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7章中國:在艱難中突圍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大亮點。但是,中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麵臨諸多矛盾和問題,中國政府決定走一條富有自己特色的新型能源發展道路,努力建設一個利用效率高、技術水平先進、汙染排放低、生態環境友好、供給穩定安全的能源生產流通體係。中國所采取的能源安全舉措,不僅可以為中國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而且對於維護整個世界的能源安全也將是個不小的貢獻。

第1節能源安全不容樂觀(1)

從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可知,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已有所優化。但是,中國的能源發展仍受到一係列問題的困擾和挑戰,能源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能源考驗中國

2006年中國已成為位居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外國直接投資聚集國。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物資與服務的進出口量占GDP總量的70%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中心或世界工廠。

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GDP比2000年翻兩番,增長率是每年7%左右。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持續的經濟增長需要三個必要條件: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中國有很高的儲蓄率和7.5億勞動力,但是中國在資源和環境容量等方麵卻麵臨著嚴重的短缺和不可持續性。2004年總理曾強調指出,能源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肋。

中國為取得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效地應對能源、資源和環境方麵的重大挑戰。中國在很多方麵“領先”其他國家:第一大煤炭生產與消費國,第二大能源生產與消費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第二大電力市場。從環境角度看,中國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的所有汙染物的最大排放國,汙染已經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3/4的城市空氣汙染嚴重;大氣汙染導致的經濟損失占2005年全國GDP總量的3%;40%的土地麵積遭受酸雨侵蝕;大約有100個城市麵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危機;27%的土地麵積遭受荒漠化並且每年逐步從西向東擴散。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6》中預測,中國將會在2010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的第一大排放國。這一“質變”將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挑戰。

能源安全的最重要標誌是能源供給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在過去的20多年裏,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7%,能源消費增長率是4.6%。據估計,中國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00億噸,可供開采不足百年;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5億噸,約可供開采14年(以上兩項均忽略每年可能新增的探明可采儲量);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51萬億立方米,可供開采年限較長。中國能源安全的一個製約性因素是人口眾多、消費量大,導致能源資源相對匱乏。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4,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占世界儲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氣僅占1.2%,人均煤炭資源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資源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氣資源為世界平均值的13.2%,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快,但能源消耗也十分驚人。1980年以來,中國的能源總消耗量每年增長約5%,是世界平均增長率的近3倍。中國的能源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與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需求之間,供需缺口越來越大,伴隨而來的是石油進口依存度逐步提高,這是未來中國石油供應安全的最主要問題。在石油需求上,中國今後新增石油需求量幾乎要全部依靠進口。到2020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超過4億噸(接近5億噸),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能源進口大國。由於中國對進口油氣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中國石油發展的安全問題因此凸顯。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受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最大。極端氣候事件——水災和幹旱都會給中國這樣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中國的環境汙染必須治理。對於解決環境問題,中國政府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意願,願意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希望通過各種途徑應對汙染和全球氣候方麵的挑戰。

圍繞石油資源的競爭

隨著中國對進口油氣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在分享世界石油資源時的競爭日趨激烈。

世界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中東(含北非)、中亞(含俄羅斯)和北美三個地區,其剩餘石油可采儲量占世界的82.3%,待探明可采石油資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東地區剩餘石油可采儲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資源占世界的25%,中東地區的石油出口量一直占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70%左右。從消費情況看,目前及今後十幾年世界石油消費近80%集中在北美、亞太和歐洲。這種資源分布與消費格局,使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愈發嚴重。今後圍繞石油資源的競爭將主要集中在以上三個地區。

雖然中國和美國同是石油進口大國,但在石油進口方麵卻有著很大不同。近年來,中國開始實行石油來源多元化戰略,石油進口來源地相對分散。2000年,中國從阿曼、伊朗、沙特、也門等8個海灣和阿拉伯半島國家的石油進口占53.6%,有24.1%來自安哥拉、蘇丹等非洲國家,另有5.1%來自越南、印尼等亞太國家。2007年,中國原油進口的前五大來源國分別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羅斯和阿曼,從這五國進口的原油量達到1.00億噸,占總進口量的比例達到61.3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中國從蘇丹進口的原油量突破了1000萬噸,達1030.6萬噸,比上年增長112.6%;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原油達到599.79萬噸,同比增長123.58%。從以上數字中不難發現,盡管中國的石油製品可能來自全世界,但這些油品大多數還是來自中東,而美國則不然,美國的石油進口依賴程度高於中國,但美國有著更為多樣化的進口來源。事實上,中東石油在美國總進口中的比例大概隻有20%左右,其餘部分主要靠其傳統的石油供應國(區)——委內瑞拉、墨西哥、加拿大和北海等來提供。近年來,美國又瞄上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能源地區。

在全球化條件下,一國的油氣安全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同時也是個政治和軍事問題;它不僅與國內供求矛盾及其對外依存度相聯係,同時還與該國對世界石油資源豐富地區的外交及軍事影響力相聯係;石油安全係數與軍事、外交影響力成正比,與對外依存度成反比。由此看來,雖然美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高於中國,但它對世界事務的外交及影響力也明顯高於中國。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的石油安全係數遠高於中國。

世界油氣資源分布與消費的不平衡導致世界各國對資源和市場,尤其是石油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亞太地區是當前世界上對石油需求增長最為旺盛而資源量又嚴重不足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初,該地區的石油消費年增5.4%,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從1992年起,已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區。進入新世紀後,該地區的石油供需矛盾更加尖銳,超過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區隻是時間問題。21世紀的“世界石油爭奪戰”在亞太地區已拉開序幕。隨著石油資源絕對數量的減少和相對稀缺的增大,中國不得不參與同亞洲及歐美國家的激烈競逐。一旦亞洲國家不能得到穩定的石油供應,發生衝突在所難免,這一點在南沙問題上已經初露端倪。西方專家曾經說,“亞洲的‘空油罐’將成為影響21世紀初亞太政治局勢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