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大同的楚溪春,雖然有經過日軍及閻軍多年修築經營的堅固工事,在兵力上有韓步洲的38師、蔣介石派來的交警縱隊“綏靖”第5大隊、馬占山的1個師,以及原駐大同的日偽軍共1.9萬人,還有坦克車隊,但是,由於在1945年12月上旬,他出動騎4師主力3個團及日軍共4000餘人,分三路向大同北解放區進犯,企圖將駐孤山(豐鎮、大同之間)之八路軍殲滅時,卻被八路軍擊潰,斃傷日閻軍200餘人。此後,在1945年12月由聶榮臻、賀龍統一指揮對向綏東進犯的傅作義部隊的反擊作戰(第一次綏包戰役)中,不僅殲敵1.2萬餘人,收複了綏東之豐鎮、集寧、卓資山、陶林、涼城、百靈廟、清水河、薩拉齊、四子王、托縣、武川、興河等13座縣城,使大同守軍陷於孤立,而且,後來傅作義部雖然一度占領了豐鎮、集寧,但在晉綏、晉察冀部隊的堅決攻擊下,也被迫相繼撤出。有鑒於此,楚溪春更不敢貿然行動,向豐鎮、渾源“開展”了。

總之,從日本投降至1946年6月下旬全麵內戰爆發前的這一期間,閻錫山向解放區的不斷進攻,均以損兵折將、丟城棄地而告終。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並非當時領導的軍事力量過於強大,雙方軍事實力懸殊所至。其實,閻錫山的總體軍事實力在數量上要遠遠超過。也不排除閻錫山在戰略決策和戰術運用上的失誤,如對進攻目標的不夠集中並因此而導致的用兵分散。但這並不能說閻錫山缺乏軍事才幹,而是形勢所迫。因為山西有好幾個領導的解放區,每個解放區對他都是個嚴重的威脅,使他不得不多路進攻,全麵出擊。此外,他對胡宗南部的防範,不願派高倬之部作為進犯上黨的援軍,也是怕胡部乘虛占領晉南等等。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則是閻錫山的窮兵贖武,其目的並非真的要什麽“複興”建國,而是要通過武力,消滅,恢複他對山西的獨裁統治。這就完全違背了抗戰勝利後廣大民眾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團結、統一”,“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意願。這種違背民心的不義之戰遭到失敗,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3、全麵內戰爆發後,經過一係列戰役,軍事形勢對閻錫山日益不利

國民黨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利用停戰之機,進行了充分準備後,1946年6月26日,以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反革命內戰。

國民黨進攻的第一重點是華東解放區,第二重點是晉冀魯豫解放區,在山西境內的太行、太嶽解放區又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重要地區。蔣介石為在軍事上配合向重點解放區的進攻,不僅要閻錫山全力以赴,而且還派胡宗南、傅作義,馬占山等部,進犯山西,與閻錫山聯手,向山西境內各解放區進攻。因此,全麵內戰爆發後,國共兩軍在山西各個戰場上的較量錯綜複雜,十分激烈,到1947年上半年,先後進行了晉南、晉北、晉西南、晉西北、汾孝、正太等戰役。

國民黨胡宗南部和閻錫山軍隊向山西解放區的進攻,首先是從對晉南解放區的進攻開始。這一方麵是為了配合國民黨向豫北的進攻,但更主要的則是企圖通過對在晉南地區以太嶽解放區為主的解放區的“圍剿”,恢複並控製同蒲鐵路。因為,經過上黨戰役,平漢路已被控製,而在全麵內戰爆發前,閻錫山向晉南的“開展”中,同蒲路南線又被切斷,所以,閻錫山和胡宗南都急於先打通南同蒲線,以便加強雙方的聯係,而後再打通整個同蒲路和正太路,為國民黨的全麵進攻創造條件。

