,任期為兩個月。他們在9名議員中選出一個擔任“議長”,其權力和地位都比其他議員高。

事實上,這個中央組織的確按照規定每兩個月解散一次,再選新閣員繼任,而每次當然亦選出不同的議長。不過,由於在佛羅倫薩財可通神,城邦真正的領導人其實就是最富有的市民。柯西摩在他悠長的一生(他不少後代患痛風很早死去,他卻活到75歲)中隻當過三任議長;不過,麥第奇家族的財力確實對佛羅倫薩的社會繁榮貢獻很多,柯西摩因而擁有控製議會的實權,地位穩固,不管在每兩個月中誰人獲選,他的地位都不會受影響。

當然競爭者總是有的。不過柯西摩和羅倫索祖孫兩人同樣個性堅強、富可敵國。在他們的治理之下,佛羅倫薩保持繁榮富足,聲譽日隆,所以在公元1492年羅倫索去世前,根本就沒有人可以嚴重威脅麥第奇家族專政。神秘的“彩衣笛手”

“1284年6月26日約翰和保羅節,哈默爾恩城的130個孩子,被身穿斑斕彩衣的笛手帶走,從此杳無蹤影……”

上段文字是在德國哈默爾恩城的“無鼓街”的一個木牌上發現的。從中可以看出,1284年6月26日,在哈默爾恩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件。孩子們為什麽出走?走向哪裏?誰帶走了他們?至今仍是一個謎。

根據傳說,哈墨爾恩在1284年遭過鼠疫襲擊。那一年,來了一個身穿五顏六色衣服的來曆不明的陌生人,他答應以商定的款項為酬勞,將城裏的老鼠趕走。他吹起笛子,老鼠便都跟著他到威悉河裏淹死了。但忘恩負義的市民不遵守諾言,拒不付錢。那彩衣人的報複十分可怕。他又吹笛子,130個孩子便跟在他身後。經該城的東門朝著哥本山而去,那裏大地開裂,將孩子們吞沒殆盡。

這便是“彩衣笛手”的傳說,如今它已傳遍全球,為各民族所傳誦,成為許多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作曲家靈感的源泉。

在文史界,有人主張“彩衣笛手”是一個流傳於民間的類似神話的傳說故事,這個民間故事之所以盛傳不衰,是因為“彩衣笛手”的傳說中包含了一個道德哲理,因而它又是一個政治諷喻寓言。研究專家們指出:“彩衣笛手”的故事神乎其神,這個不幸的結局更使民間傳說增加了感染力,這個傳說故事的目的是要求後人牢記講究信用,不可忘恩負義的道德規範,並且諷刺了那些隻會誇誇其談則不信守諾言的虛偽君子,它並沒有以曆史上的真人真事做為依據。如同歐美許多文學作品的古老傳說一樣,“彩衣笛手”的故事成為後代許多人創作的素材。

然而在哈默爾恩城的博物館裏,卻布滿了與該城奇異傳說有關的紀念文物,其中有一個15世紀的手稿記載了“彩衣笛手”的事情。手稿把他描述為一個約摸30歲的漂亮男子,他吹奏銀笛令人傾倒,孩子們聽到笛聲便跟在他身後出城去了。一個名叫路德的婦人和一個10歲的少年目睹他們離去。悲痛的父母四處尋覓,再也沒有找到他們。

另外一篇手稿說,在1300年,哈默爾恩市民在教堂內裝了一麵紀念之窗,在這麵已毀於17世紀的窗上記載著:“所有的孩子們曆盡艱險,到達哥本山,然後音訊杳然。”

一些學者專家用盡多年心血考究後也認為:“彩衣笛手”並不是子虛烏有的杜撰故事,它在曆史上是實有其人其事的。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1284年6月26日,這位“彩衣笛手”名叫施皮格爾伯格,帶領了130位少年向東遷移,到波羅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亞一帶去了。他是一位蓄有胡須、和藹可親的老者,曾任德國的一名地方移民官,在1284年前後經常往來於哈默爾恩城和波美拉尼亞之間,他的兩個弟弟也是當地負責轉運移民的行政官員,曾經在哈默爾恩城附近定居過。

很顯然,也許當時確實發生過130名少年失蹤的事件,那麽,他們又到什麽地方去了呢?為何杳無音訊?

