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因害怕失敗而心灰意冷,結果無法實現理想,成為不折不扣的失敗者。事實上,這些人,與其說害怕失敗,不如說是因為害怕失敗後遭到別人的議論。多數人因過於害怕世人的議論,特別是親朋好友、傳播媒體等的影響,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一輩子都在扮演“別人希望他成為的角色”。

照他人期望的樣子去生活,是在犧牲真正的自我,這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你要知道:能為你的一輩子“付賬”的人隻能是你自己。所以,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呢,讓他人來左右你的想法及人生道路呢?

這世間,任何事情本來就不複雜,卻因人的存在而變得日益複雜;人活著本來不累,往往是自己給自己加包袱。

人活著,不是活給別人看的,也不是活在別人的評論中。活著,是為使自己生活得更精彩,是為自己的藍圖而活著。

每個人都會有他個人的想法,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看待世事的變遷。所以,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否則你將永遠得不到快樂。

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會叫好的畫。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工作。他把畫好的畫拿到市場上去,並在畫旁放上一支筆,附上一句話: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認為這幅畫有哪些有欠佳的地方,請賜教。

晚上,畫家取回畫時,發現整個畫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人指責。畫家心中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幅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去。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地方都標上記號。結果是,一切曾被指責的地方,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最後,畫家不無感慨地說:“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無論自己怎麽做,都不能使大家都滿意。因為,在一些人看起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的眼裏恰恰是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時常遇見類似的問題。當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邊同事們的注意時,會聽到各種截然不同的評論。張三說你做得好,大公無私;李四說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讚你有愛心,值得表揚;下屬則說你在做個人宣傳……總之,各種各樣的議論,有的如同飛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麵“射”來。怎麽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

別人說的,讓人去說;別人做的,讓人去做。嘴巴長在人家臉上,你想控製也控製不了。然而,絕不讓別人的評論牽製住,更不要因別人的言語而苦惱。記住,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在維克多15歲的時候,他的老師告訴他,他永遠不會畢業,最好是退學去做生意。維克多就記取了這一忠告,在以後的17年中,一直做著一些簡單的工作。因為別人告訴他,他是一個劣等學生,所以這17年裏,他對自己也沒有過高的要求。但是後來,一項測驗顯示,他是智商高達161的天才,這時他便開始發憤努力。他一連寫了好幾本書,獲得了幾項專利,並且成為了一個很了不起的商人。

這件事會讓我們想到,也許此刻仍有許多天才就像維克多當初那樣在別人的評價中否定自己。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所以,隻能做著最普通的事,過著最簡單而平凡的生活。他們在別人的評價中摔了跟頭,也沒有勇氣再爬起來。這樣的人是自卑的,他們的人生也是充滿遺憾的。過分地依賴他人的評價,你就會成為這種評價的犧牲品。

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因聽信巫婆的言語,認為自己醜陋無比,於是將自己囚禁在塔裏不願出來。直到有一天,一位英俊的王子從樓下經過時被她的美貌吸引住了,公主才認清了自己。

美麗的公主對巫婆的話信以為真,使自己陷入了自卑的心理囚籠裏。事實上,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常常發現有些人身上的這種自卑心理。他們總是拿別人的優點、長處與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比較,他們總是過多地依賴別人的評價。殊不知自己身上也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潛力。久而久之,他們喪失了信心,精神委靡,並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營造了自卑的“心理囚籠”。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最大的發現是,人能改變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心理囚籠,既然是自我設定的,那麽自己也能將其攻破。這就需要你有足夠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人生苦短,生命有限,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事太多,我們不必也不能把自己的許多時間和精力都耗費在如何對付“人言”上。拋棄這個思想包袱,集中精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是最積極、最有效、最聰明的辦法。

我們要想一想,那些熱衷於窺探別人隱私、喜歡說三道四的人都是出於何種目的呢?有些是並無惡意的好心人,有些是淺薄庸俗、喜歡在雞蛋裏麵挑骨頭的人,有些是存心敗壞別人名聲的險惡的人。無論這些人出於什麽動機,都不應成為你前行中的顧慮,因為你不是為他們而活著!

另外,通常情況下,思想開明、文化素質較高的人不大喜歡過問或幹涉別人的事情;而那些熱衷於窺視動靜、說三道四的人,大都素質不高、水平不高,不會有什麽真知灼見。

當然,我們所提倡的“不應在乎別人怎麽看我”,並不是要你清高自傲、一意孤行。因為,有些人對你的評價也是中肯的,有可以吸取的地方。隻要你學會自信自愛,就會活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