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第11章第1節重新洗牌下的能源格局(2)

其一,伊朗、委內瑞拉等借助高油價,加強了與美國抗衡的能力。特別是伊朗利用國際社會對油價的擔心和恐慌,使美歐的對伊政策投鼠忌器,並利用石油資源拉攏和分化相關國家,成功緩解了美國在核問題上對伊朗的壓力。委內瑞拉利用石油資源與美國叫板,打壓美國和西方石油公司,並利用石油合作,擴大地區影響力,推行其執政理念。

其二,2007年安哥拉和厄瓜多爾相繼進入歐佩克,不僅顯示出歐佩克對一些產油國仍然具有吸引力,而且也顯示了該組織加大對全球石油市場影響力的決心。安哥拉曾是非洲僅次於尼日利亞的非洲第二大產油國,在過去20年中,其原油產量增加了5倍,由1986年的28萬桶/日增至2007年的168萬桶/日。2008年安哥拉新的深水油田投產後,該國原油產量已接近200萬桶/日,成為非洲第一大產油國。而在南美排名第三的厄瓜多爾擁有探明石油儲量46億桶,2006~2007年的石油產量為50萬桶/日,在南美排名第五。厄瓜多爾最初於1972年加入歐佩克,由於反對歐佩克的限產政策和不願意支付高額會費,1992年退出歐佩克。2007年1月15日,厄瓜多爾新總統科雷亞上台後,厄瓜多爾重新回到了歐佩克的“懷抱”。科雷亞主張實行能源國有化,加強國家對石油資源的控製。他一方麵尋求與委內瑞拉等產油國的聯合,在國際上對抗美國霸權,另一方麵在國內繼續加強石油工業國有化,使西方跨國石油公司在厄瓜多爾的經營受到限製,對國際油價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歐佩克吸收新成員國,無疑將會增強自身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控製力。安哥拉加入歐佩克後,歐佩克石油總產量在世界石油市場中的份額由此前的41.8%上升到43.6%;厄瓜多爾加入歐佩克後,該組織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到44.3%。雖然市場份額的擴大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操縱國際原油價格,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能夠超過歐佩克的影響力。

石油美元的產生

廣義石油美元是指由出售石油而獲得的美元收入;狹義的石油美元是指石油美元盈餘,即通過出售石油獲得的美元收入扣除本國發展所需資金之後的盈餘。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幾乎壟斷了全球範圍的主要石油期貨交易。在國際石油貿易的計價和結算貨幣中,美元占據85%以上的份額,雖然美國並沒有宣布美元與石油直接掛鉤,但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美元—石油掛鉤機製,這是美元霸權的重要體現。但是,隨著近年來美元的不斷貶值、中東國家對歐洲的石油輸出不斷增加以及俄羅斯油氣對獨聯體國家而言不可或缺,美元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地位不斷受到歐元和盧布的挑戰,甚至歐佩克各國也開始考慮用一籃子貨幣為石油計價。

進入2006年以後,一些產油國和進口國出於地緣政治方麵的考慮,以及為反對美國利用美元霸權地位對石油資源進行掠奪,穩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多地選擇在石油交易中使用歐元作為結算工具,並紛紛成立以歐元或本國貨幣計價的石油交易所。

如伊朗於2006年底下令其中央銀行將美元資產全部換成歐元,並在今後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易中或使用歐元結算,或改用日元作為結算貨幣;2006年6月,俄羅斯以盧布計價和結算的原油期貨交易市場開業;2006年8月,中國以人民幣計價的上海石油交易所開業;卡塔爾和阿聯酋等中東國家相繼推出本國的國際商業交易所;委內瑞拉宣布準備以歐元計價出口原油,等等。有學者甚至提出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能源合作使用盧布或人民幣等進行結算的建議。一個個石油交易所相繼開業和有關國家計劃並且開始在石油交易中放棄美元的背後,實質是一場由國家主導的全球能源博弈大棋局,目的是增強對國際石油市場交易規則的影響力,挑戰原有的國際石油交易秩序和西方一統天下的石油定價權和美元的壟斷地位。石油美元的規模以及石油美元回流是維係美元國際地位的重要基礎。如果石油出口國采用一籃子貨幣甚至其他貨幣計價和結算,美元的壟斷地位必丟無疑。石油期貨交易之爭、計價貨幣之爭、定價權之爭以及地緣政治之爭對美元的衝擊,已經開始改寫美元作為世界第一儲備貨幣的曆史。

