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學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知識、能力、情意三個目標維度,本節將闡述這三個維度在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的含義以及目標設置。
一、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能力、情意的含義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於音樂課程總目標是這樣陳述的: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並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從音樂課程總目標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中小學音樂學科知識、能力、情意的主要含義及其關係。如圖2.16.1:
圖2.16.1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指的是雙基——即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知識;“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麵——聽覺能力、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情意”既指情感知覺——豐富情感、涵養美感,又蘊含品格情操——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知識、能力、情意三者是三位一體、互為關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整體。
(一)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含義
知識,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表述有兩個方麵含義:(1)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2)指有關學術文化。在我國,常見的知識定義是從哲學角度提出來的,如:知識是對事物屬性和聯係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直覺、表現、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知識。
從廣義上講,音樂知識是個體在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知識是蘊含在音樂藝術作品中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涉及音樂表現的各種要素、曲式結構、體裁形式、識讀樂譜的基礎知識,演唱、演奏、創作的基礎知識等。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包括了兩層含義——音樂文化知識和音樂技能知識。
(二)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能力含義
《辭海》中關於“能力”的解釋是成功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進行各種活動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特殊能力指從事某些專業性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如數學能力、繪畫能力、音樂能力、飛行能力等。本章所表述的能力主要屬於後者範疇。
“堅持能力為重”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的“戰略主題”。《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學生的音樂能力的培養落實在增進音樂素養、豐富社會實踐、學會動手動腦、引導開拓創新等方麵。“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生動、多樣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獲得音樂能力。
人的各種能力是在素質的基礎上,在後天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能力與活動是緊密聯係的,隻有通過活動才能發展和了解人的能力。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能力指的是個體通過學習和實踐,具備掌握、運用音樂專業技能技巧的條件,它不局限於唱歌、識譜、視唱等有限的範疇,而拓展到基礎音樂教育中所涉及的學生感知、體驗、理解、表現、創造、鑒賞音樂等方麵,具體表現為音樂聽覺能力,音樂欣賞能力、音樂表現能力(歌唱、演奏、綜合表演等)和音樂創造能力。
(三)中小學音樂學科的情意含義
在心理學的理論中,情感是指人腦對客觀現實與個人需要之間關係的一種反映,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主觀體驗。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教育的特質就是情感審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應體現在熏陶、感染、淨化、震驚、頓悟等情感層麵上。“感心者莫過於情”,“情”從哪裏來呢?除了從教師中來,更從音樂中來。
