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7章第3節“走出去”成為可行選擇(4)

能源合作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合作,地緣政治影響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客觀現實。和單純的石油買賣不同,大型石油開采項目的保障,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與穩定,涉及更多的政治較量和大國因素製約,決不是單憑地理因素就可以決定的。所以,作為兩個相鄰的大國,中印能源合作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對能源安全問題的關注不斷升級,以及產油國、消費國和能源過境國之間的能源博弈愈演愈烈,中印能源合作的地緣政治環境異常複雜。

首先,美日出於遏製中國的地緣戰略考慮,不斷以經濟手段拉攏印度,與印度在亞洲的戰略一拍即合。日印欲建立特殊經濟夥伴關係,並計劃於2008年完成印日間的CEPA談判。日印在政治、軍事、經濟、投資等方麵的合作正日趨緊密,除了在“爭常”問題上相互捆綁外,還在海上安全及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美國也大肆抬高印度在亞洲的地位與作用,並且加強了同印度在能源,特別是核能領域的合作,建立了新的美印核能聯盟。對於美國來說,印度不僅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潛在大市場,而且在戰略上也是製衡中國的一個重要籌碼。而冷戰結束後,印度最重要的外交目標就是積極尋求與美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因為這既可以使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承認其大國地位,又可以在經濟上和技術上得到好處,在戰略上保持對中國的牽製與壓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印度與中國加強能源合作似乎更多是為了平衡兩國關係,不能排除印度在借中國之力為自己謀求更多的能源經濟利益。

其次,盡管中印兩國政府積極倡導在能源領域加強合作,但鑒於一係列經濟、政治和地緣戰略方麵的原因,中印兩國在能源上實現戰略聯盟並不容易。因為能源安全對於國家的戰略意義過於重大,所以,能源要真正實現戰略合作絕非易事。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中國在俄羅斯、蘇丹、委內瑞拉、越南、緬甸以至整個西部非洲的市場開拓中,都碰到了相同的對手——印度得到佐證。中印雙方爭奪能源的焦點已經從中東、中亞轉向了新興的印尼和非洲市場,幾乎每個能源富國都同時是中印兩國能源外交的目標。2005年1月16日,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指出,印度必須在能源領域迅速趕超鄰國中國。

他同時表達了政府對能源安全計劃製訂的緊迫感,他說:“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在能源安全領域製訂相應計劃,比我們超前很多,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辛格在新德裏召開的亞洲石油峰會上,針對印度國有油氣公司與中國三大油氣公司在俄羅斯、中東、非洲競標油氣開采業務發表評論時指出,印度政府應鼓勵油氣公司擴張做大,成長為跨國公司。為了真正趕超中國,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早前曾發表言論稱,政府可能計劃通過合並,把印度所有國有油氣公司整合成一個或兩個大型公司,此次辛格鼓勵印度油氣公司做大也暗含著合並意圖。有業內人士分析說,辛格的發言實際上是政府為石油公司並購和海外擴張開綠燈。印度14家國有石油公司表示,要團結一致地與中國爭奪海外油源。印度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印度天然氣公司董事長說,印度必須趕上中國,因為不論到哪個國家,不論是開采、煉油,還是天然氣事業,都能見到中國公司的身影。

中印深化能源合作的政治基礎是雙方對構建一個更加合理的21世紀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有相似的看法,兩國均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世界政治多極化,反對在國際關係中動輒使用武力和強權政治。有了這個政治基礎,兩國未來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應該會有進展,特別是鑒於中印兩國所奉行的多極外交政策以及兩國都沒有與英、法、俄、美結盟的現實,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兩國在能源領域加強合作,互利共贏是可行的。

印度曾經有不少人對中印開展能源合作持有戒心,認為能源是各國爭奪的戰略資源,是不能合作的。但是,隨著近年來中印關係改善以及雙邊經貿合作的迅猛發展,加之近年來不斷受到高油價的衝擊,印度開始把目光轉向與中國進行能源合作上。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在2006年1月率領印度石油天然氣界高層人士訪華時,特別提出了與中國聯合競購的要求,認為中國在促進和支持亞洲區域能源合作和能源安全領域的合作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印能源合作具有很強的可行性。訪問期間,中印雙方有關公司分別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希望在油氣開發生產以及城市天然氣運輸等領域展開合作,建立雙方合作監督機製,等等。

中日:和則兩利,鬥則俱傷

中日同為東亞能源消費大國,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由於擔心國際石油供應的暫時突然中斷或短缺以及價格暴漲對國家經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中日兩國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來實現本國石油進口的渠道多元化。而這個渾身解數自然就包括中日之間圍繞油源所展開的明爭暗鬥。

1.中日爭油,“狹路相逢”

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之一,日本的石油需求主要依賴進口,其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是中東。由於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導致中東戰亂不止,也由於俄羅斯、中亞、北非等新能源供應地的崛起,世界各國為確保能源供應安全,都在積極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其結果,消費國往往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迎頭相撞。而中日這兩個不能“免俗”的亞洲最大油氣消費國,發生碰撞的頻率自然要高於其他國家,可以說世界上凡是有油的地方,都會看到中國人和日本人的身影。中日兩國在能源領域的角力,幾乎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中日在俄羅斯、中亞等地的“狹路相逢”,形成了明顯的競爭關係。圍繞安大線與安納線的明爭暗鬥不過是起了個頭,而在東海油氣資源開發權上的激烈爭執更是印證了競爭形勢的嚴峻。由於中日激烈相爭,使擁有豐富資源的俄羅斯得以在鋪設管道問題上待價而沽,使中東原油賣給中日等國的價格高於賣給歐美的價格,使歐盟有望從俄羅斯得到更多的石油供應。日本不惜使用“金錢外交”,千方百計地與中國爭奪油源,使得中日兩國的石油矛盾隨著中國對能源和資源需求的不斷上升而越來越公開化和白熱化,直接導致了兩國在東北亞地區能源領域的競爭升級。

2.和則兩利,鬥則兩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