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6章第3節在博弈中探索集體能源安全(1)

美國是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對伊拉克宣戰是為了確保它對世界經濟中心這一關鍵地區的控製權,其中主要是對石油的控製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歐盟如何確保其石油供給來源安全,就成為歐盟對外石油政策的嚴峻現實。為此,歐盟實行獨具特色的對外能源政策:一是按商業原則開展對外能源合作;二是不跟隨美國到處樹敵,與所有可以合作的國家開展能源合作。

石油供給來源多樣化

在新的油氣地緣政治中,能源全球化正在發揮著重要影響。與能源全球化共存的另一趨勢是能源地區化。能源需求國為了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必然更多地尋求與本國地緣上更為接近的能源供應來源;而能源輸出國為了鞏固自己的出口市場,也必然把重點放在處於同一地域範圍內的油氣進口國。因而,在全球能源市場形成並不斷發展的同時,地區內的油氣聯係就變得更加緊密和重要,出現了能源地區化的趨勢。由於俄羅斯油氣資源豐富,而歐盟又是與其山水相連的巨大用戶,雙方加強能源合作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歐盟在確定發展雙邊能源關係的優先方向時,非常重視發展同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合作,如與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以及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格魯吉亞等歐盟能源供應過境國的合作。1994年,歐盟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簽訂的《夥伴與合作條約》就包含能源合作內容。

在同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開展能源合作時,歐盟非常重視這一地區的項目開發,並設立專門的金融基金和財政計劃進行投資,其中包括向獨聯體國家提供技術支持計劃。近年來,在該計劃的資助下,歐盟和有關國家製訂了跨高加索運輸走廊計劃和新獨立國家油氣管道建設項目,這有助於發展黑海—裏海地區的運輸和管道設施,並在最大限度擺脫對俄羅斯依賴的前提下,建立獨聯體國家向歐洲市場能源供應的基礎設施。

歐盟在同俄羅斯開展能源對話的同時,極力推動同獨聯體資源國和過境運輸國之間的能源對話。例如,對於獨聯體,歐盟打算按照俄羅斯—歐盟能源對話框架內所形成的模式,在中亞和裏海地區國家建立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監督體係。歐盟還準備同黑海—裏海地區國家建立經常性的會談機製。在此方麵,根據布魯塞爾的提議,正在研究舉行以“歐盟和裏海地區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夥伴”為主題的各種國際論壇,其中包括峰會的可能性。這些活動擬在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安全組織以及設在日內瓦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支持下進行。按照歐盟的設想,裏海、中亞和中東歐能源國及過境國的政府和代表將參加這些會議。歐盟極為重視提高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輸送係統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運輸能力。在歐盟優先發展的項目中還有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汗輸油管道和布爾加斯—亞曆山德魯波利斯輸油管道,以及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歐盟輸氣管道和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歐盟輸氣管道。

需要指出的是,歐盟已決定將烏克蘭納入歐盟新鄰居政策範疇,同時烏克蘭也在執行加入歐盟的戰略方針。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烏克蘭是俄羅斯能源輸往歐洲的過境國,將來還將成為中亞天然氣輸往歐洲的過境國。此外,鑒於烏克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可以在向歐盟市場過境輸送石油和天然氣中發揮重要作用,歐盟正在研究將其吸收到歐盟“大歐洲”和“新鄰居”的計劃中來。

廣泛開展對外能源合作

歐盟實行石油供給來源多元化的政策,是指除了把中東地區作為其石油供給主要來源外,還積極同世界各個地區的主要石油生產國發展雙邊關係。為此,歐盟不僅不參與美國對一些石油生產國的經濟製裁活動,相反還與被美國製裁的石油生產國繼續生意往來以獲取石油供給或賺取利潤。如為了保證油氣外部供應多元化的任務,歐盟非常重視同黑海—裏海地區國家發展區域合作,以獲得該地區的能源,並建立向歐盟市場輸送能源的可靠途徑。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歐盟和美國在黑海—裏海地區的利益並不總是一致。美國在該地區利用土耳其保障自己的能源利益,而歐盟則借用希臘。

這種利益衝突在關於裏海石油外運線路的外交爭奪中已經有所體現。歐盟還積極同受到美國冷落的伊朗和利比亞開展能源合作,與地中海地區和歐佩克國家進行獨特的能源對話,積極、主動地向非洲、裏海地區和俄羅斯等方麵尋求供給來源。一些地中海國家是歐盟的能源供應國,歐盟與這些國家不斷發展合作,以增加彼此間的相互依賴。歐洲能源外交的優先方向還包括發展與海灣石油生產國的雙邊關係,首先是同被美國視為“邪惡軸心”的伊朗的關係,在此方麵歐盟時常違背美國的立場。例如,在法國道達爾公司參與伊朗天然氣田開發問題上,歐洲頂住了美國的外交壓力。此外,歐洲在伊拉克的能源利益也同美國是競爭關係。

