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9章第1節圍繞“油氣”的角逐(2)

——從巴庫經格魯吉亞至土耳其埃爾祖魯姆的輸氣管道項目,修建這條輸氣管道的目的是挑戰俄—土(耳其)“藍流”輸氣管道項目;

——土(庫曼斯坦)—土(耳其)輸氣幹線,該線由西方石油公司、俄國家石油公司、哈國家石油公司和阿國家石油公司聯合組建的跨裏海輸氣管道集團承包;

——達夫列塔巴德(土庫曼斯坦)—坎大哈(阿富汗)—瓜達爾港(巴基斯坦)天然氣管道項目。

上述繞過俄羅斯和伊朗的油氣管線項目,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最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第一,在政治上可以削弱俄羅斯、伊朗在該地區的影響,截斷中國西部的能源通道;

第二,可以重新分配西方國家在南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經濟利益和能源資源,並通過控製該地區的能源資源,確保美國對該地區國家的政治控製;

第三,可以把土耳其和歐盟聯係起來,切斷伊朗、中亞與俄羅斯的聯係,阻止伊朗和中亞國家突破美國的政治包圍圈;

第四,可以保證土耳其和以色列使用非阿拉伯和伊朗的石油;

第五,可以使美國既能與歐佩克產油國抗衡,也能與其他非歐佩克產油國抗衡。

現在整個國際市場上並沒有多少剩餘的石油產能。雖然裏海石油大多運往歐洲,而不是美國,但是一旦裏海輸油管道受到威脅,最終受到影響的還是美國自身。為此,美國早在1999年就曾在《裏海地區的能源戰略》中宣布說,“中亞和裏海是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地區”。美國認為:未來20年石油供應來源將逐步轉向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這些地區往往都存在政治等問題。因此,世界石油供應將受到許多因素的挑戰。為了控製中亞—裏海地區的油氣資源,美國必須動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種手段,一方麵是要竭盡全力保證巴—傑輸油管道項目的實施,另一方麵在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地加緊軍事部署。

3.拉攏分化中亞國家,遏製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美國試圖利用土耳其向中亞裏海國家施加影響,並通過各種手段將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中亞五國和亞美尼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由於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兩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俄羅斯南部、車臣、北高加索地區的橋頭堡,也是向高加索和裏海方向擴張的基地,阿塞拜疆的裏海大陸架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因此,美國一方麵加強與阿的合作,支持格魯吉亞的親西方立場;另一方麵,以巨大的財力和最先進的采油氣技術工藝,積極支持本國和西方石油公司進入裏海地區。作為當代世界綜合實力最強的超級大國,美國在推行它的裏海戰略時,聯合西方發達國家,把雄厚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工藝帶到了它所能進入的中亞裏海國家,以資金、技術為紐帶,把中亞裏海國家緊緊地拉攏到自己周圍。隨著美國勢力的大舉進入,打破了俄羅斯對中亞的獨占和壟斷,遏製了俄羅斯勢力在該地區的擴張和影響。

俄羅斯:從“國家安全”出發占得先機

俄羅斯的安全一直與其獨特的地緣現實緊密相連,地理位置成為俄羅斯民族保障國家安全的獨特力量和手段。俄羅斯與中亞有著漫長的邊界,地勢北低南高,具有廣闊的戰略縱深,是缺乏南部天然屏障的俄羅斯的邊陲堡壘和最具穩定作用的後院。因此一旦失去中亞,不僅俄羅斯的心髒地帶會受到威脅,而且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等主要資源地區的聯係網管也將暴露無遺。美國通過主導北約東擴順利取得歐亞大陸西麵的絕對優勢,東麵又有穩固的美日同盟,使俄羅斯受到東西兩麵的夾擊,迫使俄羅斯隻能南下拓展其勢力範圍。中亞地區是俄南下發展的重要門戶,通過中亞,俄不僅可以與伊朗、印度等國構築起油氣管道網絡,而且還可以獲得南方的重要出海口。中亞一旦被美國掌控,俄將麵臨被包圍的局麵,國家安全岌岌可危,拓展空間無從談起。對此,俄把爭奪裏海石油和天然氣控製權的鬥爭視為重大的國家安全問題。

