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10章第3節在大國博弈中尋找生機(1)

伊朗緣何敢與美國打“太極”

東西方政治文化的相互抵觸使美國深深地增加了對石油供應的不安全感。為了獲得這種安全,美國必欲將那些不聽指揮的國家“繩之以法”,伊朗便順理成章地成了美國在海灣地區的下一個打擊目標。

世界輿論認為,美國在阿富汗取得勝利後,自然要把伊拉克列為下一個目標,而伊拉克戰爭之後的下一個目標無疑就是伊朗。因為在被美國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家中,伊拉克是最薄弱的環節。第一,在“沙漠風暴”之後,它的軍隊是“邪惡軸心”三國中最弱的;第二,它是其中“最邪惡”的國家,這是因為它侵略科威特而咎由自取;第三,不征服伊拉克,就無法同伊朗作戰。現在,美國已經在海灣地區、巴基斯坦、中亞以及土耳其派駐了大批軍隊,伊拉克戰爭也已取得了勝利,伊朗可以說是徹底被包圍了。伊朗如果不屈從美國,美國肯定會向這個它稱之為“邪惡軸心”的國家下手。如果伊拉克和伊朗真的完全受美國控製,油價就會由華盛頓說了算,沙特阿拉伯也就不敢反對。結果,油價可能會大幅度下跌(阿拉伯半島的石油成本每桶隻有2~4美元)。

在被美國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家中,除了伊拉克外,伊朗和敘利亞是中東兩個最頑固的國家,也是最不聽美國人話的國家。此次伊拉克戰爭,美國之所以定名為“震懾”行動,除了要震懾伊拉克之外,還要震懾的就是伊朗和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甚至要震懾整個世界,以達到殺雞給猴看的目的。從戰略布局上看,拿下伊拉克後,美國就可依托在阿富汗、中亞和伊拉克的基地形成對伊朗的包圍,形成對伊朗作戰的有利態勢,並以土耳其、伊拉克為前哨陣地,從陸上和海上對伊朗實施立體打擊,消滅伊朗強硬政府,扶持親美政權。

解決了伊拉克、伊朗以後,美國就可以徹底孤立敘利亞,能夠更從容地對敘利亞施壓,要麽全麵接受美國的條件,要麽受到全線打擊。解決了中東三個“邪惡軸心”國家,沙特阿拉伯等國也隻有屈從於美國的勢力,穩定對美國的石油供應,美國就實現了控製整個中東石油資源的野心。加之美國以反恐之名駐兵中亞,插手裏海石油資源,耗資數十億美元修建穿越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石油管道,繞過伊朗和俄羅斯,確保其對中亞石油的控製。因為控製了中東和中亞,世界的大部分石油資源就在美國的掌控之下。控製了石油,就控製了各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也就控製了整個世界,為美國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鋪平了道路。

問題是美國敢“動”伊朗嗎?根據英國《衛報》2008年7月17日報道,美國即將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建造一所過渡性質的辦事處,日後它將成為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前身。屆時,如無意外,美國將派外交官長駐該國。這是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近30年以來,美國首次打算在伊朗設外交機構,也顯示美國總統布什對伊朗政策發生了重要轉變。

布什7年的任期內,他始終對伊朗采取強硬政策,致使美伊關係繼續僵化。以色列幾番威脅將攻打伊朗,而伊朗則以試射遠程導彈針鋒相對。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麽布什在這一時刻作出這一外交決策?2008年上半年,國際社會上議論紛紛的就是美國和以色列何時攻打伊朗,現在為何突然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仔細觀察一下美國現在所處的國際環境和美國的內部經濟政治狀況,其實這是自然和必要之舉。

