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年5月23日,在捷克的布拉格王宮裏,突然出現了大批全服武裝的群眾,他們到處搜索國王斐迪南,最終隻找到了國王的兩名寵臣,於是便將這兩名平日作威作福的寵臣從20多米高的宮殿窗口扔了出去,史稱“擲出窗外事件”但誰也沒有料到,這次事件居然引發了歐洲第一次洲際戰爭,而且一打就是30年。其間,德意誌生靈塗炭,十室九空。一)新教聯盟與天主教聯盟的建立曾經盛極一時的神聖羅馬帝國,自大空位時代之後,便一落千丈,再未出現過真正的統一。麵對林立的諸侯,帝國隻能通過血緣與姻親的方式維係故有的領地。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掌控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通過一係列的聯姻和繼承,占有了阿爾薩斯、士瓦本、捷克等大片土地,西班牙也與他們保持密切的合作。哈布斯堡家族對於羅馬帝國往昔的輝煌心向往之,他們試圖建立一個囊括意大利、德意誌在內的真正統一的大帝國,進而謀其歐洲霸權。

但對於已經以近似於國王身份存在了200多年的德意誌諸侯而言,哈布斯堡家庭的戰略意圖無異於讓他們重新變回人臣,眾諸侯自然十萬個不願意。此外,法國、英國、瑞典等國也不願神聖羅馬帝國稱霸歐洲。於是,所有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聯合在一起,在英國和俄國的支持下,法國、丹麥、瑞典、荷蘭以及德意誌王國內部的新教諸侯於1608年組成了“新教聯盟”麵對強大的反對勢力,哈布斯堡家族在得到羅馬教皇和波蘭的支持後,於次年組成了由德意誌王國內的天主教諸侯、西班牙和奧地利組成的“天主教聯盟”表麵看來,這兩大對立集團是因天主教與新教的分歧而產生的,實際上利益才是他們選邊站的根本原因。法國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這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理應站到天主教聯盟一邊,但它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誌保持分裂狀態,從而站到了新教國家的營之中。說到底,宗教隻不過是個幌子,但正是這個幌子點燃了歐洲大戰的導火線,來自哈布斯▲三十年戰爭油畫堡家族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II)就是點火者。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Matthias)任命斐迪南為捷克國王。虔誠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一到捷克便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他下令禁止捷克首都布拉格(Prague)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其教堂,並宣布參加新教集會者為暴民。被激怒的新教教徒於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發動起義,他們衝入王宮,把哈布斯堡王室派駐布拉格的兩名行政長官從窗口扔了出去,史稱“擲出窗外事件”這成為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二)戰火蔓延

尚未等德意誌作出反應,捷克起義軍便已攻至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維也納附近。剛回到德意誌接替馬蒂亞斯登上王位的斐迪南,立即說服同盟者奧地利和西班牙,組織了一支強勁的2.5萬人的天主教同盟軍前往應戰。起義軍很快被迫退回捷克,而且於1620年11月8日在布拉格附近與天主教同盟軍展開決戰。由於實力懸殊,起義最終被鎮壓,捷克又重新回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

為了懲罰捷克,也為了便於管理,斐迪南奪走了捷克近四分之三的土地,而且還強迫捷克人民改信天主教,以德語為捷克的官方·語言。此後的兩三年間,一直有新教勢力發動反對神聖羅馬帝國高壓統治的鬥爭,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首戰告捷的斐迪南開始向屬於新教諸侯的德意誌北部擴張勢力。

為了阻止斐迪南不斷擴張的野心,1625年,法國首相黎塞留提議:丹麥負責出兵向德意誌進發,英國、法國與荷蘭則在幕後支持。至此,一場捷克人民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的起義已經演變成了國際戰爭。

麵對來勢洶洶的大軍,斐迪南請來了聲名顯赫的捷克貴族華倫斯坦和他的雇傭軍。這個在天文學家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Kepler)眼中“隻忠於自己和自己的……貪得無厭,虛偽狡詐……總是默不作聲,常常做出暴行”的華倫斯坦,幾乎沒費什麽力氣就打退了前來挑釁的軍隊。戰敗方丹麥被迫於1629年3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簽訂了《呂貝克和約》保證不再插手德意誌事務。斐迪南又一次大獲全勝,且將勢力擴展到了波羅的海地區。

