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複山西,搶占太原,接收日偽政權和財產
1944年以後,閻錫山一改過去對抗戰前途表現悲觀的態度,而對奪取抗戰勝利日益充滿信心。他於1945年元旦發表的《告山西全省人民書》中,就號召開展競賽,以爭取抗戰勝利與複興成功,完成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也因此,閻錫山加緊了對收複山西,收複太原的籌劃工作。他於1945年2月,在吉縣召開“奮鬥會議”時,就公開宣稱“要配合日軍收複山西,收複城市”,“不費一槍一彈收複太原”(山西地方誌編委會辦公室:《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大事記》1984年10月印發,第405頁)。
閻錫山為“收複”山西,搶占太原,在日本投降前的半年中,就做了大量工作。不僅派出他的大批地下工作人員,潛入日軍占領的太原及各大城市,了解的情況,並設法運用日偽警察機關,防範潛入,搞好“社會治安”工作。同時選派受過訓練的“堅強幹部”進入日軍占領區,建立地下工作組織,努力於“先期政治”工作,派人爭取各地偽軍首領,以便在閻錫山收複政權時為閻所用。此外,還在孝義至太原沿途布置“地下工作”,一麵宣傳日軍必定失敗,一麵煽動群眾對的不滿,並要求當地群眾武裝自衛,抗拒八路軍,迎接閻軍。
1945年5月,閻錫山聽到蘇軍攻克柏林,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立即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由吉縣克難坡移駐隰縣,7月底,又由隰縣進駐孝義縣城。其部隊也已陸續占領了平遙、介休、離石、中陽、汾陽5縣。這時,閻錫山得到蘇體仁、梁上椿的報告,稱“日本已準備投降,請早日做回太原的準備”。這一消息更令閻又興奮又著急。
1945年8月9日,日本在廣播中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辦法,閻錫山於當日夜晚召開軍事會議,簡單擬了一個進軍計劃,第二天即派軍隊由孝義向太原進發。為順利接收太原,閻錫山又派趙承綬由浮山經臨汾先去太原,與日本山西派遣軍司令官澄田進行交涉,閻交給趙的任務是,使日軍諒解,雙方軍隊不要惹起衝突,防止搶占太原,並告日軍準備投降。
向太原進發的閻軍,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由第8集團軍副總司令楚溪春率領4個師的兵力,於8月10日從孝義出發,沿汾河兩岸,向太原進發。8月13日,其先頭部隊已達太原城郊之小店鎮,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楚溪春即率部於17日進駐太原城,並分駐省城南北各據點。第二梯隊由彭毓斌率領6師之眾緊隨著第一梯隊之後,也於15日到達小店鎮附近地區。
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第二天,閻錫山又令第6集團軍總司令王靖國督率第34軍、第61軍分別向臨汾和運城挺進,令第19軍長史澤波率所部及第2挺進縱隊、第5區保安團向長治挺進,準備接收這些地區的政權。由於閻錫山對這些地區早已經進行了大量準備接收的工作,所以,各部均進軍迅速,8月15日,第61軍占領運城,8月16日,第34軍占領臨汾,史澤波的第19軍路程遠些,也於8月23日進入長治。