據史料記載:當130位孩子失蹤時,施皮格爾伯格也一時不知去向。1284年7月8日,在孩子們失蹤後的第11天,有人親眼看見施皮格爾伯格在德國的什切青港(今屬波蘭),什切青港是當時移民的必經之地,距哈默爾恩城大約250英裏,10天左右的行程。13世紀時,當時人口稠密的許多德國城鎮有不少移民,地域廣袤的東部被稱為“福地樂土”,那裏盛產小麥、蜂蜜、肉類,因而人們迫切希望向東遷移。當地居住的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也歡迎來自德國的移民,因為他們的到來可以增強防衛力量,用於阻擋來自俄羅斯的侵擾與掠奪。於是,受王公貴族的支持和慫恿,當時德國東遷的移民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施皮格爾伯格帶領130個孩子向東遷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不足為怪。不幸的是在東遷途中,他們所乘坐的航船在波羅的海岸附近沉沒了,施皮格爾伯格與130位少年一同遇難,無一人生還。

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用於探究這一曆史懸案的謝博爾特為了解開“彩衣笛手之謎”,翻閱了哈默爾恩博物館的大量曆史史籍和紀念文物,他認為,要了解事實真相,還必須弄清楚笛音捕鼠這一事件的真實性。科學實驗證明,“彩衣笛手”用笛子誘捕老鼠的作法是完全可行的,他利用高頻率的笛聲使老鼠的神經緊張而產生紊亂,從而誘使它們紛紛擁入河中自殺。曆史上,英國就有人使用過一種錫笛,捕鼠人利用錫笛發出的高頻率的抖顫聲將成千上萬隻老鼠驅入陷阱內。在中世紀時代,歐洲大陸鼠害橫行,因此,出現了一個巡遊捕鼠的人,利用高頻率的笛聲把老鼠引向河中淹死,是完全可能的,不足為奇。

直到現在,每逢一年一度夏季6月26日的宗教節日,哈默爾恩城還上演有關“彩衣笛手”的戲劇。

“彩衣笛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年那些孩子到底走向了哪裏?現今,這個未解之謎每年吸引著數十萬遊客在哈默爾恩觀光旅行,其中不乏有研究“彩衣笛手”謎底的有心人。馬歇爾與馬上比武

公元1180年某天日落時分,馬恩河畔藍格尼城郊野,橫七豎八盡是死屍,血染大地,傷者的呼喊與呻吟響徹雲霄。是不是法國軍隊和來犯者打了一場慘烈戰爭?不是。雖然這裏確實有人打過仗,但是死在這裏或身負重傷的人不是為國捐軀,而是目的在競技。因為馬恩河畔藍格尼城剛剛舉行過中古時代最鋪張浪費、場麵驚人的娛樂:馬上比武大會。比武之日,超過3000名全副武裝的騎士,排成陣勢,策馬奔馳,互相攻擊。根據當時的一篇報道,如果身曆其境,“你會看到長矛交擊、碰撞發出的聲音震耳欲聾,地上布滿斷矛折戈。四處田野,一片喧鬧,人聲鼎沸。”這是一場“無所不用其極”,或如我們現在所說“沒有規條約束”的馬上比武大賽。

曆代教皇聞悉人類這樣進行滅絕人性、肆意殺戮的比武,都發言反對這種“值得詛咒和不幸的”消遣。教會發言人運用毫不容情的辭句譴責馬上比武大會,因為每一次比武必然會引致大屠殺,有許多優秀騎士會無緣無故變成終身殘廢,甚至被殺,而當時十字軍正需人打仗,馬上比武實在是有背天道的行為。教會也非難比武大會所引起的**放縱行為,最後還以開除教籍嚇阻有意參加比武大會的人,甚至拒絕為比武致死騎士舉行宗教殯葬儀式。

