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6章第3節在博弈中探索集體能源安全(2)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灣戰爭為美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在中東曆史上,美國第一次在阿拉伯人的“邀請”下,堂而皇之地進軍海灣,達到了使美軍長期“應邀”駐紮海灣的戰略目的。1996年美國出台的《達馬托法》,威脅對參與伊朗和利比亞能源業開發投資超過4000萬美元的外國公司進行製裁,表明美國的目的實質上是想竭力阻止其他國家進入伊朗能源領域。歐盟基於對美國能源戰略的認識和各國自身的能源需要,越來越迫切地感到需要盡早進入伊朗能源領域,以便在具有巨大油氣潛力的能源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如此,歐盟各國才不顧美國製裁的威脅對伊朗能源業進行巨額投資,參與伊朗的油氣開發。在美國總統小布什簽署延長《達馬托法》的行政命令後,歐盟國家甚至警告美國,如果美國試圖製裁在伊朗能源領域投資的歐洲公司,歐盟將對美國進行報複,甚至在世界貿易組織內控告美國。

喜憂參半的歐俄油氣合作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攀升,俄羅斯在國際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凸顯出來。為了獲得俄羅斯油氣資源的更多份額,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大國相繼製定並實施了一係列能源戰略,與俄羅斯建立了不同層次的能源合作關係。其中,歐俄能源合作尤其引人注目。

1.歐盟是俄羅斯油氣的最大贏家

縱觀合作成果,不難發現,在爭奪俄羅斯油氣資源的大博弈中,歐盟無疑是最大贏家。目前,俄羅斯石油出口的87%以上麵向歐洲,其中近70%出口到歐盟(含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天然氣出口的65%出口到歐盟。俄羅斯與歐盟能源合作之所以碩果累累,既得益於雙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也與歐盟能源企業積極配合政府舉措、全麵開展對俄油氣資源投資有直接關係。

大量事實表明,歐盟能源企業對俄羅斯油氣資源的投資是成功的。麵對俄羅斯複雜的國內環境,歐盟能源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俄羅斯吸引外資的迫切願望,成功地進入了俄羅斯幾大油氣區,通過參股等方式,在俄羅斯油氣的上遊、中遊和下遊領域均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歐盟能源企業對俄油氣資源投資的戰略目標是控製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實現這一目標的戰術手段是在俄羅斯現有的法律法規及產品分割協議框架內,通過與俄羅斯大型能源公司的合作順利進入俄羅斯的各個油氣基地,參與其勘探開發,並將俄羅斯油氣安全而又可靠地輸送到歐洲市場。

其次,進入俄羅斯的歐盟能源企業基本上都是大型跨國公司,它們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高效、整體抗風險能力很強。不僅如此,這些能源企業還深知開展企業外交的重要性,進入俄羅斯10餘年來,麵對俄國內種種不利因素,仍然頑強地站穩了腳跟。因此可以說,今天歐盟能源企業之所以能夠在俄羅斯開創良好局麵,其背後既有公司自身優勢,更有其頑強、努力、靈活、創新等一係列因素。

再次,鑒於油氣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對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必要性,未來對油氣資源的爭奪無疑將會更加激烈。這樣,對產油國油氣資源的深入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方麵,歐盟當之無愧地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麵。例如2002年11月,俄羅斯與歐盟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羅斯—歐盟能源技術中心。該中心的工作包括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進行綜合研究、討論轉讓專有技術問題、研究促進投資的有效措施、出版相關刊物、發表評論等。同時,該中心還與俄國內其他能源中心進行聯絡和協調,保證能源技術信息普及和流通。該中心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為油氣合作中的優先發展項目引資,其中主要是歐盟國家的外資。正是俄羅斯與歐盟雙方政府之間這種細致的基礎研究為雙方能源企業之間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事實上,歐俄能源合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政治因素左右而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冷戰期間,歐盟國家長期跟隨美國“防禦”蘇聯以及“華約”的威脅,因此在同蘇聯交往過程中受到冷戰思維的影響和美國的幹涉。及至冷戰結束,歐盟開始對俄奉行更為明智的外交政策,歐俄關係終於出現轉折。1993年在布魯塞爾簽署的《歐洲聯盟同俄羅斯關於建立夥伴和合作關係的聯合政治聲明》以及1994年簽訂的《歐俄夥伴關係與合作協定》,標誌著歐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1999年6月召開的歐盟峰會上,歐盟各成員國確定了《對俄羅斯共同戰略》,以謀求發展對俄戰略夥伴關係。2000年10月,歐盟與俄羅斯啟動了定期“能源對話”機製,力促建立“能源夥伴關係”,重點在能源供應安全、能源使用效益、管道基礎設施以及投資與貿易等方麵進行合作。從2003年起,歐俄能源對話開始步入實質性階段。特別是近年來,歐盟領導人與剛剛離任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多次會晤,共同致力於加強能源合作並解決合作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歐盟還不斷調整對俄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幫助俄羅斯發展經濟,有條件地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並承諾幫助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相互猜忌影響合作水平的提升

