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9章中亞:零和博弈沒有出路

中亞是指裏海以東,西西伯利亞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國新疆以西的亞洲中部地區,包括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個國家,而大中亞地區還包括阿富汗和伊朗。

中亞地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未曾開發的油氣資源,其特點是儲量巨大、分布廣、品位高、雜質少。中亞含油氣地區大體包括土、烏、哈、塔、吉以及伊朗和阿富汗等國家。

由於中亞擁有獨特的地緣政治地位和重要的經濟價值,因此吸引了各大戰略力量紛紛進入這一地區,競相追逐自己的戰略利益。在目前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下,在中亞裏海地區最主要、最積極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當屬美國、俄羅斯、中國和歐盟。它們最有能力、有意誌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該地區現有的能源地緣狀況並獲取國家利益。在裏海能源爭奪戰中,由於這些國家的戰略目標存在差異,因此他們所關注的重點並不相同。美、俄作為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如果單純從經濟角度看,裏海能源對其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參與裏海能源角逐更多是從自身的地緣政治全局考慮,爭奪裏海能源並非目的,而是參與中亞地緣政治角逐的切入點和手段之一。

美國的目的非常明確:一是要占有裏海的油氣等各種資源;二是要像波斯灣一樣,把裏海變成美國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基地,而在力爭控製裏海能源的過程當中,實現北遏俄羅斯,南遏伊朗,使中亞戰略成為聯係其北約東擴戰略和中東戰略並最終完成歐亞大陸地緣戰略部署的關鍵一步。

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利益除了要獲得融入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的通行證——油氣之外,還要在受到北約東擴、日美聯盟兩方麵鉗製的情況下,力圖保持自己在中亞的影響,改善自己的地緣政治環境。

中國希望更多地利用中亞地區的能源資源來解決自己國內的能源問題,並通過能源合作來促進這一地區的安全、穩定、繁榮與發展,繼而使中國西部邊疆成為穩定的大後方。

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關注的是能源利益。這些國家把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作為本國發展的重點並確立了油氣立國戰略。

土耳其、伊朗屬於地區強國,它們積極參與裏海能源的爭奪,更多是出於地緣政治上的考慮,油氣並不是唯一目的。伊朗是要打破美國的封鎖和製裁,擴大在中亞穆斯林國家的影響,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土耳其則希望擴大自己在中亞突厥語係國家的影響,成為“突厥語國家聯盟的盟主”。

歐洲國家、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韓國、阿富汗等也希望參與中亞裏海能源的開發,以獲得經濟利益,確保本國的能源安全。

主要大國和大國集團在中亞的博弈極大地影響著中亞各國的對外政策,並對中亞安全以及對外能源合作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第1節圍繞“油氣”的角逐(1)

油氣與地緣政治相結合便形成了“油氣地緣政治”。冷戰結束後,各大國的戰略思想從政治和意識形態轉向重要的自然資源,經濟上的競爭左右和支配著未來的國際關係,使得那些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儲量地區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意義凸顯,誰控製了世界主要地區的油氣,誰就將在世界上稱霸。中亞裏海地區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

據美國能源部和國務院的樂觀估計,中亞裏海地區最終可供開采的石油儲藏量高達2000億桶(約等於273億噸),僅次於中東地區,可開采100年;天然氣儲量達8萬億立方米,排在俄羅斯和中東之後,居世界第三,比美國和墨西哥兩國的儲量加起來還要多。如果按照美國官方的這種估計,該地區油氣資源儲量的價值超過4萬億美元。裏海地區在19世紀曾經是世界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角鬥場,但那時的爭奪偏重於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和它的各加盟共和國轉變為獨立的民族國家,特別是隨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采,它的“地緣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濃厚的油氣色彩。因此,俄羅斯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該地區的爭奪,必然具有濃厚的“油氣地緣政治”含義。

美國的“大棋局”

美國中亞能源戰略的出發點是擴大並且最大限度地控製中亞能源供應基地,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支持美國石油公司在該地區進行能源開發,遏製俄羅斯和伊朗在該地區的優勢,阻止中國進入該地區的能源領域。

美國把裏海地區作為繼中東之後需要監控的世界主要能源供應地之一。從1997年起,美國就宣布裏海地區是與美國國家利益相關的地區。對美國來說,控製裏海地區對遏製俄羅斯東山再起,分化當地國家、反恐、打擊伊拉克、防止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反美,都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2001年1月,美國代表在達沃斯世界經濟峰會上指出:“裏海與波斯灣地區一樣,是美國另一個石油來源地。”布什的代表多次表示:裏海及其鄰近地區關係到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不能置身於該地區之外,要不惜動用大量財力和武力,堅決捍衛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提出,分化當地國家,支持那裏現已出現的“地緣政治多元化”趨勢,“反恐”和防止俄羅斯變成歐亞強國是美國在裏海地區長期政策的主旋律。他在概括美國裏海地區的戰略核心時指出:“在變幻無常的歐亞地區,首要任務是創造條件使任何國家都不能替代美國,不能降低美國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按照布熱津斯基的觀點,美國要對該地區其他強國可能使用的手段進行控製,其目的是要使華盛頓在全世界的主導作用不受到威脅。

