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俄羅斯的外號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這一時期,仍然落後於其他國家。1905年俄國爆發革命,這次革命嚴重動搖了沙皇專製統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總演習。

日本這一時期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仍是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的壟斷財團跟國家政權的結合相當緊密。明治維新時期,私人企業是國家扶植的,好多廠子都是贈予的,日本的四大財閥:三菱、三井、住友、安田全都是這樣產生的。“二戰”後日本被占領,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進行民主改革,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解散日本的財閥,把它改造成現代企業。今天的三菱公司、三井公司,不是當年三菱、三井的後人經營了,鬆下公司的鬆下幸之助要是傳給他的兒子,那就成了封建家族企業了。現在壟斷財團基本上都是股份製,比爾?蓋茨在微軟公司持股最多,死了之後,股份都給兒子,他兒子股份還是最多的,所以仍然能再擔任CEO。但是靠股東大會選了,不是傳位。家族企業可以直接傳代,給兒子,再給孫子,這個概念是不一樣的。當然了,比爾?蓋茨是一個典型的共產主義戰士,錢全捐了,回報社會。

日本猛掐朝鮮

日本由於國內市場狹小、資源匱乏的原因,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特征,表現得非常明顯,製定了所謂征韓侵華的政策。1876年,《江華條約》,日本打開了朝鮮的國門。你別看今天韓國拍的曆史片巨能搞,超級爛片《神機箭》,100多高麗人打敗10萬明軍。記得當年“壬辰倭亂”,十幾萬日本兵就把朝鮮王朝滅了,要不是大明出兵,今天朝鮮人都說日語。朝鮮當年是大清藩屬,無限忠於大清。高宗大王在被日本控製之後,躲進俄國使館藏了一年多,怕被日本人幹掉。出來後,日本人強迫他跟大清脫離關係。1897年,朝鮮建立了大韓帝國,自建年號光武,以前一直用中國的年號。自建年號的時候,還專門派人渡海到天津見李鴻章,請天朝體諒我們的苦衷,是你保護不了我們,我們沒辦法才“獨立”的,但是我們實際上跟天朝還是一條心的。

1895年《馬關條約》,第一條就規定朝鮮完全獨立自主,擺脫大清藩屬的地位,實際上被日本控製了,更慘。朝鮮做中國藩屬的時候,咱們不幹涉它的內政外交,還給它錢,它被日本控製就變成了殖民地。到1905年,朝鮮就變成了日本事實上的殖民地,日本在朝鮮設立了統監府,由日本前首相、明治元老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駐朝鮮的統監。統監就成了朝鮮的太上皇,什麽事兒都管。朝鮮的內政、外交、軍隊全都被統監府控製了,連王宮站崗的士兵都換成了日本兵。1907年,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的時候,朝鮮高宗派遣了三名密使到海牙去控訴日本的侵略行徑。可是西方大國不會為了朝鮮而得罪日本,隻有中國政府代表替朝鮮說話,因為它原來是我們的藩屬。控訴未能成功,朝鮮使臣李俊自覺無顏回國,就在開會的宮殿台階上自殺了。消息傳回朝鮮國內,日本政府就強迫高宗退位,並在1919年把他毒死了。高宗的兒子即位,就是朝鮮李朝最後一代國王——純宗,純宗即位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日本的傀儡。

1909年10月26日上午,日本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公爵抵達中國哈爾濱火車站,準備與沙俄財政大臣密商國事。剛剛走到離站台出口處五六步遠的地方,一位身著西裝、頭戴鴨舌帽的青年男子(安重根),突然從歡迎人群中衝進警戒線,趁眾多沙俄衛士來不及反應,朝滿麵春風點頭微笑的伊藤博文連開三槍,一槍中右腕,一槍射入直腸,一槍中小指。接著又擊中日本總領事川上、隨行詩人森槐南、“滿鐵”理事田中。如果安重根要跑,他有機會,因為在俄國人眼裏,黃種人全一個長相,俄國人根本分不清到底誰開的槍。打完了,把槍一扔,背過臉,一回頭他就不認得你了。咱看白人不也都一個長相嗎?所以安重根要跑是可以的,但他看著伊藤博文在地上捯氣兒,這老家夥68歲了,渾身上下凡是有窟窿眼的地方都往外冒血,估計這老東西活不了了。

安重根展開一麵韓國的太極旗,高喊“大韓獨立萬歲”,被逮捕了,被俄國引渡給日本,在旅順監獄從容就義。日本人審他的時候,他問日本人,伊藤老兒怎麽樣了?別打完白打了。一看日本人都纏著黑紗,起立默哀,知道伊藤公爵確實死了。今天韓國首都的顯忠塔裏供的一號烈士就是安重根,他的遺書已經在中國被發現,全是漢字,那會兒朝鮮人都用漢字。但是這種暗殺行為不能解決問題,吞並朝鮮是日本的政策,不是說殺了伊藤博文就能改變。你殺伊藤博文反而給日本製造了借口,1910年日本完全吞並了朝鮮。

