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民教育運動開展以來,各國政府在確保入學機會供給、受眾覆蓋麵和學業質量方麵采取了多種務實措施,提高處境不利群體或資源不足地區的教育公平性。
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對邊緣化群體來說,“一帶一路”的十個東盟國家在教育方麵采取了多種措施來解決障礙。“適切性”是大多數國家在教育與地理位置、民族、語言、性別差距及其他特殊需求之間搭建橋梁的一個主要策略。[25]
框3.4 東南亞國家共同努力,惠及未受教育群體和教育邊緣化群體
作為全民教育十年中期評估的一部分,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東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8年9月組織了一場培訓活動。十個旨在惠及未受教育群體的合作項目被挑選出來,隨後在2009年4月,各教育部長在第44屆東南亞教育部長理事會會議上通過了這些項目,旨在關注有特殊需求的學習者、有輟學風險的學生、失學兒童、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和女童、來自貧困家庭的學齡前兒童、偏遠農村地區的學習者、無國籍和無證兒童、罹患艾滋病的兒童以及受艾滋病影響的兒童、處境困難的學習者。借助全民教育合作夥伴的支持,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這些項目讓東南亞教育部長成員國有機會自行引導自己的全民教育優先事項。
資料來源:UNESCO and UNICEF.Asia-Pacific End of Decade Notes on Education for All:EFA Goal 2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R].UNESCO Bangkok,UNICEF EAPRO and UNICEF ROSA,2013:36.
根據小學女童淨入學率和進入五年級(小學最高年級)的女童鞏固率進行排名,老撾政府確定了教育處境最為不利的區縣。在大約140個區縣中,有56個區縣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政策規劃特別關注並試圖滿足其全民教育需求。全民教育快車道倡議(現稱為全球教育夥伴關係)將這些區縣作為目標,劃撥資金建設新教室或翻新原有教室;提供社區補助和校餐以消除因貧困而帶來的入讀障礙;提升現有教師的資格水平並引進優質示範學校。
在越南,政府為漁家兒童設立了“流動教室”(船上教室)以及衛星學校。雖然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學校,但這些位於社區或村莊的教學點有助於把兒童特別是少數民族兒童吸引到並留在學校。政府的另一種做法是聘請教師助理或衛星學校助理挨家挨戶地把孩子接送到學校。聘請來自同一族裔群體的助理可以鼓勵少數民族家長把孩子送入學校就讀。他們還能協助不會說當地語言的教師進行交流。此外,政府已成功試行了三種語言的雙語教育課程。實踐證明,這可以提高少數民族兒童的就讀率和鞏固率,改善試點學校的學習成果。
框3.5 柬埔寨——入學和質量相輔相成
柬埔寨實行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計劃,現已在學習質量和入學率兩方麵初見成效。20世紀90年代,柬埔寨在學校建設、教科書和教師培訓方麵投入大量資金,可是對入學和學習效果的影響很有限。2000年,該國啟動了“優先行動計劃”,在供應措施中考慮實際的需求:2001年,在取消了當年學費之後,又減少了貧困家庭的一些雜費;初中貧困生有獎學金;在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下,給貧困學校的兒童每日供應早餐;學校引進了保健措施,比如驅蛔蟲;給學校提供補助金,主要用於購置學校用品,減輕家長負擔,必要時用於開辦補習班。
優先行動計劃不僅是關注需求方,它還包括這樣一些重要措施,比如改進教師培訓;鼓勵教師到艱苦地區任教並提供特別津貼;向小規模學校提供現金補貼,用於提高教育質量。成本效益最好的現金補助就是用於教師培養的補助。但是柬埔寨依然麵臨著巨大挑戰,其中包括在升入高年級之後設法把兒童繼續留在學校,並進一步改善學習成果。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8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R].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8:123.
二、南亞和西亞
南亞和西亞國家對邊緣化人口的教育給予了特別關注,特別是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口、少數民族和少數語言群體、女孩和處境不利的兒童。一些政府已經出台了新的政策框架,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並在依然缺乏學校的地域擴建教育設施。雖然在過去十幾年中增長顯著,但是教育起點低的劣勢讓南亞和西亞地區需要繼續努力。[26]
不丹政府承諾為所有6至16歲兒童提供免費教育。教育在政府發展政策中得到高度重視,教育支出的份額較高。盡管政府做出了相當大的改善,然而山區和邊遠地區的小規模分散定居點的教育供給依然存在困難。政府正在小型偏遠社區擴建教室,並製定針對教育需求的幹預措施來降低成本,如免費提供校服和課本。
在孟加拉國,政府實施的小學助學計劃為提高社會經濟處境不利的兒童的入學率和鞏固率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0年,該項目已經惠及40%的最貧困學生,約為480萬農村小學生。政府計劃按照學齡兒童的需求擴大覆蓋範圍,將受益學生數提高到780萬人。據估計,其中有45%~90%的學生來自最偏遠和最艱苦的地區。此外,在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支持下,孟加拉國政府的學校供餐計劃還惠及了110萬糧食不安全地區的小學生。
框3.6 斯裏蘭卡——家庭學習計劃為衝突地區提供教育
在斯裏蘭卡北部和東部地區,由衝突造成的背井離鄉打亂了很多學生的學習計劃。項目的最初構想是為無法正常上學的學生提供一種家庭替代教育課程,由教育部牽頭開發工作,由國立教育學院提供技術支持,該課程以原有教材為基礎設計出新的模塊。兒童如果因為不安全因素無法上學,在家期間可以使用這些模塊進行自學。2008年開發出學習模塊1,麵向1~2年級學生,內容包括僧伽羅語、泰米爾語和數學,並於2009年試行。隨後完成了麵向3~5年級的模塊2和模塊3,第一版印刷了60,000份。家庭學習計劃是一個可行的短期替代方法,可以避免留在境內難民營或者轉移到安置區的學生跟不上學校課程。
資料來源:UNESCO and UNICEF.Asia-Pacific End of Decade Notes on Education for All:EFA Goal 2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R].UNESCO Bangkok,UNICEF EAPRO and UNICEF ROSA,2013:39.
