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10章伊朗:挾油氣鋒銳,能源外交亮劍

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非常豐富,分別占世界總儲量的12%和18%,僅次於沙特和俄羅斯,占了兩個“世界第二”。石油工業是伊朗經濟的支柱、國家的經濟命脈。石油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國家外匯總收入的80%來自石油出口。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一直以伊斯蘭什葉派教義統治全國,一改巴列維時期的親西方態度,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抗,被美國視為“邪惡軸心國”之一。由於伊朗的油氣資源一直是世界油氣市場上的一個重要供應源,因此,伊朗的任何政局動**,都會對世界油氣市場產生重大的衝擊和影響。

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創始國之一。伊朗作為其重要成員國,一直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擴大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影響力,伊朗正在運籌成立伊朗石油交易所。伊朗極力推動俄羅斯等國協調天然氣出口國合作機製,2001年聯合俄羅斯、卡塔爾、委內瑞拉和阿爾及利亞成立了“天然氣出口國論壇”。2007年4月五國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開會,商議成立“天然氣輸出國組織”。五國控製世界天然氣總量的70%,一旦“天然氣輸出國組織”成立,很可能成為國際天然氣市場的主導力量。

伊朗是歐佩克中僅次於沙特的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歐佩克給伊朗的石油生產配額為318.6萬桶/日,占歐佩克的13%。伊朗實際原油產量維持在400桶/日左右,近3/4用於出口,餘者用於國內消費。在伊朗石油出口總量中,一半出口到亞洲地區,另一半出口到歐洲和非洲。日本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主,占日本進口石油的16%;中國是第二大買主,2007年中國進口伊朗的各種油品逾2000萬噸,占中國進口總量的13%左右。

伊朗90%的原油出口經過波斯灣的哈爾克島。該島的東碼頭可以泊6艘27.5萬~30萬噸油輪,西碼頭可以泊3艘2萬噸~5萬噸油輪。伊朗國家油輪公司擁有噸位在3.5萬~30萬的油輪31艘、陸地服務船27艘、液化天然氣船(1.2萬噸)一艘,總噸位600萬噸。該公司係世界第七大油輪公司,不僅承運很大份額的出口原油,而且經營第三國石油運輸業務。

第1節伊朗憑什麽敢對美說“不”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原油需求的2/3靠進口,其中約17%來自中東。因此,盛產石油的中東成為美國謀取石油利益必須要插手的地區之一,確保中東地區的油路暢通成為美國海灣政策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

海灣石油利益驅動

自杜魯門時代以來,美國一直將中東地區視為其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並稱任何外部力量想控製中東的企圖都將被看成是對美國切身利益的威脅。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由於對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在戰爭中支持以色列強烈不滿,對美國和荷蘭實行石油禁運。這次持續5個月之久的石油禁運,造成了美國50萬人失業,國民經濟損失達100億美元以上。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前,伊朗的石油資源一直受美國控製。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美國在中東地區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增添了一個敵人。從此,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美國也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製權。1979年的伊朗革命使美國再次經曆了石油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從1979年到1991年,由於石油價格的暴漲和歐佩克對石油價格的操縱,使美國經濟遭受的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幾乎相當於同期的國防軍費支出。美國決策者認識到,確保能源安全是美國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確保中東地區的油路暢通是美國海灣政策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因此,必須不惜使用軍事力量來確保控製中東地區的石油,維護自己的利益,以獲取對全球經濟的控製力。

伊朗作為中東地區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伊朗處在海灣這一全球政治的敏感地帶上;從地區影響看,近年來,伊朗高舉伊斯蘭反美、反以大旗,利用哈馬斯、真主黨、伊拉克問題等籌碼處處與美鬥法,並通過與西方國家對抗、聯絡委內瑞拉等國高調反美,在中東乃至全球政治中不斷贏得聲望。在某種程度上,伊朗已成為第三世界反霸、維護本國利益的主要象征。因此,美國“能否贏得中東”很大程度就是“對伊朗怎麽辦”的問題。對美國來說,不解決伊朗問題,美國控製中東能源的計劃就難如願以償;不解決伊朗問題,中東的石油資源便無法成為美國的戰略儲備庫。因此,對於伊朗這一美國攫取海灣石油利益的重要障礙,美國必欲除之而後快。