歐盟還非常重視同非洲的能源合作。石油需求量很大的歐盟國家希望非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生產能夠平衡市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歐佩克這個世界石油卡特爾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這些非歐佩克成員國中,英國北海石油產量趨於減少,挪威、美國的石油產量在同期內至多是不增不減,唯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石油生產潛力巨大,而拉美石油又基本控製在美國手中。於是歐盟在實行石油供應多元化政策時,很自然地把石油資源相當豐富的非洲作為重點市場來開發。當然,看中非洲石油資源的並不隻是歐盟,美國同樣盯上了非洲這塊寶地。在爭奪非洲油氣資源問題上,歐美之間既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又是當仁不讓,舍我其誰。

違背美國意願為哪般

多年來,海灣地區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產地。然而,海灣地區曠日持久的紛爭與動**時刻威脅著石油供應的穩定與安全,令眾多依賴海灣石油的西方國家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為了解決能源供應問題,西方大國開始逐步把能源供應渠道多樣化問題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歐盟更是不顧美國對伊拉克、伊朗、利比亞等國的經濟製裁,照樣與這些國家開展石油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一直堅持對伊朗進行遏製和製裁。1995年5月,克林頓簽署了12959號總統令,對伊朗采取新的禁運措施。同過去相比,新措施的內容所涉及的範圍更加廣泛、更加嚴厲,它增加了向伊朗提供與貿易有關的出口的限製,禁止進行新項目投資,禁止經由第三國向伊朗出口,禁止美國石油公司將伊朗石油轉賣給第三國。1995年3月,克林頓還簽署了12957號總統令,禁止美國石油公司在歐洲的分公司和美國人為開發伊朗石油提供資金等。1996年8月通過了所謂《達馬托法》,該法針對的是與伊朗和利比亞做生意的外國公司。按照這個法案,美國將對一年內在這兩個國家投資石油和天然氣項目超過4000萬美元的外國公司實行製裁。美國的理由是這兩個國家支持恐怖主義。《達馬托法》出台後,激怒了歐盟、墨西哥、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在美國的盟友看來,這項利用治外法權限製外國公司的法律構成了對主權國家貿易政策的嚴重幹涉,它旨在強迫別的國家接受美國的法律,是違反國際法準則的。他們紛紛決定要保護本國利益,表示一旦受到製裁後將對美國實行報複性措施。

盡管美國一直堅持對伊朗進行遏製與製裁,歐盟卻置之不理,其能源公司與伊朗仍保持著頻繁的接觸,積極開展與伊朗的石油貿易,尋求進入伊朗能源業的途徑,與伊朗達成合作開發協議。歐洲委員會公開聲稱其對伊朗的政策不變,不追隨采取禁運措施。在這方麵,甚至作為美國鐵杆“哥們”的英國也對美國提出的要求其對伊朗采取製裁措施給予了拒絕。目前,意大利是伊朗在歐洲國家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2001年上半年,意大利前工業和外貿部長萊塔和前總理阿馬托先後率大型代表團訪問伊朗,與伊方簽署了資助伊朗建立首家私營電站的能源協定。

同年6月30日,意大利國家碳化氫公司(埃尼集團)又與伊方簽署了一項大額石油合作協議,意方準備投資5.5億美元在五年半時間裏幫助開發伊朗西南部的達爾霍溫油田。預計該油田在開發的第一階段將日產原油10萬桶,第二階段日產原油16萬桶。繼埃尼集團與伊朗簽署大額合同後,西班牙石油公司就切西梅克西油田的開發與伊朗洽談合作;法國的托塔爾、意大利的埃尼集團等為獲得南帕爾斯天然氣田的有關開發工程與伊朗洽談合作;意大利的埃尼集團、英國和荷蘭皇家殼牌公司和法國的托塔爾公司也在與伊方商談開發其南部的班戈斯坦油田和其他幾個大型石油項目。

歐盟清楚地認識到,美國利用各種借口一直遏製和製裁伊朗,其目的就是為了控製海灣的能源,以期壟斷國際能源市場。美國目前的能源消費占世界能耗總量的1/4,為了確保自己的能源需求,美國的戰略重點就是中東石油。20世紀,美國外交政策基本都是圍繞世界石油儲量2/3的中東地區以及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伸展的石油運輸線。一個世紀以來,美國曆次重大外交舉動基本都是沿著這兩條路線展開。1991年的海灣戰爭前,美國外交最大的遺憾是不能對中東石油實現直接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