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的學問極其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他是東林遺孤,複社的領袖,他也曾投筆從戎,甘為遊俠,最終他廁身儒林,著書布道。這也就是他自己總結的一生的三變:“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可以說他的一生是坎坷多變故的,明末其父被害,黃宗羲入京訟冤,明清之交他又加入抗清的隊伍,失敗後的他最終潛心鑽研學問,拒絕入仕,終於在思想文化上學有所成。這樣的三個階段使他的一生都充滿了躁動,他在悲憤中奮發,在國難時挺身而出,在絕望中潛心學問,最終他看透了出仕入官不如一介布衣書生,斷然拒絕了富貴榮華,成為了值得敬佩的儒士。

黃宗羲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巨大的轉折時代。在明清交替之時,東北地區的滿族貴族正在伺機而起,以其日益強大的軍事力量,入主中原,這是黃宗羲所痛惜且不想看到的。統治階級腐敗無能,而他個人勢單力薄根本無法阻擋曆史的洪流,他內心是躁亂而壓抑的。清朝取代明朝早已是無力回天之事了。雖說清王朝繼承了明王朝的衣缽,封建社會繼續延續,但是封建主義的老朽軀體已經開始衰敗,新思想的萌芽與發展無疑給黃宗羲提供了時機,他刻苦鑽研,昂奮前進,走在時代的最前列。

黃宗羲的父親是東林名士,在明熹宗在位期間,官至朝廷禦史,但因其當時對腐敗政治不滿,屢次上書熹宗,以彈劾那些以魏忠賢為首的閹宦集團,後被陷害入獄致死。父親被害後,黃宗羲毅然決然地入京訟冤,上書崇禎皇帝錐刺奸黨。當他伸冤事成後,在紹興證人書院師從於著名理學大家劉宗周,開始了他求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後加入複社,跟一些進步人士一起領導了聲討閹黨的鬥爭。當明王朝陷入了朝不保夕的境地後,他投筆從戎加入了抵禦清朝的鬥爭,甘願做一名遊俠。黃宗羲是一個有崇高的氣節並且胸懷謀略、熱愛國家的人。當明朝覆滅後,他懷念那些抗清亡友,同時也對他自己未能以死報國而感到愧疚。但是他也異常珍惜自己九死一生的生命,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去探索明亡的原因,改革君主製的弊端,為完成他的著述隻爭朝夕。他的《明夷待訪錄》成了後來清末戊戌變法甚至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他恢複學院開始講學,培養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黃宗羲在學術上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清朝統治者想重用他,他卻立下了“朝不坐,宴不與,士之份亦止於不仕”的遺民操守。康熙帝以禮敦請他去編修《明史》,黃宗羲也以年老多病為由力辭不往。

黃宗羲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主要在於他的一生是不斷地鬥爭不斷地學習的。明末時與宦官鬥法,在同黑暗的社會惡勢力的殊死鬥爭之中,這使得黃宗羲初步地察覺到了明朝封建統治的醜惡的本質,這使他對朝廷的無道倍感失望。他心係天下黎民,卻不能被朝廷重用;他徒有一身治國之道、一顆為國盡忠之心,卻不能為天下蒼生除惡揚善。他內心的躁動、狂亂是他人所無法感同身受的。在受到了巨大的落差的痛苦之後,他把功名利祿看得特別淡,開始投入到經世致用的學問中。後又開始禦清,當他失敗以後,黃宗羲又可以用清醒的頭腦對“國家興亡、曆史變革”進行一係列深刻的反思。這更堅定了他絕不入仕的信心,至此直到晚年,黃宗羲始終著述不輟,這使他的思想和學術都達到了頂峰。

了解黃宗羲的一生,要把他的一生分為三個曆程去把握。每個階段的黃宗羲都是在鬥爭中掙紮,每段曆程都要在內心經曆激**後,找到屬於他的那份內心平靜的契合點。從明熹宗朱由檢即位,黃宗羲赴京訟冤起,到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為了主要矛盾的曆史轉折這一關頭,黃宗羲所表現出的就是一個思想家所應有的品格,適時地將“反弊政、反權奸”的鬥爭,轉變成了一個反對清王朝殘酷的民族征服戰爭的鬥爭,他投身於武裝抗清。最後他已經進入了一個崇高的哲學境界,他的思想、人格已經臻於化境。縱觀黃宗羲的一生,應該說,第三段生活曆程,是他的黃金時代,在思想上、學術上均達到了一個頂峰。而最光輝的一個標誌就是黃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訪錄》。

在經曆了父親含冤而死的家庭變故之後,申冤、除害的那些豪情壯舉,使黃宗羲旋由“逆黨餘孽”變成為“功臣遺孤”,因而名動京師,一時之間譽滿上下。有詔撫恤死難,且贈官三品、蔭其一子。但是黃宗羲的頭腦已比乃父更為清醒,他並沒有留在繁華的京城做官,當年的秋天即扶父親的靈柩南歸。第二年即遵父命,就學於劉宗周。又在經曆了朝廷顛覆的亡國之辱之後,明朝被清廷逐漸地顛覆之後,黃宗羲在學術上的驚人成就震撼了朝野,清廷曾經先後幾次以越來越優厚的條件去召聘他到京,都被他委婉地拒絕了。但是,隨著清王朝在大局穩定之後的政策上的一係列的變化和黃宗羲自己的那種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的轉變,他對清廷的態度是有所轉變的。但是黃宗羲始終都是恪守本人不仕清廷的節義。

走出黃宗羲,在我們身邊亦有更多與之秉性相仿之人。他們大多曆經坎坷,有著超出一般的才能,當他們一心想要盡自己綿薄之力時卻發現他們並沒有這樣的環境。他們亦有自己崇高的氣節,有自己的追求,也最終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原來我們國度另有比盧梭早200年的這麽進步先輩的思維。

——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