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過了頭,反而比不完美更糟糕。完美主義者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力求不存在任何缺憾,哪怕是無關緊要的細節也不肯放過。
某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雖然他把公司經營得很不錯,但離他的高標準還是有些差距。無論他怎麽努力,業績也上不去。最終他由於不能忍受這種所謂的失敗便跳樓自殺。
有些人以為自己是在追求完美,其實他們才是最可憐的人,因為他們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這,根本就不存在。有些人勉勵自己,不願做弱者,隻願逞強,努力做出別人期待自己做出的事,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弱者。
失敗者和成功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前者拚命地改變自己的弱點,而後者是拚命地發揮自己的優點!
在人生的道路上確實存在許多的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中歎息,當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完美。隻有承認軟弱,才可能變得堅強;隻有麵對人生的不完美,才能創造完美的人生。
有個年輕人,寫了封信給上帝,希望能把已經走過的人生之路再重新走一遍,以讓自己不留遺憾。
上帝沉默了一會兒,同意讓他在尋找伴侶這件事上試一試。
到了結婚年齡,年輕人碰上了一位美如天仙般的漂亮姑娘,姑娘也傾心於他。於是,他們很快結成夫妻。不久,年輕人發覺妻子雖然漂亮,可兩人心靈無法溝通,他把這第一次婚姻作為草稿抹掉了。
年輕人第二次的婚姻對象,除了絕頂漂亮以外,又加上絕頂能幹和絕頂聰明。可是,他又發現這個女人脾氣很壞。年輕人無法忍受這種折磨,他祈求上帝再給他一次機會。
上帝點頭應允了。
年輕人的第三位妻子簡直無懈可擊。婚後兩人情投意合,過著幸福的生活。半年後,不料嬌妻患上重病,臥床不起,一張病態的黃臉很快抹去了年輕和漂亮,聰明也一無是處,隻剩下了毫無魅力可言的好脾氣。
從道義上講,年輕人應和她廝守終生,但從生活角度看,他無疑是相當不幸的。人生隻有一次,無比珍貴,他試著問上帝能否再給他一次機會。上帝麵有慍色,但最後還是同意了。經曆了這幾次折騰,年輕人個性已成熟,處事也老練了,最後終於選到了一位年輕、漂亮、能幹、溫順、健康的“天使”姑娘。不料“天使”姑娘卻看不上他。
年輕人正在人生路上踟躕,忽見前方新豎一杆路標,上麵寫道:“完美是種理想,允許你十次修改也不會沒有遺憾!”
完美主義者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對這幾點我們要學會克服。
(1)常懷有一顆攀比的心
完美主義者事事求完美,一旦對自己不滿,就會去羨慕別人,從而忽略了自己所有的一切。攀比的心就是一顆審判的心,它從不腳踏實地,而是幻想著遙遠的未來。問一問他們怎樣使一個不快樂的人快樂起來,他們可能說不上來。他們隻相信,別人比他活得更快樂、更自在。他們從未想過別人也會遇到同他一樣的難題。
(2)凡事苛求完美
一個人有張由黑檀木製成的弓。他用這張弓射箭,射得既遠又準,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讓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藝術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獵圖。“你終於變得完美了,我親愛的弓!”說著,他拉緊了弓,不料弓卻斷了。
事事追求完美,是人的通病。功課非得第一不可,衣服首飾非得是最流行的不可,工作非得是高薪且輕鬆的不可……
沒有達到滿意的境地之前,我們隻顧極力地去改善,一心想著:“離目標還遠得很呢!得再加把勁兒才行。”於是,我們總在修正的旋渦裏打轉,唯一的出路就是卷進水中那個無底洞,永遠都遊不出來。
為了完美,我們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血。結果呢?也許你花了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99.8%,但因覺得還不夠完美,於是再潛心加強。一個月後往前推到了99.9%,值得嗎?多花了三十倍的心血,進步的幅度隻有0.1%,這樣的回報率也未免太低了吧!
你應該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麽人和什麽事可以達到“完美”的境地。所以,你不必設定這樣荒謬的完美標準,你隻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幹好每件事就可以了。
(3)對事物不切實際的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已經十分美好的事物還挑三揀四。為此,他們總是陷入無端的苦惱中。完美主義和求全思想弄得他們十分狼狽和失望。
有這麽一個故事: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徒弟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於是,便對他們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來。兩個徒弟遵命而去。過了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並說,它雖然並不完美,卻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二徒弟最終空手而歸,他說,我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怎麽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後,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一心隻想盡善盡美,最終隻能是兩手空空。為了尋求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你最終會得不償失。況且,人生中最完美的樹葉又有多少片呢?
人們的初衷總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找下去,最終往往隻會吃盡苦頭。許多悲劇的根源,正是因為一些人執著於追求虛無縹緲的最完美的樹葉,而忽視了平淡的生活。
(4)別無選擇是最好的選擇
很多人因為麵臨多種選擇卻又難於取舍而心慌意亂。一位畢業不久的大專生,分配到一家好的單位。他覺得自己的文憑太低,想去考研,又怕讀完研究生後再也找不到這樣好的工作;一位二十八歲的女孩兒,戀愛已經五年。她想結婚,可男友至今還沒有住房。她想分手,卻又舍不得這份經受了時間考驗的感情……
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們已經擁有了文憑、金錢和社會地位,為什麽還鬱鬱寡歡?這是因為,一個人擁有較優越的條件時,就意味著他的選擇空間更廣了。可供選擇的目標越多,那麽在他做出決策之前,其內心的矛盾衝突也就越多。
如果是一個隻有小學文化並且沒有任何特長的人,他可能隻要找到一份工作,就會很高興地去做;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技術人員總是找不到令其滿意的工作,他們選擇的餘地太多了,因而遲遲不能作出決定。
曾經有過一個比喻:“把一對夫婦安置到人跡罕至的大森林裏去生活,想必他們不會有離婚的念頭,因為別無選擇,他們將致力於鞏固彼此的關係。”事實上,無論在人生的哪一個領域,別無選擇都會是最好的選擇——它能使我們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走好眼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