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9章第1節圍繞“油氣”的角逐(3)

俄羅斯抓住時機,積極推進在裏海地區與西方國家的能源合作。如2002年5月31日,俄聯邦副總理赫裏斯堅科在普京和布什總統簽署兩國能源合作備忘錄時表示:北部輸油主幹線是俄向美出口石油的又一通道,從薩哈林油田向美供油很有前景,美國公司參加在裏海、薩哈林和哈薩克斯坦油田的開發,有助於擴大向美出口俄羅斯石油的項目。

對於美國希望與俄羅斯一起控製包括歐佩克在內的全球能源市場,以穩定能源供應的要求,俄羅斯積極響應。2002年5月上旬,在美國底特律市召開了以“世界能源供應危機和克服能源短缺的方法”為主要議題的“7+1”大國能源部長會議,在會上,西方國家建議建立以美、加、英、俄為主的“四方能源委員會”,要求俄羅斯進一步擴大合作,提供投資等方麵的優惠政策,並希望俄羅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保證對西方的能源供應。會議期間,美國副總統切尼與俄能源部長舉行了會談。同年5月,在布什訪俄期間,俄美雙方還把能源與政治、軍事一道都列為主要議題,並簽署了俄將向美長期供油和建立長期能源合作谘詢機構的備忘錄。2003年4月16日,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殼牌—阿莫科石油公司在莫斯科舉行會談,重點討論了中國的西氣東輸項目、放寬歐洲天然氣市場限製、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西方夥伴簽署的長期供氣合同繼續生效、合作開發紮巴利亞爾(在西西伯利亞)凝析氣田的條件等問題。在討論中,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殼牌石油公司向其提出的參加開發“薩哈林-2號”油氣田項目的要求給予了正麵回應。

中國“新安全觀”

中亞對於中國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及積極組建上海合作組織等一係列戰略部署中得到印證。中國對中亞的戰略運用了“新安全觀念”。在此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中國形成了以“相互信任、互利、平等和協作”為主題的“中亞能源戰略”。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哈薩克斯坦一直是中國在中亞地區的一個最重要的油氣資源合作夥伴國,中國積極醞釀參與中亞能源開發的重要戰略步驟之一就是鋪設中哈輸油管線。

1997年9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在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協議》,同時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能源及礦產資源部簽署了《關於油田開發和管道建設項目的總協議》。

哈中原油管道於2003年底完成全部建設投資論證工作。該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西部裏海沿岸的阿特勞,東到新疆的獨山子,全長3088公裏。其中哈薩克斯坦境內2818公裏,中國境內270公裏,預計投資20億美元,年輸送原油2000萬噸以上。管道建設分三期,阿特勞至肯基亞克448公裏的管道已於2003年3月建成;二期建設阿塔蘇到獨山子1300公裏的管道,年輸油量為1000萬~2000萬噸;三期是肯基亞克到阿塔蘇1340公裏的管道。

2005年11月,中哈輸油管線一期工程阿塔蘇—阿拉山口—獨山子段已完成並投入使用,這是中國首條進口原油管道,第一階段(2006~2010年)設計年運力為1000萬噸。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竣工,為中亞地區油氣出口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通道。

二期工程肯基亞—阿特勞段也已開工修建,第二階段(2011年後)輸油能力將達2000萬噸。中哈輸油管線建成後,將形成一條貫穿哈東西全境的輸油幹線。屆時中亞現有的輸油管線都可以通過這條幹線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輸油管道體係。

在天然氣管道方麵,早在1995年,原中石油就與美國埃克森公司、日本三菱公司共同開展了土庫曼斯坦—中國—日本天然氣管道的預可行性研究。後來又與殼牌、安然等多家石油公司共同對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的可行性進行研究。盡管最後由於資源、價格等問題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致使管道無法實施,中亞各國仍然認為中國線路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選擇。