1946年7月7日,胡宗南指揮在此之前先後渡河入晉的7個旅,自安邑、夏縣北犯,占領聞喜縣城。閻錫山為配合胡宗南的北進,則令其軍隊由同蒲路南下,企圖打通同蒲南段,席卷晉南,尋殲軍隊主力於洪、趙地區。閻、胡二人雖然在上立場完全一致,但胡為蔣中央之嫡係,而閻則是地方實力派,一直擔心胡會乘機占領晉南,所以,他這次的與胡配合,在很大成分上是要與胡爭奪晉南。並且,閻經過上黨戰役,已領教過共軍的厲害,因而不敢輕舉妄動,而胡宗南自以為自己兵力雄厚,又有“天下第一旅”參戰,則有些不可一世。正是利用了閻、胡之間的這種矛盾和心態,晉冀魯豫部隊以第4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為主,在呂梁部隊的配合下,於調遣部分兵力牽製閻軍南下,並阻擊運城胡部北援的同時,7月13日,主力向已深入解放區150餘裏的胡部第31旅發動攻擊,4天之內即在夏縣墊掌鎮、胡張鎮和朱村,殲滅胡部第31旅兩個團,並殲滅前來支援的胡部第78旅3個營。之後,胡部害怕被殲滅,且戰且退,一部退到安邑,一部退到聞喜,軍隊跟蹤追擊,但未能殲滅,遂停止戰鬥。“聞夏之戰”於7月22日結束,晉南戰役首戰告捷。

接著,晉冀魯豫第4縱隊又對集結於洪、趙地區的閻軍實施殲滅,謂之“洪趙之戰”。在此之前,中央為吸引閻軍北上,減輕閻、胡兩軍對洪趙作戰部隊的壓力,決定於7月1日由晉綏軍區及晉察冀第4縱隊和第1、2分區配合,於晉北地區發動攻勢。閻錫山為使其部隊不被殲滅,不顧胡宗南的反對,忙將其在洪趙的主力北調,把靈石到臨汾的防務推給了胡宗南部,從而造成了靈石至臨汾之間兵力的薄弱。這無疑給殲滅洪趙地區之閻軍以極好的機會。而晉冀魯豫第4縱隊,又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先南後北,逐個殲滅的戰術,因此,“洪趙之戰”於8月14日開始後,進展相當順利。到9月1日為止,15天的戰鬥,共占領洪洞、趙城、霍縣、靈石4座縣城,控製260餘裏鐵路,共殲閻軍1萬餘人,從而徹底切斷了胡宗南部與閻錫山部的聯係。

當晉冀魯豫第4縱隊和太嶽軍區轉移到洪、趙地區作戰時,閻錫山、胡宗南以為晉南地區空虛,有機可乘,胡宗南遂於8月中旬派其第30師和“天下第一旅”再到晉南,企圖把晉南的軍隊消滅在洪趙地區。閻錫山為配合胡部行動,也於9月15日將介休、平遙的軍隊集結到鐵路中心點介休義棠車站,與胡部遙相呼應。根據雙方態勢,晉冀魯豫第4縱隊決定,在臨汾和浮山地區與北進之胡部作戰,是謂“臨浮之戰”。9月22日,胡部近3個旅分三路,分由臨汾及其以南的史村和翼城出發,由東、北兩麵向浮山進攻,企圖以強大兵力聚殲浮山軍隊,即使不能如此,也將迫使軍隊向北突圍,而將其趕至洪趙地區,與閻部南北合擊,予以全殲。然而,由於部隊已預作部署,不僅將3個旅迅速隱蔽集結於洪洞東南地區,等待胡部北進,同時將1個旅置於靈石一線布防,以阻擊閻軍由介休、義棠等地南下增援,所以,當22日胡部1個團進入浮山官雀村時,即遭包圍。23日,從東向西進攻浮山之胡部,以及從西向東進攻臨汾之胡部兩個旅前來增援,也被第4縱隊分割包圍。至9月24日戰鬥結束,胡部2000多人被擊斃,其餘2500餘人被俘。其他胡部得知消息後,則西竄避戰,但軍隊跟蹤追擊,在24日又被殲滅1000餘人,其餘逃往臨汾。

由聞喜、洪趙和臨浮三個大仗構成的晉南戰役,從7月初至9月24日止,曆時兩個多月,共殲胡宗南部2個旅1個團、閻軍3個師各1部,約2.5萬餘人。此役不但消滅了閻、胡的有生力量,而且也徹底粉碎了閻錫山、胡宗南打通同蒲路的計劃。