以音樂課程教材為例:廣州地區各中小學目前主要使用的兩種版本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和廣東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音樂》教材,都非常重視“情感審美”,突出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的關係。如,人音版音樂教材以人文主題為單元主體,所選曲目既具有經典性,又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而花城版音樂教材專門開設了“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係列欄目,以多首感情濃鬱的經典作品引領學生觸摸各種情感——“思念”“愛”“恨”等。以上兩種教材都能讓學生在音樂的聯想和體驗中與作曲家和演唱(奏)家的情感共振共鳴,在探索和感悟中深化個人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這樣的表述: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
音樂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對人類、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逐步養成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喜愛音樂奠定基礎。
3.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過訓練學生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學生音樂的欣賞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其在真、善、美的藝術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增強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曆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讚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增強集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音樂藝術的習慣。通過係統地學習母語音樂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以上表述鮮明地彰顯了音樂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價值。因此,中小學音樂學科的情意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麵的意義——情感知覺、品格情操。
中小學音樂學科知識、情意、能力這三個目標維度是構成完整、立體的音樂課程目標的三個重要方麵,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節完備的音樂課應當是“知識、情意、能力三位一體”的。
二、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能力、情意目標的設置
中小學音樂學科知識、能力、情意這三個目標維度是相對獨立卻又互為關係的整體,“獨立”表現在各自具有明顯的功能傾向性,“整體”表現在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三位一體。中小學音樂學科知識、能力、情意目標的設置將遵循以上原則進行。
(一)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目標設置
1.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分類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相應地,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也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及程序性知識兩大類。
陳述性知識指的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係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是能夠直接陳述的知識,是涉及“什麽”的知識。在中小學音樂學科中,主要指音樂文化知識,包括有音樂表現要素、音樂體裁與形式、音樂風格與流派、音樂與相關文化等。
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某事的知識,是反映“過程”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麽”和“如何做”的問題,可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在中小學音樂學科中,主要指的音樂學科技能知識,其中包括有歌唱技能知識、演奏技能知識、識讀樂譜知識、綜合性藝術表演知識等。
表2.16.1 中小學音樂學科知識的主要類別及其亞類別
續表
2.中小學音樂學科的知識目標設置
(1)陳述性知識的目標設置
A1.音樂表現要素
· 感知大自然和生活中各種聲音,了解人聲和常見的中西樂器的音色特點。
