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

廣東德慶州【德慶州:明洪武九年 (1376) 降德慶府置,屬肇慶府。治所即今廣東德慶縣。轄境相當今廣東德慶、封開二縣地。】有香山【香山:在今廣東德慶縣北。香山產香草早有記載。《輿地紀勝·卷一〇一·德慶府》:香山“即利人山,在端溪。《吳錄》雲,端溪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草”。】,上多香草。(《一統誌》)

[18]德慶州:明洪武九年 (1376) 降德慶府置,屬肇慶府。治所即今廣東德慶縣。轄境相當今廣東德慶、封開二縣地。

[19]香山:在今廣東德慶縣北。香山產香草早有記載。《輿地紀勝·卷一〇一·德慶府》:香山“即利人山,在端溪。《吳錄》雲,端溪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草”。

香水

香水在並州【並州:並州是古九州之一,在曆史上有不同所指,此處具體所指不詳。古籍中較多指山西太原或陽曲,南朝亦可指四川宣漢。】,其水香潔,浴之去病。吳故宮亦有香水溪,俗雲西施浴處,呼為脂粉塘。吳王宮人濯妝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古詩雲:“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塵。”俗說魏武帝陵中亦有泉,謂之香水。(《述異記》)

[20]並州:並州是古九州之一,在曆史上有不同所指,此處具體所指不詳。古籍中較多指山西太原或陽曲,南朝亦可指四川宣漢。

香溪

歸州【歸州: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秭歸縣(即今湖北秭歸縣西北歸州鎮)。天寶元年(742)改為巴東郡。乾元元年(758)複為歸州。轄境相當今湖北秭歸、巴東、興山三縣地。】有昭君村【昭君村:在今湖北興山縣寶坪村。】,下有香溪。俗傳因昭君【昭君: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嫁匈奴呼韓邪單於,號寧胡閼氏。後病逝於匈奴。】草木皆香。(《唐書》【查新舊唐書,未見此段文字。昭君故事最早記錄的正史應為《後漢書》。】)

明妃【明妃:即王昭君,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故稱“明妃”。】,秭歸人。臨水而居,恒於溪中盥手,溪水盡香,今名香溪。(《下帷短牒》【《下帷短牒》:筆記,一卷,作者不詳,收入於《說郛》卷三十一中。】)

[21]歸州: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秭歸縣(即今湖北秭歸縣西北歸州鎮)。天寶元年(742)改為巴東郡。乾元元年(758)複為歸州。轄境相當今湖北秭歸、巴東、興山三縣地。

[22]昭君村:在今湖北興山縣寶坪村。

[23]昭君: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嫁匈奴呼韓邪單於,號寧胡閼氏。後病逝於匈奴。

[24]查新舊唐書,未見此段文字。昭君故事最早記錄的正史應為《後漢書》。

[25]明妃:即王昭君,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故稱“明妃”。

[26]《下帷短牒》:筆記,一卷,作者不詳,收入於《說郛》卷三十一中。

曹溪香

梁天監【天監: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一個年號(502—519)。】元年有僧智藥【智藥:三本皆作“知藥”,依《曹溪大師別傳》應作“智藥”:】泛舶至韶州【韶州:隋開皇九年 (589) 改東衡州置,治所在曲江縣 (今廣東韶關市南十裏武水之西)。《元和誌》卷34韶州:“取州北韶石為名。”開皇十一年 (591)廢。唐貞觀元年 (627) 複改東衡州置,治所在曲江縣 (在今廣東韶關市西一裏武水之西)。天寶元年(742) 改為始興郡,乾元元年 (758) 複為韶州。轄境相當今廣東乳源、曲江、翁源以北地區。】曹溪【曹溪:在廣東省曲江縣東南雙峰山下。】水口,聞其香,嚐其味,曰:此水上流有勝水。遂開山立名寶林【寶林:就是後來的南華寺,位於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東南7公裏。】。乃雲:此去百七十年當有無上法寶在此演法。今六祖南華【六祖南華:六祖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見前“惠能”條。在這裏六祖將禪宗光大。不過南華寺之名是從宋朝開始的。南華寺是“南宗禪法”的發源地,禪宗重要祖庭。】是也。(《五車韻瑞》【《五車韻瑞》:韻書,一百六十卷,資料繁雜,明代經學家、文字學家淩稚隆著。關於寶林寺緣起,較早見於唐代《曹溪大師別傳》。】)

