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談時,說和聽雙方對話語的采用或理解,都要受特定場合的影響和製約。就說的一方來說,無論是話題的選擇,還是話語形式的采用等,都要根據特定場合的需要來確定。
會說話就要顧及場合
所謂“境”,有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說話的具體場境。這裏指的主要是說話的具體場境,即由一定的時間因素、空間因素和交際情景有機組合成為的言語交際場合。交談時,說和聽雙方對話語的采用或理解,都要受特定場合的影響和製約。就說的一方來說,無論是話題的選擇,還是話語形式的采用等,都要根據特定場合的需要來確定。
例如在說話話題上,在人家辦喜事的場合,就不要談使人喪氣的話題;在人家悲痛的時候,一般忌談逗樂的話題;在大庭廣眾中作演說、作報告,應當講嚴肅的話題,而且話題要求集中。如果是聊天,則可以不斷轉換話題,甚至離題也有離題的樂趣。
從話語形式來說,一般需要按照常規形式說話,而在特定場合,又可靈活變通,組成特殊的話語形式,這樣反而能夠收到更為理想的效果。
首先說話一般要求語句完善,符合語法規範,但在特定場合,卻允許而且需要組織結構特殊的話語來傳遞信息。
例如,當汽車快到十字路口而司機仍未減速時,旁邊的人隻需提醒:“紅燈?”司機便會立即作出減速、刹車的反應。此時若旁邊的人說出這樣結構完整的複句:“前麵遇上紅燈,這是不準前行的訊號,你應當減速停車,以遵守交通規則,保障安全。”人家不說你有精神病,至少也會認為你這人“迂”得可以了。
因為司機頭腦裏早已儲存有途中可能遇到的那些情況和應該作如何處理的信息,因此,隻需用極簡短的話語提示,他就立即會調動大腦中儲存的有關信息去補充。這時的話語要特別簡明,語氣要特別急促。
雖然說話一般要求前後連接,語意明晰,但在特定場合又不得不采用斷續跳落,甚至話題飛轉的話語形式。
例如,當汽車停站後又啟動時,忽聽得一聲急促的叫喊:“車,車,車?——我還沒下哩?”原來是一位婦女由於抱小孩,東西又多,來不及下車。婦女這話孤立起來看,意思不連貫,也不明確,但由於環境的參與,意思又是很明確的,加上詞句的簡明,語氣的急促,效果十分強烈。還有,比如語音的純、雜也可以依具體場合加以調整。一位老學者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講學,在適當的時候忽然冒出一兩句地道的故鄉方言,又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意說話的語境
說話的語境,即指語言本身所產生的說話環境、氛圍等,是說話藝術中最不易把握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不同的言語表達不同的內容,產生不同的氣氖,如果不注意說話的語境變化,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不知變通,不僅起不到說話的效果,有時反而會使談話無法進行下去。
一位早年畢業於某高等院校中文係、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誌一並舉行了一個歡送會。
與會同誌和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和為人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讚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老同誌的美譽尤多。當輪到兩位受歡迎的退休老同誌致答謝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讚譽作了深情的感謝。
一時間,會場裏充滿了一種令人動情的溫馨氣氛。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裏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並未就此打住,卻由人們對另一位“先進”的讚揚引發了感觸,並作了頗為欠妥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很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話猶未盡,坐在他對麵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過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沒有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難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師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傷的表情,一時間會場中出現了一種怏怏不悅的尷尬氣氛。
一位領導見勢不對,馬上接過話茬,想把氣氛緩和一下。照理說,這時,他應避開“先進”這個敏感的話題,轉而談論其他。然而,他卻反反複複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在意,說沒有評過先進,並不等於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更要看事實。如此等等,一席話等於是把本應避而不談的話題作了重複和引申,使本已尷尬的局麵變得更為尷尬。
