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2章第3節IEA何時出手

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給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石油消費國的危機意識日增。為了製衡石油輸出國組織,並對國際能源政策進行協商,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率先倡議建立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國組織——國際能源機構(IEA)。

國際能源機構的活動特點就是在IEA集體能源安全體係中的跨政府調節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國際能源機構集體能源安全體係首先就建立在國家間相互協調的原則基礎上。1974年製定的《國際能源綱要》對這些原則作了詳細規定。按照這些原則,IEA的成員國必須擁有不少於90天石油淨進口額的石油儲備;此外,必須限製消費,在出現大規模供應中斷的情況下,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必須動用儲備,與其他成員國分享石油儲備。依據《國際能源綱要》中規定的義務,每一個國家製定本國的石油儲備和管理製度,本國公司和國際公司參與這些機製的運行。歐盟在自身的框架內也建立了應對供應中斷的反應體係,這一體係不但規定建立原油儲備,而且還要求建立90天的主要石油產品儲備。

國際油價從2008年1月2日突破每桶100美元,用了不到半年時間,曾突破了140美元大關。人們對油價每一次自以為大膽的極限猜想,都被證明是錯誤的,很快被甩到了背後。

油價向前猛衝,刺激了全世界的經濟神經,所有的國家都在擔心一個可怕的字眼——通貨膨脹,所有的股市也都跟著瑟瑟發抖,高油價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是深刻而全麵的。歐佩克為了謀求高油價帶來的利益見死不救可以理解,為何作為消費國組織的IEA也拒不出手?看來在油價飛漲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和動機。有人把石油漲價歸結於供需失衡,但似乎這並不是油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國際日需求原油數量是86.7萬桶,而原油日供應數量是86.6萬桶,要想讓這1000桶原油的差距來把油價推到如此高度幾乎是不可能的。產油國和石油消費國在2008年夏天於西班牙召開的世界石油大會上就誰應該對高油價負主要責任的問題吵作一團,代表們都在推卸責任。那麽,到底是誰製造了高油價?油價暴漲的全部謎底究竟是什麽?

《石油戰爭》一書的作者德國的威廉?恩道爾大膽剖析並明確指出了原油期貨市場的種種金融炒作才是油價瘋漲的最大推手。他說:“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期貨市場無法控製的炒作,主要就是紐約和倫敦的原油期貨市場。幾年前美國曾經通過一項規定,允許原油期貨交易市場不受美國的監管。從那以後,油價就從60美元直線上漲到了135美元,油價上漲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20多年來一直研究原油期貨交易的美國福四通期貨經紀公司資深分析師詹姆斯?波爾也指出:“大約有800隻基金集結在原油期貨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大得驚人。基金就是不管市場走勢如何,對它們來說最高興的就是買進賣出,從中漁利。目前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市場波動劇烈,給他們提供了炒作空間。”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大約有超過2600億美元的基金湧入商品交易市場,和2003年牛市初期相比,增長了近20倍,這其中至少有一半資金,也就是1300億美元轉戰在原油期貨品種上。

威廉?恩道爾說,油價暴漲真正的幕後推手,是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這樣一些國際資本巨頭,以及大大小小的對衝基金,借著石油供應緊張、美元貶值這些消息和題材,它們在原油期貨市場上興風作浪,翻雲覆雨。因為次貸危機讓美國的四大投資銀行損失慘重,深陷困境,商品期貨市場便成了它們的避風港。詹姆斯?波爾告訴媒體說,有大量的資金集結在紐約商品期貨市場,背後有幾隻看不見的手正在以極大的能量推高油價。在這一輪石油行情中,高盛集團的異樣表現特別引人關注。

如今的高盛被稱為“預言大師”,因為2007年年中,當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漲到每桶60美元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達到了頂峰,一致看跌,但是高盛卻大膽放言,年底油價將達到95美元,而2008年年初油價將漲到105美元。油價破百的預言當時曾引起軒然大波,但是2008年油價的走勢和高盛的預言十分吻合。難怪美國福四通期貨經紀公司的資深分析師詹姆斯?波爾說,高盛既是預測家,也是實際的參與者,他們正在“自導自演”一出高油價的行情。詹姆斯?波爾還說道:“有些基金,我就不提名字了,確實是,它們對油價的預測總是那麽準,大型的基金像高盛,還有摩根斯坦利總是做這樣的預測。摩根斯坦利不久前還說過油價飆升的預言,與其說它們預測得準,不如說是它們為了自身利益操縱了市場。不過,如果這樣說,它們還會為自己辯解,預測油價的是它們的研究分部,和能源基金是兩碼事。”

除了四大投資銀行,各種基金也在原油期貨市場上推波助瀾。一是對衝基金,領頭的就是曾經在亞洲掀起金融風暴的喬治?索羅斯。被稱為投資天才的索羅斯旗下經營5個風格各異的對衝基金,其中大量基金戰鬥在紐約商品交易市場。另一種是專門的石油基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肯斯。從油井起家發跡的皮肯斯被譽為“油神”,他率領旗下的BP資金公司呼風喚雨,搏擊油市。從2004年起,皮肯斯一直看高油價,是期貨市場上典型的“做多派”。還有一種是退休基金和保險基金,2002年以來,它們成為商品期貨市場上的重要力量。此外就是個人投資者,他們通過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和商品個人儲蓄賬戶進入市場,其中的個人儲蓄賬戶還是英國金融機構專門麵向個人投資者的金融產品。總之,熱錢不分國別,來自世界各地。