閻錫山得到楚溪春所部已進駐太原的消息後,即動身要回太原。他於8月23日從孝義出發,當天抵達介休。在這裏,他電報通知日本駐山西軍司令部,稱他已接到重慶政府的命令,委他為第二戰區受降長官,所有山西境內的日軍部隊,都由他負責處理,並告知,他現已由孝義到了介休,準備要回太原。由於趙承綬於8月17日到達太原後,經與澄田交涉,對如何接收太原的相關問題,已基本談妥,如今又接到閻錫山的通知,因此,日方即派其第1軍參謀長山岡道武和中校級參謀伊藤,帶領部隊500多人,乘兩輛鐵甲車到介休車站去迎接閻錫山。但是,由於閻抵達介休的情況為情報人員所偵知,23日晚,八路軍和當地群眾將介休以北的鐵路拆毀,所以,24日當閻乘坐之列車由介休行至義安村時,因路已被毀,無法通行,隻好折回介休。而在介休一帶八路軍和地方武裝又十分活躍,閻錫山十分擔憂,又從太原調一個軍,掩護搶修,到8月29日,才將全線修複通車。修複後,閻即安排起身,在嚴密的保護下,於8月30日返回太原。
當天晚上,閻錫山就召集了一個有其高級人員和日偽山西省長王驤等人參加的聯席會議,讓王驤向各日偽縣長、各保安隊長、警備隊、各個據點的偽軍發布密令,聲稱:“已奉閻長官的命令,一切照常辦理,不得消極”。閻錫山還委任漢奸蘇體仁、梁上椿二人為顧問,馮司直、王驤二人為高級參謀。第二天,閻錫山又在省府自省堂召開的各界“慶祝抗戰勝利歡迎閻長官大會”上,發表講話,講什麽“行者”(指由晉西南回來的人員),“居者”(指當漢奸的人員)一樣有功,“行者”曾經過八年多跋山越嶺的辛苦,“居者”亦遭受八年多的精神苦痛,千萬不要自劃鴻溝,自行隔離。我們的共同敵人是,要精誠合作,緊密團結,高舉槍杆,共同對付。並告訴前來見閻錫山的各日偽縣長和保安、警備隊長等,要他們各返原地,安心供職(《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第347—348頁)。
此後,閻錫山又令楚溪春率騎兵第4師收複晉北重鎮大同。9月上旬,即占領了代縣、大同,連同晉南、晉東南、晉西南等地,除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外,閻錫山已搶占了79個縣,基本上“收複”了山西。
與此同時,閻錫山不僅要山西各據點的日軍就地待命,等候接收,並說如果八路軍進攻據點或逼近據點時,仍須予以猛擊,務必堅守,不得有失,“我是戰區受降長官,我讓怎麽辦,就得怎麽辦,一切責任,完全由我擔負”,而且還委任日俘板井少將為太原市警備司令。閻還與軍令部長徐永昌籌劃,以留用技術人員作掩護,留用了日本戰俘和技術人員近5000人,其中完全有戰鬥力的3000餘人,編為6個大隊,對留用日俘,按原級晉兩級,薪餉加倍發放。此舉無疑部分地實現了日本投降前閻錫山提出的“寄存武力”的設想。
閻錫山在搶占太原,接收日偽省政權,並派出幾路大軍挺進全省各地,進行“收複”的同時,為增強其軍事實力,還對全省的偽軍進行了改編。之前,除山西省保安隊外,駐於臨汾的偽冀寧道保安隊、駐於運城的偽河東道保安隊、駐於長治的偽上黨道保安隊、駐於大同的偽雁門道保安隊,分布於全省70多縣,共約為37000人;駐於武鄉、陵川的偽華北綏靖軍第20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原“剿共軍”第1、2師),(1944年冬分別被改編為新編第1軍和新編第2軍,趙瑞、楊誠分別擔任第1軍、第2軍軍長),這兩部分偽軍共6個團,6000人。1945年8月30日,閻錫山將全省偽軍全部收編,並正式成立了5個“省防軍”:
第1軍軍長趙世齡,由日偽在太原附近的殘餘部隊改編。
第2軍軍長趙瑞,副軍長晉藩,下屬第4、第5、第6師,師長分別為秦良驥、李渤、湯家謨,以上3師由日偽山西省保安隊直屬大隊和雁門、河東兩道保安隊編成。
第3軍軍長楊誠,副軍長何炳,下屬第7、第8、第9師,第7、第8師師長分別為何炳、段炳昌,9師師長暫缺。以上3師由日偽山西綏靖軍第13集團軍和上黨保安隊編成,共約12000人。
第4軍軍長王乾元,下屬第10、第11、第12師,共約1萬人。該軍原擬以日偽冀寧道保安隊和太原偽急進建設團改編,正成立之際,上黨戰役發生,閻軍損失奇重,即將該軍分散各軍,補充缺額。
