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9章第2節零和博弈沒有出路(1)

隨著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戰爭持續展開,世界大國關係和國際秩序正經曆冷戰結束以來的深刻變化。在全球能源關鍵地區,大國力量配置正在打破舊的平衡,向新的平衡格局過渡。新的地緣經濟學理論開始取代傳統的地緣政治學理論,各國關注的焦點也從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實力和國土安全因素轉移到經濟發展要素上來。有的學者將後冷戰時代稱為“國際能源政治時代”,因為能源已經成為關係到大國戰略利益的最關鍵性因素,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內政外交走向。事實上,能源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而與大國的戰略利益和國際地位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力量消長對美國的掣肘

中亞油氣資源流向的博弈是由中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關係決定的。據地質專家2007年估計,今後10年內,環裏海地區將是世界油氣儲量增長最快的地區,特別是土庫曼斯坦因豐富的天然氣儲量和天然氣出口多元化戰略,將有望在未來10年內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為了搶占先機,截至2007年4月,全球有20多個國家、80多家跨國公司和10多個國際金融機構參與中亞、裏海的油氣開發,投資達上百億美元。事實證明,各大力量不僅視中亞油氣資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血液”,而且將油氣開發作為擴張政治實力的重要戰場。由於世界市場對石油天然氣消費需求具有剛性和長期性,不僅大國之間圍繞環裏海能源的明爭暗鬥將更趨激烈,而且對油氣資源外輸通道的爭奪也將繼續下去。隨著中亞裏海地區的能源爭奪戰由“三國演義”逐步向群雄逐鹿發展,各種力量交錯和矛盾交織,成為製約美國實施裏海戰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1.歐亞經濟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是美國在裏海地區實施能源戰略的重要牽製力量

俄、白、哈、吉、塔五國經多次協商,決定組建歐亞經濟共同體統一經濟空間和共同能源市場的協議已在2003年9月19日由上述五國總統簽署。上述五國建立共同能源市場的主要目的是: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擴大獨聯體國家之間的貿易,鞏固並增強能源領域的投資。歐亞經濟共同體的重要任務是:各成員國要共同執行共同體機構的調節政策,實現各能源生產國、運輸國和需求國之間的最緊密互動。上海合作組織也是製約美國實施裏海地區戰略的重要因素。通過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與中亞裏海各國的關係(包括能源合作關係)正在不斷得到加強,從而使美國阻斷中亞裏海油氣北上、東進的企圖徹底落空。

2.裏海法律地位不明確束縛了美國手腳

裏海法律地位的不確定性,對美國實施裏海戰略起到了重要的製約作用。

曆史上,裏海一直被一些地理學家們稱為世界上第一大鹹水湖。鑒於國際慣例對海和湖的資源有不同的劃分,所以每個沿岸國家都謀求在劃分裏海石油資源時得到較大的份額,以便通過開發油氣資源來振興本國經濟。

2002年以來,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自行劃分大陸架界線,把盡可能多的油田劃歸自己名下,並向外國投資者承擔責任,與他們簽訂合作協定,造成事實。俄羅斯迫於形勢,考慮到長遠利益,作出部分讓步,同意哈薩克斯坦提出的把裏海分成幾部分的方案,雙方在立場逐漸接近的情況下,率先在2002年7月簽署了劃分裏海北部海底的協定。2003年5月12日,裏海沿岸五國在阿塞拜疆召開了最終確定裏海法律地位問題及油氣資源開發會議,就裏海劃分問題達成了初步意向。

但從9月9日在阿什哈巴德開幕的第11屆製定裏海法律地位原則工作組會議的初步結果看,各方的觀點離接近還有較大距離。9月13日,哈、俄、阿、土、伊五國政府代表在阿斯塔納召開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會議,哈政府代表在會上提出,希望根據裏海海底麵積大小,平分裏海石油資源的提議。這一提議得到了阿政府的認可,但俄總統裏海問題特別代表在會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俄反對哈政府提出的這一主張,並指出哈政府的這一主張隻會加劇最終確定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複雜性。事實證明:哈方提出的新方案使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最終解決進一步複雜化,有關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的意見分歧還將繼續下去,要真正解決還有待時日。

3.裏海地區投資環境較差影響大規模的油氣開發

所有參加裏海油氣開發大項目的國際石油公司大多是美國公司。對於這些公司來說,裏海地區油氣運輸基礎設施狀況不佳、多元化的管道輸送係統建設緩慢、現代化的勘探和鑽探設備遲遲不到位、裏海沿岸各國缺乏靈活的許可製度等,都對其勘探開發裏海含油氣盆地潛在的資源構成了障礙。

4.美國石油公司與政府在該地區的政治利益不同,使政府的戰略決策難以如實貫徹

美國實施裏海長期能源戰略,常與在該地區從事油氣勘探開發的本國石油公司在經營活動方針上發生矛盾。在美國石油公司中,阿莫科公司經常不按照美國政府的政治意圖行事,謝夫隆公司和莫比爾公司也是自作主張地參與哈、俄的裏海石油開發項目,有些美國公司甚至對美國製裁伊拉克行為公開表示不滿,呼籲糾正這一政策。美國政府關注更多的是在中亞裏海地區的地緣戰略利益,企業則希望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雙方的利益預期存在差異,使得美國政府製定的中亞裏海政策在貫徹執行時常常被大打折扣。