· 感知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能描述或用體態反映音樂中力度、速度變化,掌握相關音樂記號。
· 感知音樂的節奏、節拍、旋律、和聲等,了解大小調式及常用的民族五聲調式,掌握相關音樂術語。
· 感知不同的音樂結構,了解一段體、二部曲式、三部曲式、變奏曲、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不同的曲式結構。
A2.音樂體裁與形式
· 感受節奏鮮明的進行曲、舞曲、搖籃曲等不同音樂體裁並了解相關知識。
· 了解兒童歌曲、民歌、抒情歌曲、藝術歌曲、流行歌曲等不同的歌曲體裁和類別。
· 知道獨唱、重唱、齊唱、對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以及獨奏、重奏、小合奏、大合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
· 了解大合唱、組歌、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歌劇、音樂劇、舞劇音樂等不同體裁的歌曲和樂曲。
A3.音樂風格與流派
· 聆聽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兒歌、童謠,感受其不同的風格。
· 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簡單描述其不同的地域特點或民族風格,能夠說出戲曲、曲藝的主要種類和代表人物。
· 聆聽世界部分國家的民族民間音樂,能夠對其風格特點進行簡單描述。
· 聆聽世界不同國家的優秀音樂作品,能夠說出主要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
A4.音樂與相關文化
· 知道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 知道場景音樂及為詩詞、散文、故事進行朗誦配樂的選曲規律和要求。
· 了解社區或鄉村的音樂活動,並樂於參與其中。
· 欣賞戲劇、舞蹈、影視作品等視覺藝術,感受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 說出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和國家的代表性音樂作品以及相關的風土人情。
(2)程序性知識的目標設置
B1.歌唱技能知識
· 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了解嗓音保護的知識。
· 了解童聲、男(女)聲高音、中音、低音等人聲的類別,知道獨唱、重唱、齊唱、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 了解唱歌的呼吸、發聲、咬字與吐字,歌曲的處理等方法。
B2.演奏技能知識
· 知道演奏的正確姿勢,了解豎笛、口琴、口風琴或其他樂器保護的知識。
· 知道常見的西洋管弦樂器及中國民族樂器,了解獨奏、重奏、合奏、協奏等演奏形式。
· 了解拉奏、彈奏、吹奏、擊奏等樂器演奏的方法和技巧。
B3.識讀樂譜知識
· 認識常用的音名、音符、調號、拍號、反複記號等音樂符號。
· 知道節拍、節奏、時值、速度、力度等音樂的記錄方法。
· 了解連音、斷音、跳音、顫音、波音、倚音等音樂記號。
B4.綜合性藝術表演知識
· 知道律動、歌伴舞、配樂朗誦、音樂遊戲、音樂短劇、歌舞短劇等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
· 了解表演的程序、場景布置、對演員的要求、對觀眾的要求等表演規範。
· 積累關於表演評價的語匯及知識。
例1 “京劇的念白之美”
東區中學周老師七年級戲劇課《京劇的念白之美》設置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念白中的京白與韻白,知道其特點,並能辨析京白與韻白的不同。京劇雖是我國的國粹,但是現在的孩子都說聽不懂,也不大願意學。怎樣讓學生們不感覺到枯燥,又能深刻了解京白和韻白呢?上課伊始,周老師並不急於交代知識,而是先采用了生動的教師表演、直觀的視頻欣賞、活潑的模仿學習等方式,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學生在聆聽、欣賞、模仿中反複的對比琢磨,大家一起歸納出了京白和韻白的特點:京白使用北京方言,口語化,語言平實樸素,活潑流利,富有節奏感。韻白使用湖廣音中州韻,文言文,抑揚頓挫,節奏感、韻律感、音樂感更強;念京白的是普通老百姓,比如媒婆、丫鬟、解差、太監,念韻白的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夫人、小姐、老爺、文臣武將;京白主要由花旦、彩旦、醜角來表演,韻白主要由青衣、老旦、老生、小生來表演。最後同學們還像模像樣地創編了一句表達相同意思的京白和韻白呢。
例2 感受漸強和漸弱
火村小學劉老師在二年級歌曲《勇敢的鄂倫春》教學中,設置了一個知識目標是學生能正確理解漸強和漸弱。劉老師通過讓學生邊聆聽音樂邊觀察教師的手勢變化對漸強和漸弱有初步感性認識,再結合本課主角——馬背上民族鄂倫春人的特點,設計從遠到近、由近及遠的馬蹄聲,使用了有趣的“彈舌”來模仿,學生興趣盎然。後來,學生手上拿著雙響筒也可以為歌曲的前奏和尾聲比較準確地奏出漸強和漸弱的馬蹄聲來伴奏了,而這時,漸強和漸弱的概念也牢牢印在孩子們的腦海裏了。
兩個案例中的知識學習都是以體驗和感受先行,這也凸顯了音樂學科關於知識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音樂知識的學習不能依靠敘述和文字,而應該以聆聽為中心,以音響為本,在音樂的體驗和實踐中理解知識。
音樂學科的知識學習方式雖然有別於其他學科,但與別的學科一樣,同樣具有完整的科學的知識體係,音樂教師們每學期應明確本學期的知識體係,落實具體任務,並滲透到每一節課的學習中。