為了拔下伊朗這個牢牢插在中東地區的釘子,美國找出各種理由迫使伊朗就範。利用核問題來謀求對伊朗實施製裁措施,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2001年5月,美國政府曾提出一份《美國能源政策報告》(亦稱“切尼報告”),其中著重強調:“美國始終要依賴中東的石油。加強對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控製,尋求更多的資源供應地為今後優先的任務。”

伊朗是世界上第三大原油出口國,同時也是歐佩克第二大產油國。截至2006年底,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375億桶,居世界第二位。另外,具有得天獨厚地理條件的伊朗,控製著被稱為石油運輸大動脈的霍爾木茲海峽,所有中東地區的石油都需經該海峽運到國外,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運輸量占全球石油運輸總量的40%。美國2003年3月出兵伊拉克的戰略目的之一也是要控製其石油資源。在解決了產油大國伊拉克的問題後,同為產油大國的伊朗便成為美國的心腹大患。一旦解決了伊朗問題,中東石油資源便可成為美國的戰略儲備庫。

伊朗不是伊拉克,動武不是鬧著玩

伊核問題實質上是美伊關係問題,反映在三個層麵:一是曆史夙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伊交惡,互視對方為仇敵。二是現實威脅。美稱伊是支持恐怖主義第一大國,是美國麵臨的最大威脅。美指責伊支持伊拉克什葉派反美武裝力量,支持美定性為恐怖主義組織的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企圖組建什葉派“新月弧”。伊也視美為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既全力防範美可能發動的軍事打擊,又認真應對美從未停止的顛覆陰謀。三是防核擴散。美國指責伊朗致力於發展核武器,布什總統曾說:一旦伊朗擁有核武器,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強烈要求伊停止鈾濃縮活動。伊強調有權和平利用核能,無意製造核武。

對伊朗,美國麵臨三種政策選擇:一是軍事打擊,強力製服。美國不乏推翻伊朗現政府、另扶植親美政府的意願,但在深陷伊拉克困境的今天,布什政府對伊朗動武障礙重重,決心難下,美國民眾和議會難以同意,國際社會也不認可,如何應對軍事打擊帶來的嚴重後果更是難題。美不時在海灣炫耀武力,伊朗頻頻舉行軍事演習顯示已嚴陣以待。西方媒體不時爆出聳人聽聞的消息。有人認為布什在離任前可能對伊動武。海灣上空彌漫著難以驅散的戰爭陰雲。二是製裁升級,壓伊棄核。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1747號決議是第二個對伊製裁決議,伊朗態度毫無鬆動。美國要求加強製裁,但德、法、俄、中在伊朗均有重要的經濟利益,輕微製裁對伊朗影響不大,製裁過重會傷及無辜。美單方麵加強對伊朗製裁,並繼續推動通過新的製裁決議。然而國際社會普遍對製裁的實效產生質疑。三是通過談判,政治解決。伊朗與歐盟間談判斷斷續續一直在進行,伊朗也一直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保持合作。但伊朗總統內賈德表示,“伊朗核計劃是一列沒有刹車裝置的列車”,“現在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已為時過晚”。

伊朗核問題歸根結底是美伊之間的鬥爭,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伊朗的伊斯蘭政權,控製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遏製伊朗已是美國中東政策的一大重點,為終止伊朗的核計劃而實施軍事打擊仍然是美國今後的一個重要選項。但是對伊朗而言,其核心利益是維護伊斯蘭政權,而核技術涉及伊朗的國家安全、地區大國地位和國內的民意,指望伊朗放棄發展核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伊朗在擁核問題上也沒有退路,隻能在擁核的規模和透明度方麵作些策略性讓步。這在美國看來是不夠的,在談判與製裁之後,留給美國的選擇可能隻有一個——戰爭。

2007年以來,美軍開始了一係列在中東地區的軍事部署計劃,其中包括向海灣水域派出第二個航母戰鬥群和運送更多的“愛國者”導彈防禦係統。美軍官員也毫不諱言部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威懾伊朗。為此,美軍針對伊朗在海灣舉行了係列軍事演習。3月27日,美國海軍在海灣水域舉行自伊拉克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從11月2日起,美國海軍在海灣及附近水域舉行了為期5天的係列軍事演習。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些演習的真正目的是威懾伊朗,為戰爭做準備。