[27]天監: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一個年號(502—519)。

[28]智藥:三本皆作“知藥”,依《曹溪大師別傳》應作“智藥”:

“婆羅門三藏。字智藥。是中天竺國那爛陀寺大德。”

[29]韶州:隋開皇九年 (589) 改東衡州置,治所在曲江縣 (今廣東韶關市南十裏武水之西)。《元和誌》卷34韶州:“取州北韶石為名。”開皇十一年 (591)廢。唐貞觀元年 (627) 複改東衡州置,治所在曲江縣 (在今廣東韶關市西一裏武水之西)。天寶元年(742) 改為始興郡,乾元元年 (758) 複為韶州。轄境相當今廣東乳源、曲江、翁源以北地區。

[30]曹溪:在廣東省曲江縣東南雙峰山下。

[31]寶林:就是後來的南華寺,位於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東南7公裏。

[32]六祖南華:六祖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見前“惠能”條。在這裏六祖將禪宗光大。不過南華寺之名是從宋朝開始的。南華寺是“南宗禪法”的發源地,禪宗重要祖庭。

[33]《五車韻瑞》:韻書,一百六十卷,資料繁雜,明代經學家、文字學家淩稚隆著。關於寶林寺緣起,較早見於唐代《曹溪大師別傳》。

香井

卓文君【卓文君: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富商卓王孫之女。貌美,喜音樂。十七而寡。司馬相如落魄歸蜀,赴王孫宴,奏琴曲,卓文君知音,遂夜奔相如,雙雙逃往成都。】閨中一井,文君手自汲則甘香,沐浴則滑澤鮮好;他人汲之則與常井等。(《采蘭雜誌》)

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廟前有大井,水極香冷,異於凡井,不知何代所掘。

(《從征記》【《從征記》:南朝宋·伍緝之撰。山川地理人文風物之書。伍緝之,劉宋時任奉朝請。著有《伍緝之集》,早佚。舊說《從征記》即戴延之《從劉武王西征記》,恐非是。此書早佚,《水經注》多有引述,亦常見於唐宋筆記之中。】)

[34]卓文君: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富商卓王孫之女。貌美,喜音樂。十七而寡。司馬相如落魄歸蜀,赴王孫宴,奏琴曲,卓文君知音,遂夜奔相如,雙雙逃往成都。

[35]《從征記》:南朝宋·伍緝之撰。山川地理人文風物之書。伍緝之,劉宋時任奉朝請。著有《伍緝之集》,早佚。舊說《從征記》即戴延之《從劉武王西征記》,恐非是。此書早佚,《水經注》多有引述,亦常見於唐宋筆記之中。

浴湯泉異香

利州平痾鎮【利州平痾鎮:利州應為“和州”。曆史上利州多指四川廣元一帶,但據《墨莊漫錄》等書,此處溫泉在褒禪山附近,褒禪山在安徽含山縣。所謂“平痾”,說明此泉可以治病。據褒禪山不遠的和縣(古和州)自古就有香泉地名。且自晉經宋至明曆代記述的文獻詩文不少。《江南通誌》十八卷:“香泉,在(和州)州北三 十五裏。其水色深碧沸白,香氣襲人,故名。有患瘡疥者浴之,即愈,名平屙泉。梁昭明嚐浴此,一 名太子湯。”說明其“平痾”名字來由。南宋龔頤正《修湯泉浴院記》:“曆陽之平屙由治平以易鎮名。”此地宋代治平年間已有“平痾鎮”之名。故此利州應為“和州”之誤。此地今名香泉鎮,屬和縣,距褒禪山直線距離20公裏左右。】湯泉勝他處,雲是朱砂湯,他則硫黃也。昔有兩美人來浴,既去,異香馥鬱,累日不散。【三本皆未屬出處,言及香泉和平痾鎮的文獻甚多,與此較接近為《墨莊漫錄》:“唯利州褒禪山相近,地名平痾鎮,湯泉溫溫可探而不作火氣,雲是朱砂湯也。人傳昔有兩美人來浴,既去,異香鬱鬱,累日不散。”】

