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個熱愛讀書的皇帝,他曾經說:“我從八歲開始閱讀典籍,每天都與講師討論典籍,並抒發議論,並不敢因為內容晦澀而停下,也不敢因為外界之事而放棄讀書,始終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讀書之勤奮,而在諸多的典籍學說中,康熙最為推崇的是陳朱理學,尤其是朱熹的學說,康熙曾說:“一生讀書五十載,隻認得朱子所做何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下了一道諭旨:“我喜歡讀書,且喜歡背誦出來,我經常看到曆代文人們注釋的義理詞句中有欠缺的地方,會被後人批評,但隻有宋朝的大儒朱熹對群經進行了注釋,闡述了經書中的道理,他的著作和編纂的圖書,都很精確,說理也中正透徹,迄今為止雖然已經五百餘年,但是依然無人敢妄加批評,我認為自從孔孟之後,朱熹是在這一方麵造詣最高的人。”康熙在位期間,他曾將朱熹升配大成殿東序得第十一哲,從此以後,朱熹被抬高到空前的曆史地位。
對於朱熹的評論,康熙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在朱熹的文章中,我們能看到忠君愛國的告誡,文章言論中充滿了浩然正氣和宇宙間的大道理,我閱讀朱熹的書,能清晰地感受到書中的道理,如果我不讀他的書,是無法了解到天地之間還有這麽多自然的道理,也不可能將國家治理得如此興旺,更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仁政,也不可能天下太平。”
對於書中的經驗和理論,康熙會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應用,如果對大清的統治有幫助的,他會大力提倡,而如果是不利的,則會曲解書中的點,讓這些言論符合清朝統治,這樣能幫助自己更好地控製臣民的思想。對於書中提到的忠君思想,康熙會大力宣傳,同時,他還將元朝統治時期的妥協思想發揮到極致,將其作為清朝統治的思想工具,而對於理學中對清朝不利的言談和反對夷狄的思想幹脆避而不談,這一套思想能完全將清朝入關說成順應天道,將清政權說成得到天下正氣的正義之師,如果有人反抗,就是大逆不道、違背天意。
為了充分利用理學作為思想的統治工具,同時為了籠絡人心,康熙不但自己勤奮閱讀,還要請當時的大師們和自己探討理學的問題,康熙在教育子女時也經常用理學大師們的理論,也將陳朱理學中的注解作為各級學校和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
從某種程度上說,康熙推崇陳朱理學並不完全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康熙一生都在追求君子之道,講究慎獨的行為準則,而這一點與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對於理學,康熙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關於理的存在形態,康熙說,“夫理,語大,乾坤莫能載;語小,乾坤莫能破。”理的存在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在而變化無窮。“散之萬物,歸於中。”“理具於萬物之中,同時萬物之理又統一於天理。”“日用平常見於事物者,謂之理。”理存在於人們生活之中,這樣,人就有了明理的可能性。明理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非格物致知,窮其理之至當者,即理在眼前而不識也。”
康熙雖大力推崇理學,但由於理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停滯不前,因此,理學逐漸衰落下來,隨著清朝初期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隨之帶來的是人們的思想水平的提升,陳朱理學隨之衰落。
陳朱理學的衰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空談之風盛行,道學家們言行不一致,他們一邊倡導修身養心,另一邊又成為豪強惡霸欺壓百姓,表現出極其虛偽的一麵;
第二,當時的理學家們喜歡阿諛奉承、拍馬屁,道貌岸然;
第三,隨著清朝的發展,理學並沒有進步,而是停滯不前,根本沒有一點創新,逐步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