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7章第3節“走出去”成為可行選擇(1)

專家預測,到2020年,如果中國的石油產量不能大幅度增長,今後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幾乎要全部依靠進口,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油品進口國。能源安全、能源戰略、能源外交戰略,業已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國際戰略的頭等大事之一。麵對當前急劇變化的國際能源形勢和國際能源爭奪愈演愈烈的趨勢,中國不僅要增強能源安全意識,而且要增強能源憂患意識,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中國應意識到目前已處於能源戰略重大調整的關鍵時期,需要構建新的能源發展戰略重點,尤其是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能源外交戰略。

中東:油氣來源首選之地

中東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最廉價的能源供應中心。長期以來,美國石油進口量的15%、歐洲進口石油中的60%、日本進口石油中的80%以上都來自中東。歐佩克曾推測,到2010年,全世界消費的石油一半以上將來自中東。

正因為中東是世界油庫,所以該地區是各大國、集團和跨國公司爭奪的焦點。在激烈的角逐中,西方資本和日本財團處於相當優越的地位,其他力量要插足和控製中東石油難度很大。但是,在競爭激烈的同時,也還存在著進入中東的機遇。在國際能源新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美國以霸權主義為核心的能源戰略正麵臨越來越多的反製,因此,中國仍可找到進入並站住腳跟的契機。這種機遇既在於中東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中東各國的內部矛盾以及與西方跨國公司的固有矛盾,也在於日益成熟的中國石油公司有可能滿足中東產油國的某些方麵的需求。

1.油氣合作的可行性

從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和中東國家的關係進入了全麵發展時期。尤其在海灣戰爭以後,雙方以政治經濟上的相互需要為基礎,迅速推進了雙邊關係。

對中東地區而言,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中東諸問題上,中國一直堅持符合絕大多數中東國家利益的原則立場,展開既務實又靈活的和平外交,全方位地發展與中東所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從而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使中東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大為減少。目前,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盡管政治傾向不同,對外政策各異,相互之間在民族、領土、宗教、資源等許多方麵存在尖銳矛盾,但都十分重視與中國保持良好的政治關係,把中國視為國際事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國家和可以信賴的真正朋友。

這是許多西方國家想做而做不到的。對中東國家而言,與中國發展良好的合作關係,不僅可以在國際事務中找到一個可靠的朋友,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牽製美國,減緩各國國內對其政府向美一邊倒的指責,增加外交上的回旋餘地,實現安全保障多元化。中東產油國十分清楚,結成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建立利益相關的經濟關係,是促成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大國積極維護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保障中東產油國安全和利益的重要基礎。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加強對中東事務的關注,高層出訪增多,而且出訪中都明確表明希望促進中東和平與穩定的願望。有了這個政治基礎,雙方的油氣合作首先有了政治上的保證。

在經濟方麵,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經濟關係雖然仍相對滯後於政治關係,不過近年來也得到了較快發展。自中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以後,中國外交改變了過去那種重政治、輕經濟的做法,而是本著“平等互利、謀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開展同中東國家的經濟合作。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經濟互補性很強,雙方在許多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長期以來,中東產油國的經濟增長並未有力地促進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工業化水平依然很低,工業產品仍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中東產油國除了石油開采及其相關的石油化工工業具有相當規模外,其他有關日用工業品、生產設備以及加工工業原料仍需要進口。而中國在上述領域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容易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加強與中東的油氣合作奠定了經濟基礎。

