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2章石油的王國,誰在主宰

20世紀各國在全球能源領域的相互協作極為活躍,從而使世界能源政策的各項製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行動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成立自己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成立自己的國際能源機構(IEA)。OPEC代表出口國利益,IEA代表進口國利益,它們在各自的組織框架內推行共同的能源政策,進行國際協調,以保障各自的集體能源安全。為了保持石油市場的穩定局勢,獨立的石油輸出國也在相互配合。

第1節高油價是怎樣煉成的

高油價是OPEC操縱的嗎

OPEC即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縮寫OPEC,中文為歐佩克),是一個自願結成的政府間組織,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歐佩克的五個發起國是世界除美、蘇以外最重要的產油國和石油出口國,總部設在維也納。1960年它們擁有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42.65億噸,占全世界剩餘可采儲量的66.67%,正好是2/3;1960年它們的石油產量4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7%;1960年它們的出口量達3.1億噸,占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81.43%,因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當時它們的石油主權卻掌握在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手裏。從一開始,西方石油公司就把發展中產油國(主要是中東)的原油價格定在極低的不合理水平上。

歐佩克產油國為建立、鞏固本國石油工業,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製定自己的價格戰略,目的就是要控製石油標價權和阻止國際石油壟斷財團及西方石油消費國的能源戰略可能對它們造成的損害和影響。歐佩克成員多數是中東產油國,它們在確定采取什麽樣的價格戰略上存在利益分歧,但在執行時基本上按照歐佩克製定的油氣生產和價格戰略,采取統一行動,並根據國際油價的變化,不斷調整石油產量,以求石油利益最大化。

歐佩克成立後,圍繞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問題,成員國同西方石油壟斷組織不斷開展鬥爭,使20世紀整個60年代的中東原油標價維持在每桶1.80美元的水平;70年代美元貶值加劇,經過多次談判,逐步提高原油標價和石油稅率,保障產油國的合理收入。70年代前期,歐佩克的鬥爭主要是突破國際石油卡特爾單方麵決定油價的局麵,通過不斷地小幅度提高油價來捍衛石油收入。

20世紀90年代末,鑒於國際石油市場供大於求、庫存增多的石油形勢對油價形成的壓力,歐佩克先是實施了“以庫存量而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產量”的價格戰略,使油價保持在預定的目標水平上;然後,為保證國際油價的相對穩定,在2000年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價格調節機製,即所謂的“油價自動平衡機製”,規定:國際油價連續10天或20天低於或超出每桶22~28美元的範圍,歐佩克相應削減或增加其原油產量50萬桶/日。

歐佩克和獨立石油輸出國集團加強合作有助於歐佩克在穩定油價方麵發揮作用。與此同時,獨立石油輸出國的存在也會對歐佩克所做的某些決定產生負麵影響。獨立石油輸出國集團成立於1988年,有12個成員國,它們是安哥拉、文萊、埃及、也門、哈薩克斯坦、中國、哥倫比亞、馬來西亞、墨西哥、挪威、阿曼和俄羅斯等石油生產國。這是一個非正式的獨立石油輸出國集團,阿曼是該集團的非正式領導國。該組織成立的目的在於通過與歐佩克和國際能源機構的相互配合來維持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與可預見性。

如1997年末至1998年初,由於世界市場石油價格急劇下滑,歐佩克和獨立石油輸出國集團的一些主要國家(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舉行了一係列會議,一致決定降低石油產量,穩定石油價格。經過這幾次會議,各方達成協議,對這些國家能源政策領域的活動進行了實際協調。這些國家代表認為,在俄羅斯等其他國家的參與下,進一步開展定期相互配合是可行的。美國著名能源問題專家丹尼爾?耶金認為,歐佩克和獨立石油輸出國集團組成超級石油聯盟,利用各國央行互動框架內所製定的方法與手段,借助外匯幹預來調節國際外匯市場,可以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對穩定油價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研究歐佩克對穩定國際油價所起作用的時候,歐佩克與俄羅斯的相互協作十分重要。隨著俄羅斯在國際能源舞台上的作用不斷增強,歐佩克對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興趣在逐步增加:首先,在價格政策方麵,“冷戰”時期歐佩克和蘇聯的全球石油利益常常是一致的。在蘇聯解體以及出現新的地緣政治局勢之後,一些歐佩克國家對單極世界很不滿意。其次,俄羅斯和一些獨聯體國家擁有巨大的油氣儲量,對世界石油市場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世界石油貿易中非歐佩克成分的增加以及世界天然氣供應比例的擴大,都可能導致減少對歐佩克石油的需求。

