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之前,普魯士長期受條頓騎士團管理,霍亨索倫家族是勃蘭登堡的選帝侯。直到勃蘭登堡的選帝侯出任普魯士公爵,二者才聯係到了一起。在腓特烈·威廉任選帝侯時期,勃蘭登堡—普魯士日趨強盛,短短幾十年之後,普魯士由公國升級成了王國,成為對德意誌曆史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邦國之一。一)普魯士的起源普魯士(Prussia)一個改變德意誌曆史的名字,它崛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在迅速崛起之前,它也和歐洲的其他地區一樣,經曆了一段漫長的發展與演變曆史。普魯士王國原是斯拉夫人的一個部落,分為東西兩部分,主要生活在萊茵河、易北河、奧得河和維斯瓦河四條河流縱橫的土地上。

大約從公元12世紀起,德意誌封建諸侯、主教、商人為追求一己私利,以宗教和軍事雙重手段,開始瘋狂進攻斯拉夫人、普魯士人和立陶宛人的土地,在世界曆史上開始了德意誌封建主進攻拉貝河和波羅的海沿岸斯拉夫人的新浪潮。這次進攻的“著名”活動家是有著野獸諢名的德意誌諸侯——阿斯卡尼家的猛熊阿爾布勒希特和維爾夫家的獅子亨利。猛熊阿爾布勒希特最終迫使勃蘭登堡公國最後一位斯拉夫王公指定他為繼承人,這樣,就把從易北河中遊起到奧得河中遊止的全部地區定名為勃蘭登堡邊地侯國。在施普累河斯拉夫人部落的土地上,開始出現了一個城市——柏林。這位猛熊為未來普魯士王國的核心奠定了基礎。到了13世紀,在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的號召下,基督教騎士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並稱為三大騎士團,於1198年3月5日成立於阿克(Acre,今巴勒斯坦境內)。條頓騎士披白色披風,上繡紅色十字和寶劍,戴黑色十字章。條頓騎士團全盛時期,控製了東西普魯士,整個波羅的海東岸,包括愛沙尼亞,拉托維亞和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在南部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的屬地。▲條頓騎士的形象開始遠征信奉多神教的普魯士人。1226年,波蘭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自認無能,邀請德意誌的條頓騎士團幫助他對付普魯士人。這個建立於1198年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主要由德意誌騎士組成,1237年同侵入波羅的海沿岸的寶劍騎士團合並,勢力擴大。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取得了對東普魯士的永久性占領權,並殘酷鎮壓了普魯士人的反抗,使這片繁榮的地區變成了荒野。15世紀時,條頓騎士團遭遇到了波蘭與立陶宛俄羅斯聯軍,且兩次戰敗,無奈之下,被迫將但澤和被稱為“王室普魯士”的西普魯士割讓給了波蘭,條頓騎士團則管轄著剩下的東普魯士地區。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庭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教,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成立了普魯士公國,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且規定公爵之位應遵循世襲製。從此之後,普魯士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與勃蘭登堡相關的階段。二)勃蘭登堡的壯大在如今德國東部、緊鄰波蘭的地方,有一個境內湖泊眾多、土地肥沃的州,叫勃蘭登堡。12世紀前,勃蘭登堡曾幾度被德意誌王國占領,也幾度從其中脫離,但最終還是於1134年4月11日歸入德意誌的版圖,並作為軍事采邑被授予了阿斯卡尼亞家族的安哈爾特伯爵。阿斯卡尼亞家族的統治,令勃蘭登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其實力也在一點點壯大。到大空位時代之前,管理此處的阿斯卡尼亞伯爵約翰一世已經獲得選帝侯的稱號。勃蘭登堡內建立起了柏林、科倫、法蘭克福、古本等城,其版圖也擴大到了4.5萬平方公裏。但到1320年,一切都結束了,因為阿斯卡尼亞家族香火不繼,無人可以繼承伯爵之位,勃蘭登堡就此陷入漫長的混亂期。

直到15世紀,紐倫堡指揮官、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六世,由於在戰場上救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格蒙德的命而成了勃蘭登堡的管理者——選帝侯。此後,勃蘭登堡領地麵積迅速擴大,幾乎每一代選帝侯都會對版圖作出新的貢獻。持續壯大的勃蘭登堡,始終以七大選帝侯之一的領地身份發展著。

直到1594年,時任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特娶了東普魯士公爵的女兒安娜·馮·普魯士為妻,勃蘭登堡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另一種可能。

(三)普魯士王國的建立

1618年,東普魯士公爵阿爾伯特的兒子阿爾伯特·腓特烈去世,因為沒有男嗣繼承其公爵之位,貴族們便推舉公爵的大女婿、勃蘭登堡的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接任公爵位。自此,東普魯士和勃蘭登堡聯係在了一起,即所謂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

在此後的日子裏,已經掌握東普魯士的勃蘭登堡選帝侯均將西普魯士視為發展的目標。1655~1660年,瑞典與波蘭之間爆發戰爭。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勃蘭登堡選帝侯威廉毫不猶豫地加入到瑞典的陣營,展開了對波蘭的戰鬥。戰爭結束時,瑞典、東普魯士一方獲得勝利,威廉取消了波蘭對西普魯士的宗主權,建立起了勃蘭登堡—普魯士政權。1701年,哈布斯堡家族掌管下的神聖羅馬帝國想要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但由於力量有限,隻得求助於擁有強大兵力的勃蘭登堡選帝侯、威廉之子腓特烈三世。正所謂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腓特烈三世自然不會白白地借軍隊給哈布斯堡家族,神聖羅馬帝國除了需要支付高額的租金之外,還答應賜予腓特烈三世“普魯士國王”的稱號。普魯士第一任國王腓特烈一世·1701年1月18日,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Koenigsberg)的宮廷中加冕,成為普魯士第一任國王,世稱腓特烈一世。此舉意味著神聖羅馬帝國同意把位於神聖羅馬帝國疆土以外的普魯士公國升格為王國,其國王在他的其他領地中仍然保持選帝侯和伯爵的稱號,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此時的普魯士已遠非當初的規模,而是以首都柏林為中心,包括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大公國、克雷府邊區侯國三部分。但這僅僅是個開始,普魯士王國的第一任國王腓特烈一世是一位傑出的君主,經過長期的苦心經營,到腓特烈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擁有了一支國王嚴密控製下的勇猛之師,此外,腓特烈還建立了新的管理機構,將整個國家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接下來的200多年間,普魯士在腓特烈建立的軍事和官僚體係中迅速崛起、強盛,邁向顯赫與輝煌。當然,期間也曾經曆過不可避免的挫折與困境,七年戰爭對普魯士而言就曾是一個幾近滅國的巨大挑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從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國伊始,曆代統治者就把強化軍隊作為自己生存發展的主要手段。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軍人數由原先的7萬人激增至20萬,占全國人口的9.4%,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曾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支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