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
[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a,空水共悠悠b。陰霞生遠岫c,陽景逐回流d。蟬噪林逾靜e,鳥鳴山更幽f。此地動歸念g,長年悲倦遊h。
注釋
a艅(yú)艎(huáng):一種大船。泛泛:船暢通無阻。b空:天空。水:若耶溪水。c陰霞:山北麵的雲霞。陰,山北水南。遠岫(xiù):遠處的高山。d陽景:太陽在水中的影子。景,同“影”。回流:船向上走,劃開的水往下流。e噪:吵鬧,亂叫。逾:同“愈”,更加。f幽:安靜。g歸念:回歸的想法。h倦遊:常年漂泊在外,感到厭倦。
解析
大船在若耶溪中暢行無阻,遠遠看去,溪水和天是相連的。遠處山的北麵出現層層雲霞,陽光照在水裏的影子跟著回流的水晃動。蟬在一聲聲地吵鬧,而林間顯得更加寂靜。鳥一聲聲地亂叫,山中顯得更加安靜。在這麽好的地方,我產生了歸隱的念頭,後悔自己這麽多年來厭倦了在外漂泊卻沒想到歸隱這件事。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泛舟若耶溪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詩人對長期在外做官的厭倦和思歸的感情。全詩借景抒情,既有遠景又有近景,以動寫靜,自然和諧。開頭兩句中,“何”字透露出一種喜悅的感情,“悠悠”寫出溪水的遼闊,“共”寫出天地之間的和諧自然。三四句寫遠處的景色,“生”字把雲霞動態化,“逐”字把太陽光擬人化,寫得情趣盎然。五六句是千古名句,采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極力渲染山林的幽靜。最後兩句表達詩人的思歸之意。
彈箏人
[唐]溫庭筠
天寶年中事玉皇,曾將新曲教寧王。鈿蟬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
解析
本詩通過對比彈箏人的今昔處境,抒發了對人生無常、世事變幻的慨歎。一二句寫彈箏人曾經的輝煌,他為唐玄宗李隆基獻過藝,還教過唐玄宗的哥哥寧王彈奏新曲。唐朝時,詩詞音律非常發達,唐玄宗和寧王都是出了名的通曉樂理、精通樂器的人,能得到他們的認同,可見彈箏人技藝的高超。第三句寫彈箏人現在的窮困潦倒,但詩人並沒有直接寫,而是通過描寫配飾、樂器的殘敗來暗示彈箏人的落魄。“鈿蟬”指代彈箏人的首飾,“金雁”指代樂器的零件。最後一句營造了悲傷的氛圍。“伊州”指商調大曲,一曲還沒彈完,彈箏人就已經淚流滿麵了。這淚水體現了彈箏人對滄桑變化、世態炎涼的怨憤之情,也暗含著詩人對懷才不遇、命運多舛之人的同情。
作者小傳
溫庭筠(約801年—866年),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祈(今山西祁縣)人。他生性驕傲不屈,喜歡諷刺權貴,所以畢生隻當過一些小官。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
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a,南冠客思深b。不堪玄鬢影c,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
a西陸:指秋天。b南冠:指囚犯。客思:漂泊在外的遊子的思緒。c玄鬢:即黑色的蟬翼。
解析
這首詩是詩人駱賓王被關到牢裏時寫的,借高潔的秋蟬來比喻自己,抒發幽憤的心情,表達自己的誌向。首聯以蟬聲起興,深秋季節,寒蟬的鳴叫聲勾起了遊子的思緒。頷聯借卓文君遭背叛,吟誦哀怨的《白頭吟》的典故,指出自己被皇帝拋棄,心裏哀傷。頸聯多處用比喻,“露重”“風多”比喻政治環境的險惡,“飛難進”比喻官場難行,“響易沉”比喻自己的言論受到壓製。尾聯用蟬的高潔來比喻自己的氣節,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夠得到昭雪。
作者小傳
駱賓王(約623年—約684年),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在唐高宗時擔任過很多官職,當禦史時因為上奏章得罪了武則天而被關到牢裏。後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可能被殺了,也可能逃亡了。他是“初唐四傑”之一,特別擅長七言詩,寫的詩筆調宏肆,風格雄放。
語文小課堂
始聞秋風
[唐]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飀枕前覺a,一年顏狀鏡中來。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b。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釋
a颼飀(sōu liú):形容風聲。b眄(miǎn):斜著眼看。