中亞一直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國力衰弱,在中亞地區的能源角逐中一度處於守勢,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則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上風。針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呈現出上升趨勢,中亞國家對美、俄采取了靈活務實、左右逢源、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平衡外交策略。俄羅斯要想實現國家複興,必須重新恢複在中亞能源地緣政治格局中的主導地位,使中亞能源服務於其大國振興戰略。但是俄是否可以重新主導中亞,一方麵與其經濟和綜合實力能否恢複和發展密切相關,另一方麵也與其能否做好中亞國家政府和民眾的工作密切相關。

普京擔任總統期間,俄羅斯國內形勢明顯好轉、對外影響力不斷上升。以此作為底氣,普京總統2002年提出了構建“歐亞能源聯盟”的設想,擬從資源、管線、市場三個方麵全麵控製中亞能源。俄羅斯不斷加強在中亞拓展能源外交的力度,強化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地位,借控製油氣資源來加強在中亞的戰略影響。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俄控製了中亞國家部分油氣資源和能源運輸通道,在中亞能源博弈中重新搶得先機。俄以能源為手段,翻開了與中亞國家全麵能源合作的新的一頁。

1.全力搶奪管道走向製高點

俄羅斯憑借瀕臨裏海這一地緣優勢,一直把裏海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將開發裏海能源的國際競爭視為是與自身利益攸關的頭等大事。俄最擔心的是隨著這場能源爭奪戰的全麵展開,裏海沿岸各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會進一步擺脫俄的影響,特別是裏海地區的新建輸油管道都有意避開俄境,擺脫俄的控製,無疑都是對俄政治經濟利益的挑戰。因此俄必須最大限度地恢複它在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以實現“重返中亞”的目標。

俄的最新戰略目標是:通過聯合開發,保證俄的參與和控製,利用俄在地區安全方麵的主導地位和地緣政治優勢,向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施壓,確保三國油氣經俄外運,以期達到控製油氣管線,擴大俄在開采裏海能源中的份額和權益的目的。

為此,俄不惜運用外交和強硬手段阻止中亞被納入美國等西方勢力範圍。如為了報複土庫曼斯坦接受美國希望的繞過俄境的油氣管線方案,俄曾關閉經過俄境的土—烏(克蘭)天然氣管道,使土庫曼斯坦蒙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俄羅斯不僅僅將能源視為一種單純的商品,更將其視為一種重要的外交和地緣政治手段。在此背景下,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已經將能源因素與地緣戰略緊密地結合起來,俄羅斯就是要利用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來鞏固其在中亞的地緣戰略地位,同時借自己在中亞的戰略影響使中亞國家的能源服務於俄的國家利益和國際戰略。

俄在裏海沿岸各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利益也是顯而易見。普京上台後,俄特別加強了對中亞國家的能源外交並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捍衛自己在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俄就裏海的法律地位及其劃分問題同哈、阿、土三國積極談判,先後與哈達成了劃分裏海北部海底的協議,與阿簽署了裏海海底相鄰地段的劃界協議。在這兩個協議的基礎上,又達成了俄、哈、阿三方劃分裏海海底的協議。此後,俄、哈、阿、土、伊五方還就《裏海法律地位公約草案》進行了協調。至於水域問題,裏海沿岸國家都認為應由五國共享。這些協議的簽署為成功解決裏海地位複雜的法律問題創造了法律基礎。

2001年5月,俄與土達成了今後五年內,土每年向俄增加出口天然氣100億~500億立方米的協議;與烏茲別克斯坦達成了烏每年向俄出口5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協議;與哈、阿進行了相應的能源合作談判。

2003年,俄總統普京向土、哈、烏、阿四個天然氣輸出國的領導人提出建立“世界天然氣輸出國組織”的意向。2003年4月15日,普京和哈總統納紮爾巴耶夫電話討論了俄、哈經貿合作問題,特別提出要發展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

可以說,俄羅斯在中亞擁有巨大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維護這些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俄與中亞國家的多邊和雙邊能源合作。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能源戰略重點目標可以概括為:影響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架構,努力使中亞成為俄的安全屏障和經濟“附庸”;維護和擴大俄能源企業、能源設備和技術專利在中亞的市場份額,解決能源過境問題,捍衛俄羅斯作為獨聯體能源國際過境中心的地位;與中亞資源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既競爭又協調,努力參與中亞資源國的能源開發。為此,俄首先從中亞—中央管道入手,通過對該管道的改造和擴容,加大中亞油氣從該管道的通過能力,以此來加強俄羅斯對中亞能源的影響和控製。