注意說話的時境
時境是誘發說話的欲望、內容的本源。
人們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觀念形態的東西。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的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東西而已。”說話是意識活動的產物,不管是客觀地介紹情況,還是主觀地抒情議論,從根本上說,都隻能來源於客觀現實。因此,說話的欲望、內容等,都是說話人所感知的客觀事物“移入”人腦之後產生的刺激誘發出來的。斯米爾諾夫在《心理學的自然基礎》中指出:“意識的根源不應到腦的外部,而應該到人的社會生活——人們最複雜的意識活動形式的真正源泉中去尋找。”
不愛說話的人,在令他興奮的場合,也常常說起來沒完沒了。相反的,愛說話的人,在特殊的環境中,也會緘默不語。無論愛說或不愛說話的人,其說話欲望的誘發,都是與時境有關的。人們常說“有感而發”,就是有感於說話的時境而發的。
有一次,一位領導應邀參加“新世紀黨員形象”演講會,他根本不想發言,也沒做準備。但在論辯到“黨員可不可以下崗”問題時,他被其他演講者幾乎一邊倒的否定意見所激怒,走上講台,作了生平以來第一次“即興演講”,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這位領導本來不想發言,沒有在這次會上講話的欲望,是演講會場這個具體時境,特別是幾乎一邊倒的否定意見這個具體條件,刺激了他,誘發了他的說話欲望。
所謂“即興演講”,大多是說話的時境誘發了演講者的欲望,使他興致勃勃地講起話來。俗話說:“鼓不敲不響,鍾不撞不鳴。”沒有特定時境的誘發,往往不會有說話的產生。
時境在誘發說話欲望的同時,也為說話提供了可資談論的話題。
老舍的話劇《茶館》的第一幕有這樣一個場麵:街上兵荒馬亂,正搜查譚嗣同的餘黨,龐太監進來說:“天下太平了。聖旨下來,譚嗣同問斬?”這話一下子打破了茶館裏“莫談國事”的沉悶局麵,出現了新的說話時境。於是:
茶客甲:譚嗣同是誰?
茶客乙:好像聽說過?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麽會問斬呀?
茶客丙:這兩三個月,有些做官的,念書的,亂折騰亂鬧,咱們怎能知道他們搗的什麽鬼呀?
……
王利發:諸位主顧,咱們還是莫談國事吧?
(大家安靜下來,都又各談各的事)
這時,關於譚嗣同的談論議題,是新的說話時境提供的,隨著茶館掌櫃王利發“莫談國事”的忠告,又回到原來的時境狀態。新的說話時境沒有了,關於譚嗣同的話題也就結束了。說話的時境是現實生活中與說話主體最切近的部分,能被說話人直接感知,是擺在身邊的說話材料,隨時可以參與進來,成為談論的話題。
特定場合的說話方法
有篇報告文學記載了王震同誌幫助詩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間王震與艾青的幾次談話,很能說明特定的交際場合需要用特定的話語形式來表達。
1957年後期,王震找到被錯劃為右派的艾青,一見麵就說:“老艾,我又愛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對社會主義的,你是擁護真理的嘛?離開文藝界,你到我們那裏去吧?”艾青到了王震兵團所在的密山安定下來後,王震誠懇而嚴肅地對艾青說:“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罵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寫文章罵我?”這些都是在背地裏談的話,在大庭廣眾之中說法又不一樣了。艾青剛到密山,參加向荒原進軍的動員大會,王震站在卡車上對大家說:“有個大詩人,艾青,你們知道不知道?他也來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頌你們,歡迎不歡迎呀?”還有一次,艾青不在身邊時,王震對農場領導說:“政治上要幫助老艾,趕快讓他摘掉帽子,回到黨內來。要讓他接近群眾,了解戰士。”前兩次講話,均為個別交談的場合,王震的話語既有信任,亦有批評,既有鼓勵,又不嚴格要求,也不乏朋友間的坦誠直率。後兩例,交際場合為當事人不在場或大庭廣眾之中,說語更多熱情、愛護與幫助,這對當時的艾青來說,真可謂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著的心安穩了,他覺得自己“開始了生命的新旅程”。沒有老將軍這些恰如其分的講說,或許就不會有艾青的新生,這就是特定場合的說話藝術所產生巨大魅力。
在特定場合講話可利用以下幾種技巧和原則,以達到理想的說話效果。
(1)多角度。某些場合的變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應對不好,會使自己陷於某種困境。這就要求說話者必須善於變換切入角度,靈活地應對和駕馭各種局麵和場合。
裏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第一次出訪加拿大,時值加拿大正舉行反美示威遊行。一次,裏根總統的演說為反美示威遊行的人群打斷。隻見裏根總統麵帶笑容對陪同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這種事情在美國時常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是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雙眉緊鎖的特魯多眉開眼笑了。裏根高超的說話水平,故作曲解、歪解,解脫了主人的窘迫,又體現了一位大國總統的胸襟與氣度。
