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8章第3節21世紀日本能源外交新體驗(2)

然而,日本加大對伊朗能源合作的努力卻不斷遭到美國的壓力。美國要求日本“重新考慮在伊開發油田”,甚至“凍結開發”。麵對美國的壓力,日本並不想就此放棄。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稱“核不擴散問題與開發油田都非常重要”,並為此采取了雙重策略:一麵派遣外務省軍備管理審議官天野之彌赴伊,勸伊朗盡早在《核不擴散條約》附加議定書上簽字,允許國際核查,避免與美對立;一麵表示繼續推進與伊朗的能源合作,望美方理解,並要求美“把油田開發與伊朗開發核武嫌疑區別對待”。日本希望通過開發該油田,在穩定同伊朗能源關係的同時,進一步培育日本版的國際石油資本。

總的來說,伊朗以其豐富的油氣資源,以及日伊兩國在能源領域的不斷增強的合作關係,使得伊朗成為日本能源安全戰略得以落實的重點對象之一,2005年,伊朗石油占日本進口石油總量的15%,而能源關係也正是日伊關係的核心之所在。

誓奪對俄能源合作製高點

日本進口石油來源集中在中東地區這一特點給日本經濟的安全帶來很大影響。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由於蘇美插手,中東地區動**不安、戰火連綿不斷,隨時都有可能中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而且,從中東到日本12000海裏的漫長石油運輸線極為脆弱,也有隨時被卡斷的危險。在這種形勢下,以前曾使日本經濟受惠極大的能源結構成了經濟不穩定的因素。在連續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下,為了保障日本經濟的安全與發展,日本政府把解決能源問題放在首位,對原有的能源政策進行適當調整,身邊的俄羅斯成為日本保證石油穩定供給的必然選擇。

進入21世紀後,美國為了石油對伊開戰,給中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動**。出於分散石油供給源和掌握與中東產油國討價還價“大牌”的考慮,日本對俄羅斯的石油“情有獨鍾”起來,有意將其開辟為日本能源的新供給地。為此,日本以各種條件拉攏俄羅斯,千方百計要拿下遠東—太平洋石油管線。

作為非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俄羅斯油氣儲量豐富,近年來油氣產量不斷增加,吸引了日本的眼球。除薩哈林項目開發外,日本把對俄能源戰略的重點放在了橫跨西伯利亞的石油管道上。

薩哈林東北沿岸大陸架的天然氣蘊藏量約7億噸,石油蘊藏量約30億桶,該地區油氣開發主要包括“薩哈林-1”和“薩哈林-2”兩個項目。關於“薩哈林-1”項目,1975年日本與蘇聯曾成立合作項目組,並在1977年由日本的薩哈林石油開發合作公司試開采,但其後由於國際油價下跌、蘇聯解體及日本經濟不景氣等諸多原因,正式的開發工作遲遲未能付諸實施。1995年該計劃重新啟動,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伊藤忠、丸紅共同參與開發,其中日本對項目的投資占投資總額的30%。當時計劃從2005年起,該項目將可生產原油25萬桶/天,從2007年起可利用天然氣管道向日本出口天然氣600萬噸左右。

“薩哈林-2”項目主要由英荷殼牌公司、日本三井物產及三菱商事等出資的“薩哈林能源公司”開發,其中日本占投資總額的40%。計劃自1999年起該項目生產原油,待基礎設施完成後產量可達15萬桶/日,2007年起可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氣(LNG)960萬噸/年。2003年5月“薩哈林能源公司”分別與東京電力、東京燃氣公司就每年從俄購買150萬噸和110萬噸LNG合同達成協議,預計合同期長達24年。2004年1月,縱貫薩哈林島長約800公裏的原油、天然氣管道鋪設工程已正式啟動。相對於薩哈林項目而言,日本更重視橫跨西伯利亞的石油管道項目。若能實現該項目,可把俄羅斯的石油直接輸送到日本海沿岸,不但可以增加石油運輸的安全性,降低日本對中東的依存度,且可以大幅縮短運輸距離,降低成本。

中國自1994年起就開始與俄方探討該運輸管線計劃,提出經貝加爾湖南麵通往中國內地大慶的“安大線”方案。2001年,中、俄兩國總理簽署了《中俄關於共同開展鋪設中俄石油管道項目可行性研究的總協議》,2002年12月,中、俄兩國首腦的聯合聲明還指出中俄兩國項目將按期實施。中俄“安大線”方案實現的可能性大增使日本緊張,在了解到俄羅斯內部在向遠東地區供油問題上還有一個備用方案後,日本一改以往“若北方領土不解決,日俄經貿合作無從談起”的消極態度,開始大張旗鼓地重建冷淡的日俄關係。日向俄許諾提供高達75.2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以低息貸款來參與建設石油管線,誘使俄接受日方提出的“由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的“安納線”。為達目的,日本展開了一係列外交活動,作出了種種公開和隱蔽的努力。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俄,與俄發表《聯合行動計劃》,涉及俄日研究和探討遠東和西伯利亞油氣開采計劃,並實施對外出口計劃等內容。

