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以來,漢文帝的身體狀況越發糟糕,長時間臥病在床。上巳節時,漢文帝更是罕見的缺席,宮裏人似乎都有預感,皇上可能挺不到年底了。
漢文帝病重,最為難過的是薄太後,她一連多日沒睡好,每天醒來長籲短歎,想起漢文帝小時候,更是淚水漣漣。
是年六月的一天,薄太後親自前往清涼殿看望漢文帝。看著母後到來,漢文帝在鄧通的攙扶下強行撐起身體,低聲喚道:“娘,兒子可能不行了。”
聽到久違的一聲“娘”,薄太後瞬間淚如雨下,哽咽著道:“不,不,你還年輕,不要說這種話,會好起來的。”
漢文帝苦笑一聲:“兒子不孝,沒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娘受苦了。”
“娘知道,自從你當了皇帝之後,沒有睡過一次安穩覺。娘要告訴你的是,你的這個皇帝做得非常好,不比高皇帝差。”
“兒子何德何能,敢跟高皇帝相提並論?娘,兒子死後,還望您能扶持啟兒一程。他還年輕,還需要曆練。”
“不,你的病會好的。你不用擔心啟兒,啟兒做得很棒,也一定是個好皇帝。”
人生至痛,莫過於白發人送黑發人。離開清涼殿時,薄太後已是淚流滿麵。
薄太後走後,劉啟被叫進了清涼殿,鄧通幫漢文帝墊好褥子後,漢文帝輕輕的對他道:“你先出去吧。”鄧通什麽話都沒說,默默退出。
整個清涼殿內,隻剩漢文帝和劉啟二人,劉啟連忙上前握住漢文帝的手,哽咽道:“父皇,您不會有事的。”
漢文帝淡淡一笑:“朕的身體自己知道。朕此生了無遺憾,唯願你日後能做個好皇帝,將大漢的江山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再受那匈奴人的欺辱。”
劉啟重重的點頭道:“父皇的話,兒臣銘記於心。”
“啟兒,朕還有三件事要交待給你,你一定要答應朕。”
“父皇請講,兒臣聽著呢。”
“第一件事,朕死之後,但凡家國大事,均需向你祖母稟報,不得擅自做決定。”
“兒臣謹記。”劉啟點頭道。
“第二件事,事有緩急,周亞夫可以大用。朕隻是將他提拔為中尉,你即位後可根據形勢需要任命為太尉。”
“好。”劉啟含淚答道。
“第三件事,鄧通陪伴朕多年,殊為不易。朕死之後,你不得殺他。”
劉啟有些意外,為什麽最後一件事要提到鄧通呢?剛這麽想時,漢文帝盯著他道:“你聽見沒有?”
劉啟趕緊答道:“兒臣記住了。”
“好,你若能做到,朕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你下去吧,讓鄧通進來。”
劉啟又愣住了,父皇最後一刻為什麽不見母後呢?難道在他心裏,鄧通比母後還重要嗎?但他不敢問,隻得默默退出。
漢文帝輕輕靠在鄧通身上,望著窗外道:“朕死之後,你就辭去所有官職吧,永遠不要再回長安。”
“是,陛下。”鄧通麵無表情道。
“這麽些年,辛苦你了,始終陪在朕的身邊不離不棄。”漢文帝看向鄧通。
“陛下厚恩,臣無以為報。時至今日,有些事臣不想瞞著陛下了。”鄧通有些詭異的笑道。
漢文帝愣住了,一時說不出話來。鄧通繼續道:“你知道嗎?慎夫人曾是臣的未婚妻。她所做的一切,臣都參與了,包括下毒太子,還是臣親自配的毒藥。”
漢文帝大驚,想要喊人,鄧通卻一把捂住漢文帝的嘴巴,緩緩湊近他的耳朵邊道:“臣還有一件事要告訴陛下,阿嬌是臣的女兒。”
漢文帝睜大了雙眼,眼神裏滿是憤怒和後悔之色,然而一切為時已晚,片刻之後,他的身體逐漸癱軟,直至沒了氣息。
看著漢文帝的屍體,鄧通跪倒在地,麵向滄池道:“思兒,我為你報仇了。”既而又放聲大哭:“皇上駕崩了,皇上駕崩了!”
一陣低沉的鍾聲從未央宮前殿緩緩傳來,重重的砸在了每個人的心裏。長信宮內,薄太後一直握在手中的拐杖悄然滑落,一滴眼淚叮的一聲掉落在地上,喃喃道:“恒兒走了,恒兒走了。”
得知漢文帝駕崩,竇皇後第一時間抵達清涼殿。清涼殿內,劉啟和宮女太監們早已哭作一團,竇皇後沒有下跪,而是用嚴厲的聲音問道:“皇上駕崩時,誰最後在場?”
劉啟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鄧通答道:“皇上駕崩時,隻有臣一人在身邊。”
竇皇後一聲冷笑:“隻有你?周亞夫,將這個鄧通抓起來,立即關到中尉府。”
周亞夫有些茫然,到底聽不聽呢?他看向劉啟,劉啟卻似乎沒有說話的意思。竇皇後厲聲道:“皇上駕崩前,連本宮都沒來得及見,最後在身邊的竟然是一個弄臣。你們不覺得很奇怪嗎?周亞夫,你聽到沒有!”
這時,丞相申屠嘉也一聲暴喝:“周亞夫!皇後的話你沒聽懂嗎?”
周亞夫這才明白了過來,一聲令下,幾個禁軍立即將鄧通拖走。
鄧通被帶走後,竇皇後這才跪在漢文帝榻前,放聲大哭道:“陛下啊陛下,你走得為何如此突然?連臣妾都不肯見一麵嗎?陛下啊陛下,是不是鄧通害了你?臣妾一定要查清此事,不能讓你走得不明不白。”
哭了一會兒,竇皇後站起身,對丞相申屠嘉道:“皇上駕崩,最緊要的事是什麽?請丞相主持大局。”
申屠嘉站起身,清了一下喉嚨,大聲道:“皇上駕崩,請太子繼皇帝位,以慰天下之望。”
劉啟站起身,哽咽道:“皇上剛剛駕崩,等喪事已畢,再行登基之禮。”
申屠嘉一臉正色道:“國不可一日無主,登基大典可以暫緩,繼位之事必須今日。”說完,他立即跪地道:“吾皇萬歲萬萬歲!”
看此情景,其他大臣、宮女、太監一應人等也紛紛跪地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