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比較靠譜的一種說法,遷都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商朝的王位爭奪比較厲害。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襲製來交接權力,但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哪種形式更好呢?明顯父死子繼矛盾少,兄終弟及矛盾多。比如說我掛了,傳給我弟弟,我弟弟掛了傳給他兒子還是我兒子?他肯定想傳給他兒子,那我兒子就不幹了,憑什麽?我爸給你的椅子你應該還給我,然後我坐完了再給你兒子坐,你兒子再給我孫子,應該是這麽輪。

誰占著王位不想往下傳了,另一方肯定不肯罷手,管它是椅子還是沙發,就開始明爭暗搶。因此,王室的內鬥就很厲害,造成遷都頻繁,因為這個王把那個王殺了,都城就得換個地方。剛換了地方,他又被別的王做掉了,都城還得再換個地方,所以頻繁遷都,養成了一個為了搶家具而搬家的好習慣。

據說湯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遷徙過八次,都城則至少遷了五次,那時候也沒有專業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動幹戈,估計也累得夠嗆,所以最後遷到殷就不再遷了。

紂王很有幹壞事的天賦

殷商曆經幾代發展之後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樣,商朝的最後一任君王紂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這個紂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幹壞事的天賦,所以曆朝曆代但凡提及古聖先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堯、舜、禹、湯,一說到暴君昏王,就會想到桀紂。實際上比桀紂壞的帝王有的是,隻不過桀紂幹壞事起家起得早,曆史一悠久就成了壞蛋的代名詞,一塊兒穩坐頭號壞蛋的金交椅。通常評價帝王時,如果這個帝王無道的話,就可以說他猶如桀紂;要是賢明的話,就說他可比堯舜。如果出填空題,堯舜跟桀紂是可以當反義詞用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牧野激戰之後,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商朝都城朝歌。紂王一看沒戲唱了,連戲台子一起燒了吧,於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自焚的人。他這個不環保的舉動也宣告經過將近600年發展的商朝徹底滅亡。

紂王的名字叫帝辛,“紂”是周朝給他上的諡號。當時周公造諡法,國君死後,後人用一個字或兩個字來概括他一生的功過是非,這個東西就叫諡號。除了秦始皇覺得子議父、臣議君這種做法不能取,從而廢棄諡法之外,從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這個製度,所以幾乎哪個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經天緯地曰文;武,克定禍亂曰武、剛強直理曰武。

諡號一共就五十幾個字,帝王的評價不能出了這個圈,就得在這五十幾個字裏找,紂是周朝給他上的諡號:殘義損善曰紂。

諡號一般分成三類:表揚型、批評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揚型,文、武、德、景,這都是表揚型。批評型就像紂、煬,如隋煬帝。同情型的諡號一般就是給那種兩歲繼位、三歲退位,或三歲繼位、四歲被殺的皇帝,這種情況一般叫殤:短折不成曰殤。或像晉懷帝那種:慈仁短折曰懷。剛一繼位,還沒有什麽作為,結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給引進來了,小皇帝身死國滅,這種情況就比較令人同情,但為數不多。

第3節晃晃悠悠的周王朝

東方的大國,西方的城邦

周武王伐紂之後,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曆史上叫做“西周”。

其實周武王之前還有個周文王,文王在位的時候,為周日後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文王沒有趕上好時光就死了,他兒子武王把商朝推翻得這麽容易,除了商紂自己不討好的內因之外,也受益於文王對武王的悉心栽培。

周朝地域廣袤,150萬平方公裏,人口據說上千萬。當時最厲害的歐洲國家雅典能有多大?能有北京大?肯定沒有。那時的歐洲國家叫城邦,一個城就是一個邦,人口沒多少。斯巴達據說有九千戶。大家都知道斯巴達三百勇士,等於是他們國王領著300個人打仗,這事放在咱們周朝相當於連長幹的事兒,咱們周朝,王宮裏太監也不止300個。

不過當時歐洲國王能領300個人打仗,那就不少了,雖然有可能這是國王衛隊,主力軍沒出動。但甭管怎麽說,反正他那九千戶,按十口之家算,也才九萬人。相比之下,周朝就是西方人無法想象的超級大國,他們想象不出150萬平方公裏、上千萬人口是什麽概念,就像吃慣了肉絲炒餅的人不知道滿漢全席的概念一樣,而當時的周朝就已經是個滿漢全席了。

“城裏人”趕走了周厲王

公元前九世紀,周厲王的時候發生了國人暴動。厲王,很明顯屬於批評型諡號,殺戮無辜曰厲。內城叫城,外城叫郭。文天祥《過金陵驛》中有“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一句,說明城和郭是一回事。在郭裏麵有一個最大的就是首都。古時候首都叫做中國,除了首都就都不是中國了,後來中國才泛指中原地區、中華文明。古文裏麵講中國,跟我們今天“中國”的概念絕對不一樣。中國作為中華民族的代指,那是民國以後的事兒。所以住在城裏的人就是國人,國人暴動就是鎬京城裏的人暴動了,是首都市民暴動,不是全國人民都暴動。

厲王的世界觀有毛病,覺得天下的東西都是他的,這倒算了,關鍵是他不讓百姓摘采捕獵,說山裏的浣熊、河裏的魚蝦你們都不能動,都是“孤”的。更荒唐的是誰敢私下議論他、說他壞話,一旦被舉報就處死,導致城裏人有怨聲而不敢載道,隻能道路以目。最後城裏人就暴動把國王給趕走了,導致周厲王死在了“外國”。沒國王之後,周公、召公兩位大臣聯合執政,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就是當時的共和元年。兩個大臣執政了若幹年,周厲王的太子繼位,是為宣王,他是條好漢。

西周被滅,誰之錯

周宣王在位的時候,國家一度富強,這就是周朝曆史上有名的宣王中興。可惜宣王一死,他的兒子幽王繼位,幽王,你聽這名就鬱悶,動祭亂常曰幽,幽王一繼位西周就滅亡。這個幽王是個“頗喜歡看戲”的人,寵幸美女褒姒。褒姒有心理障礙不會樂,幽王為了取悅她,就說一起看戲吧,來個烽火戲諸侯,給國家造點難。

寵幸褒姒也就算了,關鍵是他想立褒姒生的那個孩子為王,也不怕心理障礙的遺傳問題,把原太子給廢了。太子姥爺一急,便說好吧,你初一我十五,就把犬戎給領來了。中原民族叫華夏,名字特別好聽,華是美麗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是個又大又美麗的民族。第一個又大又美麗的國家就叫夏朝,周圍是蠻夷戎狄。蠻夷戎狄已經是不怎麽樣的詞兒,已經讓你說得夠慘的了,還不夠慘?戎前麵還要加個犬!

結果就這幫很慘很慘的犬戎把周朝給滅了,這是第一個被少數民族滅掉的華夏政權。後麵當然還有,北宋、南宋都是,但第一個起表率作用的就是西周,誰也不能和它搶。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鎬京,周幽王身死國滅,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這也就是說,西周的起止時間,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前後曆經275年,終告結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朝時流行兩句話,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流行的程度跟今天我們一些房地產口號類似。這兩句易學好記的流行語,毫無疑問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間,因為它強調國家的土地歸屬問題,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個人無權擁有,有錢想買也沒有(這個是真沒有)。除非是天子分封給你,獲得分封之後,世代享用(這個可以有),但是不能轉讓買賣。

另外這個分封得來的土地,咱們拿的還是小產權,隻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而且還不能白拿,得有一幫人給你種地,交納供賦,這種製度叫做井田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