當然,中國在與中東國家開展能源合作時既沒有歐洲一些國家的地利,也缺乏美、日的雄厚財力。然而,中國所具有的潛在優勢也是其他一些國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中國是一個經濟增長迅速、石油需求強勁且進口量不斷增加的、具有巨大消費及投資潛力的國家,對於那些渴望通過資源開發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東國家來說,像中國這樣具有廣闊前景的經濟合作者遠比單純的石油開發商更具吸引力。中國所麵向的亞太地區是未來油氣消費需求最強、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經由中國,中東產油國不僅能為自己的油氣和其他資源找到最可靠的買主,而且也為中東經濟融入亞太開辟了最便捷的途徑。如果再考慮到歐亞大陸橋的潛能和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影響,以及中國可能貫通內陸通往中亞乃至中東的石油線路的戰略設想等,中東國家對於推進中國參與中東的油氣開發與合作的態度應該是歡迎的。

2.合作模式選擇

中國與中東的油氣合作方式,雙贏應該是最高原則。應該說,單純的油氣供求關係,或者貿易上的高度互補性,都不足以保證中東產油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把石油賣給中國,隻有在油氣勘探、生產、提煉以及相關的油氣化工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才能將中東油氣供應的綜合安全係數維持在較高水平上。

積極參與中東油田的勘探開發,在中東建立起一批海外油氣生產和供應基地十分必要。這種海外勘探開發,應當獲得國家的特殊政策支持。從戰略角度看,這種支持將在未來10~15年內在中東建立起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石油生產供應基地,以“份額油”的方式運回國內,這樣做可以對國內油氣資源起到儲備和保護作用。如果到2010年,中國通過海外投資獲取的“份額油”達到3000萬噸以上,海外石油生產基地的產量占到國內供給缺口的25%~30%時,中國就能在國際油市的采購價格和采購規模上取得較大的主動權。目前,由於中國進入中東的時間較短,資金有限,在中東許多國家尚未取得較大進展,中東石油富集的大油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的國際壟斷資本手中,這極不利於中國的石油安全,而且僅僅靠挖別人放棄的“邊角地”也遠不能滿足中國獲取中東石油資源的需求。

當然,加強與中東國家的投資合作,以合資的方式在中國國內建立起若幹煉油廠,將產油國與中國的利益緊密相連,共擔風險,也是可供選擇的合作模式。從保障供應及提升中國原油加工煉製能力考慮,中國仍需在開放國內石油市場、推動石油加工領域的資金技術合作方麵進一步放寬政策。目前,中東國家,尤其是海灣國家在拓展新的國際市場的戰略中,再次麵向亞太,特別是東亞的態勢十分明顯。此乃中國的一大機遇,應以此為契機,加強與中東的投資合作。

3.重點合作對象

21世紀,由於常規石油資源的日益短缺和分布的不平衡,以及石油需求的穩步增長,中東石油在世界未來石油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會更加突出,其中五個海灣產油國——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的作用更加凸顯。中方要做好中東石油大文章,首先應該把戰略重點集中在這五國身上,特別是沙特和伊朗的身上。

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正是由於其巨大的石油儲量和產量,沙特在過去的歲月中成為穩定世界石油出口市場的關鍵因素,是海灣、中東乃至世界的“決定性”石油出口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生產國,是能夠通過大量增產或減產使油價或升或降的主要國家之一。

沙特的石油政策過去一直比較溫和與穩定,力求把油價和油量維持在既能有一定的石油收入,又可以使消費國願意購買石油,甚至那些以中等步伐發展替代能源的國家也願意購買石油的水平。沙特的石油政策對海灣合作委員會其他國家,特別是科威特和阿聯酋的石油政策均具有較大影響。從目前來看,如果不發生重大和突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事件的話,沙特的石油政策基本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在中國的中東石油戰略中,沙特無疑應居於首位,因為沙特溫和的石油政策趨向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石油進口國的利益。

沙特是23個阿拉伯國家中與中國建交最晚的國家(1990年7月建交)。沙特決定同中國建交,是其外交政策走向多元化的重大舉措。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穩步發展,能源領域的合作有力地加強了雙邊關係。建交初期,兩國貿易額僅3億美元,2007年已上升到253.6億美元,16年間增加了84倍。雙邊貿易,以我進口沙特原油和石油產品為主,沙長期順差。2007年我進口沙原油2633萬噸(約合131億美元),占我當年原油進口總量的16.1%(總進口量為1.6億噸)。經貿關係帶動了政治關係的發展,沙特王室多次表示,願同中國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我已成為沙特實施多元化外交政策和防務政策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麵。