當時日本的駐朝鮮統監,勾結朝鮮的賣國賊、總理大臣李完用簽訂了《日韓合並條約》,把朝鮮完全吞並了,純宗被廢。他的一個妃子曾客居在日本,活到1966年才死。這樣一來,立國518年的李氏王朝滅亡了,韓國做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迷信,為了壓住韓國的龍脈,在韓國的名山大川上砸進鋼釘。著名的金剛山,被認為是龍頭,1米多長的大鋼釘砸進去,壓住你的龍頭。日本總督府也蓋在韓國的王宮門口,相當於在北京的天安門跟午門之間,把端門拆了,建個總督府。韓國光複後,把這些鋼釘都起出來了,那個總督府也被拆除了。

小弟挑戰老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就完整確立了。亞洲隻有三個獨立國家:日本、中國、暹羅。非洲隻有倆——阿比西尼亞和利比裏亞。阿比西尼亞就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亞,因為雖然遭到了戰無不敗的意大利軍隊的侵略,但是它打贏了,保證了國家的獨立。利比裏亞是當年美國釋放了一批黑奴,這些黑奴回到自己的家鄉建立了這個共和國。這個國家很小,國旗是星條旗,隻有一顆星;首都門羅維亞,是為了紀念讓他們建國的美國第七任總統門羅。2000年的世界地圖上,有206個國家和地區,1900年的世界地圖上隻有43個國家,今天的國家在當時大部分都是殖民地。英屬印度、比屬剛果、意屬索馬裏,全都是被人家占領的,這樣一來,整個世界都被囊括進了這個體係。

這個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特征是多黨製和代議製,就是議會民主製。代議製就像我們今天這樣,選舉人民代表,由這些人民代表替咱們行使權利,屬於間接民主。

這個時代的國際關係可以概括為三對矛盾,兩大集團,一次大戰。

三對矛盾是法德、俄奧、英德矛盾。法德矛盾的核心就是四個字——歐陸霸權,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俄奧矛盾是爭奪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號稱歐洲的火藥庫。這個半島的民族、種族最複雜,主要民族是斯拉夫人,使用西裏爾字母,信奉東正教,男的名字是諾夫、斯基、維奇,女的是諾娃。英德矛盾是因為殖民地和海軍產生的,爭奪殖民霸權、海上霸權,所以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的主要矛盾。大英帝國稱霸世界長達300年,左右手就是殖民地和海軍,這兩點是不能碰的,誰要碰跟誰玩老命。德國恰恰是在這兩點上把英國得罪了。德國外交大臣宣稱原先英國人擁有海洋,法國人擁有陸地,德國人隻在夢中擁有藍天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德國也要陽光下的地盤。英國的殖民地3350萬平方公裏,占地球陸地表麵積的1/4,是其本土的100倍。你也要陽光下的地盤,你跟誰要?明顯是跟我要嘛!德國人認為自己的工業比英國發達,鋼產量600多萬噸,而英國不到500萬噸,所以德國大力發展海軍。但是德國忽視了一點,你發展海軍的同時還要保持一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英國沒有這個壓力,一道英吉利海峽就把對手擋住了,隻要發展海軍就足夠了,不需要發展陸軍。

另外海軍是有傳統的,絕不是說我工業水平上去了,我能造船,我就能發展出海軍來。咱們一般人當不了海軍,除非是文藝兵,整天在岸上跳舞的,那另說了。能上艦水兵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你不能一上船就吐,能把腸子給吐出來,你說我不吐,廢話,從天津到大連我也不吐。從海南島到西沙你再試試看,浪高3米,你要不吐我吐。沒有海軍傳統的國家要發展海軍非常成問題,你連水手都招不夠,船打沉了沒關係,船值什麽錢,我鋼產量多,加上造船技術高,沉一艘我造一艘。可是一艘船上的艦長不能說沉下去,我再造一個。要知道一個合格的艦長培養出來需要20年都不止,從軍校一畢業是少尉,幹20年才能幹到上校,才能當艦長。所以德國發展海軍挑戰英國是非常不明智的,刺激了英國,英德矛盾就成為主要矛盾。

