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甘於奉獻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中國延安幹部學院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強調:“一個縣工作千頭萬緒,方方麵麵要擺布好、協調好,縣委書記很關鍵。要加強學習、加強實踐、加強思考,不斷提高知識水平,練就造福一方的本領和才幹。要發揚當年陝甘寧革命老區黨員、幹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精神,做到一身正氣、清正廉潔,兢兢業業把老區各項事業發展好。”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強調樂於奉獻、甘願吃苦。縱觀我們黨的曆史,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取得的每一項成就、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論社會如何發展、條件如何改善,對廣大共產黨員來說,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個光榮傳統必須永葆不變。

一、以黨章為遵循,繼承黨的優良傳統

黨章明確要求:“黨在任何時候都要同群眾同甘共苦”“黨員必須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吃苦,是共產黨人的一種傳統。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曾這樣教導廣大黨員:“享受讓給人家,擔子揀重的挑,吃苦在別人前頭,享受在別人後頭。這樣的同誌就是好同誌。”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詳細記述了他在延安看到毛澤東等領導同誌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飯、穿的是用繳獲的降落傘改製的背心,住著簡陋的窯洞的情形,感慨地稱讚這是存在於共產黨人身上的“東方魔力”“興國之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說:“過去我們黨的威力為什麽那麽大?打仗的時候我們總是說,一個連隊有百分之三十的黨員,這個連隊一定好,戰鬥力強。為什麽?就是黨員打仗衝鋒在前,退卻在後,生活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樣他們就成了群眾的模範,群眾的核心。就是這麽個簡單的道理。”江澤民在中央紀委第四次會議上提出:“對黨的領導幹部來說,不管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個原則不能變。”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學習紅軍長征中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崇高風範,始終艱苦奮鬥、艱苦創業,模範地實踐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拚搏、去奮鬥、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不論社會如何發展,條件如何改善,對於共產黨員來說,要嚴格以黨章為遵循,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甘於奉獻”反映的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境界。這種境界要求共產黨人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要把苦留給自己,把樂讓給他人。因為“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甘於奉獻”作為一種精神和作風,是永恒的,是與黨的作風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共存的,是共產黨人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最終贏得群眾滿意指數的最佳路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貶低,更不能丟掉。

二、反對享樂主義,發揚吃苦精神

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靠千千萬萬黨員不斷的忠誠奉獻而鑄就的。沒有一點吃苦精神,沒有一點拚搏精神,沒有一點無私奉獻精神,是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有的黨員淡忘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不願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他們貪圖安逸、耽於享受,入高檔會所、泡歌廳舞廳,甚至尋求感官刺激,鬥酒賭博,包養情人……以聚斂個人的財富作為人生的目標,以過豪華奢侈的生活為人生的追求,以處處人上、事事特殊、擺場比闊作為人生的榮耀,甚至與民爭利、與老百姓比享受,做了許多群眾看不慣、不滿意的事。這些人在精神風貌上是“懶怠型”,萎靡恍惚,不思進取,“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在價值取向上是“利己型”,拈輕怕重,怕苦怕累,事情多做一點就覺得吃虧,待遇稍差一點便滿腹牢騷;在生活方式上是“玩樂型”,情趣低俗,玩風盛行,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些行為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影響,引起了群眾的強烈不滿。

“反對享樂主義,要著重克服及時行樂思想和特權現象”。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一針見血,切準了及時行樂這個“思想病灶”,擊中了特權思想這個“神經中樞”。擯棄享樂主義,必須切除幹淨變質壞死的“思想病灶”,徹底遏製發送錯誤信號的“神經中樞”,以懲戒之劑安神醒腦,用信仰之方補氣養元,重振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氣神。

一代代共產黨人以“與人民同甘共苦”為要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為準則,以“兩個務必”為告誡,建樹起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豐碑。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寫在鏗鏘的入黨誓詞裏,蘊含在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中,體現在薪火相傳的精神承續裏,是我們黨團結帶領群眾的力量之源、長期執政的道義基礎。但為何總有人抵製不住侵襲和**,染上享樂主義的風氣?

