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的本質

WALMAT的成功是因為他把握了電腦化物流管理這個潮流,這使得他獲得了別人不能擁有的巨大而又精細的管理能力,這種力量是保證他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核心。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把一個人的領導力和地位、個人成功聯係在一起。如果有人說他做領導隻是為了做事,那他一定在撒謊。曆史上從來沒有見過身處高位,而完全不享受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帶來的好處的人,因為這是人性無法抗拒的本能。而且實事求是來說,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也沒有什麽不妥當。當然這種享受是有層次之分,有人喜歡享受地位帶來的物欲,比如女人,更好的車子、房子,更多的票子等;有些人卻是享受權力帶來的無與倫比的精神滿足。

那麽領導力的本質是不是人們追求自我欲望滿足的衝動呢?顯然不是,雖然這種衝動是成為領導的基本動力源頭之一,但並不是主要動力源頭。任何人都有,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我們討論意義上的領導,而且人類行為都受內心欲望的驅動,成為領導隻能是方向之一。欲望會帶來動力,但是不能獲得擁戴。這種說法說出了某些基礎性的東西,但肯定不能說是領導的本質。在領導學的浩瀚的著作裏麵,關於領導力的本質的學說大致分為三類:特質、職能和情景。

(1)特質說。特質說是指領導人的產生、行為是因為他們具有某些別人不具有的特質,比如熱情、誠實、親切、勇敢、果敢、公正、睿智等。

但這個理由似乎並不充分,因為擁有這些特質的人很多,為什麽卻沒有成為領導呢?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誠實、勇敢、熱情的年輕人,他們懷才不遇、鬱鬱寡歡;也有一些公正、睿智的中老年人,因為某些原因走錯了一小步,而喪失一生機會。他們具有任何概念上的領導能力和意願,但是大多無聞終老,所以我以為個人的特質隻是告訴我們領導者是一種什麽樣的人,而這隻能是領導力的必要條件。

或許有人會說他們是因為情商太差,關係不好,所以沒有得到提拔,或更加直截了當說是禮沒送足,自然朝中無人。說實在話,因為利益而結成聯盟確實是可能的,但是隻有利益的聯盟如何能見陽光?見不了光又哪來真正意義上的領導?如果隻是以利益作為換取高位後,沒有能力駕馭各個利益盟友,這個高位隻是一個虛位、一個傀儡而已。

中國企業裏曾經有過許多的“空降兵”,這些人從其它公司的高層直接移到另一個公司的高層,其個人能力、德行應該是沒有疑問的,能夠被接受,在人際關係上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好結果的不多,像惠普的李漢生到方正,IBM的吳士宏到TCL,大多铩羽而歸。那麽他們的問題又在哪裏呢?這是一種必然嗎?為什麽在美國有那麽多成功的例子呢?問題可以提很多,我以為還有兩個方麵是他們所缺乏的,一是為該企業、該機構做過什麽事情,另一個是該企業或該機構的環境是不是需要這樣的一個領導人。前者是領導學中的職能說,後者是情景說。

(2)職能說。職能說是從領導應該幹些什麽的角度研究領導的。比如領導人需要做好計劃、發起、控製、支持、提供信息、評估、激勵等等工作,領導者應該把機構的利益放在所有利益之上等。簡而言之,就是怎樣為所領導的團體謀取更多的利益。而這一點對於“空降兵”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在新的機構中沒有任何貢獻可言。通用電器被稱為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中心,湧現出無數的巨人般的CEO們,通用公司自己的CEO無一例外都是從自己的體係裏產生的。這些經過長期考驗的CEO之所以能迅速領導好團隊,迅速進入角色,在於他們的非凡成就已經贏得了團隊的認同和尊敬。對團體的貢獻是獲得團隊尊敬、認同的最好通行證。

