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是“一帶一路”國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
“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通”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教育”二字,但並不表明教育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是可有可無的。恰恰是,教育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作用。[5]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人的因素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應該看到,無論是解決“一帶一路”戰略構思的理論問題,還是推進實施的實踐問題,關鍵都在人才。[6]“一帶一路”的所有活動都要靠大批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普通勞動者來進行,因此,通過教育培養人才,成為“一帶一路”成敗的關鍵。[7]無獨有偶,人才問題同樣是“一帶一路”國家的重要關切。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在2015博鼇亞洲論壇演講中也指出:“人才因素是‘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的關鍵。東盟國家擁有大量的青年群體,他們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維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優勢。”[8]
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需要培養哪些方麵的人才呢?第一,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宏大的不同領域的工程技術、項目設計與管理等專業人才;第二,隨著眾多的企業落地,急需大量通曉當地語言,熟知當地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和人文地理的人才,特別是東南亞、南亞、中亞、東北亞乃至西亞國家政治、經濟及風土民情的人才;第三,區域性經貿往來和良好秩序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國際貿易人才。[9]更為重要的是,教育需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一帶一路”宏觀規劃和戰略推進的人才。
二、“一帶一路”中的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現狀及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順勢而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加入WTO以來,我國教育開放承諾水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已相對較高,有的方麵高於一些發達國家。[10]但在“一帶一路”實施方麵,教育的布局還比較滯後。據統計,我國赴“一帶一路”進行戰略布局的企業有11000家。[11]截至2014年年底,國資委監管的110餘家央企中已有80多家在“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分支機構。[12]而我們的教育機構在海外辦學、服務中國赴海外企業等方麵的工作仍然嚴重滯後。
(一)教育輸出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高校“走出去”開展海外辦學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目前,我國本科層次的工科專業布點數已達15733個,基本覆蓋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所有重大工程項目,已經具備在“一帶一路”國家建立境外大學和教育基地的基礎。但是,高校境外辦學還處於起步階段,經教育部批準的境外辦學有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老撾蘇州大學、雲南財經大學曼穀商學院和北京語言大學東京學院。另外,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約旦、埃及等十多個“一帶一路”國家已向中國發出了赴境外辦學的邀請。[13]但是,我們的境外辦學麵臨兩個短板,一是與企業的融合度不夠,二是雙語師資、國際化師資的缺乏。[14]
在援外方麵,近年來,中國通過援建維修校舍、提供教學設備、培養師資力量、增加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等,不斷加大教育援助力度。但教育援外項目主要集中在非洲。在廣義的教育即人力資源開發培訓方麵,2010—2012年,中國在國內舉辦1951期培訓班,其中包括官員研修班、技術人員培訓班、在職學曆教育項目等,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培訓人員49148名。大多培訓都是與貿易、農業、礦業、漁業等產業相結合,在教育領域,隻舉辦了30多期院校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職業教育管理培訓班、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研修班、現代遠程教育研修班等,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千餘名教育官員、校長和教職人員。[15]這些培訓還麵臨過多講授、沒有考慮實際需求等問題,而真正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訂單式培訓很少。
近年來,中國通過實施各項“留學中國計劃”,擴大外國學生來華留學規模。比如,中方倡議建立中國-東盟留學生聯誼會,雙方要落實到2020年把互派留學生規模擴大到10萬人的雙十萬計劃,讓更多青年參與到地區合作交流中來,使中國-東盟睦鄰友好薪火相傳。[16]但是,多數來華留學生主要還是以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文化為主,且來自中亞、西亞、中東歐等的學生比例較小。
(二)語言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帶一路”的所有願景與規劃的實現,都要以語言溝通為基礎,因此,語言教育至關重要。這裏的語言教育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對外漢語教學,另一方麵是相關國家小語種人才培養。
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麵,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135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而在65個“一帶一路”國家中的54國共建立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16個孔子課堂,其中,泰國建立了15所孔子學院和18個孔子課堂,俄羅斯建立了17個孔子學院和5個孔子課堂。[17]以上數據表明,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一帶一路”國家呈現數量偏少、分布不均的特點。另外,在對外漢語教學人才隊伍建設方麵,截至2013年,全國共有開設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高校300餘所,每年招收人數超過15000人。[18]
而在小語種人才培養方麵,按照目前的規劃線路,“一帶一路”國家使用的語言有1000餘種,其中官方語言及國語總共約60餘種。目前,我國高校教學尚未完全覆蓋這些官方語種,有18種語言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僅有1所學校開設的語言有20種,相關人才儲備狀況堪憂。[19]非通用語種覆蓋麵窄,語言專業布局不合理,關鍵國家和地區語言人才匱乏等問題將限製“一帶一路”的建設。[20]
(三)對“一帶一路”國家教育的研究進展及問題
傳統上,我國的國際問題和國別區域研究主要聚焦在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研究比較薄弱。雖然2012年教育部設立了一批國別區域問題研究基地,以加強國別區域問題和國際問題的研究,但是由於時間尚短,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研究不足的局麵並沒有根本改變,給“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帶來了局限。[21]而在教育方麵,比較教育研究長期以來也比較注重發達國家的教育研究,對於相關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研究還比較薄弱。[22]
從目前學界的研究進展及發表的文獻來看,對“一帶一路”中教育問題的研究仍然停留在這樣一些基本性的問題上,例如:教育是否應該在“一帶一路”中發揮作用?發揮怎麽樣的作用?從哪些方麵切入開展教育活動?教育要發揮作用,目前還存在什麽障礙與挑戰?等等。而真正對“一帶一路”國家教育發展處於什麽水平,麵臨什麽樣的發展困境,未來的發展戰略等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四)建立教育聯盟及其挑戰
高等院校已敏銳地嗅到了“一帶一路”建設給學校的發展帶來的機遇。為占得先機,不少高校牽頭或參與成立了大學聯盟,如2015年5月由西安交通大學發起,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128所大學參加的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Universities Alliance of the New Silk Road);2015年10月由複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蘭州大學和俄羅斯烏拉爾國立經濟大學、韓國釜慶大學等46所中外高校在甘肅敦煌共同成立的“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福建省依托省內高校成立的“新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另外,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牽頭成立的“一帶一路”國家開放教育資源聯盟也於2016年正式啟動,先期有10多所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知名大學參與。
這些聯盟是海內外大學結成的開放性、國際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主要發揮以下功能:搭建教育信息、學術資源共享交流合作平台;探索跨國培養與跨境流動的人才培養新機製;加強聯盟高校間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文化交流;以聯盟交往帶動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探索開展多邊、雙邊聯合境外辦學,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管理模式和服務當地模式,確保聯合辦學落地生根。
其他聯盟無論從組成、架構還是具體的合作方麵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盡管這些聯盟的成立乘勢而為,願景良好,但是否能真正實現建立聯盟的目標還麵臨諸多障礙,還需要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