黨內有一些這樣的人,或在革命年代吃過苦,或在建設歲月受過累,或在改革時期立過功,然而一旦“時位”變化,以功臣自居的情緒便潛生暗長。無論是當年劉青山所說“老子革命那麽多年,該享受一下了”,還是今天一些落馬者所言“幹出過不小成績,吃點喝點享受點算什麽”,抑或是一些人的開脫言辭“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疲勞”,莫不體現其內心深處的居功自傲思想。這些人把過分的享樂當成是“功勞紅利”,把不當的福利看作是“辛苦溢價”。這種躺在功勞簿上享受一下的想法,一旦與手中的權力合流,濫用特權便具備了從思想到行動的主觀條件。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忘記了“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告誡,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觀念作祟下,利用職務便利,盡行享樂之事。擁有資金,就變相發放各種超額福利;握有土地,就超規格修建樓堂館所;有審批權,就享受於各種“跑部錢進”的拉拉扯扯。至於那些違規占有多套住房的,超標配備豪華公車的,肆意侵占群眾利益的,明裏暗裏為子女親屬升官發財奔走的,都是一些“特權通吃者”留下的劣跡。

早在全國解放前夕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深有預見地指出,要警惕那些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要警惕那些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思想。今天的環境,遠比當年更為複雜,各種**也比過去更多更大,廣大黨員務必警醒起來,奮鬥起來,決不能讓無數先賢為之前赴後繼的民族複興夙願在我們手裏停滯,決不能讓一代代人為之流血犧牲的使命在我們這一代耽擱。作為黨的一員,就當以造福人民為念,以鞠躬盡瘁縈懷。既是“當官”,就別想“發財”,更別想貪圖享樂、借機牟利。今天,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裏,唯有錘煉堅定的信仰,鍛造純粹的黨性,擯棄享樂主義,堅持艱苦奮鬥,才能贏得民眾信任和信賴,才能把事業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是共產黨員的義務之一。然而,一部分黨員幹部思想與行為中滋生著享樂主義,他們認為吃苦是“前人的事”,自己現在可以享樂,以至於貪圖享樂,甚至千方百計享樂。一旦被享樂主義主宰思想、腐蝕靈魂,極有可能衝破黨紀國法的界線,走上違規違紀違法犯罪之路,這一點在眾多貪官身上反複驗證,幾乎雷同。不少貪官在“懺悔時”痛哭流涕:由於圖一時之享樂,自己走上不歸路……有觀點一語中的,生活上的腐化導致政治上的退化,貪圖享樂成

了他們靈魂扭曲、思想裂變的“催化劑”。

享樂主義是一種頹廢腐朽的思想,是與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背道而馳的。任何為享樂主義張目的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享樂主義的思想根源,就在於顛倒了個人與群眾的關係,把個人利益淩駕於人民利益之上。因此,廣大黨員一定要牢記,黨的執政地位源於人民的選擇,手中的權力源於人民的授予,工作的成績源於人民的支持,要把自己放到人民公仆的位置上,為民謀利而不與民爭利,自覺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艱苦奮鬥、勤勉工作,帶領群眾創造美好生活。

艱苦奮鬥精神,是我們黨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傳家之寶。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我們黨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新勝利的重要力量支撐。鄧小平曾感慨:“為什麽過去很困難的局麵我們都能渡過?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幹部、黨員同人民群眾一塊苦。”習近平深刻指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都遇到了種種艱難險阻,我們的事業成功都是經過艱辛探索、艱苦奮鬥。

艱苦奮鬥,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能吃苦、肯實幹;弘揚艱苦奮鬥精神,就是提倡吃苦精神。吃苦,是共產黨人的一種精神境界。這種境界要求每一位黨員,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把麻煩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把損失留給自己,把好處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把利益讓給別人。共產黨人作為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肩負著神聖的責任,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永不停滯,永不懈怠。

新形勢下,傳承和弘揚艱苦奮鬥優良作風,廣大黨員就要自覺做到人生有目標、思想有境界、工作有**、生活有品位,以此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揚的精神狀態,築牢艱苦奮鬥的精神堤壩。要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人生座右銘,以焦裕祿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為處世準則,牢固樹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視事業重如山、看名利淡如水。真正把心思放在幹事創業上,並在艱苦奮鬥與為民服務中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和人生價值。

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於廣大黨員來說,享受正常生活無可厚非,但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更要注重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要把發揚吃苦精神作為品德修養的內在追求,在一飲一啄中體味物力維艱,在一舉一動中涵養品性操守。吃得下粗茶淡飯,睡得下硬板鐵床,培養安貧樂道的定力,無論在什麽**麵前,絕不跟風趕潮、追求奢華、貪圖享受,更不能得意忘形,忘乎所以,違紀違法。要潔身自好,遠離低級趣味,絕不做對不起組織、對不起家庭的事。自覺築牢艱苦奮鬥的精神堤壩,“吾日三省吾身”,永葆共產黨人信念堅定、清廉為民、克己奉公、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