也有市場分析師提出,供求關係和投機力量是導致油價居高不下的兩個主要因素。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消費國政府認為,長期供求平衡之間的緊張是上漲的主要原因,為此他們一致向產油國施壓,要求他們提高產量。而以歐佩克為代表的輸出國則堅持認為,美元疲弱、次級債等引發股市動**,致使金融投機資本大量湧入資源類和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才是原油價格飆升的罪魁禍首。歐佩克舉出的相關數據表明,2007年全球原油消費量僅增長了1%多一點,當年的供應量則基本與2006年持平。上述數據顯然支持了歐佩克的觀點,即:原油價格猛漲主要不是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而是投機因素所致。

2008年6月12日,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估算顯示,2008年購買原油費用占全球GDP總額的比例將接近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的水平。6月22日,沙特國王在國際石油會議上宣布,沙特的原油日產量將增加20萬桶,增至970萬桶,但“杯水車薪”仍難遏製油價漲勢。一場供不應求的危機似乎迫在眉睫,但供不應求隻是假象,主要是國際資本投機和美元貶值推動了石油漲價。“石油需求近三年每年增長不過1.5%,在2002年至2006年,世界石油消費量隻增加了7.7%,而油價卻上升了4.2倍,所以供求關係絕對不是導致油價暴漲的原因。”按照歐佩克主席的說法,導致油價瘋漲的原因中需求因素是次要的,市場投機炒作才是根本原因。

波士頓谘詢公司高級分析師霍德?偉登說:“供應、需求、炒作,還有美元,這四大因素,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元。一段時間以來,美元在持續走低,事實上從2000年至今,美元貶值了50%。美元貶值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油價,不僅是石油,全世界其他用美元計價的商品都在看漲。”但是自2002年以來,美元兌全球主要貨幣貶值超過了30%,而自2003年9月以來的國際油價則上漲了400%,美元貶值和油價的上漲速度並不同步。看來,除了美元貶值,投機炒作難脫幹係。

麵對產油國和消費國各執一詞,難分勝負,人們漸漸轉入深思。經過對各種因素進行梳理,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暴漲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在主導:美國為了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不惜對伊拉克開戰;為了轉嫁次貸危機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不惜放任美元貶值(根據歐佩克的計算,美元每貶值1%,每桶石油就上漲4美元),讓全世界為其分擔危機;為了誤導消費國,美國的金融巨頭們不斷對油價上漲作出預測,放出各種信息,以造成市場恐慌。從期貨市場分析,美國四大金融投資巨頭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油價泡沫的最大製造者。從根本上說,是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在操縱市場,自導自演,自圓其說。它一方麵對油價走勢作出預測,一方麵本身就在原油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賺得個盆滿缽滿。正是以美國為首的投機行為,即在實際交易中對手中所握有的原油期貨不進行交割,推高了原油價格上升。既然美國的動機如此不純,由美國主導的IEA對油價瘋漲袖手旁觀也就不難理解。

20多年的實踐證明,美國巨大的戰略石油儲備對應付世界石油市場動**和調控國內油價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已成為穩定國內能源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政府在《美國石油供應中斷政策聲明》中也指出:實踐表明,這種儲備是“極具價值的和有效的”。把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前,老布什總統擔心因開戰引發油價暴漲,決定動用石油儲備,通過淨釋放1721萬桶儲備油,使國際油價從每桶32.2美元迅速壓低到18美元以下,以及克林頓任總統為平抑油價和增加政府收入,四次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做法,與小布什政府的現行政策作一比較,可以形成鮮明對照。2003年下半年,美國大肆渲染將用武力解除伊拉克現政權武裝後,世界石油價格迅速攀升,加上委內瑞拉局勢動**導致石油供應中斷,美國市場上的油價一路升至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給美國經濟造成很大壓力。

美國國內要求小布什政府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以滿足供應和壓低油價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小布什政府頂住來自各方麵的強大壓力,一直未動用戰略石油儲備。2007年1月,當油價呈現加速上漲苗頭,經濟專家建議小布什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時,他非但不同意,反而宣稱美國要在未來20年內把原有7.27億桶石油儲備再增加一倍。當美元受各種因素影響,2008年4月下旬出現了企穩反彈的走勢時,以美元標價的油價理當企穩下降,但事實並非如此。一些看似巧合的事件阻止了油價的下跌:4月21日殼牌石油公司稱在尼日利亞的輸油管道遭到襲擊,公司原油日生產能力下降16.9萬桶;4月25日美國政府和軍方發言人同時證實,美方船隻在霍爾木茲海峽向伊朗軍艦開槍;4月29日,小布什總統在白宮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繼續增加美國石油儲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從這些看似巧合的現象上我們可以猜想得到,究竟是誰在導演著這場全球油價一路狂奔猛進的一幕。美國一位資深國際戰略問題專家曾經說過:掌握石油,就掌握了所有國家;掌握糧食,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貨幣,就掌握了全世界。可以說,現在的石油危機、糧食危機、金融危機,沒有一場危機的背後沒有美國的影子。石油戰爭、糧食戰爭、貨幣戰爭,在全球陸續上演;美元貶值,地緣政治,基金投機,石油產地遭受打擊,石油輸出國搞國有化,降低產量,自然災害,製造某國能源威脅論,等等,隨便拿出哪一條原因,都可以直接作用於國際油價上漲,而這林林總總的事件沒有一條不與美國有關。石油之所以會大幅度漲價,根本就不能用簡單的供求關係來解釋,因為石油在這裏已經不是簡單的商品,供求關係在這裏已經失去了本來功效。石油作為一種政治鬥爭工具,其油價完全被個別大國操縱,成為助其謀取本國利益最大化的有力武器。

問題是,麵對美元貶值、投機炒作、地緣政治、供求關係等因素導致油價飆升,麵對已經顯現出的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各國要求抑製油價上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素有第一道安全屏障之稱的IEA遲遲不作為,“震山石”遲遲不發威,難道國際社會就沒有什麽力量可以遏製住油價上漲勢頭,管住投機者的興風作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