為發展石油上遊工業,歐佩克成員國必須投入大量的美元資金,而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也需要大規模的投資,結果很有可能加劇世界借貸資本市場的競爭性。因此,歐佩克需要加強與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的合作,俄羅斯的石油公司也在研究俄羅斯與歐佩克之間的合作問題。俄羅斯作為一個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雖然沒有加入歐佩克,但發展同歐佩克的關係,積極開展與歐佩克的對話,並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歐佩克的活動,無論是對俄羅斯本身,還是對整個國際石油市場都是有利的。因為俄羅斯隻有參與歐佩克組織的各種活動、進行定期協商和信息交流,才有可能對世界石油市場施加影響,以維護俄羅斯自身的利益。當主要石油輸出國努力穩定石油市場時,俄羅斯如果能夠在石油和石油產品生產及出口方麵進行配合,就有助於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但是也應該看到,隨著國際石油資本和發達國家政府對油價控製力的加強以及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的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歐佩克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正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特別是俄羅斯常常因急需出口大量油氣換取足夠資金,對歐佩克限產保價的聯合行動不屑一顧,隻有當兩敗俱傷時才會有所收斂的做法,既對歐佩克油價穩定器的功能造成削弱,也使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有所打折。

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特別是進入2008年以後,國際市場油價屢創新高,曾一度接近每桶150美元,目前已超過每桶100美元。歐盟和美國等石油消費國一直呼籲歐佩克增加產量,以平抑國際市場油價。但歐佩克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哈利勒表示,歐佩克已在“增加原油供應方麵盡了全力,但國際市場油價不會下降”。

2008年6月22日,沙特阿拉伯在沙特吉達舉行的國際能源會議上宣布將從下月開始再次增加20萬桶原油日產量,但是其他歐佩克成員國並不願意追隨沙特增產,他們認為市場並不存在供應短缺問題,導致沙特增加產量的舉動並未使國際市場油價出現回落。歐佩克秘書長巴德裏不止一次地指責投機行為是推動油價走高的“幕後黑手”。他指出,“市場正遭到投機者的‘打劫’,並不存在供應短缺問題”。歐盟委員會負責能源事務的委員安德裏斯?皮耶巴爾格斯則敦促歐佩克取消最高產量限製,通過市場調節來緩解目前的高油價壓力。麵對2008年以來的國際油價一路瘋長,大多數歐佩克國家拒不增加石油產量的做法。暫且不管其原因和動機如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能為力,總之,最終結果是國際油價一路高歌猛進,攀升勢頭並沒有得到遏製。當全球的石油消費國翹首期盼歐佩克增加石油產量以打擊油價瘋漲時,歐佩克國際油價穩定器的作用卻不見了蹤影。

誰是油價飆升的“幕後推手”

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後,國際原油價格進入上漲通道。特別是在2007年下半年,油價漲勢異常迅猛,漲幅超過預期,全年的累計漲幅超過了60%。進入2008年後,油價一直在100~150美元/桶之間徘徊,按不變價格計算已超過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曆史最高點。高盛公司預測油價將升至200美元/桶,甚至250美元/桶。

高油價正在嚴重拖累世界經濟,並將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給窮國帶來沉重負擔。對於誰該承擔油價高燒不退的責任問題,世界上眾說紛紜,有的將其歸罪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上升,有的說是由地緣政治因素引起,有的說緣於投機預期,美國指責歐佩克限製原油產量操縱油價,歐佩克則堅稱美元貶值和國際投機活動推高了油價……那麽,究竟誰是油價飆升的“幕後推手”?