增強艱苦奮鬥意識,堅守艱苦奮鬥傳統,在當前尤為必要。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的繼承,是在新時期幹事創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是增強黨性修養的途徑和要求。一方麵,共產黨員應在生活中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將樸素的生活方式視為美德。不僅要讓生活水平和個人的實際收入相適應,而且要克勤克儉,堅決抵製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另一方麵,共產黨員應在工作中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將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作風視為追求。在幹事創業中保持奮發向上、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才能做到勇於擔當、無私奉獻。而最根本的,則是將艱苦奮鬥的精神貫穿於錘煉黨性、提高修養的過程中,將其內化為道德情操,外化成精神風貌,這也是廣大黨員思想上覺醒、政治上成熟的一種標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鬥精神,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當前,我們正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廣大黨員尤其要發揚艱苦奮鬥作風,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大手大腳,堅決抵製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使艱苦奮鬥精神成為凝聚人民群眾創造美好未來的無價之寶。要把艱苦奮鬥精神融入社會主義道德的血液中,貫徹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

三、銘記黨員責任,勇於奉獻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要求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無數先進人物表現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氣節。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各級領導幹部: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對人民隻有奉獻的義務,沒有索取的權利。

黨員要做到甘於奉獻,首先要明確自己身上的責任,樹立擔當意識。事業需要擔當,使命重在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於擔責,是檢驗每一個領導幹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麵。”廣大黨員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指示要求,自覺強化擔當意識,關鍵時刻敢於站出來,以實際行動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重任。

第一,強化擔當精神,必須要有忠誠使命的責任。從本質上說,領導幹部就要敢於擔當、勇於負責,不想負責、不願負責,就是失職、瀆職,就不配做一名領導幹部。麵對職責使命的要求,應懂得擔當就是責任,盡責就是擔當,堅決克服隻想保“位子”、不去挑“擔子”,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工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和行為。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尤其需要敢於擔當。要認清擔當是人民群眾所盼。共產黨員是人民群眾的向導,其責任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喜歡敢於負責、為民造福的幹部,鄙視敷衍塞責、無所作為的幹部。領導幹部在其位,就要謀其政、盡其責,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二,強化擔當精神,必須要有敬業奉獻的思想。無論擔負什麽職責,承擔什麽任務,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出最高的標準。麵對任何工作,都要以“視為己任”的態度對待。要有殫精竭慮、全然忘我的精神境界,孜孜以求、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還要有幹就幹好、誓爭第一的工作標準,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誌。要有昂揚向上、勇爭一流的精神狀態,有愛崗敬業、創新創造的職業操守,有知難而進、堅忍不拔的不懈鬥誌,用超乎尋常的幹勁、熱情似火的闖勁,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第三,強化擔當精神,必須要有真抓實幹的作風。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思想境界,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和勇氣,在危難險重和各種艱難困苦麵前,展現大無畏精神,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要堅持立說立行,凡是決定了的事情要主動抓、快速抓、抓到底、見成效;要有敢於創新的工作**,勇於突破傳統觀念和方法束縛,運用新思維,分析新情況,開拓新思路,走出新路子。

共產黨員要樹立奉獻意識,培養奉獻精神。共產黨人既是普通的人又是特別的人。說普通,共產黨員生活在群眾之中,是群眾中的一分子,是人民群眾的勤務員;說特別,是因為共產黨員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奉獻精神,比一般群眾更有覺悟、更先進、更能吃苦、更能犧牲,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就能帶領人民群眾向偉大的目標前進。黨員要牢固樹立奉獻意識。要正確處理苦與樂、得與失、個人與集體、工作與家庭的關係,真正以感恩之心對待組織,以進取之心對待工作,以平常之心對待名利,自覺把吃苦奉獻作為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立足本職幹事業上。

無私奉獻精神的實質是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滿足社會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能把個人、親友或小團體的利益放在核心的位置。無私奉

獻精神集中反映和體現的是社會成員對國家、集體和其他需要幫助者的一種純潔高尚的道德義務關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古以來,許多仁人誌士、英雄豪傑都把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當作其人生最大最高最美好的理想和事業而上下奔波。黨的性質和宗旨要求共產黨人要做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員是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精神,是無數革命先烈留給我們的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是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鍛造出的崇高品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事業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偉大勝利的力量源泉。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弱小的政黨成功奪取政權,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建設出一個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強國,靠的正是任何時代、任何體製、任何政黨中都無法找出的無數個光明磊落、胸懷坦**、廉潔奉公、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我們黨90多年波瀾壯闊的曆史,其實就是一部共產黨人為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英勇犧牲、無私奉獻的曆史,是一部黨與人民群眾始終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是一部敢於壓倒一切困難和敵人,而從不為困難和敵人所嚇倒所屈服的曆史,是一部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曆史。