如: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要求學生建立MI,SOL,LA三個音符的音高概念同時認識音符,認識×、××、×—這三種節奏並能辨別長短。學習時可以滲透在每節課的不同環節——識譜、歌唱、欣賞、演奏、創作、表演等,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認一認、唱一唱、猜一猜、比一比……讓學生在豐富多彩、輕鬆愉悅的學習活動中音樂知識不斷得到循環鞏固。這種“化整為零”的方式讓一個個“點”匯成每個學期的一個小“麵”,小“麵”再匯成小學低、高年級、初中階段的三個中“麵”,最後形成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所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大“麵”。
學生1~9年級音樂知識學習應當是傳承和遞進的,要求音樂教師應樹立係統觀,除了清晰把握一個學期的知識體係,還應明確一個學段(2或3年)的知識體係;最好能了解6年甚至9年的音樂知識體係。
(二)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能力目標設置
1.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能力目標分類
蘇聯心理學家捷普洛夫對音樂才能做了係統的研究。他認為,具有音樂才能的人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麵基本能力:(1)曲調感,即區別旋律的曲調特點的能力,具體表現在對音調的準確性的感知和對旋律的情緒反應上。(2)音樂表象,即能隨意地反映音高關係和音強關係的聽覺能力,具體表現在再現聽過的旋律,並能夠實現聽覺與發聲之間的遷移和轉換。(3)節奏感,即感受音樂的節奏的能力,具體表現在對音符之間的時間關係的敏銳感覺和準確的再現能力上。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結實踐經驗及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學習並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能力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
捷普洛夫的音樂三方麵基本能力主要是從人對音樂的敏感和反應方麵進行歸納,著重於對聽覺能力的要求。《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根據審美教育的具體要求,將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能力拓展為四項音樂能力——音樂聽覺能力、音樂欣賞能力、音樂表現能力(歌唱、演奏、綜合表演等)和音樂創造能力,便於教師與學生的理解和操作。我們也以此四項作為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能力目標分類。
2.中小學音樂學科的能力目標設置
A.音樂聽覺能力:
· 感知大自然和生活中各種聲音,聆聽人聲和常見的中西樂器的不同音色,並能用語言描述其音色特點。
· 聆聽音樂,能用體態反應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等音高、速度、力度的變化。
· 有良好的音高、節奏、節拍概念,能感知音調的準確性和旋律的一般特點。
B.音樂欣賞能力:
· 聆聽中外不同地區的優秀音樂作品以及經典的戲曲、曲藝音樂,能用語言、身體律動、繪畫等不同方式描述音樂風格或流派。
· 欣賞音樂作品,能聽辨出不同的體裁與形式,了解體裁與形式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 知道音樂與戲劇、舞蹈、影視作品等姊妹藝術的密切聯係,了解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 積累一定的聲樂及器樂音樂作品,熟知其音樂主題旋律,能說出曲名及作者,並了解相關作品創作背景。
C.音樂表現能力
· 具有良好的演唱習慣和信心,樂於參與演唱活動。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輪唱、合唱,能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做出反應,懂得嗓音保護的方法,在實踐中積累演唱經驗,並能進行適當的演唱評價。
· 具有良好的演奏習慣和信心,樂於參與演奏活動。能夠選擇某件樂器或其他聲音材料,運用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或為歌曲伴奏,能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做出反應,懂得樂器保護的方法,在實踐中積累演奏經驗,並能進行適當的演奏評價。
· 認識基本的音樂符號及常用的音樂記號,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具有良好的識譜能力,能夠比較順暢地識讀樂譜。
· 樂於參加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表現自信。能夠結合所學歌曲、樂曲創設表演情境,或進行律動、歌伴舞、配樂朗誦、音樂遊戲等綜合性藝術表演,學習表演音樂短劇、歌舞短劇、戲曲、曲藝片段等,並能對自己與他人的表演做出評價。
D.音樂創造能力
· 能運用人聲、樂器聲以及生活中的音源或自製音源,即興創作表現某一音樂場景或生活場景,或即興哼唱出符合場景的旋律短句。
· 能在演唱或演奏中作力度、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的即興變化,以豐富歌曲(樂曲)情緒及內容的表現。