[36]利州平痾鎮:利州應為“和州”。曆史上利州多指四川廣元一帶,但據《墨莊漫錄》等書,此處溫泉在褒禪山附近,褒禪山在安徽含山縣。所謂“平痾”,說明此泉可以治病。據褒禪山不遠的和縣(古和州)自古就有香泉地名。且自晉經宋至明曆代記述的文獻詩文不少。《江南通誌》十八卷:“香泉,在(和州)州北三 十五裏。其水色深碧沸白,香氣襲人,故名。有患瘡疥者浴之,即愈,名平屙泉。梁昭明嚐浴此,一 名太子湯。”說明其“平痾”名字來由。南宋龔頤正《修湯泉浴院記》:“曆陽之平屙由治平以易鎮名。”此地宋代治平年間已有“平痾鎮”之名。故此利州應為“和州”之誤。此地今名香泉鎮,屬和縣,距褒禪山直線距離20公裏左右。

[37]三本皆未屬出處,言及香泉和平痾鎮的文獻甚多,與此較接近為《墨莊漫錄》:“唯利州褒禪山相近,地名平痾鎮,湯泉溫溫可探而不作火氣,雲是朱砂湯也。人傳昔有兩美人來浴,既去,異香鬱鬱,累日不散。”

香石

卞山【卞山:一作弁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北9公裏。《隋書·地理誌》:“長城縣有卞山。”據晉·周處《風土記》,當作冠弁之弁。今日仍名弁山,是風景名勝。】在湖州,山下有無價香,有老母拾得一文石【文石:有紋理的石頭,即此處所說的香石。】,光彩可愛,偶墮火中,異香聞於遠近,收而寶之。每投火中,異香如初。(《洪譜 》【《洪譜》:指洪芻《香譜》,參見前“洪芻《香譜》”條。】)

[38]卞山:一作弁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北9公裏。《隋書·地理誌》:“長城縣有卞山。”據晉·周處《風土記》,當作冠弁之弁。今日仍名弁山,是風景名勝。

[39]文石:有紋理的石頭,即此處所說的香石。

[40]《洪譜》:指洪芻《香譜》,參見前“洪芻《香譜》”條。

湖石炷香

觀州倅【觀州倅:倅,指州郡長官的副職。觀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治弓高縣(今阜城縣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北阜城、景縣、吳橋、東光等縣地。貞觀十七年(643)廢。唐貞元二年(786)置景州,治所在弓高縣(今河北阜城縣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北阜城、東光縣地。後代經置廢。金初複置,仍治東光縣。轄境相當今河北東光、阜城、景縣、吳橋等縣及山東德州市、寧津縣地。金大安年間曾改景州為觀州,以避金章宗諱。】武伯英【武伯英:金代山西崞縣人。少舉進士,以詩名。仕觀州倅。精於書畫,同時也是藏書家。】嚐得宣和湖石一窽【窽:同“窾”,通“款”。】,竅穿漏,殆若神劖【劖:用銳利的器具鑿或鏟。】鬼鑿。炷香【炷香:燒香。】其下,則煙氣四起散布,盤旋石上,濃淡霏【霏:飄揚。】拂,有煙江疊嶂之韻。(《元遺山集》【《元遺山集》:四十卷,金·元好問撰。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鮮卑後裔,詩詞成就皆高,亦可稱史學家。編撰有唐詩選集《唐詩鼓吹》、金代詩詞總集《中州集》、《中州樂府》及誌怪小說《續夷堅誌》等。】)

[41]觀州倅:倅,指州郡長官的副職。觀州,唐武德四年(621)置,治弓高縣(今阜城縣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北阜城、景縣、吳橋、東光等縣地。貞觀十七年(643)廢。唐貞元二年(786)置景州,治所在弓高縣(今河北阜城縣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北阜城、東光縣地。後代經置廢。金初複置,仍治東光縣。轄境相當今河北東光、阜城、景縣、吳橋等縣及山東德州市、寧津縣地。金大安年間曾改景州為觀州,以避金章宗諱。

[42]武伯英:金代山西崞縣人。少舉進士,以詩名。仕觀州倅。精於書畫,同時也是藏書家。

[43]窽:同“窾”,通“款”。

[44]劖:用銳利的器具鑿或鏟。

[45]炷香:燒香。

[46]霏:飄揚。

[47]《元遺山集》:四十卷,金·元好問撰。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鮮卑後裔,詩詞成就皆高,亦可稱史學家。編撰有唐詩選集《唐詩鼓吹》、金代詩詞總集《中州集》、《中州樂府》及誌怪小說《續夷堅誌》等。