但是教會的勸說並不能讓比武停止,沒有人能阻止此事。

在比武大會上“雙方”廝殺,每方由富家巨宦子弟,組織率領大批騎士互爭雄長的場麵,的確是太吸引人了。此外,這種殘忍遊戲也為真正作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訓練。一位曆史學家說,“不曾接受馬上比武磨煉的騎士,不可能在戰場上耀武揚威。他必須親眼見過自己流血,嚐過牙齒被人砸碎的滋味

。”還有,參加大規模馬上比武,也是中古時代年輕人出人頭地的少數方法之一。開始時他大概當一個現役騎士的隨侍,負責洗馬、看管盔甲武器,跟隨主人參加比武大會和戰爭。比武大會本身往往也包括侍從人員之間的較量。後來隨侍可能逐漸升為遊俠騎士。所謂遊俠騎士是到各地參加比武大會的騎士,向比武任何一方傳授武藝和謀略,一朝獲得賞識重用,要謀取財富和名譽就易如探囊取物。

比武大會據說發源於法國,至11世紀在法國生活中根深蒂固。這種運動迅速傳到別的國家,尤其是英國,以比武大會慶祝喜慶、加冕和慶祝節日,成為當時風尚。大部分比武是地方性的,規模相當小,參加者均為本地騎士,但也有少數是國際比武賽事,由各國騎士到來參加。賭注可能很大,戰敗者如果隻輸掉馬匹盔甲,已經算是幸運了,如果被人活捉,對方要求的贖金數目就可能非常巨大。

一旦下了挑戰書,定下比武的時間和地點,備戰工作就會緊張地進行起來。通報人快馬加鞭,在各處城堡和市鎮間穿梭往來,宣揚比武大會。數以千計的人向比武地點蜂擁而來,有的要親睹罕有的壯觀場麵,有的前往謀取這種那種利益。為貴婦和其他特權階級而蓋的看台以三角旗和掛毯裝飾(雖然比武一旦開始,騎士有時會因戰略需要絕塵而去,不見影蹤,彼此動不動就在曠野裏追逐好幾裏路)。騎士在嘹亮的喇叭聲中,和更多的紋章旌旗簇擁揮舞之下,進入比武場。貴婦淑女慣常用金色或銀色彩繩牽引她們寵愛的騎士入場,並把一件私人物品,譬如手絹或戒指等饋贈給騎士,然後再退回看台,落座後觀看比武。

這時現場熱鬧非凡,氣氛緊張。對壘雙方的騎士,終於排成陣勢,一個個騎在馬上,帶著慣用的長矛,以及如果被打下馬後,才用來禦敵的短劍、盾牌。跟著比武大會組織者一聲令下,雙方武士開始交鋒。為求公平比賽,當然有依照騎士規章訂立的比武規則(譬如說不能攻擊下身),但是一旦打得性起,變成一場混戰,大群騎士團團亂轉,有的尚在馬上,有的則跌下馬來,在地上掙紮求生,局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此時就會造成真正的傷害:騎士飽受馬蹄踐踏,頭盔砸扁,頭顱被夾而致死亡。手臂也難免讓亂揮亂舞的利器砍斷。混戰之中,所謂道德很快會被無休止的激戰所代替。

如無停戰命令,或勝負未分,就要一直廝殺下去,直至一方徹底失敗。比武完畢,傷者抬回家調養,希望還能活下去,他日東山再起,參加另一次比武大會。

但到了14世紀末期,比武大會的性質變了。騎士披著笨重耀眼的鎧甲,盾牌飾上盾形紋章,盔插羽毛,笨手笨腳,策馬跑來跑去,單人匹馬和另一個騎士交手。兩個騎士彼此或投矛、或衝刺——大同小異的戰鬥方式成了一般人喜愛的比武方式,足與集體比武爭一日之長。這種比武方式也很刺激,但比武者最多隻是被人挑下馬時昏倒在地。老一輩騎士往往瞧不起這種新式比武方法,仍然對往日借以訓練戰士的集體比武不勝留戀。一個曆史學家評論此種橫衝直撞交鋒和拚命混戰,說:“騎士到時如果要上戰場廝殺,也會勝券在握。”其實他還應該加上一句:“假如他幸運能活到那時的話!”