美國把裏海地區作為其全球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地區要實現的主要戰略目標包括:

——保證外高加索—裏海地區國家脫離俄羅斯,並依靠美國實現獨立;

——擴大世界能源資源的來源,實現其能源來源多元化,並最大限度地管理和控製這些能源來源;

——保證裏海地區國家在脫離俄羅斯的前提下實現一體化;

——支持美國石油公司在該地區進行資源開發;

——對伊朗施壓,以改變其現行政策。

美國的石油需求大都依靠國外進口,到2010年這一比例預計在70%以上。目前美國的能源主要來自周邊國家和海灣國家。考慮到海灣局勢的複雜性和多變性,為了確保能源的供應安全,美國急需找到更多的、可替代的海外能源新基地。在此條件下,裏海地區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國未來可替代海灣能源供應的新基地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一方麵通過向該地區輸出資本,支持新獨立國家對俄的獨立傾向,限製伊朗擴展影響,保護本國石油財團利益;另一方麵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運用經濟政治手段積極介入裏海能源的勘探、分配、開采、輸出等一切有關事務,力爭在裏海資源開發的國際競爭中發揮主導作用。美國在這場能源開發大競爭中,政治戰略意圖顯然要超過經濟利益的考慮,這一點從美國要在該地區完成的主要戰略任務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遏製俄羅斯和伊朗在裏海地區的優勢,阻止中國的擴張,削弱該地區國家對俄的依賴,促使該地區國家擺脫俄的控製。美國把俄羅斯和伊朗當做美國在該地區利益的主要威脅,把中國視為21世紀美國在該地區的可能競爭對手。為此,美國積極研究對付主要威脅者和可能對手的戰略和策略,同時發展市場經濟,增強該地區國家的國力和獨立性,在新獨立的國家之間,建立政治、經濟和軍事聯係。

——擴大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力量,強化其在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優勢。

——控製裏海油氣資源,控製該地區油氣管道輸送係統,把該地區作為油氣戰略儲備基地,以便在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取得成果後大規模地開發裏海油氣田。

為了實現在裏海地區的既定目標,美國在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方麵強硬推行擴張主義政策,以迫使該地區國家無條件地接受美國的戰略要求。

1.借能源合作之名加大對裏海地區的全麵介入

“9?11”以後,美國和西歐國家調整了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對進口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油氣越來越重視。2002年4月15日,“俄羅斯中亞石油問題”國際會議在倫敦召開。會議主要討論了俄油氣綜合體發展的外部環境、前景、法律基礎和財務狀況,以及中亞等國油氣工業的發展和從俄羅斯向有關國家鋪設輸油氣管道項目的實施等問題。同年6月3~4日,“在能源憲章內的裏海石油”國際會議在美國休斯敦召開。會議討論了裏海油氣資源和向西方市場的出口、外國投資保護等急需解決的問題。美國國防部、能源部、美國戰略研究所和美洲、謝夫隆、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和銀行的代表都參加了會議。美國謝夫隆—得克薩斯財團總裁在與哈薩克斯坦總理會見時提出,該財團打算近3年內增加15億美元投資,以開發哈薩克斯坦的田吉茲油田。

美國政要認為,蘇聯解體後留下的地緣空間具有特殊意義。為了在裏海地區弱化俄羅斯的優勢、獲取新的能源來源、弱化中國及伊朗的影響,美國首先加大了對該地區的軍事介入力度,采取的具體措施是:

——在歐亞腹地積極構築巴爾幹—高加索—中亞防線,並在從中東到高加索山區和伏爾加河河口地帶逐步擴大影響;

——在外高加索駐紮軍隊,在中亞一些國家建立穩固的基地,密切關注卡拉巴赫、阿布哈茲、阿富汗和車臣等裏海周邊地區的衝突;

——為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等外高加索國家配備軍事基礎設施,用北約標準改編這些國家的軍隊;

——在阿富汗反恐行動框架內,增加西方國家在中亞基地的軍事人員;

——繼續向伊朗施壓;

——積極促進亞美尼亞—土耳其關係的正常化,努力推動阿布哈茲的和平進程,不斷加強自身在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等俄羅斯“戰略同盟者國家”中的地位;

——利用反恐之機,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對該地區的軍事介入。

美國采取上述措施,一是要充分利用俄羅斯經濟衰退、內部政治矛盾、軍隊中的幹部問題、車臣問題和對裏海地區控製力減弱的機會,擴大美國在該地區的介入;二是要充分利用獨聯體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希望得到強國支持,以減少對俄依賴的機會,為美國獲取新的能源來源;三是遏製中亞裏海的獨聯體國家與中國建立聯係,竭力封鎖、阻撓中國石油公司進入中亞裏海地區。在這一戰略框架內,美國石油公司開進了哈薩克斯坦,並向其他裏海沿岸國家逐步擴展。