靈壁石【靈壁石:我國傳統觀賞名石,產安徽靈璧縣漁溝鎮磬雲山。造型別致,可供園林觀賞、案頭清供等等。】收香

靈壁石能收香,齋閣之中置之,香雲終日不散。(《格古要論 》【《格古要論》:文物鑒賞專著,三卷,明·曹昭撰。成書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曹昭,字明仲,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明初,鬆江(今屬上海市)人。明·舒敏《格古要論序》稱其“吳下簪纓舊族,博雅好古”。】)

[48]靈壁石:我國傳統觀賞名石,產安徽靈璧縣漁溝鎮磬雲山。造型別致,可供園林觀賞、案頭清供等等。

[49]《格古要論》:文物鑒賞專著,三卷,明·曹昭撰。成書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曹昭,字明仲,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明初,鬆江(今屬上海市)人。明·舒敏《格古要論序》稱其“吳下簪纓舊族,博雅好古”。

張香橋【張香橋:在今蘇州石板街北端,始建於唐,現存為清代單孔條石平橋。】

張香橋,昔有女子名香,與所歡會此,故名。一曰:女子姓張,名香。(《荻樓雜抄》【《荻樓雜抄》:一卷,宋(一說元)筆記,作者不詳。】)。

[50]張香橋:在今蘇州石板街北端,始建於唐,現存為清代單孔條石平橋。

[51]《荻樓雜抄》:一卷,宋(一說元)筆記,作者不詳。

香木梁

拂林國【拂林國:見前“拂林”條。】王都城八十裏,門高二十丈,以香木為梁,黃金為地。【此條三本皆未屬出處。《鹹賓錄·西夷誌卷三·佛菻》:“其王都城廣八十裏,門高二十丈……香木梁,黃金為地。”】

[52]拂林國:見前“拂林”條。

[53]此條三本皆未屬出處。《鹹賓錄·西夷誌卷三·佛菻》:“其王都城廣八十裏,門高二十丈……香木梁,黃金為地。”

香城

香城【香城:《般若經》法湧菩薩住處,常啼菩薩於此舍身求《般若經》。】金簡【金簡:金質的簡冊。尊貴的宗教或帝王典籍。】,龍宮【龍宮:龍樹菩薩自視閱盡閻浮提佛經,後入龍宮見到龍宮所藏《華嚴經》如此廣大,自己所讀過的不過隻是皮毛。此上兩句言天上世間佛經之浩繁。】玉牒【玉牒:最早指古代帝王封禪、郊祀的玉簡文書。這裏指佛道之書。】。(《二教論》【《二教論》:四庫本作“三教論”,誤。北周·道安(非東晉佛教中國化之道安大師)所作,其二教是以形神、內外而論,不是指具體的兩種宗教。此文章緣起於北周佛道辯論,錄於唐代道宣大師的佛教叢書《廣弘明集》之內。】)

[54]香城:《般若經》法湧菩薩住處,常啼菩薩於此舍身求《般若經》。

[55]金簡:金質的簡冊。尊貴的宗教或帝王典籍。

[56]龍宮:龍樹菩薩自視閱盡閻浮提佛經,後入龍宮見到龍宮所藏《華嚴經》如此廣大,自己所讀過的不過隻是皮毛。此上兩句言天上世間佛經之浩繁。

[57]玉牒:最早指古代帝王封禪、郊祀的玉簡文書。這裏指佛道之書。

[58]《二教論》:四庫本作“三教論”,誤。北周·道安(非東晉佛教中國化之道安大師)所作,其二教是以形神、內外而論,不是指具體的兩種宗教。此文章緣起於北周佛道辯論,錄於唐代道宣大師的佛教叢書《廣弘明集》之內。

香柏城

孟養【孟養:又作雲遠、猛養、香柏城、香栢城、迤西、迤水等名,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孟養宣慰司,駐地在今緬甸西北克欽邦境內莫寧。】之地名香柏城。(《一統誌》)

[59]孟養:又作雲遠、猛養、香柏城、香栢城、迤西、迤水等名,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孟養宣慰司,駐地在今緬甸西北克欽邦境內莫寧。

沉香洞

新都【新都:新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 (208) 孫吳置,屬揚州。治所在始新縣 (今浙江淳安縣西北新安江北岸,現已沒入千島湖)。轄境相當今安徽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黃山市大部及江西婺源、浙江淳安等縣地。西晉太康元年 (280) 改為新安郡。這裏是沿用古地名。】白嶽山【白嶽山: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齊雲山,古稱白嶽山,風景名勝,道教名山之一。】有沉香洞。(本誌【本誌:概指《大明一統誌》。】)