與丹麥毗鄰的瑞典此時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於是決定先發製人。1630年,英勇善戰且年僅36歲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GustafII)在法國的資金援助下,率軍在德國登陸,投入戰鬥。一開始,瑞典軍隊迅速攻占了德國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領土,並華倫斯坦於1631年9月17日在萊比錫附近的布賴滕菲爾德打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第二年,瑞典軍占領萊茵區,攻陷奧格斯堡(Augsburg)和慕尼黑。危機存亡之際,斐迪南再度想起了華倫斯坦,懇請他重新出山。後者提出他必須擁有絕對的指揮權,皇帝不得對其進行戰爭的手段和方式進行幹涉。最終斐迪南作出讓步,遂使華倫斯坦成為當時唯一掌握絕對自由指揮大權的軍隊統帥。11月16日清晨,兩軍在萊比錫附近的呂岑會戰。這是介於萊比錫與紐倫堡之間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城,但正因為這場戰役而聲名顯赫。由於雙方力量接近,兩大主帥指揮才幹相當,誰也不願相讓,因而戰爭場麵十分激烈。士兵一個個地倒下,戰場上硝煙彌漫,喊聲震天。戰爭一直持續到傍晚時分,雙方均損失慘重。後來天氣突變,大霧彌漫,遮住了人們的視線。德軍不得不暫時撤退,古斯塔夫二世乘德軍撤退之際發起猛攻。但是,就在勝利在望之際,古斯塔夫二世被槍彈擊中,倒在了戰場上。戰役結束後,瑞典軍停止了進攻的步伐。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則趁機聯合西班牙軍隊,在納德林根會戰中大敗瑞典軍,控製了德意誌中部的薩克森和勃蘭登堡領地。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事態發展到這一步,一直站在背後指揮的法國再也坐不住了。

1635年,法國直接出兵德意誌、尼德蘭、意大利、西班牙,協同瑞典軍與哈布斯堡王朝作戰。1636~1637年,西班牙出兵,與神聖羅馬帝國由南北兩路夾攻法國,但最終敗於法軍。在隨後的戰鬥中,法軍一路勢如破竹,將西班牙的陸軍、海軍打得落花流水。

就在法軍的盟軍——瑞典軍一路勝利高歌之時,擔心瑞典實力超過自己的丹麥向瑞典宣戰,但最終還是敗給了瑞典與荷蘭的聯軍。

到1645年,瑞典軍多次大敗神聖羅馬帝,占領了德意誌的大部分領土。1648年,法國與瑞典的聯軍在楚斯馬斯豪森會戰中徹底擊敗了帝。此時,雙方軍隊均已成強弩之末,無力再戰,戰爭已無繼續下去的必要,經過協商之後,所有的參戰國於同年10月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約規定: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法國得到洛林的三個主教區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取得了歐洲的霸權;瑞典取得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來梅—維爾登等地,成為了波羅的海的霸主;正式承認荷蘭、瑞士、葡萄牙獨立。至此,三十年戰爭宣告結束。經過這場激烈的洲際戰爭之後,歐洲的版圖得到重新劃分,其中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的國家各有獲利,而受戰爭摧殘最嚴重的莫呂岑之戰,也是華倫斯坦最後的戰役。他背著斐迪南二世,不斷與皇帝的政敵們私自和談,其中既有薩克森公爵、法國國王,甚至包括瑞典人。野心勃勃的他這時已毫無遮攔,而斐迪南二世自然不能聽憑屬臣功高蓋主,遂下令不論死活,都要抓住華倫斯坦本人。後者試圖逃脫追殺,但終於在1634年2月25日被一位名叫德弗羅的愛爾蘭上尉殺死於波西米亞的伊格爾城堡。過於德意誌王國。曾有人用詩人的筆調描繪了戰爭給德意誌帶來的災難:我們完全被毀滅了,真的,完全被毀滅了。一群跋扈的外來民族、狂吼的軍號、沾滿鮮血的刀劍、雷鳴似的炮聲,把我們汗水換來的成果全部摧毀了。塔樓在火焰中燃燒,教堂被推倒,市政廳變成廢墟,壯健的漢子給垛成碎屍,少女們遭到**,我們張目四望,烈火、瘟疫、死亡壓在我們的心頭,窒息著我們的靈魂。恩格斯也曾指出,三十年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使德國有200年不見於政治積極的歐洲國家之列”遭到嚴重破壞的德意誌,需要一個漫長的恢複過程,就在德意誌人修補自己的民族時,普魯士橫空出世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三十年戰爭結束三十年戰爭雙雄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一代英王,被後世稱為“現代軍事之父”北方的雄師”

古斯塔夫喜歡冒險,一生中曾無數次的在前線衝鋒陷陣,並且多次重傷,甚至被俘,富有騎士精神。即位初期在與丹麥戰爭中,通過議和贖回大量國土。後奪取芬蘭全境,幾乎控製了波羅的海沿岸。1630年參加三十年戰爭,1632年在指揮呂岑戰役中作戰身亡。華倫斯坦,一名德國化的捷克貴族,自視為純粹的德意誌人。他是一個軍事家,具有優秀的統帥能力和組織才能。三十年戰爭中,華倫斯坦領導著神聖羅馬帝隊抗擊瑞典,守護德國,他堪稱與瑞典國王齊名的三十年戰爭雙雄。功成名就之時,華倫斯坦被懷疑功高震主,最終死在了“自己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