2.爭奪裏海油氣外輸通道是美國裏海地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政治目標就是要“領導世界”。這一政治目標的必然邏輯就是要控製歐亞大陸。控製歐亞大陸就等於控製了非洲,並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緣政治上成為這個世界中心大陸的周邊地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認準了該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尤其被其巨大的油氣蘊藏量和未來的開發利用前景所吸引,不失時機地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各個方麵擴大自己在該地區的影響,占據有利地位。為了將觸角全麵伸向該地區,美國在多年前便製定了較為完整的“新中亞高加索戰略”。美國原副國務卿塔爾博特和國務卿助理賽斯坦諾維奇對此所作的闡述是:政治上推動中亞高加索國家走“西化”道路,按照“多元民主、保障人權、市場經濟”模式建立現代化國家體製;經濟上加強與中亞高加索國家的合作,共同開發裏海能源,建設石油天然氣外運管道,支持“歐亞運輸走廊”計劃的實施;在安全與外交方麵,積極調解地區內部的民族宗教和領土爭端,在有摩擦的國家之間采取某種均衡的立場,把解決地區衝突看做是順利開發油氣資源的前提和保證。可見,美國已經把該地區納入其全球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

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亞外高加索各國獨立伊始,當裏海盆地的豐富油氣儲量被證實後,美國的謝夫隆集團、阿莫科國際石油公司以及美孚等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就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相繼進入裏海地區,數以百計的石油大亨飛往巴庫。由於美國預計到2020年的石油進口將達到美國石油消費的66%,美國石油進口主要來源地——中東地區的局勢動**不定,海灣產油大國伊拉克和伊朗同美國的交惡情緒與日俱增,美國不得不尋找新的石油進口渠道。美國原國務卿貝克斷言,對歐美國家來說,不久裏海地區的石油將會同今天的中東石油一樣重要。1997年8月,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訪美期間,阿美簽署了4項近百億美元的聯合開采裏海石油合同,並破例在白宮舉行首次石油合同簽訂儀式。這樣,美國首先搶到了阿塞拜疆裏海水域的第一個石油開發大項目。美國公司在聯合開發公司中所占的股份高達44%,在已簽署的阿塞拜疆裏海石油開發合同中,美國投資雄居首位。

在哈薩克斯坦,美國憑借雄厚的資金,利用哈薩克斯坦大規模私有化的機會,成功地控製了哈薩克斯坦絕大多數基礎行業,其中包括哈最大的石油企業——田吉茲油田。1993年,美國謝夫隆集團爭先與哈薩克斯坦政府簽訂了開發石油的協議。在哈薩克斯坦“裏海石油管道財團”中,美國公司總共取得了30%的股份。在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有60多家公司計劃向其能源工業投資30億美元,兩國間的貿易額也在成倍地增長。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成為中亞裏海地區國家能源工業的最大援助國和投資國。美國政府的目標就是要確保美國的石油公司進入裏海這個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石油寶庫,支持和促進美國各石油公司參與勘探、開發和運輸這裏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牢牢地控製住裏海油氣“閥門”,最大限度地削弱俄、中等國在該地區的影響。

新世紀伊始,麵對裏海地區巨大的石油財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與占據地利條件的俄羅斯不僅對該地區的石油開采主導權進行激烈較量,而且在油氣運輸管道路線的選擇上也展開了爭奪。由於管道運輸對於跨地區的油氣連接具有明顯的戰略意義,而中亞在蘇聯時期建造的輸油管道無一例外地經過俄羅斯,中亞國家沒有能力在短期內開辟多條新的交通幹線等原因,單一的運輸渠道給中亞國家希望利用石油美元發展經濟的戰略蒙上了一層陰影。為控製裏海地區的油氣資源,保證裏海油氣順利流向西方國家市場,美國一直試圖在該地區建立專門主管能源運輸管道的部門和保護力量,建設數條繞過俄羅斯的油氣運輸通道。

客觀上說,把裏海石油和天然氣輸向世界市場,伊朗是最短、最安全和最經濟的通道。從政治、經濟和安全的角度看,開發裏海油氣田,伊朗擁有足夠的條件成為輸出油氣的紐帶。但是,在中東裏海的地緣政治中,由於美國因素無時無處不在,美、伊兩國在伊核問題上存在尖銳的政治矛盾,任何通過伊朗外輸裏海油氣的方案都不會得到美國的支持,因而伊朗根本不可能成為輸出裏海油氣的主要通道。對此,美國更傾向於把阿富汗、格魯吉亞,甚至是俄羅斯和中國作為裏海地區石油的外輸通道。從美國極力主張鋪設巴庫—傑伊漢管道和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油氣運輸管道項目不難看出,美國已把伊朗排除在外。美國首先將土耳其當做把裏海油氣輸往西方市場的轉運站,同時積極參與和支持西方跨國公司在裏海地區參與開發項目。美國在裏海地區參與、支持和計劃建設的油氣輸送管線項目主要有:

——巴庫—傑伊漢輸油管道;

——阿克套—巴庫海底輸油管道,即巴—傑管道的延伸段,修建該管道的目的是橫跨裏海,把哈石油輸往阿塞拜疆和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