〖BT4〗美元貶值是直接推手

國際石油價格的漲跌與美元匯率有很大關係。決定美元匯率的因素主要是資本的流向,流向美國市場的資金越多,美元的需求就越多,美元的匯率就會上浮,反之則下跌。

進入21世紀,美國資本市場上的“技術泡沫”破滅、“9?11”事件發生以及接連被曝光的公司造假醜聞等,使投資者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信心開始動搖,大批外國資本開始撤離美國市場。隨著美國債務和雙赤字的增長,特別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受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美元大幅走弱。自2007年9月以來,美聯儲連續七次降息,利率水平總計下降了3.25個百分點,使美元一再貶值。美元貶值使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市場原油名義價格隨之提高。作為主要計價貨幣的美元的劇烈貶值無疑成了促使近期油價大幅攀升的主導誘因。

通過統計2007年以來紐約原油期貨分別以美元和歐元計價的漲幅,2007年1月3日至2008年3月11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上漲86.5%,而以歐元計價的原油期貨上漲60.1%。有關研究證明,美元匯率轉嫁能源和原材料的傳遞彈性接近於1,即美元貶值1%,進口價格同時上漲1%,這表明美元貶值會造成油價同等幅度的上升。所以,美元貶值客觀上推升了國際油價。同時,美元貶值又進一步刺激了投資者對原油期貨的需求,一方麵,在美元持續貶值而油價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不少投資者選擇購入原油期貨以實現投資保值;另一方麵,美元貶值還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價格對持有非美元資產的投資者來說更為便宜,這也刺激了部分投資者對原油期貨的需求。所以說,高油價的直接推手是美元貶值。

〖BT4〗投機成分興風作浪

近幾年的國際原油市場跌宕起伏,名義油價屢創新高,供需等傳統因素已很難對此作出完美的解釋,投機因素越來越被認為是造成油價大幅波動的罪魁禍首。有分析家甚至估計,投機因素造成的原油溢價高達20~25美元/桶。

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完全由石油期貨來決定,決定油價的不是市場上實時的供需關係,而是紐約和倫敦兩大市場上的石油交易情況。期貨交易商分為商業交易商和非商業交易商,商業交易商需要實際使用該交易商品,主要是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對衝以控製風險;非商業交易商則通過頭寸交易和價差交易來達到贏利目的。

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後,為緩解由此引發的信貸危機,各國央行紛紛向金融市場注入美元,這些美元資產為了規避貶值風險,紛紛湧入能源、商品和新興市場,導致油價大幅上揚。而對美元繼續貶值的預期也導致手中握有大量資金的投資商紛紛尋找能夠保值的產品,石油期貨便成了投機者最理想的目標。原油的市場容量大,流動性高,參與者眾多,幾個重要參與群體(石油巨頭、投資銀行和基金等)對價格的變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石油市場2/3的交易出自投機,紐約原油期貨市場上投機資金控製的原油期貨合約總量多達10億桶,已經超過了美國原油商業庫存和戰略原油儲備的總和。

根據美國期貨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持倉報告,2007年3月份以來,基金在原油期貨上一直是淨多單,基金持淨多單達到較高數量的時候,往往都是油價出現階段性高點的時候。2007年原油期貨漲幅達到56%,與此同時,投機資金在石油商品期貨中的淨多頭寸竟然增長了2674%。另據紐約期貨交易所統計,到目前為止,參與石油期貨交易的基金已增至8500多家,其中不乏摩根大通、美林等大型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其交易額占油市總規模的60%,期油每桶100美元水平上還累積著大量未平倉合約,國際炒家仍在伺機而動。可見基金介入是油價上漲的重要動力。因此,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中,投機因素占了相當大的溢價。

另外,近年來,石油期貨投資越來越成為石油跨國公司的一種卡特爾行為。這些公司為了維持石油期貨的高價位,不惜人為製造一些市場供給短缺。如一些企業為了維持能源產品期貨的價格,決定減少供給,關閉部分工廠,人為造成供求失衡。能源需求得不到滿足,能源的期貨價格便大幅度上揚。研究表明,以美國石油公司為首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某些行為實際上是在控製石油供給,從而人為地抬高油價。如美國石油公司借口縮減開支,關閉一些煉油廠,使煉油能力大大降低。還有的大型石油公司以同樣的名義大量縮減其商業庫存等,這些都造成了石油供給的緊張,促使油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