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7章第3節“走出去”成為可行選擇(3)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是在雙方建立了良好的政治關係、加深政治互信的背景下逐步開展起來的。1997年9月24日,李鵬總理和副總理訪問哈薩克斯坦,雙方簽署兩國政府關於在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協議,中石油同哈薩克斯坦能源和礦產資源部簽署了關於油田開發和管道建設項目總協議。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同中亞國家政府簽署類似文件,為雙方能源合作奠定了條法基礎。

中國的能源企業在此之前已經同哈薩克斯坦在石油開發領域進行了廣泛合作。如1997年6月,“中石油”成功收購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斯克油氣公司60%的股份後,8月又贏得哈薩克斯坦烏津油田私有化項目的國際招標。根據中哈雙方9月份簽署的協議,雙方將聯合鋪設從阿克糾賓斯克油田和烏津油田到中國新疆的全長3000多公裏的輸油管道。1997年至1999年,雙方完成中哈輸油管道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此後,由於哈薩克斯坦石油供應量不能充分滿足管道的運力、管道工程成本較高等原因,中哈石油管線項目一度擱淺。盡管如此,中哈石油合作還是在中方接管阿克糾賓斯克油氣公司之後,石油開采量逐年攀升而一步步地開展起來,中國每年通過鐵路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約150萬噸石油。同時,中國也在探尋與中亞另一個重要的能源出口國土庫曼斯坦進行合作。中國石油建築工程公司幫助土庫曼斯坦修複石油鑽井。2000年7月,中石油與土庫曼斯坦石油部簽署了在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1998~2000年,中國繼續發展與中亞各國的政治關係,加深政治互信。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1998年4月)、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1998年8月)、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莫諾夫(1999年8月)、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裏莫夫(1999年11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1999年11月)先後訪問北京,同中國領導人簽署旨在進一步發展雙邊友好合作關係的聯合聲明等文件。中國國家主席先後訪問哈薩克斯坦(1998年7月)、塔吉克斯坦(2000年7月)和土庫曼斯坦(2000年7月),中國政府向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提供了1000~3000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無償援助。此外,每年主席都同中亞國家元首在“上海五國”機製下舉行會晤,就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

隨著雙邊政治關係的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在國際事務領域的合作逐漸展開。中國支持中亞國家旨在促進地區安全的種種倡議,包括哈薩克斯坦倡導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烏茲別克斯坦舉辦的“中亞安全與合作問題塔什幹論壇”及中亞無核區對話、吉爾吉斯斯坦倡議的“伊塞克湖論壇”。尤其是自1998年起中哈、中吉、中塔邊界問題相繼全部或部分解決以及雙方共同打擊“三股勢力”,加強在安全及軍事領域的合作以後,為中國同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礎。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中的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表明經過近10年的觀察和探索之後,中國終於形成了明確的中亞戰略,即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同中亞國家加強睦鄰友好關係,發展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能源、交通和人文等各領域的合作,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與繁榮。

“9?11”事件後,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直接衝擊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導致中國在中亞地區利益的調整。盡管中亞形勢發生了不利於中國的變化,中國仍奉行睦鄰友好政策,切實落實黨的確立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不斷推動與中亞國家政治和經濟關係向前發展。中國繼續開展政治對話與合作,鞏固雙方睦鄰友好關係。雙邊的和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的多邊高層會晤頻繁,進一步增強了政治互信,鞏固並提升了雙邊政治關係。2002年中國先後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2年5月17日與塔吉克斯坦簽署中塔國界補充協定,2003年9月2日兩國互換了該協定批準書證書;2004年中烏兩國就進一步深化友好合作夥伴關係達成共識……至此,中國與哈、吉、塔三國間全長3300公裏的邊界全部劃定。從此以後,雙方立法機構、政府各部門、政黨、地方和民間的交流不斷擴大,中亞國家與中國睦鄰友好關係的社會基礎日益牢固。

隨著2001年以來中國“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的規模不斷擴大,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能源合作迅速發展。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先後簽署共同研究和分階段建設中哈輸油管道議定書、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發展全麵合作框架協議、修建阿塔蘇—阿拉山口輸油管道的基本原則協議等文件,為中哈輸油管道項目的落實鋪平了道路。中哈輸油管道一期工程阿塔蘇—阿拉山口段2004年9月開工,2005年12月竣工,它的建成和運營標誌著中哈能源合作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2006年5月25日,中哈輸油管道正式向中國輸油。中石油先後收購了曼格斯套州“北布紮奇”油田的全部股份和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中石化獲得了田吉茲附近的三大區塊50%的股份,並加緊開發“紮納若爾”和“肯基亞克”兩個油田。

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簽署了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開展互惠合作協議、油氣勘探協議等文件。2006年中石油在烏茲別克斯坦注冊的“中國石油國際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獲得烏油氣總公司頒發的有效期五年的油氣勘探作業許可證,中烏兩國能源合作逐漸進入實施階段。

2006年,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兩國政府關於鋪設土庫曼斯坦至中國天然氣管道的總協議。2007年8月,中土天然氣管道項目在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破土動工。在未來30年內,土將通過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向中國每年出口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在水電開發領域的合作也正在積極商討之中。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的石油公司已在中亞地區油氣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與國際石油巨頭相比,中國石油企業由於沒有參與中亞五大油氣項目(田吉茲、卡沙幹、卡拉恰甘納克、ACG油田、沙赫德尼茲)的開發,缺乏在中亞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特別是油氣儲量基礎,因此中資企業還須繼續擴大在中亞油氣資源市場上的份額,加強與中亞各國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尤其應加大與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在天然氣田勘探開發與跨國輸氣管線建設方麵的合作力度。