· 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為歌曲創作與作品情緒與風格相符但旋律不同的前奏、間奏或尾聲;能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創編8小節旋律,並較準確地用簡(線)譜記下來。
· 嚐試利用音頻軟件錄製聲音,以及利用多軌編輯功能合成音樂。
· 能運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對創編或創作作品作出客觀實際的評價。
與所有其他能力形成的規律一樣,音樂能力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音樂能力的培養必須遵循以聆聽為中心原則、實踐性原則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聆聽,是音樂藝術中最基本的特征。要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在唱歌、演奏、欣賞、創作、表現等音樂教學實踐中都應圍繞“以聆聽為中心”進行。傾聽作品、傾聽他人、傾聽自己,對比聆聽,通過反複的“聽”,增強感受和體驗。在“聆· 聽”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講授要簡練,應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注意地聽,學會傾聽,培養能力。
例3 理解“新時代音樂(New Age)”
新時代音樂因其變幻新奇的電聲音色、悠揚抒情的旋律、清新自然的曲風很容易為高一學生所接受,但如何引導學生從“表麵的吸引”到“內在的探究”,從而提升音樂欣賞能力呢?廣州科學城中學文老師在執教高一年級音樂鑒賞《新時代音樂(New Age)》時,課前請學生分小組尋找、分析、處理編輯有關新時代音樂的資料,課上有目的地安排每一個欣賞曲目,推出每一位知名藝術家(如雅尼、喜多郎、恩雅、莎拉·布萊曼)、藝術團體(如神秘園、班得瑞等),巧妙地設置問題和情境,有機結合視聽、哼唱、分析主題音樂等多種體驗方式,讓學生在聆聽、視聽、觀察、交流和對比中,找出了新時代音樂的四大要素:①節奏自然而自由。②旋律常即興演奏,音樂結構有極大想象空間。③音色透明、神秘、變幻,充滿朦朧氛圍。④和聲和諧、祥和。自此,學生對“新時代音樂”的認識絕不僅僅停留在感性的舒適、寧靜、悠閑中了。
案例中學生通過學習,對“新時代音樂(New Age)”從表層膚淺的音響感知、不知其然的喜愛,到後來通過探究、對比、思考,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新時代音樂”的規律和特點,這種變化的過程就是音樂欣賞能力形成的過程。
音樂表現能力常常通過歌唱、演奏、識讀樂譜、綜合性表演藝術呈現出來。“每個人都有一件天然的樂器——嗓子”,歌唱是學生最易接受和樂於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在歌唱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和表達歌曲中的速度、力度、音色、節奏、句法、**與鋪墊等方麵的特點,啟發、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嚐試,激發學生富有感情地歌唱,培養學生歌唱的積極性和演唱的自信心。對歌唱技能,如歌唱的姿勢、呼吸、發聲和吐字等的練習,應結合歌唱實踐活動進行,並在對自己和他人的體驗和評價中,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歌唱教學還應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可從簡易的輪唱、樂句或樂段的簡單二部和聲開始,再逐步過渡到多聲部合唱。使學生感受聲音的和諧與均衡,體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在實踐中提升歌唱能力,獲得集體演唱的經驗,並培養群體意識和協作能力。
器樂演奏不單純是為了掌握一兩件樂器的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演奏樂器更好地感受、表現和創造音樂。演奏能力一般包括單純器樂演奏能力和用器樂為歌唱、表演做伴奏的能力。在教學中,應盡量減少單純的樂器技術練習,可以把演奏技巧(呼吸、指法、句法、音階等)融入具體的音樂作品中,在感受音樂同時引導學生解決技巧問題;可以與唱歌、欣賞、創造等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如,用器樂為歌唱伴奏(可使用簡化旋律或節奏型伴奏)、演奏欣賞曲目的主題片段,選擇適當的樂器進行音響探索、即興演奏、編配簡短樂曲等創造性活動,或將樂器和歌唱、表演、律動、朗誦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藝術表演等。
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識讀樂譜不是“獨立”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巧妙構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積極創設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以鼓勵的態度,讓每個學生都擁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樂於表現,享受表現,提高音樂表現能力。