哈薩克斯坦政府希望借該天然氣管道的修建,將其西部自產的天然氣輸送到哈南部各州,補充甚至替代日漸稀少的烏茲別克斯坦進口天然氣。2003年6月,中哈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將加強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現有合作項目的順利實施,並就建設哈中天然氣管道的可行性進行研究。2003年8月,中石油所屬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與哈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關於加快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設與中哈天然氣管道預可行性研究的備忘錄》,並決定啟動“分階段建設哈薩克斯坦至中國天然氣管道建設預可行性研究”項目。2003年11月,中石油和哈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關於共同開展鋪設哈薩克斯坦—中國天然氣管道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協議》。2004年5月,中哈兩國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將加快對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天然氣管道鋪設方案的研究。”2005年8月,哈薩克斯坦—中國天然氣管道預可行性研究結束後,中石油又與哈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關於聯合開展哈薩克斯坦—中國天然氣管道可行性研究的協議》。

由於初步研究的結果表明,哈可供出口的天然氣資源無法完全滿足中國的需求,中方加快了從中亞其他國家特別是土庫曼斯坦購氣的談判步伐,並開始了烏茲別克斯坦管道過境的談判。

2006年4月,中國政府和土庫曼斯坦政府簽署了《關於實施中土天然氣管道項目和土庫曼斯坦向中國出售天然氣總協議》;中石油和土油氣工業與礦產資源部簽署了《關於建設中土兩國天然氣管道基本原則協議》。根據這些框架性協議,土方承諾自2009年起的30年內,每年向中國出口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2007年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天然氣合作碩果頗豐之年:

4月30日,中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烏茲別克斯坦關於建設和運營中烏天然氣管道的原則協議》;

7月17日,國家主席在人民大會堂與來華訪問的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共同簽署了《中土關於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聯合聲明》,並出席了阿姆河右岸油氣田產品分成協議和中國向土庫曼斯坦購買天然氣協議的簽字儀式;

8月1日,中石油與烏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中烏天然氣管道建設和運營的原則協議》;

8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又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政府關於中哈天然氣管道建設和運營的合作協議》;

8月29日,中國和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合作項目開工儀式在土國阿姆河右岸地區舉行。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在儀式上將《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勘探開發許可證》等文件授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

11月8日,哈薩克斯坦總理馬西莫夫和中國副總理吳儀共同出席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關於中哈天然氣管道建設和運營的基本原則協議》的簽字儀式。

至此,涉及哈、土、烏三國政府與油氣公司層麵的所有原則協議全部簽署完成,標誌著此項宏大的管道工程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是一條有利於相關國家的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保障中國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能源大通道。對於中國與中亞國家在管道項目合作方麵的進展,歐美極力阻撓,俄羅斯心態複雜,但哈、土、烏等中亞國家積極支持,希望借此開辟出一條油氣東進渠道,以實現中亞油氣出口多元化。

日本的“一石二鳥”計劃

日本的能源政策重點在中東,但從確保能源供給安全出發,也在盡力爭取油氣供應渠道多元化,鼓勵國內公司到國外搞勘探開發,中亞因此成為日本的又一個能源供應地。

在日本繪製的石油版圖中,中亞的地位越發重要,針對中亞的外交攻勢也越發密集。1995年4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訪日時,日方承諾提供10億美元的投資,幫助哈解決石油加工和運輸問題。1997年7月24日,橋本首相提出了“歐亞大陸外交”(“絲綢之路外交”)構想,強調中亞和高加索的戰略地位,指出中亞裏海地區是日本實現能源供應來源分散化戰略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地區,為了實現這一地區的繁榮,日本要與該地區加強對話與合作。此後,包括日本外務省在內的各政府部門密切關注中亞的戰略態勢和裏海的能源競爭,組織了專門班子認真研究有關對策,加緊製定具體計劃並紛紛付諸實施。首相、外相等高層人士紛紛出訪中亞推動“能源外交”。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裏海石油戰略”框架下,日本通產省和國內各大財團緊緊盯住中亞這個“能源金盆”,不僅和俄羅斯一起參與多項油氣開發工程,還動用政府開發援助基金,與裏海沿岸國家合作修建鐵路、公路、航線、通信網、油氣管道等。截至2004年,日本在中亞地區投入的政府開發援助總額高達2800億日元,占經合組織開發援助委員會所屬主要發達國家援助額的30%。

