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重大自然災害與疾病頻發,嚴重性、規模和頻率都在增加,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脆弱性。研究顯示,1920—2020年世界範圍內暴發的重大自然災害與疾病事件共計45項;其中,23項為地震、洪水、颶風、海嘯等自然災害,22項為流感、霍亂等傳染性疾病;近百年來全球重大自然災害與疾病主要發生在西太平洋和非洲地區,占所有重大災害數量的55.56%;全球重大自然災害與疾病的綜合影響力的顯著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東南亞和非洲地區。①
一、自然災害頻發
當大自然以自然災害的形式展現出其可怕的力量時,數以百萬人受到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生計、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遭到破壞。2014年至2017年,每年全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7億多人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民眾死亡,生計受損,迫使2000萬人逃離家園。①除了人員傷亡,自然災害引起的財產損失也不能忽視。盡管大多數的災害報告中未涉及經濟損失的精確數據,但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的估計,僅2017年,颶風、地震和荒野火等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已達到3050億美元,幾乎是2016年時1880億美元的兩倍,同時也高於近10年的平均水平。②
自然災害呈現出巨大的破壞性和跨國性的特點。以地震為例,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波及東南亞及非洲東部多個國家,共有18.3萬人喪生,4.3萬人失蹤,大約有40萬幢房屋被毀,140萬人失去生計;2008年,中國四川地區發生地震,造成87000餘人死亡;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7級地震,造成22萬餘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發生9級地震,雖然地震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其引發的海嘯造成18000餘人死亡,並誘發了福島核事故。僅一次地震就會對人類造成致命危害,而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洪水、暴雨、暴雪、熱浪和台風等氣候現象同樣令人擔憂。以法國為例,在過去20年內,法國共發生86起自然災害事件,其中,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是極端氣候事件,共致使24000餘人死亡。最為嚴重的是2003年發生的熱浪侵襲事件,該事件造成15000人死亡,其中老年人占比最大。
二、傳染病的全球傳播
除了自然災害,傳染病也是無國界的。在人類曆史上,傳染病一直是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進步加快,對疾病的治愈能力提高,已知傳染病對人類的影響減弱,在20世紀裏,人類陸續消除了天花等致命性傳染疾病。但是,近年來突發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愈發增多。未知且尚無法治愈的新興傳染病——艾滋病(HIV/AIDS)、非典(SARS)、埃博拉病毒(Ebola)、寨卡(Zika)等——還在全球肆虐作惡,顯示出人類並沒有擺脫傳染病的“魅影”。這些傳染病多蔓延於發展中國家,當地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基礎設施尤其是醫療衛生設施發展滯後,容易滋生傳染性疾病並造成蔓延。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人們傳遞了“病毒無國界”的信息。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數據,截至2022年10月25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6.25億例,死亡病例超過656萬例。在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出現了深度下滑。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0年世界經濟同比下降3.3%。其中發達經濟體更是下降了4.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下降2.3%。供應瓶頸持續、全球通脹加劇、發展失衡加深、貨幣政策轉向,疫情已深刻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運行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響了全球衛生治理的警鍾,也再次凸顯出,一國的問題已經不再隻是本國範圍內的問題,傳染病防控的國家界限已逐漸模糊,單國的力量去解決跨國界的健康問題力不從心,而需要全球的利益相關方共同治理與解決。
三、自然和生物災害疊加
讓情況變得更糟的是,多種自然和生物災害交匯產生的係統性和級聯風險(疊加影響)對受災國家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①譬如,2021年2月,美國遭遇極寒天氣侵襲,多地氣溫創近年新低,其中,得克薩斯州迎來了百年一遇嚴重寒潮,罕見冬季風暴引發了“得州危機”,路麵結冰、道路被封,數百架次航班被取消,交通一度中斷,該州超400萬人遭遇長時間停電,1400多萬居民出現供水、供暖問題;因停電影響,得州采油采氣、煉油生產中斷,經濟損失超過230億美金。美國15個州2000多個疫苗接種點停電,新冠疫苗接種點不得不暫時關閉。發達國家尚且如此,發展中國家麵臨自然災害和疫情時更是吃力。2020年季風期間,印度阿薩姆邦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造成該邦30個區約570萬人受災。與此同時,該邦在最嚴重的洪災期間出現了新冠肺炎病例單日最高峰值。但在應對過程中,為了遏製新冠肺炎疫情實施的封鎖使洪災救援難以通過,並且當新冠肺炎護理中心兼作避難所時,確保社交疏離和佩戴口罩又變得非常困難。對此,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強調指出,應對級聯災害的多重挑戰,必須進行以複雜的風險設想情況和綜合籌資解決方案為支撐,並能擴大預警係統的科技驅動型創新,這不僅需要國家行動,更需要區域和次區域範圍內的廣泛合作。
四、災難共擔的答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麵對日益頻發的災害事件及其不斷提升的綜合影響力,人類社會如何有效應對這些危機,並保持自身的穩定性和活力,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無論是難以預測的天災,還是無國界的傳染病,都進一步證實了人類是一個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全人類的災難必須共同應對。無論是防災救災、防控病毒還是全球產業鏈的保護,都需要互相合作、互相支持,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和損失最小化。讓世界各國共同參與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責任共扛的實踐之中,是世界各國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是當前國際社會的呼籲與期盼,也是為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新的框架的重要使命和任務。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災難共擔、風險共擔、責任共擔”,無論是在應對自然災害、瘟疫暴發,還是在維護經濟秩序、政治安全、生態保護等方麵,都要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職責。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一帶一路”為重要實踐平台,以實際行動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抵禦疫情致命衝擊的“應急所”。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日益增多的非傳統安全風險,合力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積極營造公平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