非歐佩克產油國在做什麽

非歐佩克國家中亦有不少是石油輸出國,其中重要者包括中東的巴林、阿曼、敘利亞、也門。近年來,俄羅斯和中亞地區、拉丁美洲、非洲和西歐的北海都有了一批新的出口國。

首先,俄羅斯和中亞將成為中東之外的第二個熱點。俄羅斯作為非歐佩克產油國的領頭羊,在渡過了轉型帶來的困難之後,特別是有足夠的資金勘探開發濱裏海、西伯利亞和遠東及海上油田後,其產量和出口量的增長是意料中之事。以哈薩克斯坦為代表的中亞瀕裏海諸國的情況與俄類似。該區已成為勘探的熱點,開發也將繼之出現,是歐佩克之外最大,也是最有潛力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區,在21世紀的作用不可小視。隨著俄羅斯經濟走出低穀,政治上趨於穩定,隨著北海石油產量的下降,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中俄羅斯的作用明顯增強,其出口政策和石油出口量的變化將成為影響國際石油市場和油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非洲新增加的石油輸出國都是非歐佩克國家,如喀麥隆、剛果、蘇丹等,加蓬現已退出歐佩克。非洲大陸和東西側的近海地區有不少前景良好的含油氣盆地。陸上的蘇丹在中國的參與下近年成為出口國,海域與尼日利亞類似的地區較多。非洲已成為大國和大石油公司爭奪油氣的新熱點,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預計21世紀初、中期石油產量將會有大的增長。在世界石油貿易主動權的爭奪中,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是歐佩克和石油消費國競相爭奪的對象,因為有他們的加盟或支持,就增加了較量的籌碼和道義上的聲援。

再次,拉丁美洲的潛力同樣不容低估。墨西哥在20世紀初曾是居世界第三位的石油生產國和重要出口國,其後產量下降,甚至淪為進口國。戰後新發現的油田使之產量明顯上升,1973年實現自給,70年代末重又出口石油。雷佛瑪和坎佩切兩大油區的發現,使之重新居於世界石油生產的前列。90年代以來,墨西哥的經濟和石油再次走出低穀,1997年的出口量約占世界的4.7%。90年代以來,哥倫比亞、阿根廷、厄瓜多爾和秘魯相繼有重要發現並有所出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雖是小國,卻富產石油並幾乎全部出口。巴西近年來石油發展很快,特別是海上油田有可能自給有餘。南美洲有若幹前景良好的含油氣盆地,雖然勘探程度較低,但生產潛力較大。

國際能源合作與鬥爭的改變

在世界範圍內,石油、天然氣資源方麵的國際合作和鬥爭,呈現出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態勢。

根據美國原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的分析,中東、中亞和高加索將成為冷戰結束以後“世界的巴爾幹”,這些地區都是盛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地方。21世紀以來,美國以武力推行其霸權主義,把矛頭對準中東,把伊拉克作為突破口,打著“文明衝突”的旗號,推行所謂“大中亞民主計劃”,實際上是明目張膽地掠奪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捏造了三條根本不存在的“理由”,置聯合國於不顧,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但是,用武力可以摧毀薩達姆政權,卻不能征服人心,反而會引起人民的激烈抵抗。各種反美武裝力量湧入伊拉克,美國陷入戰爭泥坑而不能自拔,把伊拉克拖向殘酷的內戰。

在石油的國際貿易和投機中,美國固然是興風作浪的元凶,但是由於大量石油和天然氣掌握在發展中國家的手中,美國並不能完全操縱局勢。歐佩克用控製石油產量來和美國對抗,親西方的烏克蘭政權不得不在石油、天然氣供應問題的約束下向俄羅斯妥協。拉美的委內瑞拉、玻利維亞與美國的鬥爭,也是世界性資源鬥爭的組成部分。發展中國家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正在為自己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