2004年,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訪問中亞,實現了醞釀良久的“中亞+日本”外長會談機製。2006年6月5日,日本主辦“日本+中亞”外長會議,邀請了烏、吉、塔、哈、土五國外長和阿富汗外長參加。在“日本+中亞”外長會議上,日本推出了共同行動計劃:“先促進中亞地區區域合作及民主化進程,然後構建穩定的能源通道獲取能源,最終排擠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是日本中亞外交的分步戰略。”2006年6月1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日本記者俱樂部闡述了日本的中亞外交戰略。麻生在日本記者招待會上說:“中亞地區石油、天然氣、金礦和鈾礦等資源豐富,各種勢力的利害關係錯綜複雜。

該地區存在上海合作組織等多個地區性機構,自‘9?11’事件後,形勢更趨複雜化。”“但在當今時代,中亞諸國並不會被外部勢力操控,他們自身始終是該地區的主角。”其煽動和挑撥意味十足。在強調中亞諸國的主體地位後,麻生還表示說,“與這些國家進行合作是日本對中亞外交一貫的基本哲學”。對於日本高度關注中亞的理由,麻生在擺出“為世界整體繁榮、和平以及幫助中亞實現長期發展”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後,談到了關鍵之所在:“中亞地區裏海沿岸的地下資源極其豐富,日本要努力將‘新絲綢之路外交’與‘日本+中亞構想’結合起來,在中亞地區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的能源走廊’,東京相信可借此會議把彼此的外交和經濟關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日本在裏海能源競爭中的目標是,力求占有“與日本相稱的一席之地”,同時配合美國牽製俄羅斯、中國、伊朗三國,以求在21世紀的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印度正在急追慢趕

印度、韓國和羅馬尼亞等國也紛紛在裏海地區尋求石油開發的合作夥伴,並不同程度地介入了當地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其中印度表現得尤其突出。

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能源需求急劇擴大。預計到2020年,僅石油一項,印度的進口量就將達2.5億噸,超過韓國,成為美、中、日之後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費國。

印度對中亞能源覬覦已久。從在塔什幹召開的印度中亞地區會議,以及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和外長辛格頻頻出訪中亞裏海國家可以看出,印度對該地區的外交已超越了傳統上的鄰國——中國和巴基斯坦。因為隨著國內經濟的增長,印度的能源供應問題已越來越突出,因此它必須把獲取可靠的能源來源與中亞裏海地區聯係起來。

印度很早就開始籌劃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由於當時印巴關係緊張而擱置。該管線從伊朗南部油田修起,通過陸路穿過巴基斯坦,到達印度境內,管線全長2775公裏,投資41.6億美元,計劃2009年完工。按照協議,管道一旦鋪成,伊朗每年將向印度供應500萬噸液化天然氣。2006年,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親赴巴、伊開展“管道外交”,該管道又被提上議事日程。美國對此反應非常強烈,但印度態度十分堅決。印度能源布局的另一條路線是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的跨阿富汗輸氣管線,全長1680公裏,年輸氣能力330億立方米,總投資額5億美元。2006年5月,印度正式決定參與土—阿—巴—印天然氣管道項目。如果該項目成功實施,再鋪設與其並行的輸油管道,那麽土庫曼斯坦及其他中亞國家甚至包括俄羅斯的油氣將會源源不斷地流向印度洋地區。但由於阿富汗境內局勢動**,再加上印巴關係時好時壞,該項目目前仍無進展。作為北線備用方案,印度還設計了另一條從中亞經中國新疆至印度的線路。

由於印度擁有10億多人口和高速發展的經濟,該國已被認為是世界第六大能源需求國。印度計劃委員會主席潘特曾指出:國家經濟年均增長7%~8%,能源需求就會每年增加5%以上。印度與中亞裏海地區的關係源遠流長,印度希望利用這一地區的能源潛力來解決國內的能源供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