“音樂創造能力”主要包括“探索音響音樂能力”“即興創編能力”和“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的能力”。探索音響指的是聆聽或用樂器、非常規音源等模仿或探索風、雨、雷聲,鳥、蟲鳴叫等自然界音響;或喇叭聲、馬蹄聲、喘氣聲等日常生活音響的教學活動。探索音樂指的是探索人聲、樂器、各種非常規音源的音色、音長、音高、節奏、和聲等音樂要素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上,要注意啟發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設計、自己動手;注意探索內容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即興創編就是被當前的音樂情緒或意境所觸動,不依據樂譜進行的音樂創作活動。可以是即興音樂律動、即興編唱、即興演奏的音樂創編,可以是進行速度、力度、節拍、節奏等的即興編創。在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在理解歌曲、樂曲內容、情緒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即興創編。
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應該從基礎現實出發,教師在講授創作技巧時應與實際音響和實際感受相結合,把深奧的創作技巧融於實踐之中。創作短曲一般包括:準備階段——明確主題,朗讀歌詞,確定適合的音樂情緒、節奏、節拍;創作階段——根據設定方案以邊唱(奏)邊記譜,邊聽邊修改的方式進行旋律創作;展示階段——演唱或演奏創作作品,結合自評、他評的評價方式,享受創作的愉悅,積累創作經驗。也可以運用電腦進行更豐富的音樂創作活動。
例4 引笛為媒,創意無限
本案例為大家提供豎笛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參考範例。
①樂器探索和音源探究
樂器探索和音源探究主要在學生對豎笛還不熟悉的學習初期進行。在第一次接觸豎笛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摸一摸、聽一聽、拆一拆、吹一吹”,讓學生親近樂器,認識豎笛,感受豎笛獨特的音色和美妙的旋律,了解樂器的常規的正確演奏方法。通過探索,激發好奇心,產生濃厚興趣,得到深刻印象。
②模仿吹奏和即興變奏
模仿是學習的重要手段。從節奏模仿到節奏變身,從旋律模仿到音樂處理,模仿後的即興變奏練習,使學生把間接知識轉化為直接知識,從接受性學習轉換為創造性學習。既學習新知識,又鞏固舊知識;既鍛煉了學生的吹奏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編能力。
③情境模擬和即興創作
情境模擬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一般根據教學內容和情境創設的需要,進行情境模擬。它通常和即興創作相伴而行。如,學生們為歌曲《郵遞員叔叔來了》編一小段這樣的“開頭”:有的用由低到高的音符、由弱到強的力度表現郵遞員叔叔由遠到近來了;有的用響亮的、連續的大切分音符表現郵遞員叔叔很威風地摁著喇叭來了;還有的擊拍出整齊的節奏表現小朋友在鼓掌歡迎郵遞員叔叔……
通過情境模擬和即興創作,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習的興趣。
④音樂接龍和旋律創作
豎笛的“即時音響再現”為學生的旋律創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快樂。在學生開始嚐試旋律創作時,用豎笛進行音樂接龍和音樂問答是一種效果良好的“創作入門方式”。通過或尾音、或起句、或節奏、或情緒基本一致的“短句”創作,學生對音符的進行、節奏的安排、句逗的銜接、樂句的停頓、音樂的流暢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進行旋律創作就會水到渠成。
創作教學一定要從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出發,循序漸進。
⑤課外拓展和自我精彩
課內的器樂學習內容相對有限,但課外的天地非常廣闊。教師鼓勵學生學習吹奏或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並提供適當的展示平台。課外拓展學習常常產生了意外的收獲:沒教的指法或演奏法學生“摸”出來了;吹奏技巧更嫻熟了;能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更像個演奏家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在課外拓展中被激發,在自我精彩中獲得了自我成長。
“課堂器樂”對學生而言,既是“樂器”——學習掌握一種樂器,更是“學具”——通過樂器拓展音樂學習。引笛為媒,讓學生以樂為伴,增進了技能,發展了思維,更張揚了個性。
(三)中小學音樂學科的情意目標設置
1.中小學音樂學科的情意目標分類
“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是音樂課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如上文所述,中小學音樂學科的情意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麵的意義——情感知覺、品格情操。
情緒與情感是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知覺即是對作品本身音樂情緒的感知,又是對作品所蘊含的情感的感知。情緒和情感是密切相關又相互區別的兩種心理形式。就腦活動而言,情緒和情感為同一的物質過程;但從關聯的範圍來說,情緒比情感更廣泛些,在我們體驗某種情感時,總會感受到一定的情緒色彩,但這種情緒色彩遠不如情感穩定和持久。音樂課程的教育效應除了體現在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音樂素養的提高方麵,更體現在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塑造人格方麵,因此,品格情操是情意目標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品格情操主要體現在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如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音樂文化,接納世界多元文化,熱愛生活,向往美好,追求未來,相互尊重、協同合作等。