(2)正話反說。利用情境的參與,正話反說,擺脫不利的話語交際環境。例如,蕭何以謀反罪誅殺韓信後,又召集群臣,設下油鍋,要韓信的謀士蒯通當眾供認和韓信謀反的罪行。在這種特殊環境的製約下,蒯通無法直陳其詞,便用正話反說的方式先數了韓信的“十罪”,接著又列舉了韓信的“三愚”:“韓信收燕、趙,破三秦,有精兵四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漢王駕了成皋,韓信在修武,統大將二百餘員,雄兵八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韓信九裏山前大會戰,兵權百萬,皆歸掌握,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韓信負著十罪,又有此三愚,豈不自取其禍?”蒯通明虛為數說韓信的罪狀和愚蠢,實為韓信鳴冤叫屈,致使滿朝文武為之動容,贏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蕭何難以上手烹殺。
(3)利用歧義。利用特定場合,造成情境歧義。例如,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校方曾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無理削減一半經費,遭到了與會人員的反對。校長林文慶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陰陽怪氣地說:“關於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的經費是有錢人付出來的,隻有有錢人,才有發言權?”他剛說完,魯迅立即從口袋裏摸出兩個銀幣,“叭”的一聲“拍”到桌子上,鏗鏘有力地說:“我有錢,我有發言權?”致使林文慶措手不及,狼狽不堪。魯迅講的“有錢”和林文慶說的“有錢”是兩個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語意相差甚遠,魯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際環境造成的歧義,給林文慶當頭棒喝,壓下了他的氣焰,打亂了他的陣腳,實現了當眾講話的目的。
(4)言此意彼。利用情境的微妙關係,言此意彼,使雙方心領神會,從而實現交際目的。
小環境大背景
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使用語言,社會文化、曆史等因素又滲透在語言之中,製約著語言的運用。社會文化背景,指社會場合,包括時間、地點、場合、氣氛、事件背景、人事關係等。文化環境指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的風格與傳統。我們在講話中要善於運用這種社會大環境,來襯托自己說話的小環境。
解放前夕,陳毅同誌在一次報告中說:“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預見,解放全中國已經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發雷鳴般的掌聲)過不了幾天,阿拉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用生硬的上海話)”台下充滿笑聲,這樣的話在那個社會環境和具體場合顯得十分得體,而且出語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講話的重要條件。陳毅元帥對當時報告的場景氛圍的辯證運用,打破風格的表麵統一,從而很好地適應了“行將進入上海”這一題旨情境,應情應景,耐人尋味。
還有一些雖然不屬於大的社會環境,諸如地點、實物,但它們一旦附屬於某種社會力量所能施加影響的範圍,就成了社會環境。例如在國家級的外交談判中,地點的選擇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通常的處理方法是在談判雙方的領土上輪換舉行,或者選擇第三國作為談判地點。為什麽這個問題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而敏感的問題?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朋友家裏說說,總有一種客人心態,說話也總是顯得拘謹一些,可在自己家裏接待朋友,就無拘無束了。這種主人心態,就自然形成了一種優勢,人們把它叫做“居家優勢”。
交際中有時地點的改變也可形成不同的環境,從而有利於解決不同的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講話。例如:
有些領導者發現問題,往往請下屬到自己辦公室談話。辦公室是上級辦公的地方,下屬來到這裏,很容易聯想到上下級關係,於是便產生了一種“必須服從”的心態。這樣,本來是對等的談話,因為地點這一特殊社會環境的參與,就有利於一方,使對等的雙方,變成主動與被動的兩方。主動一方便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勢頭(當然這隻是一種心理差異,絕不是“以勢壓人”)。以此類推,如果顧客與營業員發生糾紛,經理應巧妙地把顧客誘導進自己勢力所能影響的範圍——經理辦公室。這樣既可以避免事態的擴大,也可以使這位顧客與圍觀者隔絕,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應而進一步增強不滿情緒。所以,經理室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利於處理問題的小社會環境。反之,如果為了加強聯絡,增進信任和友誼,領導人員則應走出“領導效應區”,到職工宿舍、食堂、俱樂部等地方去,以便於放開話題,無拘無束。這類非語言因素,有時正像看不見的磁場,有著極其強大的特殊效應。