實踐證明,無私奉獻精神是共產黨人永恒的主題和本色。回眸革命曆史,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麵貌就煥然一新。為了民族的獨立,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人民的幸福,麵對血雨腥風的歲月,麵對生與死的考驗,麵對敵人的屠刀、槍炮和嚴刑拷打,無數共產黨人表現出威武不屈、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他們大多數都很年輕,對未來都充滿了希望,有的甚至在犧牲時連姓名都沒留下……縱覽新中國的建設史,我們能看到以身作則、帶病實幹、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能看到甘願吃苦、忘我工作的時代楷模孔繁森;能看到廉潔從政、艱苦奮鬥的為民書記鄭培民;能看到生命一分鍾、敬業六十秒的好幹部牛玉儒;能看到一輩子追求理想、一輩子為人民服務、一輩子無私奉獻、一輩子清貧的楊善洲;能看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幹部穀文昌……他們不惜用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續寫了一篇篇感天地泣鬼神的無私奉獻之歌,鑄就了一座座永不朽的豐碑!他們猶如一把把耀眼的火炬,鼓舞著人們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又如一麵麵鮮豔的旗幟,感召著我們向著偉大的事業闊步前進;他們還是一麵麵鏡子,時時扣問著我們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在他們身上,人們無不感受到一種美德、一種情操、一種品格、一種境界、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無私奉獻是所有共產黨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名利觀的具體體現和永恒追求。然而,不知從何時起,作為共產黨人最純潔最崇高最偉大的無私奉獻精神,卻被一些人給淡漠了。他們忘記了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忘記了自己是一名人民公仆,忘記了自己是一名領導幹部,其私欲膨脹,利欲熏心,榮恥顛倒;無私奉獻精神在他們身上已**然無存,黨紀國法也被拋之九霄雲外。他們完全不顧人民的利益,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為親屬牟取私利……人們對此深惡痛絕,時代需要共產黨員樹立無私奉獻的意識,大力弘揚無私奉獻精神。

新形勢下,每一位共產黨人必須時刻牢記黨員責任。第一,要保持先進性,發揮好模範帶頭作用。“黨員不先進,不如老百姓;黨員帶了頭,群眾有勁頭。”身為一名黨員,能否、是否保持時時先進、發揮處處帶頭的作用,並非簡單的個人問題,而是關乎黨的形象、黨的事業成敗的大事。事業的成功,有賴於千千萬萬普通黨員發揮模範作用。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需要每個黨員去實現、去擔當、去維護。而每名黨員,也都是黨的形象代言人。黨員的一言一行,周圍群眾和鄰裏鄉親看得最真切、最清楚。當下,我們要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任務繁重,要做的事情很多,困難很大。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越是需要廣大黨員切實發揮好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保持先進性、發揮主動性,想出好點子、好辦法,引領示範廣大群眾,眾誌成城,攻堅克難。第二,要深入群眾,真正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防止共產黨人脫離群眾、形成特殊利益集團的異化風險,需要進行各種體製、製度的改革和建設,也需要共產黨人經常到群眾中走一走,看一看,看看他們的生活如何不易,看看他們如何辛勤地工作。隻有在感情上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感受到人民的可親、可敬、偉大,才能真心實意地廉潔勤政,甘於奉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典型案例

孔繁森:熱愛人民 無私奉獻

一、艱苦工作推動阿裏經濟騰飛

孔繁森自覺以黨和人民的需要為己任,兩次進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奮鬥十個春秋。1979年,他告別年逾古稀的老母、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尚處幼年的孩子,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崗巴縣一幹就是3年。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裏地委書記,麵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裏地處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裏的麵積相當於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六萬,地廣人稀,長年氣溫0℃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每年7至8級大風占140天以上,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在擔任阿裏地委書記期間,孔繁森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裏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幹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條件雖然艱苦,但孔繁森卻總是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嚐嚐,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汙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裏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

二、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時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裏,他收養了三個孤兒。孔繁森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夥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了,孔繁森就賣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市長格桑頓珠見孔繁森負擔太重,領走了一個孤兒。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副挽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歌曲《走進西藏》就是對他的讚頌。

為紀念孔繁森、發揚孔繁森的無私奉獻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區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先後作出向孔繁森同誌學習的決定。《人民日報》發表《向孔繁森同誌學習》的社論。江澤民、李鵬、喬石等領導同誌先後為孔繁森題詞,對孔繁森同誌給予極高的評價。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孔繁森“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的稱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