俄不容許他人插手

美國視裏海為伊戰結束後的又一後備油氣供應基地。但是,美國除了要爭奪該地區的油氣資源外,更重要的是要進入過去想進入而無法進入的戰略要地:占據俄羅斯的後院,窺視並控製中國的大後方——西部廣大地域。俄羅斯當然不甘心在中亞裏海地區丟掉本來屬於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和經濟利益。

中亞和裏海沿岸國家均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現在是獨聯體成員國,與俄羅斯有幾千公裏的邊界線。曆史上,中亞是俄羅斯向亞洲擴張的橋頭堡,現在則被俄羅斯視為國家安全的屏障和戰略緩衝區。裏海地區國家的南部邊界連成一條長長的弧形地帶,正好把俄羅斯同衝突不斷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伊斯蘭國家隔開。從經濟方麵看,裏海地區國家還是俄羅斯棉花、汞、銅、鎳、鎢、鉬等農產品和礦產品的傳統而穩定的供應地,所以裏海地區對俄羅斯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俄羅斯必須竭力維護其在裏海地區的地位和影響,決不能把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拱手讓給他人。俄羅斯認為,能源是其在有限條件下可利用的最佳外交武器。為此,俄羅斯在裏海地區打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能源外交組合拳。

首先,堅持不懈地推進獨聯體一體化。俄羅斯試圖把其周邊的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組成一個軍事政治聯盟,防止西方國家的影響和北約勢力的進一步滲透和圍堵。俄羅斯決心以“集體安全條約和雙邊協定為基礎,建立獨聯體集體安全體係和防禦聯盟”。目前,俄羅斯已同幾乎所有獨聯體國家簽署了軍事合作協定或協議。俄羅斯打算有計劃地在這些國家境內強化其軍事存在,同時加深它同各國在經濟和人文領域的一體化。

其次,加強對裏海地區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和外運的控製。俄羅斯憑借其傳統的影響和有利的地理位置,首先在裏海水域問題上,力爭盡可能多地獲得油氣蘊藏地段,並堅持共同開發的主張;其次是積極參與各國的石油開采計劃與合同,尤其在油氣管道的走向上,堅持主張穿過俄羅斯境內往黑海沿岸新羅西斯克的“北線方案”是最佳方案,這樣既可以得到可觀的過境費,也可以控製石油運輸的生命線,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

再次,積極調解地區的各種糾紛與衝突。俄羅斯意識到,頻繁的地區衝突為西方勢力的插足提供了有利時機。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麵,俄羅斯在堅持“領導作用”的原則下,注意改變策略,放棄過去“分而治之”的做法,采取積極的調解政策,運用和平外交手段,培養以共同經濟利益為基礎的平等關係來改善各國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而鞏固它在這個地區的傳統影響和主導地位,並特別注意同裏海地區國家協調政策,共同對付原教旨主義勢力的膨脹與北上。

隨著國家經濟的複興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俄羅斯逐步收複著在蘇聯解體之初所失去的中亞勢力範圍,取得了明顯效果。

中亞力保平衡

2007年俄、哈、土、烏鋪設沿裏海天然氣管道“四國協議”的達成使俄羅斯在對中亞能源的新一輪爭奪中贏得了先機,但俄並非穩操勝券,因為哈、土等中亞國家在與俄羅斯達成重大共識的同時,還保留著各自的計劃,並非對俄羅斯言聽計從。雖然作為俄傳統勢力範圍,中亞各國仍將俄作為第一合作夥伴,俄也加大了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尤其在能源領域,但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慮,中亞各國並不滿意由俄來獨掌油氣出口管道。尼亞佐夫在土獨立後的15年中,始終沒有停止尋找替代俄羅斯出口路線的努力。因為根據估算,如果俄關閉1天閥門,將對中亞造成30億美元損失。通過俄烏、俄白頻繁在天然氣運輸問題上“鬥氣”,中亞領導人認識到作為資源出口國應該保證出口方向多元化,以降低政治和商業風險,進一步提高能源出口的經濟效益。

如哈薩克斯坦十分強調能源輸出的獨立性。哈政府認為,俄羅斯、東歐、西歐和亞太地區都是哈未來天然氣出口的主要市場。因此,哈不僅要加強與俄、土、烏的油氣合作,而且還要與西方大油氣跨國公司合作,與中、日、韓等亞太國家合作,全方位擴大油氣管道建設,以實現油氣運輸現代化和多元化。據哈中央銀行透露,近15年來,哈石油部門從美國得到的投資超過100億美元。2006年9月4日,韓國與哈簽署了合作勘探開發裏海油田的協議,根據協議,韓國家石油公司將參與開發哈國位於裏海的賈姆布爾油田,韓國可首先得到進口5億桶(近6850萬噸)哈國原油的權利。韓國公司在開發第一階段將占有7%的份額油,如果石油儲量豐富,以後將增加到50%。伊朗也準備向哈不同的石油項目以及港口設施投資並準備繼續參與涉及經裏海運輸石油的項目。

土政府也曾宣布,土在選擇能源合作夥伴時不帶有任何政治傾向:可靠、能取得經濟效益以及能獲得與對方平等的利潤是政府在選擇能源夥伴時所依據的主要原則。在中亞國家的心理天平上,雖然俄羅斯在中亞地區仍占有主導地位,但其他大國的分量逐步增加,也是中亞各國所樂見其成的,因為這符合中亞各國的利益,有助於擺脫俄羅斯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