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未來希冀

第11章龍象共舞,能源雙贏

進入21世紀,美國通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在地緣上強化了對全球能源資源的主宰地位。但是,俄羅斯作為世界能源大國的崛起、以拉美地區為主導的石油民族化浪潮、重要的產油國伊朗同美國公開抗衡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加入世界能源市場角逐並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國際能源規則等,又使得美國的主導地位麵臨著嚴峻挑戰,國際能源格局顯露出重組端倪。美國任由油價瘋漲向全世界轉嫁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做法既害人也害己,現在不得不從能源霸主的神壇上屈尊尋求合作。

石油資源是豐富的,但卻是有限的。人類如何分享有限的資源,是你爭我奪、兵戎相見,還是合作共贏、和諧分享?未來的一切皆取決於人類的理性和態度。

重新洗牌下的能源格局

國際能源格局通常是指世界上與能源有關的利益主體通過競爭、合作、談判等方式在能源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等方麵達到的某種相對穩定或均衡的狀態。這種狀態通過一係列國際機製來達到,其背後的推動力量是國家、國家集團或國際組織等利益主體。“9?11”以來,美國以反恐為由先後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一方麵直接導致了近年來國際石油供應緊張,為市場投機者造成人為恐慌和油價不斷上漲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麵也挑起了國際能源地緣政治的激烈較量。高油價衝擊著現有的能源地緣政治版圖,對美國的霸權地位構成了諸多挑戰。

第1節重新洗牌下的能源格局(1)

國際能源格局通常是指世界上與能源有關的利益主體通過競爭、合作、談判等方式在能源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等方麵達到的某種相對穩定或均衡的狀態。這種狀態通過一係列國際機製來達到,其背後的推動力量是國家、國家集團或國際組織等利益主體。“9?11”以來,美國以反恐為由先後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一方麵直接導致了近年來國際石油供應緊張,為市場投機者造成人為恐慌和油價不斷上漲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麵也挑起了國際能源地緣政治的激烈較量。高油價衝擊著現有的能源地緣政治版圖,對美國的霸權地位構成了諸多挑戰。

博弈正在改變

20世紀,主導世界能源地緣結構的兩個因素是:供給區集中在中東和蘇聯地區,需求主要來自北美和西歐。而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上述情景卻在悄然發生改變:供給方麵,隨著俄羅斯石油工業的複蘇和裏海能源的開發,產油區的重心在向北偏移;需求方麵,中國和印度成為能源消費大國,兩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騰飛將在21世紀對全球能源格局和國際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原油供應中心已從原來僅有的一個——位於中東歐佩克心髒地帶的沙特阿拉伯擴展到裏海,橫貫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最終延伸到加拿大。事實上,加拿大可能擁有全球最大的(以重油砂形式存在的)石油儲量,預計總量為1.7萬億~2.5萬億桶(盡管不可能以傳統原油同樣高的采收率來提取)。如果加拿大所有的油砂都能夠得到開采和煉製,將可以滿足北美數代人的需求。雖然其他地區,如伊朗、伊拉克、西非、巴西、委內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等,仍占據著石油供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21世紀,SCSC軸心(Saudi-Caspian-Siberia-CanadaAxis,即沙特—裏海—西伯利亞—加拿大軸心)必將成為能源地緣政治的驅動力量:

——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尤其是俄羅斯,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新興市場將主要關注SCSC軸心的供應國。

——石油消費大國的能源政策和政府的態度將支持本國能源企業在跨國交易中競爭。

——能源安全的概念已從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供給安全轉化為政治、環境、基礎設施甚至反恐,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也被考慮其中。

——能源工業的人力資源將更多地流向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能源人才數量正在減少。

——環保意識已深深根植於世界許多地區,但尚未形成集中發展環境友好型能源技術的地區。

天然氣作為清潔燃料,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天然氣清潔燃燒的特性與液化天然氣(LNG)可以長距離運輸及潔淨煤技術的優勢相結合,將會使天然氣和煤炭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開發而在世界經濟中占據更加顯著的位置。這是世界能源市場的另一大轉變。在這一轉變中,SCSC軸心顯得更加重要,因為21世紀天然氣和煤炭供應走廊的走向與SCSC軸心相近。