三、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國家數量眾多,社會和文化背景多種多樣。同時,個別地區常年存在不穩定因素,各國既要持續提高自身的教育發展水平,也需要顧及外來移民和難民兒童的教育需求。
也門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不過其入學人數從1999年的230萬增加到2013年的387萬,性別差距也在縮小,女孩從教育的整體擴張和有針對性的幹預中獲益良多。入學情況的改善可以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引入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使用低成本的標準化學校設計,並向社區征詢有關學校位置的意見。90年代初以來,雖然學生繼續為校服和課本支付費用,但是基礎教育(1至9年級)原則上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在2006/2007學年,教育部不再規定一定要穿校服,同時免除了1至6年級的女孩和1至3年級的男孩的書本費。也門還采取各種措施,聘用更多的女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27]
鄰國對待伊拉克難民采取了一種寬容和開放的做法,特別是約旦所接納的伊拉克難民人數位居第一。2007年,約旦皇家令規定,伊拉克難民子女享有與國民一樣的上學機會,而不管其法律地位如何。為難民提供公立學校的上學機會能為適齡兒童挽回很多被迫失去的福利。比如,為他們提供書本和學校設施可以避免出現零散的、斷斷續續的入學計劃,而在難民營環境下,這些都很難得到改善。約旦教育部和非政府組織“Questscope”共同運營了39所非正規教育中心,參與人群大多是輟學的約旦人,同時還接收了約1,000名伊拉克人。這些學校接收1~10年級的學生,在兩年的時間內提供三期快速學習課程,每期持續八個月。在獲得證書後,學生可進入職業培訓學校或中學。該項目的成績斐然,估計有75%的學生完成了其參加的學習班。[28]
四、中亞
在中亞地區,適齡兒童在獲得優質教育時所麵臨的差距主要受到家庭經濟條件、兒童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偏遠地區的人口不易獲得受教育機會。[29]
格魯吉亞普通教育法第22款規定,國家有義務為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提供為期12年的免費教育。根據經濟水平核算生均教育券的金額,並分發到每位學齡兒童的家長手中。政府還實施了一係列旨在提高教育公平性的項目,特別是增加邊緣化兒童的入學機會。例如,2010—2013學年,教育與科學部為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免費提供教科書。自2013/2014學年起,“學生用書免費供應項目”為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以及私立學校中家庭困難的學生或家庭成員在戰爭中喪生的學生等處境不利的群體提供教科書和教輔材料。[30]
在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特別重視並保護處境困難的兒童或失去父母/家庭照料的兒童,如重視孤兒和殘疾兒童的權利和利益。政府還特別重視失學兒童和青少年的補習教育,在課外時間設置了一係列的藝術和音樂學校、體育學校、兒童圖書館、業餘愛好俱樂部和活動場所,其目的是增加教育吸引力、提升就讀率。這個計劃還包括為農村地區或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以及孤兒和殘疾兒童修建運動場所。相比之下,本區最貧窮的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對教育和課外活動的投資偏低。
框3.7 哈薩克斯坦——為殘疾兒童進入全納教育鋪平道路
位於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社會適應與勞動康複中心開展了一項名為“我在你們中間”的項目,旨在讓教師、家長和自閉症兒童做好進入普通學校的準備。項目培訓班向從事自閉症兒童工作的教師和專家宣傳在教學中應采用恰當靈活的教學方法;向父母及家庭成員介紹在全納教育環境中與自閉症兒童相處的方法,推動社會大眾了解、接受自閉症。到目前為止,參與項目的15名兒童都成功融入主流教育體係。中心已經製訂計劃來延長和拓寬其服務內容,包括設立資源中心、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早期特殊培訓。該項目的優勢在於,有一套係統的方法來應對目標群體的需求及各類挑戰,並通過現有的教師培訓機構和學校網絡進行複製和擴展。研究認為,項目具有在哈薩克斯坦及其他中亞國家擴散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UNESCO and UNICEF.Asia-Pacific End of Decade Notes on Education for All:EFA Goal 2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R].UNESCO Bangkok,UNICEF EAPRO and UNICEF ROSA,2013:37.