第5軍軍長韓步洲,下屬第13、第14、第15師,原擬以大同方麵的偽軍編成,因情況有變,不久,即全部編入閻軍第38師。
這些收編的偽軍,實際上僅4萬餘人,但閻錫山為向國民黨中央政府請領軍費,卻報告“省防軍”共收編16萬人,“省防軍”的名義,一直保存到1945年底(《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第348—350頁)。
從閻錫山搶占太原和對日偽政權的接收情況來看,總的來講,還是相當順利的,隻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後,山西各抗日根據地軍民,正按照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向日軍展開大反攻,主要兵力都用在了對日的“最後一仗”上。日本雖然宣布投降,但日軍在太原和其他各大城市仍有相當力量,並且由於閻錫山正和日本勾結,不但商妥日軍隻向戰區長官投降,而且在反對的問題上早已達成一致。因此,盡管一直堅持抗戰的及其武裝完全有理由也有可能接收太原和全省,但為了將日寇徹底清除出中國領土,同時從戰略的高度考慮到抗戰勝利後國內的形勢變化,也就沒有把占領太原和其他大城市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這就給了閻錫山以可乘之機。而閻錫山在1945年5月之後,尤其是得知日本準備投降的消息後,他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向日軍發起攻擊,而是自己如何趕快接收,防止接收,並且為此而在政治、軍事等方麵進行了相當充分的準備,形成了與日偽內外呼應,沆瀣一氣的局麵,所以,他能迅速搶占太原,並順利地完成了對日軍的受降和對日偽山西省及各地政權的接收。
閻錫山在接收日偽政權,改編偽軍的同時,對敵偽資產的接收,也予以了極大的關注。其中,對於接收被日軍占領的原“西北實業公司”和其他“公營事業”的接收,尤為重視。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夕,閻錫山就成立了工業、金融等各種接收委員會,積極作接受經濟部門的準備工作。當日本一宣布投降,原西北實業公司協理,抗戰時任“新西北實業公司”經理的彭士弘,即奉閻錫山之命,協同賀雲英、曲憲南、魯西宇隨搶占太原的閻軍返並,接收太原和全省的工業企業。同時,原西北實業公司在抗戰期間成立的“西北實業公司複興動員委員會”的人馬,亦相繼返並,協助接收各廠礦。
在被接收的工礦企業中,除接收了被日本侵占的原西北實業公司所屬的28個企業和事業單位,以及日本占領山西期間在各地所建的20個企業外,還把15個民營企業,也作為“敵偽資產”予以接收。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中央派出大批接收大員,前往各地接受敵偽資產,以借機擴充中央經濟實力。中央經濟部也派員來山西接收工業,但卻遭到了閻錫山的拒絕,閻所持的理由是,山西的工業都是抗戰前由西北實業公司創建的,它們都是山西的“人民公營事業”,既然如此,就不應由中央接收,而應歸山西自己接收。對於日本占領期間新建或改建的一些工廠,閻亦偽稱是西北實業公司所建,並將其說成是西北實業公司各廠的分廠。這些派來的接收大員,既不了解山西工業的曆史,又不作詳細調查,最後隻好空手而歸。當初西北實業公司成立後,閻錫山即將其納入“山西省人民公營事業”之中,就是怕中央染指山西工業。而今,這一著卻真的派上了用場,這不能說不是閻錫山的“先見之明”。
被接收的日本侵占的原西北實業公司所屬企事業單位是:
(括號內是敵偽時期對原公司所屬單位的改名)
1、西北實業公司本部(山西產業株式會社總社)。
2、西北煉鋼廠(太原鐵廠)。