讓人無語的隊友

兩大集團是同盟國和協約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形成了三國同盟,核心是德國。這個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它挑起的。它一個人幹覺得悶得慌,拉上倆朋友一塊兒幹。找的這倆朋友實在不怎麽樣,結盟是一門藝術,你跟意大利結盟幹啥,意大利戰無不敗。你跟奧匈帝國結盟,也是作死。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句名言:“讓別人打仗去吧,咱們結婚。”它之所以把地盤弄這麽大全靠聯姻,我的公主嫁給你的王子,我的王子娶你的公主,這樣才把地盤逐漸擴了起來,根本就不會打仗。所以當“一戰”一爆發,在奧軍總參謀部派駐的德國軍官就給德國皇帝拍電報,親愛的陛下啊,我們是在與僵屍結盟,他們的戰爭水平停留在拿破侖時代。跟這種國家結盟有什麽意思?“一戰”後德國不吸取教訓,“二戰”又跟意大利結盟,意大利一打仗就投降;還跟日本結盟,日本倒不投降,豁自己肚子,那有什麽勁兒,你牛你豁敵人去啊,老豁自個兒幹嗎?假如說德國軍隊的戰鬥力是100,日本頂多算1,意大利負100,你說和這種國家結盟除了幫倒忙、拖累你,其他什麽也幹不了。

德國很不幸,跟這兩個國家結盟,把強國得罪了。本來俾斯麥首相在位的時候處心積慮地促成了俄、奧、德三皇同盟,咱仨都是歐洲最反動的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後來德、奧、意結盟,目標對著法國,法國就想招兒,建立了協約國。1892年法俄首先協約,歐洲最民主的國家和歐洲最專製的國家,意識形態相對的兩個國家,反而結成了同盟。在俄羅斯,法國的國歌《馬賽曲》是禁歌,因為這玩意兒鼓勵反抗君主,結果這兩國反而結盟了,當然前提是法國給錢。當時的歐洲除了法國和瑞士,剩下的都是君主製國家,法國完全是個另類,一個共和國,把皇帝都給廢除了,大逆不道。

誰冒頭我拍誰

法俄兩國結盟了,歐洲兩大軍事集團逐漸形成了。德奧意是同盟國,協約國裏這時隻有法俄,因為有個大國還沒加入進來。1904年英法協約,1907年英俄協約,這才標誌著協約國正式建立。協約國的成立比同盟國晚了25年,整整1/4個世紀,原因就是英國在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英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歐洲大陸的國家最好保持勢均力敵,以免對英國構成威脅。英國首相帕默斯頓勳爵,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是外相,極力主張對華宣戰。他有一句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恒不變的利益。”我們的朋友和敵人是可以變的,唯獨利益不變。其實這句話更是外交界的至理名言,任何一個國家搞外交都應該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英國的外交政策就是誰想當歐洲大陸的老大,誰就對我構成了威脅,我就聯合老二幹掉它。英法是世仇,光百年戰爭就打了兩回,從1337年到1453年是第一次。從路易十四時代打到拿破侖時代,是第二次。不但在歐洲打,還在印度、在北美打。拿破侖戰爭終於把法國這個心腹大患給拍下去了,怎料法國下去了俄國又上來了,自封歐洲憲兵,組織神聖同盟,對英國構成威脅。1853年的克裏米亞戰爭,英國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把昔日的朋友俄國拍下去了。俄國一被拍下去,立馬就認識到,歐洲不是我玩兒的地方,於是轉而向東方發展,和中國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伊犁條約》等,占據中國的新疆、西藏,又跟英國迎頭對撞。兩國的仇更大了,你想占新疆英國也想,你想占西藏英國更想,尤其你染指西藏英國絕不允許,這跟印度隻隔一座山,是我後院,英俄矛盾激化。

克裏米亞戰爭後俄國被拍下去,法國又變成了歐洲的老大。當時就這麽幾個大國,這個下去,那個冒上來;那個下去,這個冒上來,俄國一下去法國又上來了。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一心想恢複他大爺拿破侖的光榮,又沒他大爺那兩下子,整天謀求對外擴張,對英國構成威脅。但沒等英國動手,德國不爽就跳了出來,把法蘭西第二帝國給消滅了。德國統一,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大陸上法俄德奧四大國勢力均衡。

英國人很樂於看到這一切,德國太可愛了,替我收拾了法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是,維多利亞女王號稱歐洲的老祖母,她的公主嫁到各國宮廷,各國國王都是她的外孫子。本來英德是很有可能當好親戚、好朋友、好鄰居的,結果德國很不識相,在關鍵問題上得罪了英國,一開始得罪舅舅,後來得罪表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即位的愛德華七世是威廉二世的舅舅,威廉二世在宮裏一提到他舅舅,就罵這個老不死的家夥。愛德華七世一死,即位的喬治五世是他表哥。英德兩國矛盾激化後,英國就調整了外交政策,法國、俄羅斯隻不過想跟我要點錢,德國想要我的命,要舅舅的命,所以他舅就要調整外交政策。

第3節壯士一去兮不複返

薩拉熱窩是個火藥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