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節 南北歸統一(1)

7月5日,國民政府內部各派係在吵了半天後,終於被蔣介石全部說服或壓服,取得了比較統一的結果。國民政府當天正式公開發表《和平解決東北問題的三項原則》,作為張學良在7月1日發表的《決不妨礙統一通電》的回複。國民政府提出的三項原則是:一、以政治手段在不流血中解決東北問題,為東北人民謀取福祉;二、希望張學良和東北當局對東北內部的新舊兩派都能兼容並顧;三、希望張學良能以公正的手段穩妥處理好東北的政務軍務。

這個《三項原則》雖然沒有明確地說明國民政府同意和東北全麵和談,但意思也不隱晦,很清楚地透露出了國民政府願意接受東北的主動易幟。蔣介石之所以說得這麽含糊,是為了防止過分地刺激日本人等其他敵對勢力。但張學良、張作相等東北高層還是迅速心領神會了,兩邊已經心照不宣。這個《三項原則》也表明了,國民政府已經正式放棄了用軍事武力的方式解決東北的計劃了,北伐軍不會強行進攻東北了。這讓張學良、張作相等人都鬆了一口氣。

7月8日,張學良和張作相派出的全權談判代表王樹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詒抵達青天白日旗已經飄揚了一個月的北平。在北平西山的碧雲寺內,王樹翰等人得到了蔣介石的親自接見,當然了,現場沒有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畢竟蔣介石希望以後的東北隻聽自己的話。東北這麽一大塊地盤,蔣介石自然想吃獨食,而不是去跟馮玉祥、閻錫山他們平分。因此這場會談,明麵上是東北和南京政府的第一次高層接觸,實際上就是張學良和蔣介石進行兩人間的討價還價。在一番官樣文章式的客套寒暄後,東北代表們先是大談特談國民黨和奉係的“良好傳統關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前,張作霖為了報第一次直奉戰爭的一箭之仇,曾聯絡南方的孫中山一起對付直係,雙方互派特使來往,張作霖還贈送給孫中山十五萬大洋和三萬支槍械以支持國民黨(當時負責這事的就是邢士廉)。之所以提這個陳年舊賬,東北代表們自然是為了拉近雙方的關係,為接下來討價還價奠定“感情基礎”。蔣介石自然也頻頻點頭,聲稱“國民黨一直沒有忘記張作霖大元帥當年雪中送炭的恩情”。進入正題後,東北代表開出張學良和張作相等人製定的“東北易幟”五項要求:

一、易幟後的東北軍務政務最高領導人必須仍是張學良;

二、國民革命軍不入東北,東北的軍隊經過整頓縮編後加入國民革命軍;

三、東北以後在軍事、政治、外交上都服從南京政府,但南京政府不幹涉東北內部人事;

四、東北的軍政高層根據自願原則而加入國民黨,但國民黨不在東北設立黨務宣傳組織;

五、熱河省劃歸東北當局管轄治理。

會談中,王樹翰特別強調了張學良總結的“三服從一互助原則”,即在易幟後,東北當地政府在軍事、政治、外交這三方麵都絕對服從南京中央政府,經濟上和關內展開南北互助。對此,蔣介石十分讚賞。其實他也知道,東北現在雖然是吊在自己嘴邊的一塊肉,但旁邊卻有一頭比自己凶狠多倍的日本狼也在虎視眈眈,自己若不小心對張學良逼得太狠了,或者刺激到了那頭日本狼,那東北這隻煮熟的鴨子就會飛了;另一方麵,東北畢竟是關外苦寒之地,距離蔣介石的嫡係根基華東地區太遠,與其對東北太苛刻,還不如把重點放在關內南方的那些地方軍閥以及那股堪稱是心腹大患的“紅色禍水”的身上。因此,蔣介石也沒有太過於強求逼迫東北的代表們,而是也提出了“南京政府接收東北易幟”的五項要求:

一、東北的軍隊必須按照南京政府的要求進行全麵改編縮減;

二、東北各地全麵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全麵懸掛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三、東北在意識形態和思想理論上必須且唯一服從三民主義;

四、東北的政務機構裏必須要有南京政府指派的官員;

五、東北政府必須依法向南京政府繳納財政國稅。

東北的代表們都覺得南京政府的這五項條件並不苛刻,因此都鬆了一口氣。蔣介石又向東北代表們重申表示“隻要東北實行全麵易幟以及貫徹三民主義思想,其餘條件都好商量”。

雙方談得雖然算不上皆大歡喜,但也是氣氛友好,沒有劍拔弩張的緊張味道,期間真正產生爭執的隻有兩個問題:一是熱河省的歸屬;二是東北軍隊以後的規模和數量。對於前者,蔣介石認為“東北的傳統地區就是東三省,熱河省並不算是東北地區,應該交給中央去管轄”,而王樹翰則認為“熱河省也是關外地區,並且長期處於東北當局的管轄下,奉軍已經讓出了關內的所有地盤,包括北平、天津、河北省,如果再讓出屬於關外的熱河省,必然會激起奉係內部一些本來就不太願意易幟歸順的實力派將領在心理上產生反彈和抗意,甚至會產生叛亂嘩變,並且對張學良的威望也有很大的損害,不利於張學良穩定東北大局,如果東北亂了,那日本人就容易趁虛而入”;對於第二個問題,蔣介石一開始的意思是“奉軍縮減到十五萬,同時調遣十五萬國民革命軍進入關外,聯同改編後的奉軍一起負責東北的防務”;而米春霖堅決反對,他認為“東北易幟並歸順南京本是好事,但東北軍政高層裏很多人都認為易幟就等同於投降,讓他們在心理上本來就難以接受,如果國民革命軍開入東北,他們必然進一步地認定張少帥的易幟行為其實就是屈膝投降了南京政府,從而再次不利於東北大局的穩定”。