中古時代最著名的英國遊俠騎士,是12世紀的馬歇爾。馬歇爾的父親在亨利一世之女昂殊郡主馬蒂爾達的莊園裏專管馬匹事宜。馬歇爾8歲起在諾曼貴族坦卡維爾的威廉府充當隨侍,逐步由無名小卒,升遷至英國攝政的高位。

馬歇爾21歲時成為遊俠騎士,旋即以勇敢善戰馳名於世。在前後15年的戰鬥生涯裏,據說在500次比武大會上都未逢敵手,接連獲勝。有次與人交戰,頭盔遭砸凹,不能除下,隻得把頭放在鐵砧上,讓鐵匠給他把頭盔敲下來。

英王亨利二世為了獎勵他在比武場中武藝超群、英勇無匹,任他為朝臣。不久他即往聖地朝拜,回來之後協助亨利二世平定了理查德、傑佛裏和約翰三個王子作亂。英王亨利於1189年逝世,其子理查德繼位後,冊封馬歇爾為班布魯郡伯爵,鎮守威爾斯邊區。

馬歇爾不久即成為英國舉足輕重、權勢顯赫的貴族,1216年英王亨利三世登基時尚未成年,全國貴族理所當然推選馬歇爾為英國攝政。馬歇爾像國王一樣統治英國達3年之久,至逝世為止。馬歇爾一生,由一個遊俠騎士而晉升至英國攝政,可謂充滿傳奇色彩。偉大的腓特烈二世

群眾看到跟從皇帝出遊的長長行列,都目瞪口呆。毫無疑問他們眼前的就是中古時代最了不起的君王。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皇帝出巡竟是這種非比尋常的氣派。走在前頭的是撒拉遜人組成的騎兵衛隊,騎阿拉伯馬,穿著東方服裝。在那些瞧熱鬧的意大利人和德國人看來,一定讚歎為極富異國情調。衛隊後麵的皇帝妃嬪,都是戴著麵紗的絕色美人,坐在高高的馬馱轎座上下晃動,由高大黑人太監護衛。妃嬪之後是宮廷人員,衣著鮮豔奪目的騎士和朝臣。皇帝身材頗矮,頭發豔紅耀眼,高高在上,威風凜凜。皇帝後麵跟著幾列侍從,腕上都架著皇帝的寵物。隨後是皇帝豢養的獸群,包括疾走如飛的豹和獵豹,及當時在歐洲首次見到、由埃及蘇丹奉送的駱駝和長頸鹿等。行列後頭是給漫天塵土淹沒的廚師和辦事人員。做母親的這時會告訴兒女,剛才看到的是曠世奇人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身兼西西裏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耶路撒冷及塞浦路斯王,1194~1250年在世期間,在部屬及支持者心目中,是真正的曠世奇人,是第二位大衛王,甚至是救世主,來到世上恢複羅馬的黃金時代,清理腐敗的教會,以及建立世界和平。但在他的許多仇敵(其中包括教皇)看來,他反對基督,嘲笑正統的宗教,與異教徒和猶太教徒為友。那麽,到底腓特烈二世是不是公然懷疑靈魂不朽,宣布摩西和耶穌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子呢?他又是不是與阿拉伯哲學家論道,還養了大群妻妾?而且他參加十字軍東征。到了聖地,是否沒按以往慣例屠殺伊斯蘭教徒,反而互訂和約,將基督教聖地從伊斯蘭教徒手裏租回來?果真如此,難怪教皇兩次將他逐出教會,還鼓勵子民反抗他的統治了。

