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10章第3節在大國博弈中尋找生機(2)

內賈德此次訪印巴隻有一個目的,就是加快耽擱了14年之久、總投資高達76億美元、總長度達2770多公裏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線協議(即IPI項目)的簽署。一旦管線建成,管道日均輸氣量為6000萬立方米,由印巴兩國平分,最終日輸氣量將提高到1.5億立方米。4月25日,巴、印就管道項目關鍵問題達成一致,同意2009年啟動管道建設。但是,印度再次拒絕了伊朗就伊—巴—印天然氣管線展開最後談判的提議,並拒絕出席在德黑蘭舉行的三方預備會議。內賈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訪南亞三國的。印巴伊三方對修建橫跨三國的管線均有迫切願望,但影響簽約的症結,尤其是印巴之間的過境費爭執能否解決仍是懸念。穆沙拉夫總統已請求伊朗在德黑蘭主持三方石油部長或者外長會議,希望在2008年6月份敲定此事,目前過境費談判已順利完成。

1.三方的利益和立場

IPI項目牽扯多方利益和各種矛盾,但三國對該項目都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都在努力促成。

(1)伊朗深陷國際經濟製裁,豐富的能源資源無疑是其吸引外資、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主要籌碼。伊朗積極開展周邊天然氣外交,擴大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還可以達到擺脫國際孤立、增強抗美實力的戰略目的。印度是美麵向21世紀的戰略合作夥伴,巴基斯坦是美的非北約主要反恐盟國。伊朗抓住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可使其東南方向的地區戰略格局發生於己有利的變化。吸引印度資本到伊朗投資,還可局部打破西方的製裁。因此,伊朗自始至終都是IPI項目最積極的推動者。

(2)巴基斯坦不僅希望通過該項目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還期望能夠利用重要過境國地位,增強其地緣政治影響力。巴基斯坦總統和總理都不止一次強調,能源問題對巴生死攸關。2007年夏天,巴全國每天停電近10個小時,國內能源價格飛漲,國家能源儲備僅夠維持4天之需。因此,盡快修建新管線,保證燃料供應,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長遠大計。巴基斯坦還期望成為重要的油氣輸送樞紐。據報道,巴除積極參與IPI項目外,還支持該地區內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管道(TAPI)的建設。穆沙拉夫還主動提議將IPI天然氣管線延伸至中國。

(3)印度經濟近年來快速發展,對外能源需求日益增大。印度要維持其經濟的持久繁榮,必須尋找新的能源進口渠道,伊朗至少在未來30年內都將是印天然氣進口的首選目標。印度因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和快速增強的國力而成為近年美國主要的誘拉對象。美國政府多次阻撓印度和巴基斯坦與伊朗簽約,同時極力推動美印核技術合作協議的簽署。但印度國內反美輿論較強烈,在印美核合作協議問題上短時間內恐難達成一致。印度堅持獨立自主外交,在伊—巴—印天然氣管線問題上不願對美國唯命是從。印外交部曾表示,“印度不需要任何國家指導印度有關與伊朗雙邊關係的任何舉動”。為維持經濟的持久繁榮,印度2005年製定了新的對外能源戰略,其中包括調整地區乃至全球總體布局、發展與各大國及產油國之間的關係、加快運輸管道修建、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油氣資源。IPI天然氣管線項目符合印度開辟新的能源進口渠道的戰略需要,伊朗可望成為印天然氣進口的首選資源國。

2.伊朗能源外交突顯其政治抱負

內賈德的閃電式能源外交之旅不僅反映出伊朗正日益成為地區和國際能源舞台上的重要玩家,還突顯其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政治抱負。作為伊朗,要增加招商引資,擺脫國際製裁,增強抗美實力,就必須擴大多邊外交,挖美國的戰略牆腳。

美國政府多次阻撓印度和巴基斯坦與伊朗簽約,甚至極力推動美印核技術合作協議的簽署以討好印度,但印度對美國並不領情,印度國內始終沒有就印美核合作協議達成一致。在伊—巴—印天然氣管線問題上,印度從未聽從美國的“規勸”。盡管印度強調,印美關係不會受印伊關係的影響,但白宮已對此表示了不快,三國管線協議將使美印核合作協議更加複雜化。美國國務院要求印度對伊朗的鈾濃縮施加更大壓力。印度外交部的回應是,“印度不需要任何國家指導印度有關與伊朗雙邊關係的任何舉動”。而巴基斯坦一方麵表示將繼續與美國聯合反恐,一方麵又向美的夙敵內賈德示好,既要美國的經援,也要伊朗的能源,“一個都不能少”。白宮對此似無良策,隻能“望洋興歎”。

