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6章第3節在博弈中探索集體能源安全(3)

歐盟在車臣問題、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上采用雙重標準,對俄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的做法,更是激起了俄羅斯的義憤填膺。不久前,格魯吉亞對其自治共和國南奧塞梯發起軍事進攻,遭到俄軍迅捷而有力的回擊後,俄羅斯立即遭到西方的一致抗議。英國首相布朗甚至警告說,西方不會被俄羅斯的能源所控製,威脅將在2008年9月1日舉行的歐盟首腦緊急會議上促使各成員國“徹底地”重新審視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布朗還在2008年8月31日的英國《觀察家報》上撰文聲稱,俄羅斯在格魯吉亞的行為已迫使歐洲急切需要找到石油和天然氣的其他供應渠道,以避免“一場能源控製”。“如果不采取緊急措施,我們會在能源問題上冒險依賴於缺乏信任感或不太可靠的夥伴。”布朗還說,歐盟必須快速與其他油氣供應國建立關係,譬如從裏海尋找更多能源,以減輕對俄的過分依賴,等等。雖然在9月1日召開的歐盟緊急峰會上並未出台任何製裁俄羅斯的措施,俄羅斯還是從9月2日16點至9月3日22點暫時切斷了經亞馬爾至歐洲管道的天然氣運輸,以示對西方在俄格爭端問題上不公正立場的抗議。可見,雙方政治上的不信任和關係緊張,已經對歐俄正常的能源合作產生了負麵影響。

歐盟於2006年年初出台的《能源戰略綠皮書》,試圖為突破能源困境尋找出路。為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歐盟一直強調共同能源政策,在外部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歐盟自身能源匱乏的情況下,加強歐盟內部合作已成為歐盟各成員國的必然選擇。事實上歐盟早就認識到,如果能源進口國不注意分散能源進口渠道,過於依賴某一個國家的話,很有可能會受到對方能源“武器”的要挾和控製。2006年1月俄羅斯給烏克蘭“斷氣”的做法在整個歐洲引起了巨大的震**,歐盟開始把如何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尋求其他更加可靠的能源供應途徑以避免最終成為俄“能源外交”的人質,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加上在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等現實原因的強烈刺激下,歐盟已經加快了共同能源政策的步伐,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能源市場,努力尋求通過簽署條約的方式來確立市場框架,並規範各成員國的行為。

裏海能源算盤

種種跡象表明,中亞的環裏海國家已成為全球能源版圖上炙手可熱的新貴。歐盟為了實現能源進口安全,積極推進中亞新戰略,把目光鎖定中亞裏海國家。

2007年6月,歐盟出台了對中亞發展新戰略,其主要內容包括中亞地區的穩定和安全、向中亞提供經濟援助、消除貧困和建立與中亞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歐盟與中亞將在經濟、交通、能源、環境、教育等領域進行廣泛合作,等等,其主旨就是希望中亞遠離俄羅斯,承諾向中亞各國提供更多的援助,並願意承擔起先前一直主要由美國承擔的政治領導作用。

長期以來,歐盟不過是中亞地區的一個邊緣性的參與者,然而,隨著中亞地區局勢的發展以及歐盟自身所處外部環境的變化,歐洲越來越意識到中亞地區對於其維護自身安全和保障更廣泛的利益具有重大意義。2007年6月21~22日,歐盟通過了《歐盟與中亞:新夥伴關係戰略》(下稱《新戰略》)。該文件的通過,為歐盟全麵介入中亞事務與“實踐對中亞國家的承諾”提供了“政治綱領”與“政策框架”。

1.全麵介入中亞能源領域

盡管歐盟在中亞地區曆來不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行為體,但鑒於歐盟自1991年開始就致力於通過包括政府援助在內的各種手段來對中亞各國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因此,歐盟並不是在白手起家的背景下開始貫徹新時期的中亞戰略的。當然,相對於俄羅斯與美國而言,歐盟對中亞地區的傳統影響與前期投入均明顯不足。隨著世界各大國紛紛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積極介入中亞事務,歐盟對自身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可能出現下降的前景開始表現出強烈的焦慮和擔心。尤其是在2005年下半年美國出台“大中亞戰略”之後,歐盟的這種危機感越發明顯。

在歐盟理事會2007年3月8日通過的歐盟輪值主席國決議中,中亞與裏海地區成為歐盟國際能源政策致力建立友好關係的地區。該決議宣布,為了實現歐盟在能源方麵的三大戰略目標,“歐盟將加強與中亞、裏海及黑海地區的友好關係,以進一步實現能源產地與運輸路線的多樣化”。歐盟強調在保證屬於全球安全一部分的能源安全與實現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出口多樣化問題上,中亞國家與歐盟享有非常重要的共同利益。歐盟與中亞國家的能源關係是雙方友好戰略關係得以持續進行的基礎和關鍵組成部分。作為這種“新夥伴戰略關係”的一方,歐盟承諾將與國際社會中其他對中亞裏海能源感興趣的國際行為體一道,為開發和輸出該地區的能源“考慮各種選擇”。