2.中小學音樂學科的情意目標設置
A.情感知覺
· 了解音樂情緒與音樂表現要素的密切關係。
· 能用多種形式體驗或即興表現音樂作品中音樂情感的發展變化。
· 能對音樂中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各種感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情緒、格調和人文內涵。
· 能用簡練的語言及恰當的音樂術語對音樂的情緒進行描述或簡要分析,並能客觀地相互評價。
B.品格情操
· 通過學習母語音樂文化,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 學習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藝術,接納多元文化。
· 在音樂學習中豐富情感體驗,建立起對人類、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增強集體主義精神。
可以說,音樂進行的過程,就是音樂情感的表達過程,每一首音樂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欣賞不同情感的音樂作品,使學生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
例5 體驗思念和憂傷的情緒
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先生所作的《思鄉曲》是由綏遠民歌《城牆上的跑馬》發展而成的,旋律彌漫著濃濃的思念和憂傷的情緒。如何幫助七年級的學生理解呢?廣州市蘿崗區陳老師的做法是和學生一起展開探究:反複哼唱《城牆上的跑馬》並畫著旋律線,學生很快發現:短短的四個樂句,從第一句起音的高音RE開始,每一樂句都呈波浪形線條依次下降,而且1,2,3樂句開始都使用了附點節奏。學生說,越來越低沉的音色,有種壓抑不住的暗淡和憂傷,而拖遝的節奏讓人無奈惆悵……無須任何解釋,在探索中,在音樂裏,學生找到了答案,感受到了濃濃的思念和憂傷。
通常,對於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人們本能地會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表現出不接納的態度和不愉快的情緒。古典的音樂作品、曆史題材的音樂作品、民族的戲曲的音樂作品,由於遠離學生生活經驗和視野,學生不能與其產生共鳴,往往學習興趣不濃,也不容易接受。音樂教師應當深入挖掘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找準切入口,選擇恰當的體驗方式,帶領學生“走進”作品,潛移默化地感染和提升學生的情感。
例6 感受宮廷舞,悅納多元文化
小學三年級《我們大家跳起來》的旋律選用的是偉大音樂家巴赫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G大調小步舞曲》改編而成,旋律優美,風格典雅。小步舞是古典音樂時期歐洲非常流行的一種宮廷舞,以舞蹈時步伐小而得名。小步舞曲是古典音樂中常見的一種音樂體裁,執教的樊老師以“小步舞”為線,有機結合了聆聽、舞蹈、歌唱、創編等音樂活動,營造了較為濃鬱的歐洲古典音樂文化氛圍。學生們戴上可愛的小皇冠,模仿小公主、小王子的儀態,在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深刻感受和體驗了歐洲古典音樂優雅、優美的風格特點,再加上樊老師端莊、典雅的肢體語言,仿佛把大家帶回了17世紀的歐洲。學生們在愉悅的舞蹈和歌唱中不知不覺地變得更加彬彬有禮,更懂得了相互欣賞和尊重。
例7 愛上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最著名的戲種,但對於現代的學生尤其是廣東的學生是陌生的。廣州科學城中學劉老師在教授湖南長沙花鼓戲《劉海砍樵》時,先以她繪聲繪色、神形兼備的示範表演《劉海砍樵》經典選段成功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然後通過引導學生找出有特色的長沙腔調的歌詞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再通過師生你來我往、“笑料百出”的朗讀歌詞、學唱歌曲、邊唱邊演等環節,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音樂實踐活動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並喜愛了湖南花鼓戲這種地方色彩濃鬱,音樂明快活潑、表演樸實風趣的戲曲形式。
對於情意目標的把握,教師應注把握以下兩點:(1)深入挖掘滲透在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先感動自己,才能在課堂上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2)注重音樂課堂上師生的情感交融。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在音樂的聖殿裏,施教者與受教者應當憑借音樂審美媒介平等地交流審美信息,共同獲得對音樂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