中沙能源合作之所以發展迅速並具有實質性內涵,其主要背景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油氣需求成倍上升,供應出現巨大缺口。從沙特方麵看,從20世紀90年代始,大力拓展亞洲市場,視中國為其潛在的長期出口國。“9.11”事件後,美減少對沙石油依賴,沙防務多元化的動向使美不悅,兩國關係出現齟齬。對中沙能源合作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兩國高層領導人多次互訪,雙方以誠相待,對許多重大國際問題存有共識,能源合作基礎堅實。沙方多次強調,合作範圍和領域要擴大到基礎建設、經濟等其他領域。

阿卜杜拉國王曾以王儲身份訪華,登基不久,2006年1月再次出訪中國,這是其登基後第一次出國訪問,他也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沙特元首。同年4月,主席訪問沙特,雙方就兩國建立戰略性友好合作達成協議,當年中國在沙進口總額中已升到第四位,出口占第五位。2008年6月,習近平副主席訪問沙特並出席吉達會議,結束時雙方簽署了《關於中沙加強合作與戰略性友好關係的聯合聲明》,合作範圍進一步擴大到政治、安全、能源、金融、財政、文化教育和旅遊等多個領域。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沙特立即宣布向災區提供5000萬美元現金和1000萬美元的物資援助,幾天之後又追加8.5萬頂帳篷、40萬塊篷布和50萬條毛毯。沙駐華大使親赴災區指導救援物資發放,並和全體使館人員獻血。可以說,兩國關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時期。

在能源領域合作項目方麵,沙特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以優惠的條件在中國合資修建煉油廠(青島煉油廠和福建煉油廠)。曆經十餘年,兩個項目均已實施。中國在沙直接投資3.7億美元,主要用於天然氣勘探開發,中國石油公司在沙勘探油田並投資承建煉油廠。沙在中國直接投資2.2億美元,主要在石化領域。沙大企業和財團近年開始尋求同我石油公司合作,承包海上鑽井平台工程。從廣義上講,迄今合資的金額同能源進口貿易額相比,微不足道。但從美等西方大國長期壟斷沙特能源工業技術和設備的角度看,中國在沙特開始有了承包能源工程項目,其意義不言自明。

目前中國與沙特的油氣合作正在不斷向前推進,沙特仍然是中國第一大原油進口地。中國正在既有的關係基礎上爭取中沙能源合作有所突破。

伊朗是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僅次於沙特和俄羅斯的世界雙料亞軍。伊官方稱,迄今為止,伊朗僅對全國潛在儲油地區的20%進行了開發。現伊朗年產石油2億噸左右,70%用於出口,其中50%左右出口到亞洲市場,其餘的銷往歐洲和非洲市場。其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四位。

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創始國之一。作為重要成員國,伊朗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擴大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影響力,伊朗正在運籌成立伊朗石油交易所。伊朗極力推動俄羅斯等國協調天然氣出口國合作機製,2001年伊朗聯合俄羅斯、卡塔爾、委內瑞拉和阿爾及利亞成立了天然氣出口國論壇。2007年4月五國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開會,商議成立“天然氣輸出國組織”。五國控製著世界天然氣總量的70%,一旦“天然氣輸出國組織”成立,將會成為國際天然氣市場的主導力量。

伊朗是歐佩克中僅次於沙特的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在伊朗石油出口總量中,一半出口到亞洲地區,另一半出口到歐洲和非洲。日本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主,占日本進口石油的16%。中國是第二大買主,2007年中國進口伊朗的各種油品超過2000萬噸,占進口總量的13%左右。毫無疑問,伊朗對中國的石油安全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