然而,為了使這種選擇有利於實現和保證歐盟自身的能源安全,歐盟要求在中亞裏海地區建立一個“以市場為基礎進行投資、提取與輸送,具有透明、穩定、非歧視性的管理框架,實現價格合理、有利各方”等原則的能源市場。不難發現,歐盟對這些原則的強調,實際上是想削弱在中亞能源輸出中占主導地位的俄羅斯的影響。為了吸引中亞國家同意修建有利於歐盟的能源管道,歐盟承諾將向中亞各國提供更多的援助,並願意承擔起先前一直由美國主要承擔的政治領導作用。

在《新戰略》中,歐盟著重指出了需要加強與中亞國家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合作:加速實現中亞各國與歐盟之間的能源一體化、加強能源進出口的協調與安全、加強中亞各國能源部門的管理能力、開展能源技術合作、與有關各方進行能源對話、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為各國吸引外來能源投資、參與管道新建與維修、在該地區推廣節能措施,等等。事實上,以上所羅列出來的各種舉措在《新戰略》出台之前,歐盟就已經著手推進和實施了。不過《新戰略》對這些措施的進一步肯定和強調,說明歐盟為了獲取穩定的能源供應,將以一種全麵出擊的姿態出現在中亞裏海地區。

2.頻繁示好為油氣

早在10多年前,在歐盟對獨聯體國家技術援助項目(TACIS)支持下,歐盟就在以向歐洲供應能源為目標的國家中間啟動了石油和天然氣輸送項目。截至目前,共有21個國家參與其中。歐盟希望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來提高有關國家現有油氣管網的安全程度,通過延伸現有能源管線來解決基礎設施的瓶頸問題,吸引投資,並希望參與國效仿歐盟的能源管理規則和規範程序。自1996年歐盟開始實施該項目到2003年,歐盟TACIS共提供了5300萬歐元的援助資金。

隨著近年來國際上的主要能源消耗大國紛紛介入中亞裏海能源領域,歐盟也加大了對中亞能源的投入力度。2004年11月,歐盟啟動了“巴庫倡議”,主旨是加強與裏海、黑海沿岸國家及鄰近國家在能源合作領域的政治對話。此外,為了實現中亞與裏海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削弱俄羅斯在歐洲能源供應上的近乎壟斷的地位,歐盟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一道,極力支持鋪設繞過俄羅斯或伊朗的跨裏海能源管道和南高加索能源管道。如2007年,歐盟宣布將鋪設一條將裏海天然氣從阿塞拜疆經格魯吉亞、土耳其、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最終到達匈牙利的管道——納布科天然氣管道。為了保證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歐盟於2007年9月還任命了一名專門負責該項目的項目協調員。

事實上,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開發技術、完善的跨國管理經驗等優勢,歐盟各成員國的各大石油公司,如英國的BP公司、荷蘭的殼牌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石油公司等跨國企業已經在中亞裏海的能源開發和輸出中占得了先機。為了貫徹《新戰略》,歐盟理事會秘書長、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2007年10月對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三國進行了訪問,就建設跨裏海天然氣管線的實施方案與土、哈兩國領導人進行了會談。

土總統別爾德穆罕梅多夫在會見索拉納時強調,土主張能源合作多元化,對雙方日益增強的合作勢頭表示滿意,並邀請歐盟國家參與土裏海大陸架的能源開發。索拉納訪哈時表示,能源在哈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歐盟擬在能源開發領域深化與哈的合作,準備繼續向哈投資,為哈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索拉納還表示,跨裏海天然氣管道方案應得到落實,該管道將為中亞天然氣向歐洲輸送提供良好途徑,希望在“跨裏海走廊”新能源運輸管線建設方麵加強合作。數據顯示,歐盟已成為哈薩克斯坦的主要貿易合作夥伴之一。哈總理馬西莫夫在會見索拉納時強調,作為歐盟在中亞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夥伴,哈將繼續堅持開放和建設性合作原則,與歐盟在經貿、能源和交通等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

德、意兩國均是歐盟中的貧油國。德國2006年消費的1/3石油和42%的天然氣都來自俄羅斯。但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近年來不斷發生油氣糾紛,令相關油氣管道終端的最大消費國——德國心有餘悸。德國從2007年起開始在歐盟範圍內主導推行新的能源政策,其中特別強調要實現能源進口渠道多樣化。德方認為,減輕德國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意義”。德國經濟部稱,德國公司尋求在哈薩克斯坦的阿特勞和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建立油氣生產設施的可能性,和這兩個國家分別簽署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對俄羅斯油氣的依賴程度。目前阿塞拜疆已是德國在高加索地區最重要的合作夥伴,而哈薩克斯坦是德國的第五大原油供應國。

默克爾就任德國總理之後,積極推行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自2007年10月17日起,德國經濟部長格羅斯對哈薩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進行了為期4天的訪問,德國幾家最大的能源供應企業——RWE、EON旗下的魯爾天然氣公司、巴斯夫子公司Wintershall的油氣開采部門等,都派高官參加了隨格羅斯出訪的78人代表團,以期這兩個中亞國家能增加對德國的能源供應。德國並非是最近才在能源方麵向中亞示好的唯一國家和唯一與哈、阿兩國密切接觸的國家,意大利總理普羅迪也曾經率領由200名意大利商界代表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哈薩克斯坦,以期推進意哈兩國在哈屬北裏海海域卡沙甘海上油田的有關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