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除了變化是不變的,什麽都在發生變化,而要適應這種變化,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更新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和資訊。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周期變得愈來愈短。人類有90%的知識都時在近30年內產生的,而知識的半衰期卻隻有5~7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電池一樣,隨著使用時間而逐漸流逝。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充電”。
如果想靠學校學的知識來應付一輩子的話,已經根本不可能了。麵對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如果要適應這個世界的變化,就必須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會逐漸被我們所接受。那些“抱殘守缺”和知識陳舊的人,注定會被社會所淘汰。
那麽,我們該如何應對和適應這種變化呢?最適當的辦法就是不斷學習。
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們為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付出代價、為保持個人獨立付出代價,這種代價就是生活不再安逸悠閑。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所以必須學習適應變化。一切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所以必須學習應對不穩定因素,學會做決策。
我們如果想出類拔萃,善於學習是必備的基本素質。換句話說,但凡人生出色的人必然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曆史上有名的漢武大帝劉徹就是一個特別善於學習的人。
西漢以來,北方匈奴強大,不斷在邊境擄掠滋事,漢朝一直以和親政策來換取和平。
漢武帝時期,匈奴邊患越發猖獗。匈奴人生長於草原,可以在馬背上喝水、吃飯甚至睡覺,平日的生活就是與騎馬、射獵緊密相連的。一旦發生戰爭,他們很快便能進入角色,而漢軍則不善騎射,用兵前還需訓練,人馬的默契也不夠。與匈奴決戰,漢軍即使兵多將廣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漢武帝決心重創匈奴,在即位後,一方麵改變軍事戰略,變防守為主動出擊,另一方麵抓緊向匈奴學習。
在兵器上,漢武帝首先認識到漢軍兵器不如匈奴的堅韌,遂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匈奴煉成精鋼刀的配方。
在隊伍整編上,積極備戰,任用匈奴人做教練,訓練漢軍在馬背上的作戰能力,熟悉匈奴的戰法。
在行軍上,第一次大規模討伐匈奴前,漢武帝示意漢軍的裝備效仿匈奴,全部輕騎上陣,糧食和水均以馬馱。在首次討伐時,雖然四路大軍隻有一路告捷,但是漢軍行軍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漢軍開始適應這種戰法。
在戰術上,漢武帝部署河朔戰役時,示意衛青效仿匈奴人擅長的長途奔襲戰。這一戰,衛青以4萬軍隊對10萬軍隊,取得了漢朝有史以來對匈奴真正意義上的大捷。衛青所屬軍隊,夜行500裏,連匈奴將領都不得不承認漢軍在這方麵的能力已經與匈奴軍隊沒有多少區別了。
漢武帝的學習是卓有成效的,在與匈奴的較量中,漢軍不斷提升戰鬥力並重創匈奴,有效鞏固了邊防,而漢武帝劉徹也成長為一個中國曆史上繼秦始皇以後又一個著名的皇帝。
不斷學習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一個人隻有不斷學習,才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勝對手。
說到終生學習的態度,有很多名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例如,魯迅先生就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他在臨終前的一個小時還在寫文章呢。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習慣就是每天晚上都要看書學習,而且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幾十年。
著名教育學家閔維方教授曾說:“成功既需要不斷地學習,做好素質準備,還要有機遇。但根本還是要學習,沒有學習來的知識是不可能抓住機遇的。學習不僅能改變個人的命運,還關係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學習的重要性是怎麽強調都不過分的。我們的民族要想真正實現複興,就必須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而且,一個人隻有在不斷學習的時候,他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把他的知識麵打開。隻有這樣,他才會得到成功,才會顯得有品味。"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除了變化是不變的,什麽都在發生變化,而要適應這種變化,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更新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