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是西漢初期的政治家,《史記》記載:“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高祖為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他從劉邦起事起便輔佐劉邦,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相權與君權的種種矛盾總是會在不斷的協調中相互地博弈著,因此即便是他與劉邦私交甚篤,蕭何也自然免不了屢遭猜忌。蕭何、張良、韓信被稱之為漢初三傑。此三人都在創建漢室江山的過程中立下了蓋世功勳,但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們三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韓信被殺;張良退隱山林;隻有蕭何一直輔佐在劉邦的身邊,與劉邦和平共處幾十年,即便如此,這期間也有著不少的波折,但蕭何總算聽取他人意見可以終老天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蕭何是一個勤奮好學、思想機敏之人,生性勤儉節約,從不奢侈浪費。蕭何深謀遠慮且對曆代律令頗有研究,這為製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製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對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日益的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真可謂是功不可沒。他能夠慧眼識才,力薦韓信,這對西漢王朝的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似乎是曆代開國皇帝對待功臣的一個規律。蕭何也沒能逃過劉邦的懷疑,還一度被投入大獄險些不能自保,怎能不使人心生畏懼呢?好在蕭何是一個了解君臣相處之術的人,最終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在秦末政局大亂之時,由蕭何與曹參領頭而擁立了劉邦為首領起兵反秦。自此之後,蕭何便一直追隨於劉邦左右不離不棄,尤其是在長達數年的楚漢戰爭之中,蕭何堅韌地留守後方建立和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由此才能源源不斷地向前方輸送兵員和糧草,如此一來便有力地支持劉邦渡過了難關,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蕭何的功勞,劉邦心知肚明,所以在戰後論功行賞時,劉邦給蕭何的封地最多,位次也在第一。但是劉邦的心裏怎麽會對這樣一個有才識且得民心的人不心存戒心呢?當劉邦與項羽在廣武一線相持之時,劉邦常敗,憑借蕭何及時補充兵員和糧草才能得以勉強維持局麵。可以說劉邦的生死全都在蕭何手中。當時劉邦就三番五次從前線派人回來慰問蕭何,順便觀察後方形勢。蕭何經謀士點撥才明白其中原委,明白了劉邦對其起了疑心,忙把自己的子孫、堂兄弟派去前線,結果便是劉邦大喜。再一次便是幫劉邦解決韓信謀反的問題,蕭何推掉封賞和護兵,並將自己的財產捐於前方的軍隊,才又躲過一劫。當英布又反,劉邦再次親自上陣,蕭何一如既往地坐鎮於後方,而劉邦依舊派人慰問,蕭何意識到自己的地位最高,功勞最大,賞賜最多,都是已經無以複加的了,況且10餘年間撫慰百姓,深得民心,劉邦是怕自己起了反心,所以他又想法設法故意在百姓麵前詆毀自己的聲譽,由此換來了劉邦再次的信任。當蕭何體察民情想把皇家園林的閑地供給百姓種植時,劉邦卻龍顏大怒,把其打入大獄,不過好在經人勸解後劉邦打消了疑慮。
從蕭何勤懇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在封建專製製度之下,帝王總是會擔心丟掉了來之不易的皇位。為了保住皇位,甚至可以犧牲一切。對於皇位的威脅者,更加會毫不手軟,哪怕你並不想去推翻他,隻是表示一點不滿,他可能都會動起殺機。而他們對皇位的維護者,自然會青睞有加。除了讓他們光宗耀祖、生計無憂之外,還會有限度地包庇。
蕭何在政治上再老練,再能夠幫助劉邦興國,也會有想不到的地方。蕭何全心全意為劉邦效忠,做到盡心盡力,安撫好百姓,忠於職守。可是,如此一來其實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蕭何這樣做會深得民心,會得到更多普通百姓的愛戴,這樣一來無疑會更讓皇帝害怕和擔心。倘若讓皇帝害怕和擔心了,可就不是什麽好事了。於是此時,蕭何家的一位門客便警告蕭何:“你離滅族不遠了。你如此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無疑便會越來越愛戴你。並且皇帝多次派人詢問你在幹什麽,其實是害怕你占有關中地區啊。你為什麽不多買些田地,用低價賒借來敗壞自己的名聲呢?你隻有這樣做,才能讓皇帝安心。”幸運的是蕭何是個從善如流的人,他虛心地聽從了這個門客的建議,主動敗壞了自己的名聲,由此一來便主動授劉邦以把柄。雖然劉邦狠狠地批評了蕭何,但心裏卻大為高興。不妨想想看,蕭何如果不這樣做,就憑劉邦心狠手辣、極愛猜忌嫉妒的性格,他能放過蕭何嗎?
縱觀蕭何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輔佐劉邦中度過的,並沒有什麽大起大落,但是過得卻是十分辛苦。他可以“大智若愚,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克勤克儉,安撫天下,用心之良苦,鮮有與之比肩者”。他用破一生心,總算是“找準了位置”,蕭何在危機四伏的封建社會的官場之中成為了一個幸運者。可惜的是,像他這樣幸運的人畢竟是太少了,而更多的便是韓信、彭越、黥布這些不得善終的人。這也無疑給了身為後代的我們一些啟示,就是應該懷有平常的心,多聽一些人的意見,哪怕比自己職位低的人,更要能夠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適宜,能讓自己的上司可以接受,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蕭相國功人不二。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