同年5月、10月,小泉又兩次會晤普京,兩國外長、能源事務高官也多次見麵,磋商合作事宜。2003年12月,俄總理卡西亞諾夫訪日並在簽署的聯合聲明中稱“通往(納霍德卡等)太平洋沿岸路線的建設非常重要”。在答記者問時,俄總理還稱,“安納線”是戰略性的,而“安大線”則是戰術性的。在這一年中,日俄雙方成立智囊委員會,啟動貿易投資協調機構,兩國經貿明顯加快。2004年,先是1月份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莫斯科和海參崴,表示將全力支持安納線,並承諾每天進口100萬桶石油;2月,日本駐哈巴羅夫斯克總領事遊說伊爾庫茨克地方領導人,呼籲其支持納霍德卡線路;3月,日本能源廳長官岡本嚴訪問俄羅斯並與俄能源部長會談,強調日本能夠為管道建設提供財政支持;5月,小泉再次出訪俄羅斯,強烈要求俄羅斯優先安排安納線施工;即使在5月中俄已經簽訂協議的情況下,6月,日本外相川口順子和前首相森喜朗又訪問了俄羅斯;7月8日,能源廳長官岡本嚴再次訪俄,表示日本願意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油田提供低息貸款和開采技術……

各類日本官員和綜合財團的經貿代表帶著各種條件,頻繁出現在俄羅斯的遠東和莫斯科兩地。2004年春,俄在中日兩個方案外,又提出了可實現俄利益最大化的“泰納線”(泰舍特至納霍德卡)方案,該方案雖未能讓日本滿意,但畢竟有大半以上的走向采納了日本的建議。為最終促成新方案,2004年6月,日本外相川口順子再次訪俄,7月日本政府又表示將向負責勘探的俄石油管道運輸公司提供7760萬美元用於勘探和調查。2008年4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俄時與俄總統普京達成協議,雙方將組建合資企業共同勘探東西伯利亞油田,開采出的石油將首先沿著“泰納線”輸往日本。通過不懈努力和積極遊說,日本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能源開發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

日蒙關係的升溫

日蒙關係升溫於20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日蒙基本上沒有什麽經貿往來。蘇聯解體以後,隨著國際關係的深刻變化和蒙古國內形勢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日蒙兩國從各自的利益及需要出發,相互調整了對對方的政策,使兩國關係得到迅速發展,其中尤以經貿方麵的合作最為顯著。

日蒙關係是從各自的利益及需要出發,相互調整了對對方的政策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從日本來說,它之所以從20世紀90年代急速調整對蒙政策使日蒙關係升溫,有其深遠的意圖,即著眼於21世紀的能源戰略考慮。

眾所周知,日本建立和加強與蒙古的全麵夥伴關係是看中了蒙古豐富的礦產資源。日本是個自然資源和能源貧乏的島國,其發展工業所需的原料、能源的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其產品銷售也大多依賴於海外市場。戰後以來,在“冷戰體製”這一特定的國際環境下,美國、東南亞和中東等成為日本商品的龐大市場並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使日本經濟得以迅速騰飛,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建立在這種依賴海外市場基礎上的日本經濟是脆弱的,外部條件一旦發生變化,對日本經濟勢必形成巨大衝擊。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不斷發展、中東等能源供應地區局勢動**不穩、戰爭接連不斷、嚴重影響到對日能源供應的國際環境中,如何分散、化解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對其形成的衝擊,為日本經濟發展謀求資源、能源和商品市場的多元化,成了日本政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擁有156萬多平方公裏麵積、目前已探明有3000多處礦區,其中金、銀、錫等多種資源和磷、煤、銅等的蘊藏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蒙古,自然被列入日本的重點考慮之列。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日本在覬覦蒙古的礦產資源。1999~2001年日蒙實施了“蒙中部偏北地區地質調查”項目,利用日本地球遙感衛星成像技術,對蒙中部偏北地區進行了地質勘察,這一地區富含銅、金礦。2004年底,加拿大艾芬豪公司早期宣布在蒙古南部的中蒙邊界地區發現大型的奧雲陶勒蓋銅、金共生礦之後,又宣布在中蒙邊界地區發現儲量可觀的巨型優質煤礦。但由於資金短缺,該公司表示願出售一定份額的股權尋找合作開采夥伴,經過同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多個國家的公司協商,最終是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勝出。2005年4月,加拿大艾芬豪公司終於與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在烏蘭巴托簽署了諒解備忘錄,表示雙方同意建立戰略聯盟,聯合開發上述堪稱世界上最大的銅礦和煤礦工程,並提供運輸、電能和其他基礎設施等相關服務。另外,日本方麵還表示了對蒙古蘊藏量豐富的金、鐵、鈾礦和其他礦產資源的興趣。可以肯定,日本將涉足蒙古礦產資源的開發,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先進技術將在蒙古礦產資源市場上占有很大優勢。這對蒙古有很大的**力,同時對其他欲進入這一市場的國家也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態勢和壓力。

日本通過向蒙古提供大量援助,幫助蒙古搞基礎設施建設,在獲得資源的同時,也提高了日本對蒙軟實力的影響,使蒙古國民對日本的親近感與日俱增。2004年11月日本駐蒙大使館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七成的蒙古人對日本有親近感。日本人知道,隻有文化思想的滲透才能在蒙古民眾心中產生深遠影響。從2002年起,日本政府將援助重點從經濟方麵逐漸轉向文教等思想交流領域;2006年為紀念“大蒙古國800周年”,蒙古在日本舉辦了“蒙古年”活動;而2007年為紀念兩國建交35周年,日本在蒙古舉辦了“日本年”活動。

“進軍”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