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7章第1節能源安全不容樂觀(2)

而且我們也看到,美國在掌握中東石油控製權的同時,正逐鹿中亞、非洲;日本也在積極加強同海灣、中亞以及非洲國家的關係,它的能源外交可謂是有聲有色;俄羅斯不僅力圖重返中東,而且還加大了對中亞石油的控製力度;歐盟有些國家不顧美國對兩伊的遏製與製裁,積極尋求進入伊朗能源業,甚至與伊朗達成合作協議。目前,東北亞的日本99%以上的石油依靠進口,韓國對石油的需求多年來一直隨著經濟發展的增長而增長,朝鮮雖有煤炭,但缺乏石油。美國著名能源問題專家K.E.卡爾德把從東北部富有能源的薩哈林穿過朝鮮經日本到中國缺乏能源的福建和廣東省稱為“東北亞弧形危機地帶”,認為由於地緣政治結構和自然資源的差別,能源對這一敏感地帶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可能造成大國對抗,加劇地區緊張,也有可能通過新的合作,化解各國之間的矛盾。

長期以來,無論從石油儲量、產量還是出口量來看,中東都是世界上石油集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如果來自中東的石油出口被切斷,對石油進口國的影響無疑是嚴重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國石油進口量越來越大,進口越來越集中於中東的情況下,中東石油對中國的影響也變得越來越大,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未來10~15年內,中國油氣的對外依存度將會越來越大,因此,中國迫切需要建立起全球範圍內的能源供應體係,以獲得長期、穩定、充足和價格合理的石油供應,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然而,由於西方發達國家一直擁有較多的國際能源話語權,在日趨激烈的國際能源競爭中,中國基本上處於守勢,對國際石油市場及能源供應產地缺乏足夠的影響力和控製力,要與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分享石油資源,其競爭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會十分慘烈。中國要想確保21世紀的石油安全,迫切需要從戰略上做出相應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安排,建立起全球範圍內的能源供應體係,以提高應對石油危機的能力。

油價高企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後冷戰時代,人們對石油安全的擔心“不再集中在大國之間發生一場全球對抗的可能性上,而是集中在石油價格的穩定上”。按照傳統經濟理論,原油價格的上揚會很快導致以進口原油為主要能源的國家貿易收支狀況惡化,產品價格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貨幣疲軟,並最終影響經濟增長。1990年到1991年石油價格的短期“猛漲”幾乎把印度推到了崩潰的邊緣。目前,發達國家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基本完成了“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取代,經濟增長對資源投入的依賴度大為減弱。

而與此相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油氣資源的需求將是最快的,加之後備石油資源不足,中國將可能是國際石油資本操縱下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和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受害國。中國石油走向世界的曆史很短,尚缺乏應對國際石油市場變化的能力及保障體係。如果再爆發像1973年、1979年那樣的石油危機,中國經濟能否承受得住石油價格上漲的衝擊很值得懷疑。據分析,由於能源工業處於國民經濟整個產業鏈的上遊,因能源供應不足所引起的國民經濟損失約為能源本身價值的20~60倍;而油價每上漲1美元,整個國家工業的生產就會有7美元的價格泡沫,很容易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甚至“滯脹”。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國際油價在23~28美元/桶區間內波動屬於合理價位,高於或低於這一價位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均不利。據測算,國際市場油價每漲10美元/桶,美國、日本、歐盟經濟增長率就會分別回落0.2%、0.4%、0.5%,而發展中國家則平均回落1.5%。國際油價自2003年起步步高漲,至2005年8月下旬,油價首次突破70美元/桶。近年來國際油價一路走高,2008年1月2日,國際原油價格首次突破100美元大關,達到曆史新高,這無疑給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石油進口國,帶來了巨大的貿易壓力。國際原油價格的急劇上升一方麵導致中國進口石油成本大幅度增加,對中國下遊產品成本的影響也十分直接。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擺脫粗放型經營模式,中國每創造一個GDP的生產單位,耗油要大大多於發達國家。油價上漲,成本增加將會降低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利於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麵,油價上漲使石油消費大國之間對石油的爭奪更加激烈。目前,美國政府不斷加強批判伊朗的調門,發出以武力威脅伊朗的強烈信號,加劇了世界主要石油供應基地中東的不穩定局勢,使得國際油價不斷飆升。2004年,原油價格上漲給中國帶來的直接成本代價是136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方麵多支出約71億美元,石化產品多支出61億美元,約占2004年GDP總量的0.9%。2004年的油價上漲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是損失了1個百分點,如果再加上其他間接影響,損失無疑更大。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國際油價的漲勢更為凶猛,給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麵影響可想而知。

然而,同樣遭受油價影響,發達國家受到的損失卻相對較小,原因在於它們的單位GDP能耗少於發展中國家。中國的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所以,中國受油價的影響比發達國家要大,比一般發展中國家也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當前遭遇的是雙重能源打擊:一是國產原油供應嚴重不足;二是原油進口遭受國際油價劇烈波動的影響。國際原油生產現已接近極限,油價正處在高度敏感時期,一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非理性地直線上升,甚至引發石油危機。如果真的遇上石油危機,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由於中國原油戰略儲備剛剛起步,儲備不足、抗衝擊能力不強,中國經濟遭遇險情是可以預見的。當前,中國能源安全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高油價對中國經濟產生的負麵影響自2004年起已經顯現。

“中國能源威脅論”的雜音

近年來,為了獲取更多石油,中國企業海外能源收購競購的動作很大,中國外交官們也一直穿梭在世界各地,與擁有豐富能源儲量的國家打交道。十幾年前,中國70%的石油進口僅來自三個國家:也門、阿曼和印度尼西亞。從那時起,中國的石油進口來源地開始分散,從蘇丹、伊朗、俄羅斯、安哥拉和沙特等國進口大量石油。中國石油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27億美元入股尼日利亞一處油田區塊,打入曾是歐美跨國石油公司的領地非洲;中國積極與委內瑞拉進行磋商,並開始從其進口石油;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沒有支持由聯合隊幹預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衝突,以避免該地區再發生種族屠殺事件;在伊朗核計劃問題上,中國與俄羅斯不願意針對伊朗采取行動,等等。

中國的這些舉動,不可避免地引起某些世界大國特別是美國的“高度關注”和“憂慮”。華盛頓的一些分析人士開始談論將中國與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國聯係在一起的“石油軸心”。美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報告認為,中國成為石油進口大國,將使中美成為波斯灣石油的競爭對手,因而威脅到來自海灣的美國石油供應。美國輿論還渲染中國尋求與伊拉克和伊朗建立軍事關係,改變海灣地區的政治格局,鼓噪中國為滿足石油需求,“可能會選擇流血戰爭”。

一些西方學者稱,中國對能源的“龐大需求”將帶來全球性的影響,不僅會使世界原油價格上漲,影響未來生態環境,而且還可能引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衝突,威脅全球油氣地緣政治的平衡。日本也認為中國大量進口石油將引起世界石油市場的混亂,為了維護石油安全,中國可能采取軍事手段,從而威脅到地區的穩定與安全……不一而足。近年來,美、俄、日等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有意無意地幹擾、排擠中國石油企業參與海外石油開發的實例,充分說明了西方散布的所謂“中國石油威脅論”其實不過是嫁禍於人或轉移視線的無端指責而已。“中國石油威脅論”的論調和各種不負責任及其誇大其詞的數據推測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對外開放環境,對開拓海外石油資源和建立資源保障體係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