(3)情景說。情景說是指領導人的行為應該和下屬、環境相一致,不應拘泥於僵硬、一成不變的領導風格和行為。指揮戰爭的將軍必須敢於決斷,即便是在信息不完整的前提下也要敢於亮劍,這個時候我們不可能看見一位溫和民主的領導人贏得一場戰爭。這其中民族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俄國就有崇拜英雄的傳統,他們會需要一位硬朗、甚至有些獨裁傾向的國家領導人,比如普京就是一位深受俄羅斯民眾愛戴的領導人。如果不是中國革命戰爭,我們共和國的許多將軍就算老死於山村小巷也不會為人所知。我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把這個理論推而廣之,就是說領導人的產生是由於環境決定的。“空降兵”們能夠在美國的公司成功任職,與美國企業的開放程度和透明環境密切相關。情景說告訴我們的是領導應該順從環境,應該敏感地感知周圍的變化,靈活地采取相應的措施。

說到這裏似乎問題得到了比較完整的回答,要理解領導力的實質,我們需要把三者結合。領導力來源的核心是領導人個人的特質與他的行為,合適的環境三者的結合體。看上去這個結合體倒像是一堆領導技術的堆積,這是因為這個三者結合體還需要一個基本前提,這個前提就是領導人的戰略目標或是理想遠景。隻有有了這個基本,領導力和領導的藝術才成為有本之源,才獲得了存在的意義,才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毛澤東有句名言:“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從另外一個角度領會這句至理名言,我們可以完全理解路線較之於任何其它是最為根本的因素。中國革命勝利的最根本原因是毛澤東及共產黨人的主張的勝利,這個主張對於人民的吸引力遠遠大於某個領導人的某些特質或某些行為。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強國,是因為他們兩百多年前的《獨立宣言》,它由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精英人士共同討論形成,體現的是他們認為最理想的國家形式。是這個理想和信念保證了這個國家的成就,它的國家組織、總統行政都是這個精神的實體表現。理想在延續,領導人可以變化,甚至組織也在變化,但是一切還是圍繞著這個核心。

戰略主張並非僅是順從環境,而是順應並且引領時代潮流。WALMAT的成功是因為他把握了電腦化物流管理這個潮流,這使得他獲得了別人不能擁有的巨大而又精細的管理能力,這種力量是保證他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核心。我們可以從眾多的企業和政治領導人的成功中看到這種引領潮流帶來的輝煌。MS-INTEL之於電腦,曾經的MOTOROLA之於移動通訊,招商銀行馬蔚華之於銀行自動化等等,都是在一個主張或是遠景前提下,社會資源不斷匯聚,領導力得到最大的發揮。組織結構日趨合理,人們的行為有了獨立且唯一的評價標準。思想統一後,成功一個接一個,他們也就自然不僅僅是某個企業或機構的領導人,而成為某個方向、某個行業的領導者。

相反,我們也能看到由於路線與方針失誤而造成巨大失敗的事例,比如世紀初年的王莽。王莽出生外戚,但是實際上家裏很貧寒,但他從小就謙遜有禮,勤奮好學,經常引經據典,能言善辯,一向有孝悌之名。到為官期間,他更是敬重賢德,謙遜自重,秉公無私,能力超群而又樸實無華,朝野上下都把王莽當成千年一遇的聖人來敬仰、來歌頌。平民大臣們上書要求王莽即皇帝位,倒確實不是懾於王莽的權威,而是希望他能出來經緯天下,造福於民,甚至劉氏後宮和漢朝小皇帝也都讚成。

據史書記載王莽不受加九錫和新野封田的消息傳出時,大漢朝廷收到487572人上書,懇請王莽受封。有人統計,當時全國人口5000萬左右,以明朝識字率不超過5%計算,漢朝當時識字者最多200萬左右。長安及周邊地區能上書的知識分子也就是48萬多人,這意味著幾乎所有能上書的人都參與了這個運動,而且目標高度一致。王公列侯及卿大夫902人,幾乎也100%都支持王莽的實際統治。假設當時進行民意調查的話,王莽的支持率當在99%左右。人心所向,可見一斑。