3、西北煤礦第一廠(西山采炭所)。
4、西北煤礦第二廠(軒崗采炭所)。
5、西北煤礦第三廠(富家灘采礦所)。
6、西北煤礦第四廠(東山煤礦廠)。
7、西北洋灰廠(西山洋灰廠)。
8、西北窯廠(太原窯廠)。
9、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中央製作廠)。
10、西北毛織廠(太原毛織廠)。
11、西北火柴廠(太原火柴廠)。
12、西北化學廠(西北火藥第一、第二廠,即原西北化學廠之新、舊廠)。
13、西北製紙廠(蘭村製紙廠)。
14、西北電化廠(太原電化廠)。
15、西北皮革廠(太原皮革廠)。
16、晉華卷煙廠(太原卷煙廠)。
17、西北印刷廠(太原印刷廠)。
18、西北榨油廠(太原油脂廠)。
19、西北機車廠(太原鐵道工廠)。
20、育才煉鋼機器廠附屬氧氣廠(太原酸素廠)。
21、西北機械修理廠(太原機械修理廠)。
22、西北製造廠發電廠(太原城外發電廠)。
23、西北修造廠(1808部隊兵器廠)。
24、大同興農酒精廠。
25、定襄鐵礦所(定襄鐵礦廠)。
26、東冶采礦所(東冶鐵礦廠)。
27、寧武采礦所(寧武鐵礦廠)。
28、公司醫院。
接收日偽所建的企業有:太原織造廠、太原棉織廠、忻州發電廠(係日軍將五台縣西匯村閻錫山別墅的發電設備拆至忻州後設立)、太穀發電廠、榆次棉織廠、榆次芒硝廠、臨汾機械廠、西北氧氣廠(係日僑私人工廠)、大同火柴廠、孤子店煉鋼廠、大同洋灰廠、大同玻璃廠、大同機器廠、太原機器廠4個工廠、太原火(鍛)工廠、太原製藥廠、太原釀造廠、太原機械廠等20個企業,其中的大同火柴廠、洋灰廠、孤子店煉鋼廠、機器廠接收後分別被改為西北火柴廠、洋灰廠、煉鋼廠、育才機器廠之大同分廠。日偽在太原設立的主要生產各種炮彈、小鋼炮和鍛工加工的4個工廠,接收後則被分別改為晉興機械公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廠,太原製藥廠、太原機械廠、太原釀造廠,接收後也被分別改為川至製藥廠、複興機械公司和晉豐釀造廠。
接收的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有:(括號內之名稱為戰前企業之名稱)
1、太原紡織廠(晉生染織廠)。
2、祁縣染織廠(晉益公司)。
3、榆次紡織廠(晉華紡織廠)。
4、太原麵粉廠(晉豐麵粉公司)。
5、太原麵粉分廠(太原新記電燈公司麵粉廠)。
6、榆次麵粉廠(魏榆麵粉公司)。
7、平遙麵粉廠(晉生麵粉公司)。
8、臨汾麵粉廠(益生麵粉公司)。
9、太原城內發電廠(太原新記電燈公司,日軍占領後改名為華北電業公司太原支店)。
10、臨汾發電廠。
11、運城發電廠。
12、榆次電燈營業所。
13、太穀麵粉廠。
14、大同麵粉廠。
15、陽泉礦務局(原保晉礦務局所屬煤礦)。
16、晉北礦務局(戰前為官商合營之企業)。
除接收的這64個企業外,還有從後方搬遷至太原或省內其他地方的西北製造廠、晉興印刷廠、正興機械公司、新記事業公司所屬之7個工廠,原山西省經濟管理局所轄之13個工礦,以及恢複和新建的西北木材廠、西北鐵礦所、壽陽鐵礦所、靈石鐵礦所、太原機器廠等企業,共計有100多個企業。其中,屬於西北實業公司的企業有62個。
原屬於西北實業公司的廠礦,在日軍占領期間,有相當一部分重要機器和設備被運往日本國內或是東北,所剩之機器設備又超度使用,所以,盡管接收後,閻錫山再三要求盡快修複,希望其成為物資力量的“骨幹”,但其生產能力仍大大低於戰前。
在金融、商貿方麵,山西省銀行、晉綏地方鐵路銀號、綏西墾業銀號、西北鹽業銀號、晉裕銀號、晉同銀號、天津亨記銀號、會元銀號,以及山西省民營事業董事會實物準備庫、太原斌記商行等企業也於1946年底相繼複業。同蒲鐵路被接收後,歸屬晉冀鐵路管理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