傳統的“石油博弈”正在變為“石油、天然氣博弈”,並很有可能在下一次能源格局改變之前成為“天然氣、石油博弈”。

地緣政治中的能源

2000—2008年,俄羅斯的石油生產穩步回升,如今它有望與沙特阿拉伯競爭世界最大產油國。在這方麵俄羅斯有著獨特的地位與作用。世界主要產油國之間關係的動態變化,將對能源格局有著雖不是決定性但卻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這方麵,俄羅斯正在使用能源工具捍衛它在國際社會的地位。雖然沙特阿拉伯一直是一個可靠的能源供給來源,但也許某一天這種情況會被改變。

俄羅斯不僅是世界四大石油儲量國,還擁有世界最多的天然氣儲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這在政治和經濟意義上都使俄羅斯的新角色與眾不同。天然氣作為通往未來可持續能源供給的橋梁,其關鍵作用就是把俄羅斯置於21世紀地緣政治中的能源舞台的中心。

如今,俄羅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為歐洲供應的天然氣超過整個歐洲年用氣量的1/4,俄羅斯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能源超級大國,2005年俄羅斯向美國出口石油約19.3萬桶/日。幅員遼闊、跨越11個時區的俄羅斯,未來將有能力從西西伯利亞通過北極向北美東海岸輸出石油和天然氣(相比從中東將石油運往美國更為直接和廉價),同時從東西伯利亞向太平洋西側的日本、韓國和中國,以及向太平洋東側的美國西海岸出口石油和天然氣。

俄羅斯從20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推行自己的“東—西方軸心戰略”。它努力改善與歐洲國家特別是與德、法的關係,同時加強與中、日、韓、印的關係。即使在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積極進行能源對話之時,莫斯科也一直專注於其“東—西方軸心戰略”以及與接壤國家的貿易關係。

俄羅斯的天然氣戰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俄羅斯的油氣管網將拓展至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同時延長其傳統的西向管道,包括新的貫穿波羅的海的北歐天然氣管道以及其他計劃中的較小規模的項目。這些鋪設都是俄羅斯能源戰略的一部分,也是未來“地緣政治中的能源”的活躍因素。

能源民族主義逐步升級

能源民族主義的出現是當今世界的一個新趨勢。一係列外國企業在跨國能源並購中被當地勢力挫敗的事件使人們看到全球能源市場的新變化,迅速增長的需求使世界能源格局轉變為賣方市場。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國有能源企業將在跨國交易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各國政府將發揮各自的政治影響力以支持本國企業。無疑,有政府支持的企業在收購中會處於更有力的地位。這是一種新的“實力加市場”模式。國家石油公司因控製世界已探明儲量越來越多的份額,以及作為國家政策的執行者對其他國家利益的影響日益增強,正在成為世界石油市場的主要力量。而一些西方大石油公司雖然通過合並成了國際能源領域的巨頭,其作用卻在相對弱化。

按照綜合指標對世界石油公司進行評價,在2006年的前10大公司排名中,有5家公司是國有石油公司;按照儲量排名,在2006年的全球前10大石油公司中,除俄羅斯的盧克石油公司外,其餘都是國有公司。前10大石油公司控製著世界80.6%的石油儲量,但其中埃克森—美孚、BP、雪佛龍、康菲、殼牌五大國際石油公司僅僅擁有世界石油儲量的3.8%。國家石油公司擁有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儲量,並生產和提供著世界大部分的石油。2006年這10大石油公司的平均儲采比是78年,其中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的儲采比最高,為173年,盧克石油公司最低,是24年。而埃克森—美孚等五大國際石油公司的儲采比隻有11年,僅為國有石油公司的1/7。因獨享本國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權力,國有石油公司對私有公司參與勘探開發活動的程度有著絕對的發言權和決定權。

歐佩克的影響力仍在

歐佩克與美國在石油供需方麵存在根本性矛盾以及在油價等方麵對美的不聽從,使其在經曆了兩次石油危機之後成為被美削弱的既定目標。美國一直把歐佩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極力將其瓦解和分化。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相繼調整本國的石油進口流向,有效提升了非歐佩克石油出口國的市場份額。美國通過建立西方石油戰略儲備、促進歐佩克內部分化以及扶植非歐佩克產油國等手段對歐佩克施壓,使歐佩克對國際市場油價的控製力大不如前。但即使如此,歐佩克仍是國際石油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