可見利用合適的社會背景說話,可明顯提高說話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有敏銳的思維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會大背景,並善於利用眼前的實物、身處的地點營造有利於自己說話的環境。
怎樣利用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指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時間,小而言之是指年月,大而言之是指時代;地點,小而言之是指大庭廣眾、居家密室,大而言之是指城鎮、鄉村、野外;具體場景則指由一定的時空因素,以及交際情景有機組合而成的言語交際場合。例如,人家辦喜事,你便不能談令人喪氣的話題;人家悲痛時,應忌談逗樂的話題。大庭廣眾中演講、報告,應談與主題有關的話,不可玩世不恭草率應付;散步聊天,則具有隨意性,離題或許更有離題的樂趣。
善於利用自然環境來增強說話效果,有時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誘發說聽雙方的共鳴。如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的發言,就是運用這一方法結尾的:“春分已經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展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當時郭老臥病難起,作此書麵發言。這個發言一經宣讀完,會場上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通過實況轉播,又在整個科學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郭老在這裏運用“春天”這一季節環境,畫龍點睛,效果顯著。
一個人談話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進行的,如時令、地理環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觀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感色彩。若能結合自然情景來組織話語,往往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另外,自然環境對說話的聲音也有著相當的限製,例如,在肅靜的圖書閱覽室裏,隻有書成頁翻動的刷刷聲和用筆寫字的沙沙聲。有人進來辦事,非說話不可,也隻能悄悄地耳語幾句,聲音小得別人難以聽見。如果有人大聲說話,立刻成為眾矢之的,隨之射來一束束責備的目光。兩個人在辦公室裏促膝談心,一般聲音就可以了,說到機密處,還可以放得更低,竊竊私語。如果兩個人相距較遠,或在嘈雜的鬧市上說話,就得高聲呼喊。
在公共場合說話有原則
在公共場合說話最主要的準則是“不嘩不驚”。不嘩,即不喧嘩,不嘩眾取寵;不驚,即不大驚小怪,不驚動別人。盡管流行每年都在改變,但一個事實卻是不變的,那就是適度。有一句話說得好,隨便的衣著隻有在某些時候才適合,而穿著正式的服裝總不會太錯。公共場合說話不到位,無異於穿著短褲或家常褲走在繁華都市的大街上,或者是穿著高跟鞋漫步在海灘上。
因此,我們在公共場合應該有得體的言行。外人來你這裏要有得體的行為和語言,你也要對他們有禮貌;組織成員之間要有禮貌;你去別人那裏同樣需要禮貌。例如,去政府機關辦事,首先要遵守規定在門口登記,等候門衛電話確認是預約後,才能進門。找到要去的部門和負責人後,應該簡要地說明來意,假如有什麽事無法達成共識,比如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不要情緒激動,大吵大鬧,造成不良影響。
在銀行存提款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空間,在“一米線”外等候。到寫字樓裏辦事應當著裝整齊,禮貌回答門衛提出的問題,進門前一定要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去,不要**。假如你是去推銷更要注意禮貌,寫字樓往往是不歡迎推銷的,你應該用自己的行為語言給他們一個好印象。在飯店裏不能像在家那樣不拘小節,隨地吐痰、吸煙等都是很不禮貌的。在酒樓除非是包席,否則最好不要太喧嘩,以免影響其他顧客吃飯。到條件較好的公寓找人,要和門衛配合。到一般居民樓也不要大聲喧嘩,找錯了門應當致歉。會場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竊竊私語,如果有幾個地方在小聲說話,主席台上的人聽見的聲音就很大了。另外要盡量把手機、呼機調為震動或者關機。
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常識,其餘的還需我們在生活中仔細體會。