針對美國對伊朗的製裁,許多國家並不買賬。2007年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不顧美國的反對,借參加裏海沿岸國家峰會的機會訪問了伊朗。這是繼斯大林1943年參加德黑蘭會議60多年後俄羅斯國家元首首次訪問伊朗,加之正是伊朗核問題十分敏感的當口,其間還有暗殺普京的傳聞,由此使得普京此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普京訪伊期間,與伊朗總統內賈德簽署了向伊朗空軍出售50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協議,並聲明伊朗沒有準備生產核武器,更在之後的聯合聲明中重申“不能將恐怖主義與某個民族、文化或是宗教混為一談”。對此,布什“忍無可忍”,在普京訪問伊朗一天之後的10月17日,他在白宮召開的記者會上警告說,如果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應設法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所必需的技術。在當今世界,“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冷戰時期的時髦用語已很少被人提起。布什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言論,也加劇了人們對美國空中打擊伊朗核設施的猜測。

但是,在這場戰爭還是和平的博弈中,伊朗似乎成了主角,問題的關鍵是伊朗是否放棄核開發。伊朗如果認為自己的軍事條件能夠抵擋美國的軍事打擊或美國不可能軍事打擊它,再加上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的強硬態度,那麽伊朗會繼續進行核開發。伊朗如果認為美國會軍事打擊伊朗且伊朗會敗退,或想緩和眼下局勢待其他有利時機再開發,那麽伊朗就會暫時不開發核力量。伊朗認為美國不會對其進行軍事打擊的理由如下:

——伊拉克的局勢還不穩定,且美國的對伊拉克戰爭受到國際及美國國內的批評;

——美國支持不了對伊朗的全麵軍事進攻;

——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不會支持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

——美國無法說服其多數盟國對伊朗進行共同軍事打擊;

——中國和俄羅斯會牽製美國對伊朗的軍事行動;

——美國國內(包括軍方)反對美國對伊朗實行軍事打擊。

美國決不允許伊朗核成功,除了現實的軍事打擊威脅外,美國也采取外交手段來製止伊朗的核開發。對於美國來說,能外交解決伊朗核問題是最優方案,因為伊朗不是伊拉克,它不會像伊拉克那樣不堪一擊,伊朗政權也不像薩達姆政權那樣不得人心。而且除了美國外,中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都希望能和平解決伊朗核危機。如果美國對伊開戰,俄羅斯和中國會對伊朗進行軍事或外交上的支持,這也是伊朗堅持核開發的理由。

雖然美國已經對用政治手段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失去了應有的耐心,戰爭似乎已成了美國“嚴肅考慮的選項”,但它還是沒有下決心對伊朗動武,因為布什政府對戰爭所帶來的後果同樣感到擔心和憂慮,特別是難以承受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損失。由於伊朗掌控著足以使世界石油市場震**的王牌,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動武。雖說美國的顯要人物也表示不惜讓石油價格暴漲,並說對由此造成的經濟危機有心理準備,但軍事動武這步險棋終究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麵。伊朗警告說,一旦該國因核計劃而遭攻擊,則該國武裝部隊將使敵軍“斷手”,並將考慮以石油充當武器。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也警告說,如果美國襲擊伊朗或者因為核問題而懲罰伊朗,海灣地區的石油運輸將被切斷。華盛頓防擴散政策教育中心執行官亨利?索科斯基表示,如果封鎖霍爾木茲海峽3個月,就會使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4~5個百分點,同時使失業率上升2個百分點。如果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這個波斯灣的瓶頸布設大量水雷並部署炮艇,對油輪進行破壞,屆時可能使國際原油價格在已有的高位上更加失控。

另外,最讓美國擔心的還有,真正打起來將不再是簡單的地區衝突,而是伊斯蘭世界和西方國家的混戰。伊朗還可能會利用其對所有什葉派穆斯林的影響力,鼓動伊拉克什葉派武裝發起反美浪潮,襲擊駐伊美軍,同時利用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對以色列發動攻擊。這樣,伊拉克、以色列、黎巴嫩和其他國家將會卷入衝突,伊朗戰爭將可能演變成伊斯蘭世界和西方國家曠日持久的混戰,後果不堪設想。一旦出現這種混戰的局麵,誰也不可能成為事實上的贏家。因此,為了緩解與伊朗的關係,同時也為給布什解套,2007年12月3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出人意料地稱伊朗在2003年停止了核武器項目,而且迄今沒有重啟其核武器項目。這簡直讓世人大跌眼鏡。

可見,短期內美國和伊朗的矛盾不至於失控,美國對伊朗發動某種程度軍事打擊的可能性極小,也就是說,在布什任期內還看不出美國會因核問題而對伊朗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