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是馬克思選取的代表現代性原則和現代社會的最基本範疇,資本的主體性體現了人們的一種對於統攝者和支配者的服從,作為權力的主體性資本最終導致了資本拜物教,使得資本作為一種人們崇拜的“非神聖形象”出現在現代社會中。資本的魔力在於使所有東西都發生了變形,依據它的存在而改變。作為權力的資本,成為世界的主宰和主人,而人們都要在對它的臣服之下生活,“個人受抽象統治”成了資本主體性在人身上的現實表現。
在現代社會中,資本扮演著“支架”的角色,人的存在和確定性是以資本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支架是集中,是所有安排方式的共同性,這些安排方式將人塞入尺度之中,當前人就是在這個尺度中生-存的。”①一方麵,人擺脫了對於具體的個人和群體的依賴,實現了個人的獨立性和自由。資本的無限性和開放性,超越了封建社會的有限性和封閉性,資本是人的主體性的外化和物化,是人的獨立性和自由性的物質中介和前提。作為主體的資本取代了個體的人成為主體,克服了作為個體存在的人麵對自然和麵對社會的無能為力。作為一個聯合起來的人們的力量的集合體,資本帶來了財富的巨大增加,推進了社會的文明進程,使資本主義社會成長為現代的社會。另一方麵,這種自由和獨立又是以資本的存在為前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與勞動的對抗關係表現為資本霸占了啟蒙以來的人的主體的地位,成為一種能夠支配別人勞動的權力,使人陷入了“物的依賴性”之中,個人的價值也隻有作為抽象勞動和一般勞動本身才能實現出來,抹殺了個人的勞動的獨特性和自主性。
作為一個以增殖為唯一目的的存在,資本中凝結了社會勞動,但這又是一種區別於活勞動的死勞動。資本同時表現為死勞動對活勞動的統治和權力,這種權力使得擁有活勞動的勞動者必須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成為雇傭勞動者,才能獲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資料。“貨幣占有者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工人。這裏所說的自由,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麵,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麵,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①現代社會,工人的這種所謂的自由的實現,是以完全的不自由為前提的。一方麵,勞動者擺脫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身依附關係;另一方麵,他們又不得不依賴於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這樣才能生存下去。在某種意義上,當他們作為一個自由人在行使自由權利的時候,這種權利僅僅局限在政治領域,獲得的是一種政治自由,而在以“徹底的人生經濟化”②為特征的現代社會中,勞動者在經濟領域並沒有獲得一種真正的自由,反而陷入了一種對物的依賴性中,而這種對物的依賴性又導致了他對於與他對立的人的依賴。
貨幣的產生還使得財富的聚集更加容易和可能,作為財富象征的貨幣也成為人們追逐的目的。財富兌換成金銀,這一本身具有貯藏功能的商品使得人們可以把他所生產的商品交換出去,而換得金銀。而擁有金銀就成了財富的象征,“毫不相幹的個人之間的互相的和全麵的依賴,構成他們的社會聯係。這種社會聯係表現在交換價值上,因為對於每個個人來說,隻有通過交換價值,他自己的活動或產品才成為他的活動或產品;他必須生產一般產品——交換價值,或本身孤立化的,個體化的交換價值,即貨幣。另一方麵,每個個人行使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就在於他是交換價值的或貨幣的所有者。他在衣袋裏裝著自己的社會權力和自己同社會的聯係”③。進一步,貨幣符號化,成為數字,交易直接在數字之間展開,而不涉及任何實際的商品交換,這使得作為中介的商品直接被砍掉,結果就是在這種虛擬的過程中,人本身更被抽象化了,人成為符號式的存在,人的存在以符號來標識。“抽象”成為人存在狀態的真實寫照。這樣一來,相對於使用價值而言,交換價值反而成為生產追逐的唯一目的,在此基礎上凸顯的是,人的勞動的量成為標準,而人的勞動的質的方麵被無視,人們的同質化和標準的同一使得人們都統攝在勞動時間的限製之下,而無法享有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資本的主體性不僅僅體現在它的自因性和支配性,還體現在它的唯一性方麵。