令歐盟倍感欣慰的是,歐俄能源合作既享有絕佳的地緣優勢,雙方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又很強,因此,歐俄能源合作進行得還算順暢。目前歐盟能源消耗的石油和天然氣有相當一部分靠俄羅斯輸送,這使得俄羅斯在歐盟能源戰略中的意義明顯增大,但這又意味著歐盟對俄羅斯能源供應高度依賴的風險也在隨之上升。歐俄能源合作在取得重大進展之時,不得不麵對各種問題的困擾:歐俄之間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歐盟各成員國不願讓度國家對能源的控製權;“新歐洲”國家與俄羅斯之間難以化解的民族積怨;中東動**加劇了世界能源市場的激烈競爭;俄羅斯國內“石油民族主義”抬頭,要求調整國家能源政策,等等。歐盟擔心深陷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據歐盟2002年《能源綠皮書》預測,“未來20年歐盟能源需求將增加20%~25%,而自產量將下降20%”;進而推測到2030年時,歐盟“石油進口依存度將從目前的76%上升到90%,天然氣進口依存度將從40%上升到近70%”。歐盟擴大到25國後,能源需求劇增,對外能源依賴勢必更甚從前。歐盟25國石油和天然氣均不同程度地依賴進口,能源自給缺口很大。2006年7月份的統計顯示,在天然氣方麵,歐盟的自給率隻有46%,而從俄羅斯、挪威、阿爾及利亞的進口量分別占到總消費量的24%、13%和10%;在石油方麵,歐盟的自給率更是低至21%,其從俄羅斯、挪威、中東以及北非地區的進口量分別占到總消費量的27%、16%、19%和12%。

一係列的數據表明,俄羅斯能源對滿足歐盟需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意味著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有著嚴重的依賴性。隨著生產能力的恢複,俄羅斯向世界輸出越來越多的油氣資源,同時擴大到25國的歐盟將要從世界能源市場,尤其是鄰國俄羅斯獲得更多的能源。最近幾年,歐洲不時有人擔心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有可能使歐盟成為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棋子,生怕對俄能源依賴有朝一日會演變成政治依賴,進而影響到歐盟獨立的對外政策和對外安全。因為,一旦俄羅斯動用“能源武器”,其對歐盟安全的影響將不會亞於核武器的威力。

歐盟方麵擔憂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歐俄之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由於政治、經濟、曆史、文化、社會等各方麵都存在一定差異,雙方深層次的政治互信始終難以建立,很多歐盟國家,尤其是新入盟的原蘇聯國家擔心俄羅斯有朝一日國力恢複後,會重新拾起帝俄—前蘇聯的衣缽,回到傳統的大國強權政治的老路。其次歐俄雙方的戰略目標也大相徑庭,歐盟與俄發展關係是想把俄變成一個不僅不會對歐盟國家構成安全威脅,而且還能與歐盟進行戰略合作的夥伴國家;而俄羅斯與歐盟發展關係,是想借助歐洲的力量,恢複俄羅斯昔日的大國地位,最終實現振興俄羅斯民族之夢。盡管合作進行得還算順利,但雙方齟齬也時有發生。歐盟一直懷疑俄羅斯在不斷加強對國家經濟的控製,尤其是在能源方麵,因此歐盟要求俄羅斯放棄國家對能源生產和銷售等方麵的壟斷,開放能源市場。而俄羅斯則批評歐盟不對其開放能源下遊市場,沒有兌現其支持俄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此外,北約東擴步步緊逼以及同意美國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反導係統,也引起了俄羅斯的“極大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