但腓特烈二世到底是怎麽樣的人呢?他既惹來這麽惡毒的批評,別人對他何以毀譽參半?腓特烈二世的祖父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德國國王腓特烈·巴巴羅薩,1190年十字軍東征時逝世。外祖父是西西裏兼意大利南部國王威廉二世。上述二位是當時最偉大的君主。腓特烈二世的父親亨利皇帝,娶西西裏國王嗣女康斯坦斯為妻。亨利1197年逝世,腓特烈僅3歲,這年幼的子嗣在巴勒摩長大,無人護蔭。西西裏先後為希臘人、阿拉伯人和諾曼人占據,因此西西裏各城市是中古時代各民族的熔爐。腓特烈的長輩將這孤子安置在巴勒摩後,便爭權奪利去了。腓特烈平日常和猶太商人或阿拉伯及希臘手藝人往來,自然與當年大多數年輕王子所受的教育有極大不同。

1212年腓特烈即位為王,年僅18歲,已是一個才識見聞極不尋常的人。當時是所謂正統宗教處處左右個人思想的時代,教會嚴格管製每個人的一言一行。腓特烈是個不算熱心,甚至將信將疑的基督徒,隨時準備融合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長處。他雇用猶太醫生和阿拉伯軍人,渴望吸收阿拉伯與希伯萊哲人學者的異教文化學識。

雖然腓特烈與聖五傷方濟各會晤的傳說並不可靠,卻概括說明了腓特烈對宗教亦如對其他事務一樣,持探索研究的態度。1221年秋,聖五傷方濟各到聖城朝聖後,回到意大利南部巴利。當時腓特烈正在巴利一座古堡舉行受覲儀式,曾請聖五傷方濟各到古堡過夜。腓特烈將一位美女送入聖五傷方濟各臥室以圖引誘他,自己則從牆上一道小縫隙向內窺探。但見聖五傷方濟各醒來,旋即從火爐取出一些通紅的炭撒在地上,然後躺上去,並請引誘他的美女同臥。美女隻好退了出來,腓特烈即走進去,兩人徹夜長談。聖五傷方濟各奉行禁欲,又是神秘主義者,與諸事懷疑、耽於聲色的皇帝大有不同,但兩人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希望與伊斯蘭教和平共處,同時有意改革腐敗的教會。可惜兩人當夜談了些什麽並沒有記錄下來。

這位皇帝常將時間花在世俗事務上。他的宮廷是詩人和藝術家聚會之所,還有美人增添旖旎,而普洛尼斯的吟遊詩人在其中更是如魚得水。腓特烈自己也不是一個蹩腳詩人,他用意大利文寫的詩篇,對佛羅倫薩偉大詩人但丁頗有影響。他所設計的建築物,預示希臘和羅馬風格的複興。今日已毀的加普亞拱門,便是依照羅馬建築式樣建造,而腓特烈的雕像及金幣,設計上一概采用古典風格,圖像中皇帝頭上都戴著桂冠。

腓特烈所訂法律,尤其是有關女人的立法,極具人道精神。例如女人有財產繼承權外,更受到反強奸法的保護。腓特烈的管治手法相當先進,宮殿裝設的水管係統也很完善,因為腓特烈喜歡勤洗澡。他做的多種自然科學實驗,也走在時代前麵。但這名聲完全不能幫助解決他與教皇的長期爭論,教皇討厭他革新,也不信任他的意圖。幾任教皇都挑唆惴惴不安的意大利北部城市居民起來反抗。教皇攻擊腓特烈二世,真正的原因與宗教無關,而是想保持自己在意大利中部管轄的地方,不受王室幹涉。於是政教長期對抗,雙方相互指責,散布謠言,搞得是非難辨。