中亞國家油氣運輸管線主要是蘇聯時期修建的,該網絡以中亞—中央線路為核心,通過支線連接各個產油氣國,由南向北逐步匯集到俄羅斯的新羅西斯克,然後運往歐洲消費市場。蘇聯解體後,原有管線被各國分別控製,由於新管道建設不足,中亞各國在能源外運問題上仍不得不依靠俄羅斯。

在哈薩克斯坦,主要有兩條經由俄羅斯的石油輸出管道,一條是田吉茲—新羅西斯克輸油管線,另一條是烏津—阿特勞—薩馬拉輸油管線,兩條管線的石油出口占哈薩克斯坦原油出口的90%。田吉茲—新羅西斯克原油管道項目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曼政府和一些石油公司組成的財團共同負責修建,目的是將哈薩克斯坦田吉茲油田及其他油田的原油以及俄羅斯原油通過管道運往黑海的深水港口。

天然氣輸送通道主要依靠“中亞—中央”管線,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以及俄羅斯的天然氣經過該管線運往獨聯體其他國家和其他歐洲國家。雖然蘇聯解體後該管線被中亞各國分別控製,但由於曆史原因,中亞各國的能源外運仍離不開俄羅斯。據估計,裏海沿岸的哈、土、烏、阿四國80%以上油氣須經俄羅斯出口。由於中亞裏海地區既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也是保護俄歐洲腹地部分免受西方夾擊的戰略屏障,因此針對西方大國加快介入中亞的咄咄逼人態勢,俄通過控製、新建、改造中亞油氣出口管道,同有關國家簽署長期購買協議,介入並掌握西方國家從裏海輸送油氣管道等方式,大大強化了對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控製,增強了裏海石油經俄羅斯走向國際市場的能力。

土庫曼斯坦是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石油也有一定的出口能力。目前,土天然氣外輸主要通過“中亞—中央”管道,年輸氣能力約500億立方米。為了加強對土天然氣的控製,2003年,俄土簽署了為期25年的天然氣供銷協議。根據規定,俄可支配土開采出的天然氣的45%。

烏、哈兩國的國內支線管網也與中亞—中央線路連接。2004年6月,俄烏簽署了長達35年的布哈拉州油氣區產品分成協議;2005年11月,俄哈簽署了2006~2010年經哈國境內利用中亞—中央及布哈拉—烏拉爾輸氣係統運輸中亞天然氣的中期合同。俄還積極推進“中亞—中央”管道現代化,與烏簽署了天然氣運輸管道現代化協議,計劃將“中亞—中央”線路的運能由目前的450億~500億立方米提高到700億~800億立方米,並鋪設年運輸能力為300億立方米的沿裏海輸氣管道,等等。

俄有關專家認為,俄與中亞地區所有產氣國之間已經建立了牢固的戰略合作法律契約基礎,通過參與油氣開發和控製管道走向,俄拉住了中亞國家的西傾步伐,在中亞能源競爭主導地位問題上擁有了更多的發言權。

2.強化軍事介入,保障地區主導權

俄羅斯在該地區不僅強化經濟介入,也強化軍事介入。2003年4月,俄、哈、吉、塔、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把已運作10年的集體安全協議轉變為貨真價實的地區防禦聯盟。這一集體安全協議組織按前華沙條約的形式構築,有統一的總部和武裝力量。在中亞地區事關安全的反恐問題上,俄通過與中國合作,反對美國介入。2003年5月底,俄、中、哈、烏、吉、塔完成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建製之後,又建立了北京秘書處和與獨聯體“反恐中心”緊密合作的比什凱克反恐機構。對於美國在某些中亞裏海國家部署軍事基地問題,俄同中亞各國簽署了新的安全條約,並獲準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新的軍事基地。該基地離美國空軍基地隻有56公裏。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曾公開要求美國人在兩年內撤出該地區。針對美國利用北約在該地區進行軍事活動,俄也定期舉行軍事演習,其規模不亞於蘇聯時期。

3.對西方打拉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