就在內賈德為這條“和平與進步的管道”四處奔走幾天後,2008年5月2日伊朗石油部官員表示,伊朗已完全停止以美元進行原油貿易。該官員還指出,美元的貶值已使一些產油國感到擔憂,因為美元貶值推動油價飆升並降低了美元儲備的價值。伊朗所有的原油出口均已開始以歐元和日元進行交易。此舉將沉重打擊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伊朗頻頻打出能源牌有其深刻的國際戰略背景。伊朗是中東地區的大國和伊斯蘭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也是現代伊斯蘭複興運動的旗手。追求大國地位,傲立世界民族之林,是伊朗曆代掌權者孜孜以求的夢想。輝煌的曆史、燦爛的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資源使伊朗有條件在中東地區扮演某種“領袖”角色。

多年來,美國以政治對立和伊核問題為由對伊朗實施經濟製裁,甚至多次揚言動武,企圖迫伊就範。但是,伊朗並未屈服。伊朗憑借其能源大國地位,整合地區能源政治力量的信心和能力在加強,成為國際舞台上獨立、平等、有影響力的大國的戰略目標並未動搖。伊朗正日益成為地區和國際能源舞台上的重要玩家。

3.伊朗以優惠條件瓦解美國的製裁

20世紀,美國曆次重大外交舉動基本都是圍繞世界石油儲量2/3的中東地區以及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伸展的石油運輸線展開的。美國目前的能源消費占世界能耗總量的1/4。為了確保自己的能源需求安全,美國的戰略重點就是中東石油。

1991年的海灣戰爭前,美國外交最大的遺憾是不能對中東石油實現直接控製,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灣戰爭為美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在中東曆史上,美國第一次在阿拉伯人的“邀請”下,堂而皇之地進軍海灣,達到了使美軍長期“應邀”駐紮海灣的戰略目的。1996年美國出台《達馬托法》,威脅對參與伊朗和利比亞能源業開發投資超過4000萬美元的外國公司進行製裁,這使人們看到了美國的目的實質上是想竭力阻止其他國家進入伊朗能源領域。美國利用各種借口一直遏製和製裁伊朗,其目的就是為了控製海灣的能源以達到壟斷國際能源市場的目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美國在海灣地區推行遏製伊朗和伊拉克的政策,就是試圖控製該地區的能源。

為此,伊朗與美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以各種優惠條件吸引西方跨國石油公司前來投資。西歐及日本基於對美國能源戰略的認識和各國自身的能源需要,越來越迫切地感到需要盡早進入伊朗的能源領域,以便在伊朗具有巨大潛力的能源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它們不顧美國製裁的威脅,在伊朗能源業進行巨額投資,參與伊朗的能源開發。在美國總統布什簽署延長《達馬托法》的行政命令後,歐盟國家甚至警告美國,如果美國試圖製裁在伊朗能源領域投資的歐洲公司,歐盟將對美國進行報複,甚至在世界貿易組織內指控美國。法國道達爾公司更是不顧美國經濟製裁的威脅,大膽參與伊朗的油氣開發項目。2002年,美國基本取消了對利比亞的經濟製裁。2003年,美伊戰爭結束後,聯合國也在同年5月取消了對伊拉克石油換食品的製裁。但是,在伊朗不改變現行對美政策之前,美國是不會取消對伊朗的製裁的。

受美國製裁等因素影響,歐盟與伊朗貿易額在2007年全麵下滑。據《伊朗日報》2008年4月14日報道,2007年歐盟經濟增速放緩,每季度GDP增幅從上年的0.8%降至0.5%,全年GDP增幅為2.9%;歐元區每季度GDP增幅從上年的0.7%降至0.4%,全年GDP增幅為2.6%。根據歐盟統計辦公室公布的統計數據,2007年伊歐貿易額為240億歐元,比上年下降7%。其中,歐盟從伊朗進口139億歐元,比2006年的144億歐元下降4%;歐盟向伊朗出口101億歐元,比2006年的113億歐元下降11%。經濟學家認為,2007年油價飆升、美元貶值和對伊製裁是歐盟對伊貿易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美國壓歐盟孤立伊朗的政策是罪魁禍首。