關於熱河省的歸屬以及東北軍隊的問題,是雙方這場談判的主要爭執焦點,其餘的條件,雙方倒是一拍即合,使得這場談判基本還是很順利的。隨後,蔣介石先後派出方本仁、張群、吳鐵城、何成濬、宋大章、胡若愚、張靜江等人為特使代表,以吊喪的名義陸續來到沈陽,與張學良、張作相、張景惠、劉尚清、莫德惠、袁金鎧等奉係軍政高層接觸,交換雙方的意見。蔣介石的代表來到沈陽後,被臧式毅、朱光沐、朱海北等東北軍政高層接待並暫時安頓在沈陽的交通銀行裏,不料張學良迅速得到王以哲和黃顯聲的報告,有一批奉係武裝人員試圖包圍交通銀行,基本是楊宇霆的心腹部下。楊宇霆在山海關督戰,自然知道南京政府派來特使的消息,因此派人試圖扣留這些南京特使。張學良在惱火之下,命令黃顯聲把沈陽衛戍部隊開進城內,驅散了這些武裝人員,然後親自護送南京特使直接來大元帥府商談易幟要事。

其實談判的核心還是兩件事:熱河省的歸屬,易幟後東北軍隊的規模。

東北方麵堅持把熱河省納入東北政府的管轄下,易幟後的東北軍隊起碼要保持四十萬人的規模。方本仁等人都認為熱河省歸屬還好說,但東北軍隊要保持四十萬人規模,確實太大,保留二十萬都已經讓南京方麵難以接受了。張學良振振有詞,聲稱“東北位於中國邊疆地區,是國防重地,又夾在蘇日兩大列強之間,必須要保持強大的軍力”。雙方前後商談了數日後,最後對這兩個問題都拿出了折中方案:

一、熱河省必須考慮單獨地提前易幟,以證明東北方麵的誠意,同時也能說服南京政府高層內不同意接受東北易幟的人,緩解蔣介石力排眾議的壓力,另外還能試探日本人的態度;

二、全麵整頓縮編並加入國民革命軍作戰序列裏的東北軍隊,要麽保留20個師的編製,每個師下轄4個團;要麽保留25個旅的編製,每個旅下轄3個團,總兵力不得超過25萬人。

方本仁最後補充道:“其實如果第一個條件真正履行了,讓南京方麵見識到東北的誠意,那麽第二個條件其實也好商量。”

急於早點解決這個頭等大事的張學良隨後便給熱河省督軍、熱河省保安司令湯玉麟下達了易幟命令。7月14日,湯玉麟在熱河省會承德宣布易幟,並發表通電:“改易青天白日旗,絕對服從三民主義。”這個消息極大地鼓舞了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內讚同和平解決東北的高層,但立刻一石激起千層浪。首先便是國民政府內部的閻錫山,閻錫山的晉軍此時不但擁有山西,還在北伐戰爭期間趁機把地盤陸續擴大到了綏遠、察哈爾、河北、平津等地,勢力急劇增加,閻錫山也雄心勃勃,準備一鼓作氣地再向關外繼續擴張。熱河省位於河北之北、察哈爾之東,這兩個地方此時都在晉軍的控製範圍內,因此閻錫山想要向關外擴張,就必須要先拿下熱河,晉軍也占有很大的地理優勢。在堅決反對和平接收東北易幟的同時,閻錫山則命令麾下得力幹將商震率領晉軍精銳部隊,向熱河移動,意圖搶在馮玉祥等競爭對手之前用武力強攻熱河,如法炮製地將熱河也像河北、平津那樣成為晉軍的新地盤。湯玉麟雖是奉係的人,但素來把熱河省看成自己的私人地盤,眼看閻錫山妄圖來個黑吃黑,湯玉麟勃然大怒,立刻調兵遣將、準備迎戰,同時發出警告通牒,晉軍如若強行進攻熱河,那奉軍便“捐軀磨頂、在所不惜”。熱察邊境和熱冀邊境,十餘萬奉軍和晉軍互相對峙,劍拔弩張、一觸即發。湯玉麟隨後又致電南京政府,表示自己絕對服從中央政府,易幟之心不變,但晉軍若欺人太甚,自己唯有血戰到底。蔣介石獲悉後,火速命令閻錫山和晉軍不得輕舉妄動,同時又發表通電對湯玉麟實行熱河易幟的舉動大加稱讚。眼看熱河省全境飄揚起青天白日旗,局勢也已是生米煮成熟飯,閻錫山隻得無奈放棄強奪熱河省的計劃。

熱河易幟極大地加強了蔣介石和南京政府對張學良和東北全麵易幟的信心,但也同時極大地刺激了日本人和奉係內部的反對分子。7月16日,奉軍總參謀長楊宇霆風塵仆仆地從山海關前線趕回沈陽,直接找到張學良。這也是張學良第一次見到這位奉係內“新秀派”的首腦人物。楊宇霆年過四旬,正是最年富力強的時候,身材魁梧矯健,走路虎虎生風,長相劍眉星目、高鼻闊口,但眉宇間和臉上都溢滿了狂傲自負的氣息。見到張學良後,楊宇霆開門見山:“少帥,你是真決心要投靠南京政府了?”他語氣不善,因為他極力反對東北易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