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姬之死讓漢景帝有些意興闌珊,到底要不要繼續追查下去?從感情上,他很想知道真相,但眼下程姬已死,繼續追查,會不會逼死唐姬?不管怎樣,漢景帝都不希望後宮再出現自殺的情況,他決定先去安撫下唐姬。
這天,漢景帝和薄皇後一起到通光殿看望唐姬。遵照竇太後的指示,為免發生程姬那樣的意外,已安排人日夜看護著。
看到漢景帝和薄皇後的到來,唐姬跪在地上哭道:“陛下,臣妾真的沒有陷害程姐姐和兒姁妹妹。”
漢景帝上前扶起唐姬,好言安慰道:“朕相信你,此事不是你所為,程姬之死也和你沒有關係。為了發兒,你千萬不要想不開。”
唐姬含淚點頭:“謝陛下。如果可以,臣妾願意幫忙照顧程姐姐的幾個孩子。”
漢景帝想了想,說道:“你有這個心,朕很欣慰。不過,程姬的兒子對你可能有些誤會。”又對薄皇後道:“皇後,程姬的兒子,你以後就多擔待些,也要多多開導。”
薄皇後躬身道:“臣妾遵命,一定視他們為幾出。”
長秋殿內,漢景帝和竇太後商議接下來的行動,漢景帝認為還需要繼續調查,竇太後則認為沒有必要。
“沒有任何線索,你現在該怎麽調查?”竇太後提醒道。
“朕想暗中調查,唐姬的嫌疑也不能排除。”漢景帝思索道。
“那你派誰去查?你自己?還是皇後?”竇太後問道。
“朕是沒這個精力,皇後又過於仁慈了。母後,你覺得讓栗姬去查怎麽樣?”漢景帝想了想道。
“你不要忘了,栗姬也是嫌疑人之一,讓她查,能查出真相嗎?”
“可是除了她,還能有誰呢?王娡懷有身孕,多有不便。”
“皇上啊,我覺得,此事就到此為止吧。隻要你我記在心裏,日後總會有人露出馬腳的。”
“不過,朕擔心時日一長,人證物證都會消失,到時候真的成了無頭懸案。”
“皇上,後宮之中,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真相。事情已經發生,你應該想到日後如何防範,對她們每個人都不能掉以輕心。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話雖如此,但朕心裏始終不是滋味兒。”
正在這時,一個太監匆匆忙忙跑來,大喊道;“皇上,不好了!皇上,不好了!皇子們打架了!”
漢景帝無名火起,怒道:“喊什麽?誰打架了?快點說!”
那名太監跪在地上道:“回陛下,石渠閣裏,四皇子、五皇子和八皇子一起打了六皇子,攔都攔不住。陛下,您去看看吧。”
漢景帝一下子明白了過來,立即跑到石渠閣。石渠閣裏果然已經亂成一片,四皇子劉餘、五皇子劉非和八皇子劉端追著六皇子劉發,嘴裏喊道:“你娘就是個忘恩負義的蛇蠍女人,害死了我娘,看我們不打死你!”
劉發一麵跑著,一麵嘴裏還不甘示弱:“你娘是畏罪自殺,關我娘屁事,活該!”劉榮三兄弟則在起哄:“追呀,看你們誰跑得快!喲,你們還是哥哥呢,連個弟弟都追不上,要不要我們幫忙啊。”劉彭祖和劉勝年級最小,嚇得不敢動彈。
看此情景,漢景帝氣不打一處來,大吼道;“逆子,都給朕跪下!”
幾個孩子一看是漢景帝,再也不敢折騰了,紛紛跪下,劉榮等幾個看熱鬧的也乖乖的跪下。
“你們是想翻天了嗎?居然敢在學堂上打架,還有皇家子弟的樣子嗎?”漢景帝訓斥道。
“父皇,劉發他母親害死了孩兒的母親,兒臣是為母親鳴不平。”劉餘梗著脖子道。
“好啊,你還敢頂嘴,誰告訴你母親是被害死的?是誰?告訴朕!”漢景帝怒道。
“是栗娘娘說的,她說是唐娘娘栽贓陷害,我娘為洗刷冤屈,以死明誌。”
劉餘剛說完,劉榮率先不滿了,說道:“四弟,你這樣瞎說就不對了,我娘隻是猜測,你怎麽就怪到我娘頭上了?”
“住嘴!朕今天告訴你們,以後誰還敢再提此事,朕就將他關起來!聽見沒有!還有你劉榮,身為長兄,弟弟們打架,你也不知道拉開,還在那裏煽風點火,有你這麽做哥哥的嗎?日後再有此事,定不饒你。”
看到父皇是真的生氣了,劉榮和劉餘等人再也不敢多說,默默回到自己座位上讀書寫字。
當天晚上,漢景帝來到了漪蘭殿。每當壓力太大,或者心情不好時,他總喜歡來王娡這裏,而王娡也似乎總有辦法幫他開解。
“陛下不要太生氣了,他們畢竟是小孩子,對自己的母親也是出於愛護之心。”王娡一邊幫漢景帝捏腿,一邊安慰道。
“不用了,朕身體不累。你懷著身孕,就不要做這些事了。”漢景帝拉住王娡的手,讓她不要給自己按摩。
“這才幾個月,沒事的,活動活動也是好事。”王娡笑道。
“唉,都怪朕平日裏太慣著他們,讓他們養成了驕縱的個性,一個個的都不讓朕省心啊。”
“十幾歲的年紀,正是調皮的時候,尤其是男孩子,教導需要耐心。”
“程姬不在了,她的三個兒子也就沒人管了。雖說讓皇後照看著,但皇後畢竟不是親生的,也沒帶孩子的經驗,況且她的性格太溫吞。難啊,還是要找幾個嚴厲點的老師。”
“陛下,臣妾有件事想和您商量。”忽然,王娡轉移了話題。
“什麽事?你說吧。”
“蕭兒姑娘,陛下知道的吧?”
“你房裏的蕭兒姑娘?朕當然知道。”
“前幾年,蕭兒姑娘一直嚷嚷著要出宮,臣妾想讓她多陪陪自己,也就耽擱了幾年。今日一問,竟然已經二十四歲了,臣妾想著不能再耽誤她了,想放她出宮。”
“哦,是她自己要出去嗎?”
“是的,她一直說想要嫁人。”
“既然如此,就遂了她的心願吧。她在宮裏呆了十年,此番出宮,你要多賞賜於她,讓她以後能有個好歸宿。”
“臣妾代蕭兒謝過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