歐盟原為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國家中,意大利、德國和荷蘭是伊朗主要的貿易國,而伊朗則是歐盟在中東地區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沙特。但該地位正逐步被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所取代。目前,中國已經取代歐盟成為伊朗最大的石油貿易夥伴,日本次之;伊朗主要的汽油采購地也已轉向新加坡;伊朗能源行業的主要投資方均為亞洲公司。

日本置美國對伊朗的製裁於不顧,繼續保持並發展與伊朗的石油貿易,參與伊朗石油的開發,以便滿足對其石油的需求,並獲取相應利潤的做法,使歐盟逐漸意識到支持對伊製裁隻能傷及自身,目前歐盟正在逐步轉變政策。2008年4月,瑞士EGL公司與伊朗簽署了100億美元25年期的天然氣采購合同;法國Total石油公司也於同期表示,法國公司無法承受撤出伊朗能源市場的損失。

伊中合作促發展

伊朗地處西亞,地理上同中國較近,油氣管線、專用碼頭等基礎設施齊全,這些都是同中國石油企業進行國際合作的有利因素。由於政治、宗教等影響,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在伊朗缺乏牢固的合作基礎,而中伊兩國卻有著傳統的友好關係和經貿往來,加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伊朗的設備銷售、物探、測井和鑽井服務項目已初具規模,伊方也有意在石油領域進一步加強同中國的合作。因此,中伊之間進行油氣合作的條件較好。

2003年12月31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勝利油田伊朗卡山項目組在伊朗卡山區塊進行的風險勘探獲得重大油氣發現,奧朗1號井開始噴油,原油為低硫輕質油。據初步測算,單井最低日產原油700噸,最高可望超過1000噸。此外,還有可觀的伴生天然氣產出。

卡山區塊位於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麵積約5000平方公裏。20世紀中期,伊朗曾對該地區進行石油勘探,根據地質構造,認為理論上有原油存在。70年代初期,伊朗和法國的石油公司對該地區再度進行勘探,但以失敗告終。法國公司在該地區打井鑽探至3980米,仍未發現油氣。在隨後的30年裏,伊朗曾一度放棄了在該地區尋找原油的努力,將目標轉移到紮格羅斯山地區。90年代末,伊朗對卡山區塊進行風險勘探國際招標,中石化集團公司中標,並於2001年1月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風險勘探合同。經過一係列重磁、二維地震資料采集和分析等前期準備,確定在奧朗地區鑽探第一口勘探井,2003年5月開鑽。經過項目組全體工程技術人員8個月的努力,完成油井鑽探3963米,終於獲得重大油氣發現。

卡山區塊風險勘探取得的重大發現對中伊(朗)雙方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奧朗1號井是中石化集團公司在海外發現的第一個日產千噸級石油井,這一成果既展示了中國石油企業的實力,也增強了伊朗與中國石油企業開展合作的信心,為中國石油企業與伊朗在油氣開發領域進行實質性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預示了雙方在石油領域裏的良好合作前景。

中國從1995年起大量進口伊朗原油,2000年進口量猛增至700萬噸,價值14.64億美元,占中國從伊朗進口總額的83%,占當年中國原油進口總值的10%,原油成為中國從伊朗進口的第一大商品。伊朗是歐佩克成員國中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在它的原油出口中,亞洲占50%,其餘出口歐洲和非洲市場。在亞洲市場所占的50%中,日本占20%、韓國占10%。

〖JP+1〗2001年中國從伊朗進口原油增至1085萬噸,價值20.69億美元,占中國同期原油進口總值的18%。2002年,從伊朗進口的原油繼續增長至1110.70萬噸,但因油價變化因素,實際支出20.40億美元,不增反降,占中國當年原油進口總量的15.76%,伊朗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原油供應國。2003年伊朗向中國的石油出口量被沙特超出,退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中國從伊朗進口的原油均超過1000萬噸。〖JP〗

2006年12月,中石化集團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正式簽署亞達瓦蘭油田開發合同,中方權益達到51%。根據協議,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每年從伊朗購買1000萬噸液化天然氣,總計2.5億噸。2008年4月,又傳來中伊正在就最大的一筆合作項目——伊朗第二大天然氣工程北帕爾斯氣田進行最後談判。伊朗媒體報道,這份價值高達160億美元的協議一旦簽署,中國與伊朗的能源合作將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