在晉南戰役正酣之際,晉北戰役也在緊張進行。晉北地區有屬於晉綏、晉察冀兩大解放區的一部分解放區。這部分解放區因其包圍和威脅著太原、大同等戰略要地,以及平漢、平綏、同蒲路等交通幹線,而大同又為平綏、同蒲兩鐵路的交叉點和樞紐,被國民黨視為“鞏固華北、屏障綏寧、呼應熱察、支撐太原”的戰略要地。抗戰前和抗戰期間,閻錫山與日本方麵對大同的軍事設備,都下了很大功夫。因此,全麵內戰爆發後,晉北地區成為國民黨極為關注的一個戰略方向,不僅閻錫山在大同、忻州等地派駐重兵,而且國民黨傅作義等部,也隨時準備出動,配合閻錫山的軍事行動,以確實控製同蒲路、平漢路北段以及北寧路,分割晉綏、晉察冀、東北解放區,然後集中兵力分別消滅晉綏和晉察冀的軍隊。

為了打破國民黨的這種企圖,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李井泉、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消滅閻錫山部,控製山西太原,切斷同蒲路北段,割裂大同、太原聯係,孤立並相機奪取大同的指示,同時也是為了吸引閻軍北上,以配合洪趙戰役,兩區部隊各一部在6月中旬至7月初,發動晉北攻勢,組成晉北野戰軍司令部,由晉綏軍區參謀長周士弟任司令,統一指揮兩軍區部隊,於7月4日發起晉北戰役。至7月15日,先後解放了繁峙、代縣、朔縣、寧武、崞縣、五台、原平、定襄、陽明堡等10座城鎮,殲滅閻軍3000多人。7月18日,當軍隊集結於晉北重鎮忻縣附近,形成對忻縣的包圍態勢後,閻錫山急忙指示關南總指揮餘鎮河指揮所部以及地方保安團隊1.5萬餘人,堅決固守,雖軍隊經22、29日兩次攻城,但均未成功,不過,卻完成了控製忻縣以北同蒲路的任務,使大同陷於孤立。

接著,又由晉綏軍區副司令員張宗遜為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副政治委員羅瑞卿為副司令員、楊成武為政委組成的前線指揮部,指揮兩軍區的部分主力共30個團,於8月14日對大同之敵發起攻擊。在此前夕,由於蔣介石為促使傅作義增援大同,將原屬閻錫山第二戰區所轄的大同劃歸傅作義的第十二戰區管轄。9月3日,傅作義即集中步騎兵共3萬餘人,分南、北、中三路向集寧進攻,企圖經集寧南援大同。9月5日,傅部占領卓資山,7日又從卓資山東犯集寧。而攻擊大同城的軍隊,由於攻城兵力火力不夠集中,且缺乏攻堅經驗,加之駐守大同的楚溪春奉閻錫山之命將城外高地完全放棄,集中兵力依城固守,馬占山所部又頑強抵抗,所以,攻擊開始後並不順利,至9月4日,才肅清郊區各點及北關、西關之敵。在此情況下,又鑒於傅作義派重兵增援大同,大同戰役前線指揮部遂改變計劃,決定首先消滅傅的增援部隊,然後轉移兵力攻取大同。消滅傅部增援部隊的軍隊,雖然在對占領臥龍山、腦倉山的傅部援軍進行了猛烈攻擊,但傅部援軍的抵抗也十分頑強。12日,傅部援軍在空軍配合下,攻入集寧城內。軍隊處境不利,乃撤出集寧。傅部援軍繼續向大同挺進,16日,軍隊被迫撤出對大同的包圍。

晉北戰役曆時兩月有餘,軍隊雖然未能攻克大同,並因集寧的丟失致使張家口處於被國民黨軍隊東西夾擊的不利形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爾後戰局的發展,但是,它對於閻錫山的打擊仍然是沉重的。閻錫山不僅在晉北喪失了十幾座城鎮,而且損失了一部分軍隊。至於他將洪趙地區的主力部隊北調,雖使忻縣得以幸存,但卻導致了洪趙戰役的失敗,從而失去了與胡宗南部的聯係,並使其在晉南戰場上處於了越來越被動的地位。