第一,美國的盟友歐盟不支持美國攻打伊朗。《國際先驅論壇報(法)》網站7月17日題為《與伊朗談判,美國從僵局中轉變》的文章稱,布什政府所有的外交夥伴,包括歐盟外交政策主席索拉納都不讚成對伊朗開戰。索拉納領導了與伊朗的談判,現在他也在不斷向美國施壓,要求美國投入和談,他說,隻有當美國發揮充分的角色作用時,伊朗才將可能認真聽取建議。歐洲官員的這個決定給了布什政府一個十分重要的信號:歐盟不支持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美國如果對伊朗作戰,沒有歐盟的認可和支持是十分困難的。索拉納的發言人克裏斯蒂娜稱“我們對布什政府的決定很滿意”,“這是美國和伊朗和談的一個明確信號,美國承諾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同時也說明了伊朗這次進行軍事演習的影響很嚴重”。一位直接參與此次外交決策的資深歐洲官員稱,美國國務院的第三大高官伯恩斯是“勇敢的”,反映了美國政策的一個“大改變”。

第二,歐佩克拿石油威脅美國。《國際先驅導報》題為《歐佩克警告美國》的文章稱,之前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領導人巴德裏曾警告美國:如果對伊朗發動軍事行動,石油價格將會“無限增長”,因為歐佩克成員國不能彌補生產損失。歐佩克秘書長巴德裏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真的不能取代伊朗的生產”。伊朗是在歐佩克中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產油國,一天生產約400多萬桶原油,而世界各地每天共生產8700萬桶。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羅斯說:“也許歐佩克想對美國說,對伊朗發動攻擊,將會付出經濟代價。”他補充道:“這些海灣國家領導人也知道,如果戰爭爆發,國內會出現政治困難,因為這些國家都有什葉派的少數民族。”

第三,美國陷入內外交困之境。現在美國深陷信貸危機、金融危機之中不能自拔,紐約三大股指一跌再跌,布什政府不得不抽出巨資挽救。據專家分析,美國經濟不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恢複。

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日子也不好過。首先,美國在伊拉克受到的攻擊開始減少,但是伊拉克政府對美國開始“驅趕”,多次要求美國製定撤軍的世界時間表,而在阿富汗,美國反恐成績慘淡,傷亡人數不斷增加,而且塔利班不斷向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區滲透,擴大戰鬥區域。在東歐,美國的反導彈體係計劃躊躇不前,雖然已與波蘭和捷克簽署了協議,但波蘭要價很高,俄羅斯的阻撓不可小視。

所以美國現在處於焦頭爛額的苦境中,無力開辟新的戰場,況且伊朗也不是“被嚇大的”。伊朗很講“原則”,也不是好惹的。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說,在談判期間伊朗將不會屈服於任何威脅。“伊朗已經決定參與談判,但不會接受任何威脅”,阿亞圖拉在伊朗國家電視台上說,“我們的紅線是明確的”。伊朗曾表示它的“紅線”是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簽署國之一,有權和平利用核能,包括豐富的鈾。馬來西亞《中國報》2008年7月15日文章稱,伊朗總統不斷放話,要以色列在這個地球上消失,使以色列斷定伊朗是要製造核武;以色列和伊朗是勢不兩立的。而之前的傳言,以色列要轟炸伊朗也是不可行的。

但根據西方軍事專家說,伊朗不是敘利亞,以色列要轟炸伊朗核設施,必須得到美國的密切合作,特別是以色列的F15和F16戰機進行長途飛行時,必須在空中加油,飛越美軍控製的伊拉克領空,而這必須得到美國的後勤支持。所以沒有美國的默許和支持,以色列是不會發動對伊朗作戰的。