[60]新都:新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 (208) 孫吳置,屬揚州。治所在始新縣 (今浙江淳安縣西北新安江北岸,現已沒入千島湖)。轄境相當今安徽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黃山市大部及江西婺源、浙江淳安等縣地。西晉太康元年 (280) 改為新安郡。這裏是沿用古地名。

[61]白嶽山: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齊雲山,古稱白嶽山,風景名勝,道教名山之一。

[62]本誌:概指《大明一統誌》。

香洲

香洲在朱崖郡【朱崖郡:亦作珠崖郡、朱厓郡。西漢元封元年(前110)置,治所在瞫都縣 (今海南省瓊山市東南十五公裏)。轄境相當今海南島東北部地。三國吳朱崖郡治所在徐聞縣(今廣東徐聞縣南)。轄境相當今廣東遂溪縣、湛江市以南雷州半島。】,洲中出諸異香,往往不知名焉。(《述異記》)

[63]朱崖郡:亦作珠崖郡、朱厓郡。西漢元封元年(前110)置,治所在瞫都縣 (今海南省瓊山市東南十五公裏)。轄境相當今海南島東北部地。三國吳朱崖郡治所在徐聞縣(今廣東徐聞縣南)。轄境相當今廣東遂溪縣、湛江市以南雷州半島。

香林

日南郡【見前“日南”條注釋。】有千畝香林,名香往往出其中。(同上)

[64]見前“日南”條注釋。

香戶

南海郡【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置,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秦、漢之際地入南越國,西漢元鼎六年 (前111) 滅南越國複置。轄境相當今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其後漸縮小。唐代有時稱廣州、有時稱南海。】有采香戶。(同上)

[65]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置,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秦、漢之際地入南越國,西漢元鼎六年 (前111) 滅南越國複置。轄境相當今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其後漸縮小。唐代有時稱廣州、有時稱南海。

日本大內山製部屋香(室內用香)

日本大內山沉香線香

染香人提供

注:大內山是日本皇室禦用香道古流,傳承有近千年曆史,保留了一些中國宋元時期的古方古法。

香市

日南有香市,商人交易諸香處。(同上)

海南俗以貿香為業。(《東坡集》)

成都府【成都府:唐至德二載(757)以蜀郡為玄宗“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760)撤銷京號,為劍南四川節度使治。治成都縣、蜀縣(後改華陽縣,今四川成都市)。】十二月中皆有市,六月為香市。(《成都記》【《成都記》:唐·盧求撰,記成都風物,今已佚。】)

[66]成都府:唐至德二載(757)以蜀郡為玄宗“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760)撤銷京號,為劍南四川節度使治。治成都縣、蜀縣(後改華陽縣,今四川成都市)。

[67]《成都記》:唐·盧求撰,記成都風物,今已佚。

香界

佛寺曰香界,亦曰香阜,因香所生,以香為界。(《楞嚴經》【《楞嚴經》:此句顯然非出於《楞嚴經》,應該是出於注疏一類的書籍。】)

[68]《楞嚴經》:此句顯然非出於《楞嚴經》,應該是出於注疏一類的書籍。

眾香國【眾香國:在佛教中“眾香國”出《維摩詰經》。《維摩詰經 ·香積佛品》:“上方界分去此刹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積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曰眾香。一切弟子及諸菩薩皆見其國。香氣普薰十方佛國諸天人民。比諸佛土其香最勝。”另外犍陀羅國梵語“Gandhāra”亦可意譯為“眾香國”。】

米元章【米元章:米芾(1051—1107),初名黻,元祐六年(1091)改名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無礙居士,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宋代書法家、畫家、收藏家。】臨逝,端坐合掌曰:眾香國裏來,眾香國裏去。(《米襄陽誌林》【《米襄陽誌林》:明·範明泰輯,收集記錄米芾作品及生平逸事。十七卷。】)

[69]眾香國:在佛教中“眾香國”出《維摩詰經》。《維摩詰經 ·香積佛品》:“上方界分去此刹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積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曰眾香。一切弟子及諸菩薩皆見其國。香氣普薰十方佛國諸天人民。比諸佛土其香最勝。”另外犍陀羅國梵語“Gandhāra”亦可意譯為“眾香國”。

[70]米元章:米芾(1051—1107),初名黻,元祐六年(1091)改名芾,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無礙居士,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宋代書法家、畫家、收藏家。

[71]《米襄陽誌林》:明·範明泰輯,收集記錄米芾作品及生平逸事。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