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珩也跟著皺眉,輕聲道:“傅世子初初得知真相,就給陛下來了信,求他高抬貴手放過程初柳,放過他們這對有情人。如今他重傷初愈,聽說剛醒來又發了急件入京懇求。我看,陛下多半也有將錯就錯、成人之美的意思。”

事實上,皇帝本來也打算順了親外甥的意,讓程初蟬這個“外室之女”按計劃替嫁,反正平陽伯府不為自家閨女討公道,他這個男方人也不虧。

可問題是,北齊太子死了,晏子安得了器重,還成了新太子!

要是真把假郡主嫁過去,被晏子安認出來,說不定會以此為借口發兵南下。即便不到兵戎相見的地步,恐怕也要心生恨意,以致兩國關係愈發僵硬,和親也就得不償失了。

勒令邊軍將真郡主押送回京和親,這也不是不行,可皇帝有點怕把長姐的獨苗苗氣死了,斷了靜安侯一家的香火,將來沒臉見端平長公主。

要不,直接讓和樂郡主“病逝”,換個人和親?

可要是“病逝”,將來他外甥要以什麽名分娶那程四姑娘?還有,本來老實配合替嫁計劃的另一位程姑娘又該怎麽安置?總不能又以平陽伯的多情名聲為由,給他生生造出兩個大閨女來吧?

皇帝正為外甥這事頭疼不已,北齊又來信了,果然是為了那樁婚事來的。

齊帝在信中一派誠摯,先是緬懷過往和盛帝的“兄弟情誼”,拉一拉家常,然後痛陳自己接連喪子的苦楚,完了又把新太子晏子安誇了一通,更感謝盛帝大公無私,這麽多年替他教養出了個好兒子,將來新太子一定會承他這份情,兩國邊境永歸和睦,雲雲。

總之,套話說了一大篇,才進入正題,就是要把之前那樁婚約續上。

齊帝大罵之前的廢太子不爭氣、德不配位,要娶盛國郡主,居然還不主動把身邊妻妾全部遣散,可見全無誠意。相比之下,新太子就潔身自好多了,又因在盛國求學經曆仰慕盛國文教,做夢都想把才華橫溢的和樂郡主娶回家供著,一生一世一雙人呢!

盛帝隻得去信跟端平長公主討主意。

長公主遠在東南大營,早就知道兒子“英勇負傷”,本還擔憂裏夾雜著一絲欣慰,見信後氣得一整天沒吃下飯。

臭小子還真是能耐了啊,本來不聲不響的,答應了她的安排,她還當他是死心了,結果臨出發前一天才來跟她定什麽三年之約。

她想著,三年後那姑娘也成老姑娘了,若她真能耐住寂寞等他三年,她也不是不能鬆口。

可這姑娘真不是個讓人省心的,先是勾得北齊質子求娶,後被其裹挾北上(天知道這慢慢數百裏路上有沒有發生什麽),在邊境上癡癡纏纏,如今還能說動臭小子為她舍命相換……

最要命的是,她身上還掛著個郡主名頭和一門顯赫婚約呢,臭小子想虎口奪食也不是這麽幹的呀!

恰好靜安侯回來用飯,得知此事隱情,也大皺眉頭。

長公主的意思是,這女子頗有禍水資質,還招惹上了敵國新太子、未來君王,若真遂了兒子心意隱姓埋名娶回來做兒媳婦,隻怕後患無窮。

那晏子安未必能幹得出為得到此女大兵壓境的事,她也不信世間有這樣愚蠢的情種,可,要是晏子安在此女身上做文章,借此發兵滋事呢?

長公主倒不畏懼晏子安未來的權勢,不願惹麻煩,而是因為,她跟程初柳壓根不熟,沒情分可言,也看不出此女有什麽過人的品行潛質,在京城那幾年她也沒得過此女的任何孝敬好處,憑啥叫她為著個陌生女子跟北齊結仇?

兒子是情種,她腦子可還清醒著呢!

長公主一拍桌子,就要派二十侍衛北上,以養傷借口把傅文瑄帶回來,順便幫他長痛不如短痛。

靜安侯恨不得打兒子一百軍棍,也覺得皇帝不該心軟,卻也不認可妻子的鐵腕。

可,繼續替嫁不現實,把真郡主送去嫁人兒子恐怕要瘋,報假病逝又容易惹來晏子安記恨。

條條路都堵死了,那麽,就隻剩下最後一條路了。

既然堵死這幾條路的關鍵都是晏子安,那麽,讓北齊換個新太子不就完了?

晏子安若倒台失勢,或是直接嘎嘣死了,不管這親還和不和,送誰去和,問題都不大了。解決了這個大問題,兒子娶媳婦那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夫妻二人一拍即合,決心把晏子安幹掉,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收到長姐密信時,皇帝呆滯片刻,而後撫掌大笑,心道長姐果然還是一如既往的彪悍。

關鍵是,端平長公主也挺識趣,不會傻乎乎自動請纓去幹這事,而是讓皇帝定奪。

年節時太子那麽一番說辭確實說動了皇帝,再加上晏子安這神出鬼沒歸國、巴結齊帝、鬥垮兄弟的手段也讓他記憶猶新。

這是個狠人,若讓他成為北齊君主,大盛將來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前幾天還在為死對頭齊帝病情好轉的消息煩惱的皇帝心情舒暢許多,畢竟,齊帝活得好好的,晏子安就沒法立馬上位。

再者,晏子安歸國短短時間,兄弟們死傷過半,雖然明麵上看著與他無關,甚至他自己也遭人暗殺,可總有人心裏雪亮,看出這是頭孤狼,心有測測。若齊帝也跟著死了,他殺父弑兄的名頭就要摁不住了。但凡他聰明點,都知道該徐徐圖之,至少讓齊帝多活個一年半載再翹辮子,他還能趁這段時間籠絡朝堂勢力,一舉兩得。

對大盛來說,刺殺敵國太子是個艱巨任務,尋常法子一年半載的時間恐怕不夠用。

除非,借和親的婚禮之際下手!

皇帝主意既定,當即招來張千,著人秘密安排下去。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是皇帝經過此事看太子愈發順眼,覺得兒子跟自己站同一陣線,便也沒瞞著他,還偷偷拿這事來考校他會怎麽應對。

宋珩聞訊後斟酌再三,終於做出決定,主動進宮求見皇帝,並討了個密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