自從資本取代了人,繼而取代了商品、貨幣,成為這個世界上的主體之後,它就完全夷平了其他主體的存在感,而成為唯一。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標誌了整個現代社會的存在的關係和意義。資本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麵,是完成了“主體即實體”和"實體即主體"在現實世界的雙重構建。一方麵,作為實體的人要獲得他的獨立性和自由就必須尋找到一個定在,而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正是這樣一個現實的存在,但是這種自由始終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另一方麵,反而資本這一實體成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存在,在自身內部完成了整個世界的構造,使得人和物都在資本的邏輯中進行運轉。
對於資本來說,正是它的這種從實體到主體的過程,使得主體性成為它的唯一特征。資本存在形態的改變,如商業資本、工業資本、金融資本等,並沒有改變資本的這一本性和本質。“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係也決定其他一切關係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裏麵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①在資本作為權力的形成過程中,特別是在交換領域,遵循的是平等的原則,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最基本的原則,但是這種平等的原則背後隱藏的不平等才是資本的本質,即人們始終處在資本的權力的威懾之下,如果不按照這種權力的方式和邏輯行事,人們就無法進入這一生產環節當中,失去生存的權利。作為主體的資本,不僅僅是一種權力,一種自因、自我增殖的權力,而且還具有一種吞噬一切的力量,它不斷地把人們的現實的活生生的生活納入它的邏輯當中,使得對於人們來說,抽象成了他們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隻剩下**裸的金錢關係,掩蓋了它本身的矛盾,“共同勞動或結合勞動,不論是作為活動還是轉化為客體的靜止形式,同時直接表現為某種與實際存在的單個勞動不同的東西,——既表現為他人的客體性(他人的財產),也表現為他人的主體性(資本的主體性)”②。馬克思要揭示的正是作為客體存在的資本和主體化的資本之間的對抗和矛盾,也即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對抗關係,這也是資本主體性中蘊含著的最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把握到了人們最現實的生存狀況,即抽象的存在成為一個普遍的和真實的現實。“在現代哲學用法中,‘主體性’或‘思維實體’往往主要是作為理論意識(甚至是先驗意識)的一個同義語而出現的,因此人們把它解釋為一種認識論的前提。”③黑格爾哲學作為一種理論意識,正是以最抽象的形式反映了最現實的內容,那就是“現實正受抽象統治”。黑格爾以自己的“絕對理念”的辯證自我運動,表達了人類對自由、崇高的追求,雖然這種追求被封閉在理論的範圍內。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作為崇高和自由的理論表征,既代表了整個傳統哲學對人類崇高的不懈追求,也凸顯了整個傳統哲學所追求的崇高的異化。黑格爾不僅僅重視人的精神力量,他還以這種方式來觀照現實,他就曾談道:“現在我越來越確信理論工作比實際工作對世界的影響更大;我們的觀念領域一旦革命化,現實就必然會隨著前進。”①對於黑格爾的思想,科爾紐認為最基本的是“證明精神的東西隻有結合客觀現實才能存在”,他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黑格爾的這一思想顯然是從法國大革命和英國的經濟發展那裏受到啟發的。在他看來,法國大革命和英國的經濟發展成就,都是人類的精神力量在改造世界和使世界理性化方麵的傑出範例。在法國和英國,理性活動同具體的生活,即同經濟、政治和社會的製度是密切聯係在一起的;而在落後的德國,黑格爾卻不得不主要從精神的角度來考察人的活動。像18世紀的理性主義者一樣,黑格爾把人的活動歸結為精神活動,即觀念的活動。”②這樣,黑格爾的哲學雖然還是封閉在了“觀念”之內,但是他試圖把人的精神和物質方麵的特性融合在一起的努力,表達了哲學的最真實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