2.相互尊重,長久友好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在中亞地區推行“顏色革命”政策,致使中亞各國相繼將其對外政策向支持它們現政權及其政治製度的俄羅斯和中國回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因此獲得了更快的發展。與美國不顧中亞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國情,強行推進“民主改造”不同,中國一貫主張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確立相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製度,他國無權幹涉。中國的公正立場受到了中亞國家的歡迎和支持,即使是通過“鬱金香革命”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也依舊延續了阿卡耶夫時期吉爾吉斯斯坦的對華友好路線。

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事件後,中國政府及時表示了支持卡裏莫夫總統維護國家社會政治穩定的立場,贏得了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的信任。2005年兩國簽署中烏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標誌著中烏關係進入了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階段。2005年中哈兩國宣布建立和發展戰略夥伴關係。2006年,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巴基耶夫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相繼訪華,同中國領導人就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達成共識,並簽署多項經濟合作協議,能源領域的合作是重中之重。2007年1月,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國最終確定了積極參與中亞事務,發展與中亞國家全方位合作關係的政策。由於美國駐軍中亞並在該地區推廣“顏色革命”,使一直是中國戰略後方的中亞有可能變成西方勢力對我進行“西化”或“分化”的前沿陣地;又由於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能源合作業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中亞作為中國未來原油進口重要來源地的作用開始顯露。特別是在美國強力介入中亞事務和俄羅斯既借重又防範中國的複雜條件下,中國穩紮穩打,因勢利導,不斷推進與中亞國家全方位的合作關係,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對於維護自身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穩定的重要性空前凸顯。

中印:共同挑戰求發展

同為亞洲地區的發展中大國,中印兩國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兩國均麵臨著共同的能源安全困境。對能源安全的共同需求,促使兩國在開發和利用海外油氣資源時不得不尋求多方麵的合作。

中印作為能源需求大國,兩國間既存在利益共同點,競爭也在所難免。中印兩國在追逐戰略經濟利益的國際大背景下,能源合作的空間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共同的政治意願、不懈努力和國際關係博弈。目前,兩國所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避免兩敗俱傷式的競爭,形成對兩國都有利的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以便在開發海外油氣資源的投資中降低成本,獲取最大效益。因此,在看到中印能源合作所擁有的一係列正麵因素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印合作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兩國能源合作在項目、規模、領域等方麵的潛力都還比較有限。除了經濟層麵的困難外,印度對中印開展能源合作戒心較重以及地緣政治環境複雜等一係列因素,都對中印能源合作構成了一定的幹擾。

1.安全和成本困境

中、印、美、日、韓等能源消費國都在世界範圍內全方位地尋找著油源,試圖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盡量減輕對中東原油的高度依賴,以實現各自的能源安全。能源問題直接關係著中印各自的國家經濟發展和戰略規劃,因此,如何平衡兩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直接關係到各自的能源戰略計劃及其實施。中印雖有合作意向,但在商場上更多時候是競爭關係。比如,為了獲取穩定的油氣供應,印度提出鋪設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緬甸—中國雲南的陸路天然氣管線。盡管構想上這是一條可以不經海路便可將西亞油氣運往中國南方的理想路線,而且印度已經與伊朗和巴基斯坦草簽了建設從伊朗南部油田經巴基斯坦到印度的天然氣管道協議,中國對此也給予了積極響應。但從運輸安全和運輸成本上看,一係列現實問題無法回避。

首先,在安全上,該線路所經過的地區存在著政局動**、宗教、民族矛盾尖銳、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等安全隱患,如果管線穿越的國家不能保證該地區的穩定,那麽油管被破壞的風險就會很大。現實是,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讓自己的戰略資源運輸通道控製在別國手裏。所以,從安全角度看,該設想的現實可操作性並不很大。

其次,在運輸成本上,中國主要的石油消費市場多位於東南沿海一帶,運輸管線從中東經南亞進入雲南後,距離消費市場仍有很長的路程,鋪設這樣的管道比海上運輸的成本要高出許多。這樣的項目往往需要東亞主要石油消費國,如日、韓等國的通力合作。日、韓等國是否肯投巨資於該條管線尚很難說。

2.管理和技術困境

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盡管經濟增長的速度很快,但總體上能源產業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的能源公司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印度能源企業缺乏高新技術和資金的投入,油氣田的開發和利用率不高;在管理體製上,印度能源部門的改革不得力、不徹底,導致企業的效益較差。中方則存在著企業技術裝備總體水平落後,單位勘探開發成本和生產成本較高;經營方式比較單一,在控製成本上處於劣勢;上遊企業普遍缺乏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優質儲量的能力,隻能在相對固定的、勘探程度較高的轄區內尋找接替儲量;在管理上則存在著企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後,機構運行效率低、決策機製落後,投資體製不健全,沒有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體製,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製,市場機製尚未真正建立,企業內部沒有形成自身的企業文化等問題。兩國能源企業在管理和技術層麵與西方石油公司存在的差距,使其即使合作,也很難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展開強有力的競爭。

3.地緣政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