晉北戰役結束後不久,1946年11月,蔣介石準備以胡宗南部為主力,向中央所在地延安發動攻擊。為此,他要寧夏的馬鴻逵、山西的閻錫山予以策應。與陝北一河之隔的黃河東岸晉西南地區,因隰縣、石樓、永和、吉縣、蒲縣、鄉寧、大寧等縣城仍被閻錫山所控製,並且,閻錫山派上將楊澄源坐鎮隰縣,指揮晉西南的軍事,雖然在這一地區閻錫山沒有派駐主力部隊,但地方團隊也還有一定實力,這對陝甘寧解放區東境的安全,無疑是一個嚴重威脅。因此,為保衛延安,必須解除這個威脅。根據中央的指示,在王震和陳賡的指揮下,由晉綏軍區第2縱隊和呂梁地區地方兵團、晉冀魯豫第4縱隊和太嶽軍區第24旅協同作戰,於1946年11月14日發起晉西南戰役。戰役開始後,隰縣周圍各縣即被解放,隻有少數保安團隊逃入隰縣城內,使隰縣成為一座孤城。楊澄源一麵集合各縣殘餘武裝和由水頭礦區進入城內的第71師一部,加緊防守,一麵急電閻錫山派兵解圍,但均無濟於事,隰縣也被解放。楊澄源、專員孫海成、參謀長胡芳修等高級軍政人員和士兵約2000餘人,均被俘獲。此時,殘留於中陽縣的閻軍師長張居乾仍率部頑強抵抗,閻錫山還派飛機前往助戰,但經四五日激戰,12月7日中陽亦被攻克,張居乾被俘,所部全部被殲滅。至此,晉西南之閻軍餘孽被全部清除幹淨。到12月底,曆時一月有餘的晉西南戰役宣告結束。此役先後解放永和、大寧、隰縣、石樓、蒲縣、汾西、中陽等7縣城,共殲閻軍5000餘人。其間,軍隊在12月22日還在晉西南地區的蒲縣和午城之間設伏,對從臨汾出發進攻大寧的胡宗南所部第67旅攔腰包圍,將其大部殲滅。1947年1月1日,又將蒲縣守軍殲滅一部,從而粉碎了胡部企圖從大寧進攻延安的陰謀,迫使蔣介石推遲了對延安的進攻,解除了陝甘寧邊區東境的威脅。

閻錫山在晉西南遭到重創後,為避免其部隊被軍隊各個擊破,遂將散處於各地的軍隊大部撤回,集中於太原至介休以北的鐵路沿線,加強防守,而胡宗南部也收縮到了晉南。汾陽、孝義地區出現了“空白”,僅有閻軍暫70師和一些地方團隊守備在這裏。於是軍隊決定乘機發動汾孝戰役,殲滅這股弱敵,以鞏固晉西南地區,保衛陝甘寧邊區。蒲縣被攻克後,各部隊即向孝義、汾陽方向轉移兵力。1月17日夜,晉綏部隊的兩個旅,對孝義發起猛烈進攻。閻軍很快失去抵抗能力,1月18日,孝義被攻克,殲滅閻軍2200餘人。閻錫山為確保晉中各縣,遂由太原親赴平遙指揮作戰。他令孫楚指揮第34軍到介休汾河以西抵抗,令趙承綬第33軍向汾陽、平遙、孝義、介休中間地區進擊,並令王靖國帶領由忻縣抽調下來的部分軍隊,由太原沿交城、文水公路南下策應,令駐汾陽的劉效增部與孫楚、趙承綬所部會師,同時電請駐臨汾的胡宗南部北上接迎,協同作戰,共出動兵力3萬餘人,企圖在汾孝地區與軍隊進行決戰。針對閻軍的態勢,軍隊采取分路堵截、各個擊破的戰法,先向趙承綬和孫楚部發起攻擊,將趙部所屬之69師及日軍第10總隊今村部隊全部殲滅,敵第44、45、46師亦各被殲滅一部;而胡宗南北上策應之先頭部隊到達介休、靈石時,軍隊已經撤退。閻錫山的企圖又一次破滅,汾孝戰役至1月29日結束,此役共殲敵1.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