腓特烈絕不是誹謗者說的“敵基督”,但在那個時代,人們不懂欣賞那種個性,結果他成了謎樣的人物,而非曠世奇人。他的行為似乎超越時代。在中古時代最黑暗的年頭,他是文藝複興運動的先驅,在盲目信仰宗教的時代,他是一個抱懷疑態度的人。腓特烈在1250年猝然去世。他一生如此多彩多姿,有許多燦爛輝煌的作為,以致許多人都不信他真正死亡。有人冒名頂替,自稱真命天子,救世者腓特烈。他生前雖無往不利,死後卻禍延子孫,其後裔不斷與教廷爭權失敗,成為犧牲品。25年後,子孫都死光了,曠世奇人的朝代亦隨而滅亡。

中古時代許多國君都愛好攜隼出獵,放獵隼到高空捕捉獵物。但通常把隼關好後,不多看它一眼。腓特烈二世不僅熱愛出獵,對鳥類生活的各方麵也有興趣,還寫了一本鳥類生態的名著:《攜隼出獵術》。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科學著作,直到18世紀仍是權威讀物。這部書大概是腓特烈晚年所寫。當時亞裏士多德的《動物學》被認為絕無錯誤,腓特烈雖然也表示受益良多,卻在他的書中寫道:“那位希臘哲學家講的許多事例,似乎與事實不符。”腓特烈所以能指出亞裏士多德的錯誤,由於他曾長時期留在全國各地的狩獵站內觀察鳥類。這部書共分六卷,後麵四卷討論專門技術,前兩卷則寫得趣味盎然,顯示腓特烈不愧為動物學家。他注意到有一種鳥從地裏挖掘食物,因此內趾上都有鋸齒狀組織。他還將一隻幼雛帶回家,觀察其成長過程,因而發現大杜鵑的築巢習性。他也觀察過意大利南部上空的候鳥遷移現象,並曾利用太陽熱力嚐試人工孵化鳥蛋。

不過腓特烈最感興趣的還是隼與攜隼出獵,在這方麵更是當時最傑出的專家。他自挪威與格陵蘭間稱為伊蘭迪亞地方一個相當寒冷的海島,取得善獵的獵隼,其事詳記書中。由此說明他是如何深愛這玩意,不惜千裏迢迢把隼運回西西裏島。今天就算有各種巧妙方法,要運送一隻隼也非易事。威廉二世死之謎

公元1100年8月的一個下午,時近黃昏,英王威廉二世騎著馬在新林獵鹿。由於這位國王臉色紅潤,一般人稱他“紅麵龐威廉”。當時新林劃為皇室狩獵禁苑,占英國南部一大片土地。同行的人有威廉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隨從。一行人分成幾個小組後,國王和他的親信顧問蒂雷爾並騎出獵。其後發生的事情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是惹人揣測的懸疑事件。一般人知道的事情大致如下:

一隻赤鹿從國王附近跑過,他立刻射了一箭,射中目標,但是赤鹿沒有死。有好一會兒威廉不動聲色地坐在馬鞍上,用手抓擋著夕陽的斜眼光線,想看清楚那隻赤鹿怎樣走避。

就在這時候蒂雷爾射了一箭,沒有射到鹿,卻射中國王,國王向前麵倒下去,摔到地上的時候那支箭更**在他的胸膛,國王當時便死了。蒂雷爾趕忙奔出樹林逃往法國,亨利則和其餘的人策馬飛奔,趕到附近收藏皇室財寶的曼徹斯特,他搶到財寶並確實予以掌握後,立刻趕回倫敦,在威廉死後三天就加冕登基為亨利一世。眾人離開獵鹿的樹林時,倒沒有人關心威廉二世仍然暴屍荒野。

上麵是整件事情的大致情況。但是有一點從來沒有獲得圓滿解答:威廉二世真的死於意外,還是他那野心勃勃的弟弟教唆主使,命人把兄長謀害了呢?或是如最近有人相信的怪異說法,指威廉二世甘心情願按照異教徒的可怕規矩,自尋短見的呢?