所以,在聯合國要求伊朗終止了鈾濃縮活動後,布什政府決定放棄原來的一貫政策,采取與伊朗麵對麵談判的方式。看來,世界離美國對伊朗開戰的日子似乎在漸行漸遠。

海灣國家不想被綁在美國戰車上

2008年1月15日,海灣大國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作了“伊朗是一個鄰國,也是本地區的一個重要國家,我們沒理由針對伊朗”的表態。1月16日,科威特外交大臣薩巴赫對伊朗進行了正式訪問。17日,阿聯酋外長阿卜杜拉會見了伊朗駐阿聯酋大使,強調阿聯酋優先考慮同伊朗的關係。他表示,沒有什麽能夠影響兩國的友好關係,阿聯酋政府將堅定地發展兩國全方位的友好關係。同一天,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科威特重視同伊朗的關係,並將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這一關係,科伊關係具有戰略意義。而在此前,美國總統布什剛剛對海灣國家進行了訪問,並在訪問期間竭力向這些國家兜售“伊朗威脅論”,以圖進一步孤立伊朗。然而,布什前腳剛走,海灣國家就隨即紛紛表態,將繼續加強與伊朗的關係。海灣國家的一係列外交行動表明,布什所極力兜售的“伊朗威脅論”在海灣地區並沒有找到多大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海灣國家的舉動不僅顯示出海灣國家的外交策略日趨成熟,也將對地區安全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海灣國家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阿曼、科威特和巴林,這些國家與伊朗不是毗鄰而居,就是隔海相望,都是伊朗的近鄰。盡管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海灣國家人民生活還算殷實,但是這些國家大部分都國小人少,軍力不足。而中東地區又素來有“火藥桶”之稱,地區局勢持續動**,使得這些國家不得不把自身的安全寄托在大國身上。因此,長期以來,海灣國家與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關係頗為密切。

然而,自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中東地區局勢更為惡化。這使海灣國家看到,在安全問題上,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遠親不如近鄰”,在不得罪美國的前提下搞好與伊朗的關係才是明智之舉。

其次,尚不能完全排除美國對伊朗動武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海灣國家也不想把自己綁在美國的戰車上。有媒體指出,布什訪問中東大談“伊朗威脅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釋放某種威脅的信號。而深受伊拉克戰爭影響的海灣國家必然不願在自己身邊再次發生戰事。據悉,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就使海灣經濟遭受了巨大影響,各國運輸、旅遊、金融等行業和展會經濟都受到衝擊,而戰爭導致的航班停飛、航運停止,更是導致主要依靠進口貨物的海灣國家物價飛漲。此外,各國為了維護自身安全,還不得不大量購買先進武器以求自保,加之訓練部隊和鞏固民用安全設施等,更是既勞民又傷財。

而且,一旦美國對伊朗開戰,海灣國家石油出口的主要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肯定會被封鎖,這些國家的石油收入就會銳減。從這個意義上說,海灣國家也不願在伊朗問題上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沙特《利雅德報》曾發表文章指出,如果布什想實現中東和平,他就應該首先尊重地區人民追求和平穩定生活的權利,不要對伊朗采取敵視的態度,更不要在本地區發動戰爭。可見,對於可能發生的戰爭,海灣國家政府和人民都堅決反對。而拉近與伊朗的距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風險,對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有重要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海灣國家拉近與伊朗的距離,也並非是要疏遠與美國的關係。在提到加強與伊朗的關係時,許多海灣國家領導人也不忘強調保持與美國的傳統友好。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一些海灣國家將有可能出演美伊關係協調人的角色。

管道外交小試牛刀

伊朗一直將自己視為伊斯蘭世界的代表力量,在包括中東、中亞和南亞的廣大地區影響較大。它作為裏海沿岸國家之一,不甘落後地參與了裏海油氣的競爭,以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它首先與俄羅斯聯手,共同與美抗爭。在這場國際競爭中,伊朗與俄羅斯存在頗多共同利益,雙方不僅在裏海法律地位及其油氣主權劃分問題上立場相近,而且有著阻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控製裏海能源開發的強烈意願。1996年6月伊、俄發表聯合公報,明確表示兩國將同其他裏海國家合作,一起阻止美國勢力侵入這一地區。利用地緣優勢,伊朗還大大加強了與其他裏海國家的能源合作,除與哈薩克斯坦進行換油貿易外,還與土庫曼斯坦和土耳其達成合作修建從土庫曼斯坦經伊朗到土耳其的天然氣管道協定。

2008年4月28日到29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在不到48小時的時間內,先後訪問了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和印度,其中在巴僅逗留了不到4小時,在斯裏蘭卡也是短暫停留,在印度停留了不到1天。人們不禁要問,這位被稱為強硬反美鬥士的伊朗總統為何來也匆匆,去也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