可惜的是這位大爺讀聖賢書讀壞了腦子,或是生來就迂闊,王莽先生引經據典,立誌要恢複周禮。他立井田製度,以平均地權;禁止蓄奴,以保障人權;把鹽、鐵、酒、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利用政府控製市場。同時強製推行周朝禮製,人民生養嫁娶,官製禮儀、賞罰律條、車服宅第等皆依周禮。一係列熱鬧的改革,充滿理想主義色彩。

可惜時代不同了,故紙堆裏的理想國無法在世俗世界裏立足,虛頭巴腦的禮製無法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盡管變革所指向的問題是正確的,但是其實現的目標與采取的手段與社會環境卻是格格不入。

首先,食古不化的王莽首先開罪了平民。為適應周禮,隨意更改貨幣,一會兒是刀幣,一會兒是五銖錢,甚至把烏龜殼、貝殼和布也都變成了貨幣,加上國家強製介入借貸,使得金融混亂至極。老百姓必須按照王莽命令一次又一次兌換新錢,使用舊錢的被強製或治罪。結果導致“農商失業,貿易俱廢,物流堵塞,怨聲載道”。

再者,土地變成“王田”,貿易國有化,不許蓄奴這些措施又直接影響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

最後,篡奪劉姓天下有失道義,引起劉氏及正統人士的不滿和抵製。西漢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王莽不顧內亂未平,又看不起邊疆屬國,認為他們是蠻夷之邦,依周禮該削王為侯,這又致使邊疆生亂,久久不得平息。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饑荒四起,王莽老先生又想起了周禮,不給糧食隻給精神,叫百姓煮草根為酩以代糧。這下終於成就了赤眉、綠林軍的偉業,他們成為割掉王莽舌頭,推翻新朝的主力軍。

白居易有詩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對於王莽的忠與奸,史上大多數人認為王莽是慣於耍弄陰謀的野心家,改製是倒行逆施,我認為這是值得商榷的。王莽奪權的手段和目的與曆史上的篡位者截然不同。他不僅有遠大政治抱負,而且有相當的行政能力。他獲取權力更多是為了天下的蒼生,是為了實踐儒家學說,締造一個理想國度。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也有許多的曆史大家不從俗論,史學大家呂思勉說:“平心論之,正覺其精神之誠摯爾。”博學的胡適則撰文稱王莽是一位社會主義者,應替他伸冤。犀利的柏楊也說王莽提前搞了社會主義。他說:“王莽的失敗,使人惋惜,如果他能成功,將使人類文化史重新寫過。”史學家鄧廣銘教授說,王莽是順應曆史要求,掌握政權並製定改革方案的變革家。

王莽所處的西漢末期,政府由於多年積弊,外戚弄權致使政治腐朽黑暗,天下頹廢。大地主占有數量巨大的土地,煮海為鹽、自鑄銅錢,實際控製著這個國家的經濟。這個時候急需一位有遠見、有能力、德高望重之人來改變世界,所以主張改革的王莽應運而生。毫無疑義他符合我們領導學上的特質、職能和情景三個方麵的要求,也符合我前麵所說的領導的核心要求——戰略目標或是理想遠景。

恢複周禮這個戰略目標在沒有實際施行的時候,很是得天下讀書人的喜愛,這也把他推上了高位。可惜實際實施的時候完全不是那麽回事。是在舊書中尋找今日問題的答案,還是實事求是來解決問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或手段的問題,而是戰略目標與曆史實踐是否符合的根本問題。王莽隻埋頭在故紙堆裏尋找改革之路,而不去切實思考社會和人民大眾的迫切需求,所以他的改革不符合民眾的實際需求,反而徹底擾亂了社會秩序,這是王莽失敗的根本所在。向前看還是向後看的關鍵性主張。要實現的目標是在前麵,還是在後麵,難道不是一個決定命運的拐點嗎?一個看上去不錯的主張可以保證一時;一個經得起事實與時間考驗的主張,才能保他一世。

成也主張,敗也主張。這也反過來證明領導人的主張是毫無疑問的領導力的核心和主幹,其它隻能是枝葉。主張或遠景是一切管理技術、領導技巧的目的和理由,是所有領導行為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會有個性多樣的成功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