為什麽有人一本正經相信這個提及“邪教”的說法?答案可能是威廉二世在位期間(公元1087至1100年)公開嘲笑基督教,搶奪教堂財產,大概還崇拜異教的神明。因而在他死後,不少人當然相信傳說中的凶兆,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獵前夕,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倒臥血泊中,驚嚇得醒過來,驚醒時還在大聲狂叫。某個教士也說他夢見一個十字架把國王絆倒在地,國王躺在地上,鼻子不住冒火焰和煙。此外,還有人說聽到國王叫蒂雷爾把他殺死,因為依據威廉信奉的“宗教”,他已經到了老而無用的地步,身為一個權力日漸衰落的國王,一定得在儀式中死去。

諸如此類的傳說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為很多人討厭這個暴虐而且顯然不信仰基督教的國王,要是他死於意外而毫不足惜。不過也許有人為掩飾事情真相而編造了這些故事,同時予以散播,到處流傳。今人卻有充分理由相信新林駕崩事件由威廉的弟弟策動,因為威廉橫死,亨利最為有利。

威廉一世有三個兒子,威廉二世排行第二。威廉一世在世時已給幾個兒子分家,把法國的諾曼底留給長子羅伯特;把英國給了次子威廉;亨利隻獲得一大筆財富,但是沒有土地。大哥與二哥經常發生爭執,甚至打起仗來,但是到了1096年,二人又言歸於好,羅伯特決定率十字軍東征,需要好大一筆軍費,於是以諾曼底為抵押品,向威廉借了他需要的錢。可是1100年夏季,羅伯特啟程返國,還新娶了一個非常有錢的女人。威廉打定主意,不讓哥哥還債贖回諾曼底,開始整軍習武預備奪取諾曼底。正在做這種準備的時候,出了新林獵鹿駕崩事件。

同時,假如亨利真的要篡奪英國王位,他一定已看清楚形勢,知道自己得趕快行動(威廉死後疾如閃電的行動,顯示他事前早已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如果等羅伯特回到諾曼底,事情發展極可能出乎意料之外,妨礙他篡位的計劃。所以亨利先發製人,其後隻須應付一個哥哥而無須與兩位兄長爭雄。威廉駕崩而羅伯特又遠客他鄉,亨利就能篡奪他本來無權過問的王位。有一件重要的證據證明亨利要對獵鹿時發生的“意外事故”負責:他從來沒有試圖抓蒂雷爾回來治以弑君之罪,連沒收他的土地以做懲罰也沒有。

可是,以亨利的為人和本領是不是足以組織這樣一個謀朝篡位的大陰謀呢?毫無疑問,他很暴虐無道,往往還很殘忍(有時使用挖眼和閹割等酷刑處罰叛逆分子),他在位時,又故意實施恐怖統治以達鎮壓目的,可是有些史學家堅信他還不致壞到手足相殘的地步。這些史學家便追問,蒂雷爾跟主謀人串通,把朋友和恩公殺掉,對他自己有什麽好處呢?事實上蒂雷爾自慘禍發生後直至死亡時,都否認弑君。

這樣說來,當時是否可能有人在現場射了第三支箭?這第三支箭也許不是蒂雷爾射的,而是國王隨員中另外一個人所射,有些史學家的確這樣想。還有人堅持說這根本就不是謀殺,而是意外事故。在那個時代打獵是一種危險的運動,林木稠密,許多騎馬獵人不是撞在樹幹上摔碎腿骨,就是被樹枝絆住栽下馬來。獵人追趕獵物最易興奮忘形,那時所射的箭,每一支都足以釀成危險,事實上羅伯特有一個私生子,就在他叔父死前幾年在同一樹林裏死於意外。

雖然如此,抱懷疑態度的人還是指出,就是那些認為亨利不致手足相殘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亨利確非善類。亨利一世在位35年,其間從僅存的哥哥手上強奪了諾曼底,還把羅伯特囚禁在英國的監牢內,直到羅伯特80歲壽終之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