解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晚年的時候寫的,是一首“悲秋”之作,但是“悲”中還有一種“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感覺,欲揚先抑,悲中有喜,可以說獨具魅力。首聯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秋風”比作人。“黃菊”“玄蟬”都是時光短暫的象征,暗喻時光容易流逝。頷聯也是寫時間過得太快,秋風吹起,詩人覺察到一年已經過去了,自己的容顏也漸漸老了。秋風還是那麽強勁,人卻老了,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油然而生。頸聯話鋒一轉,寫駿馬和大雕誌向高遠。馬和雕都是健朗有活力的動物,詩人借它們暗喻自己雖然容顏衰老,但精神不老,仍然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有自強不息的誌氣,一股蓬勃的生機暗藏其中。尾聯直抒胸臆,寫自己即使抱著老病的身體,也要讚歎秋風的豪邁和雄勁。“扶病”和前麵的“一年顏狀”呼應,與豪情壯誌形成對比,更顯出詩人有一顆蓬勃昂揚之心。
所 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a。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三年級上冊)
注釋
a振:回**。林樾(yuè):道旁的樹蔭。
解析
牧童騎著黃牛,響亮的歌聲在樹蔭間回**。他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一下子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那裏。
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旅途中所見到的景象,讚美了小牧童的機靈可愛,語言質樸,創意新穎,描寫生動,富有童趣。
一二句描寫小牧童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動作,“騎”字寫出了他的散漫和悠閑,“振”字寫出了他的輕鬆、無憂無慮。第三句寫小牧童的心理,為後麵的動作描寫做鋪墊。第四句是由動到靜、由行到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孩子的貪玩和機靈寫得活靈活現。詩句到這裏戛然而止,後麵牧童有沒有捉到蟬、怎麽捉的,都不再敘述,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明白如話,格律自由,形象自然生動,情節有起有伏,讓人如臨其境。
作者小傳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美食評論家。他是乾隆時期的官員,四十歲就告老還鄉,收了很多徒弟,倡導婦女也要學習。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文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語文小課堂
有“乾隆才子”“詩壇盟主”之稱的袁枚是一個大美食家,他特意用文言隨筆的形式,記錄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和烹飪技術,其中有326種南北菜肴、飯點、名酒等,起名《隨園食單》。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a,路轉溪橋忽見b。
(收入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上冊)
注釋
a社林:土地廟旁邊的樹林。社,土地廟。古代村子會在祭祀的廟旁種上社樹,稱“社林”。b見:同“現”。
解析
明亮的月亮升起,驚飛了枝頭的烏鵲,半夜的時候,清風吹得蟬一聲聲叫起來。人們在稻花的清香中談論豐收的前景,聽到青蛙的叫聲連成一片。七八個星星點綴在天空中,兩三點雨滴落在山前。曾經落過腳、位於社林邊的茅店,在轉過小路的溪橋邊突然映入眼簾。
這首詞描寫了詞人夜裏趕路時在鄉村中的所見所感,語言輕鬆活潑,筆調清新明快。上闋描繪了一幅夏季鄉間月夜圖,把農村夏夜的熱鬧氣氛和農民的歡樂心情寫得鮮活可見。下闋把時間轉移到了下半夜,星星沒剩下幾個了,表明天要亮了。這時候開始下起雨來,下雨對半夜趕路的人來說是個糟糕的事,最後兩句卻讓事情出現了轉機:“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裏用了倒裝的手法,“忽見”表現出詞人的驚喜。
整首詞簡短清新,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動靜結合,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