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有力的原因產生強有力的行為。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行為就是溝通,我們再次強調:一切行為都是溝通。所有的行為,無論是適當的或者不適當的,都是一種信息,傳達出孩子在那個時刻對自己所處環境的認知:快樂、悲傷、煩惱或者滿意。行為是一種內在狀態的外在表達。在社會之中,並且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用普世的和個人主觀的判斷,來為特定情景中適當和不適當的行為貼標簽:安靜的孩子被認為是“好孩子”,而吵鬧的孩子就會被貼上“難管教”、“有問題”的標簽。在家裏或者一個朋友圈中講笑話、大聲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教堂裏或參加葬禮時出現同樣的行為,會引起大家強烈的反感。我們每個人對好的和壞的行為都有自己的解釋和判斷。

自閉症譜係孩子表現出的係列行為,恐怕會更難用假說來予以驗證。

無論在學校、家庭還是社會中,不適當的或負麵的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過程。僅僅消除這些行為是不夠的……遠遠不夠。要用同樣功能的正確行為替代不適當的行為,真正的學習——社交、認知、情緒控製——才能順利進行。如果這個觀點對你而言是嶄新的,那麽請你立即高度關注,因為它位列行為原則之首,可能是用來幫助你的孩子的最好策略。

你的孩子或者學生,是真心想與他周圍的人和世界進行適當的互動。當他出現不適當行為的時候,那是對給他造成內在或外在影響的某些事物的一種反應。孩子之所以會發生不被接受的行為,是由於他被失調的感官係統搞得不知所措,不能與人溝通他的想法和需求,不明白當前的情境或別人對他的期望。通過本章的內容,我們將詳細說明五個指導方針:

尋找感官問題

→反抗、製造麻煩、製造問題、疑慮、困惑、攻擊、過度興奮的行為 ——所有這些行為都可能根源於感官問題。

→超越行為本身來觀察、識別和消除這些行為發生的根源。

從來不妄自斷定

→他可能不知道或者不明白規則。

→他可能聽到了指令,但並不理解。如果他聽不懂,他就不可能遵守。

→也許他昨天知道,但是今天又想不起來了。

建立一個功能性溝通係統——可以是任何形式

→圖片卡、選擇板、手語、肢體語言、鍵盤——沒有一個功能性的方法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孩子唯一剩下的溝通方式就是他們的問題行為。

→對於沒有語言或者語言能力有局限的孩子來說,就更加需要建立一個功能性溝通係統。

行為的發生是有原因的:

●通常的誘因包括感官超負荷、情感超負荷(挫折、生氣、困擾、害怕),睡眠不足、食物過敏、饑餓、脫水、身體疼痛、對不喜歡任務的抵抗和逃避,任何未滿足的需求。

●分辨出“不能”和“不願意”。在“我不能做”和“我選擇不去做”之間是有區別的。我們的孩子不會做或者不知道,是因為我們沒有教他。

●將行為視為一種溝通的嚐試,因為那是孩子在當下所知道的唯一的交流方式。請相信,真正地相信——如果他們能夠用語言表達、能遵從你的指令或能展示出你所期望的自我控製能力,他們一定會那樣做的。

你自己的行為是這個方程式的一部分

→決定你孩子生活的行為方程式是:你+我+外界環境=行為 。而你自己的行為,對他的環境(社會、情感、身體、時間)有重要影響。

→孩子們能感受到一個人是給予其真正的支持,還是僅僅在口頭上的支持。即使是立意善良的父母和專業人員,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他們想讓孩子改正的行為。要定期對你自己的行為做認真檢查,特別是當你努力改變孩子的行為卻沒有效果的時候,可能首先需要改變的是你自己的行為。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能說明這個偉大的真理:

在2000年中期的時候,美國一個美麗的小鎮上,一個優質幼兒園的教室裏有兩個輔助老師。一個老師接受過自閉症相關知識的培訓,另一個沒有。這個班裏有個女孩叫艾迪,她患有自閉症。一天,當孩子們從課間休息回來後,艾迪很難中斷她的興奮勁兒,不能坐下來專心學習。她在教室裏一圈一圈地跑。一個輔助老師在後邊緊追不舍,並大喊:“夠了,足夠了,姑娘!你聽到我的話了沒?小姐?!我說過了,夠了!”

已經走出了教室的另一個輔助教師,聽到後又返回教室。她看了一眼當時的情況,走到小女孩前麵,平靜地說,“艾迪,回到你的座位坐下,現在是安靜閱讀的時間。”艾迪溜到她的課桌椅中,拿出了她的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