一定要注意批評的場合
不注意場合隨意批評人往往收不到批評的效果。領導者尤為如此,不僅起不到效果,還會傷了部下的麵子和自尊心,也會壞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穿衣要看天氣,批評也要看場合。
批評部屬一定要注意場合,而且不能像潑婦罵街。因為,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看到上司斥責部屬,不願看到自己的同事被責罵。當然,有的人會幸災樂禍,但大部分的人會站在被責罵者一邊。
有的人喜歡在眾人麵前斥責下屬,並不是因為出於氣憤,而是想經由這種方式向上級、客戶或其他部屬表明這不是他的錯,而是某個下屬辦事不力造成的。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幼稚的。
一是你既然身為領導,就得對職責內所有事務負起責任。如果你一味強調自己不知情,隻會使你在掩飾的同時,暴露出你的另一麵缺失,那就是你管理不力,或你所主持製定的管理規則不健全。更重要的是,你的這種推卸責任的行為,會讓其他部屬看了心寒,他們會覺得你是一個自私、狹隘、沒有氣量的上司。
二是如果一旦出了問題,你就把責任往下屬身上推,拿下屬做擋箭牌,那麽,毫無疑問,這個下屬從此就有可能對任何工作都不再熱心。而且,他還會在心裏想著:“好啊,這次你拿我當替死鬼,那我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部屬是一個脾氣暴躁的急性子,他也許當場就和你針鋒相對,大吵起來。
這時,他也許會把你一些見不得人的黑幕抖摟出來,然後揚長而去。當著那麽多旁觀者,誰的處境最尷尬?最終還不是你丟了自己的麵子。
因此,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即使你確定是部屬犯的錯誤,也應該把他喊到辦公室,在沒有第三者的情況下進行批評。
酒桌上的學問很大
“酒文化”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現代人在交際過程中,已經越來越多地發現了酒的作用。
的確,酒作為一種交際媒介,在迎賓送客,聚朋會友,彼此溝通,傳遞友情時,發揮了獨到的作用,探索酒桌上的“奧妙”,有助於你交際的成功。
大多數酒宴賓客都較多,所以應盡量多談論一些大部分人能夠參與的話題,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麵不同,所以話題盡量不要太偏,避免惟我獨尊,天南海北,神侃無邊,出現跑題,而忽略了眾人。
特別是盡量不要與人貼耳小聲私語,給別人一種神秘感,使之產生“就你倆好”的嫉妒心裏,影響喝酒的效果。
大多數酒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在座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機會,更不要讓某些嘩眾取寵的酒徒攪亂酒席。
酒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修養和交際的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無形中對你產生好感。所以,應該知道什麽時候該說什麽話,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多就是不實在。
“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讚賞,就必須學會察言觀色。與人交際,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探望病人的語言有學問
親友患病住院治療,人們免不了要上醫院去探視。然而,人們探視病人時的言語是否得當,將對患者的心理和情緒產生頗大影響。尤其是一些患者因為病魔纏身而產生抑鬱、焦慮、懷疑、恐懼、被動、依賴及自憐等一係列消極情緒和心理波動時,倘若探視者的語言運用得好,將會使病人精神振作,進而積極配合治療,有利於恢複健康。因此,安慰是撫慰患者心靈的一劑“良藥”。若是探視者言語失當,將會對患者造成頗大的心理壓力,影響治療效果。那麽,人們在探視患病的親友時,在醫院這種環境下,該如何說話呢?
探視者對患病的親友的安慰,是很能給人以信心的。這時候,安慰性的語言比任何時候都顯得生動、有力,它易於勾起患者與自己情感的共鳴,進而穩定患者的思想情緒,有利於患者疾病的治療。
人們對患者適時的鼓勵,是對其心理上的支持,對調動患者戰勝病魔的意誌和勇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某些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治療喪失信心時,你若適時地給予真誠和符合客觀事實的鼓勵,也許就能在患者身上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有一個年輕的建築工人在高空作業時不慎摔傷,處於昏迷狀態,患者在醫院裏蘇醒後,覺得下肢不聽使喚,遂懷疑自己將終身殘廢,萌生了輕生念頭。患者的一個友人發現這一思想苗頭後及時鼓勵說:“你年輕力壯,生理機能強,新陳代謝旺盛,隻要你積極配合治療,日後加強鍛煉,肯定不會殘廢,這是醫生說的,請你相信我?”短短幾句鼓勵的話,就使患者拋卻了輕生念頭,增強了治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