教育係統並不能與暴力事件完全絕緣,和平和衝突後重建是在受衝突影響國家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在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以及俄羅斯部分受衝突影響的地區,短期戰事使數十萬平民流離失所,許多兒童都在接受優質教育方麵麵臨著嚴重困難。例如,在阿塞拜疆,政府已經付出了大量努力,力求解決來自納卡地區的流離失所兒童所麵臨的各種問題。境內流離失所的學生有望獲得免費的校服、書本並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不過,許多家長都聲稱實際上他們不得不支付這些費用;教育質量也是一個問題,教師參與培訓的機會有限。[31]
五、中東歐
在有統計數據的中東歐國家中,幾乎所有國家都取得了90%以上的初等教育淨入學率。大部分國家都通過憲法或教育法案的形式保障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其關注的重點已經轉向如何為學齡兒童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以及如何消除社會和文化障礙,讓學校教育更契合邊緣化群體和特定文化背景群體的需求。
針對小學住宿生或參加課後延時班的學生,俄羅斯的教育機構會按規定標準為他們提供保障用品,包括衣服、鞋、**用品、個人衛生用品、文具、玩具、營養品,等等。學校有權向家長(監護人)收取一定費用,並酌情減免困難家庭的費用。俄羅斯的聯邦法律還規定,如果學齡兒童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入學,並且需要在家接受教育時,教育機構有義務為其提供家庭式教育服務。[32]
捷克自2000年以來已經將普及初等教育與普及基礎教育的概念相融合,涵蓋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政府還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學校開發和實施有特色的校本活動,重視各個學校間的差異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師範院校或教師培訓機構注重培養教師針對特定科目的任課能力。同時,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賦予教師自主選擇教學方法的權利,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33]
在愛沙尼亞,教育法案規定年滿七周歲的兒童(包括外籍或無證兒童;外交官或國際機構雇員子女除外)須接受免費義務基礎教育。所有適齡兒童都應入學就讀,不能因為其身體或智力原因而被排斥在教育體係之外。例如,針對有智力缺陷的學生,教育部門根據不同學習能力等級的分類,開發了多套相對簡單的課程材料。2010年實施的新基礎和高中教育法案還明確了家長的職責。如果家長未能履行協助孩子注冊入學的義務,或者未在學齡兒童每學年缺勤20%及以上的課程時提交請假說明,則會被罰款約800歐元。[34]
在本區域,屬於少數族裔或移民的兒童與青少年的輟學率和被開除率較高,且學習成績較低。邊緣化的一個特別明顯的例子是羅姆人的經曆。雖然各國政府對羅姆人社區的係統化隔離政策正在逐漸改變,但是羅姆兒童依舊遭受多種非正式隔離,包括在教室裏與其他學生分開坐,或者被安置在殘疾兒童學校。再加上羅姆人社區在地理上的孤立和住房的隔離,使得問題更為嚴重。據統計,在波黑,羅姆適齡兒童在2011年的入學率僅為69.3%,遠遠落後於97.6%的全國平均水平。保加利亞有15%至20%的羅姆兒童僅上到四年級便會輟學,羅馬尼亞的這類兒童則有30%。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歐洲在2005年發起了多國跨機構的“羅姆人十年融合”倡議。例如,保加利亞通過有針對性地擴大服務範圍、課外活動和財政支持來促進入學率和鞏固率的提升。其他改善羅姆兒童初等教育的幹預措施包括對學校實行經濟激勵(如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或對學生實行經濟激勵(如捷克和斯洛伐克)。不過這兩種激勵措施都是針對低收入家庭的,並非專門針對羅姆人。在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波蘭、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羅姆學生的教室有指定的調解人或助理。他們參與課堂事務的程度雖然在各國之間不盡相同,但重點都是通過學校與社區的對話來支持兒童的學業進步。[35]
六、北美和西歐
本區域國家主要是從宏觀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角度推進普及工作,切實保障所有兒童、特別是弱勢群體兒童的學習機會。
在塞浦路斯,教育與文化部的首要關切點是確保島上的所有兒童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機會,並重視整個教育過程的質量。在弱勢群體和非官方語言群體的聚居區,政府將其劃定為“教育優先區域”,防止出現社會排斥或邊緣化現象,降低並消除輟學率和功能性文盲率。項目行動框架的具體措施包括:實行小班教學;聘請會講當地母語的教師;在幼兒園和小學提供免費的早餐,為處境困難的學生提供三餐;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每個區域設立兩名項目協調員。此外,由於教育政策的整體方向是協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融入社會,國家法律還保障外來移民子女享有無歧視的教育權利。就算父母為非法移民,其子女也被允許入讀公立學校。[36]
以上內容隻是選取的一小部分案例。“一帶一路”國家一直都在努力惠及所有的小學學齡兒童和邊緣化群體。各國政府日益認識到初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多管齊下的策略,應對普及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和需求。然而,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普及免費的義務初等教育依然麵臨多種障礙,包括:數據的可用性不足;招收並把弱勢兒童留在學校困難重重;一些國家給予教育的重視程度低;隱形教育成本高;缺乏惠及邊緣化群體的係統性戰略規劃;局部衝突和突發事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