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性厭學的“階段”很有意思,有的具有普遍性,如通常發生在起始年級、開學之初、臨近考試和畢業時;有的則因人而異,令父母和老師感到捉摸不透。父母和老師要做的是,全麵了解特定階段的厭學因素,及時應對,春風化雨。
經典案例
北京一位小女孩剛上小學一年級,活潑可愛。可是最近半年來,她每天早上都要千方百計尋找借口賴在家裏,不是說夜裏沒睡好,就是突然說肚子疼。令人奇怪的是,一到雙休日不用上學時,這些症狀就都煙消雲散。
有時候媽媽故意逗她說:“今天你不用上學了,就在家裏畫畫(這小女孩特別喜歡畫畫)吧?”她一聽就來了勁,剛才還直喊“沒睡好”“肚子疼”的,現在馬上就早忘。噯,畢竟是孩子,裝病也裝不像。
心理谘詢醫生說,小女孩得了一種典型的恐學症。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兒童心理疾病,屬於厭學症,多發於7至12歲的小學生身上。由於他們對上學有一種恐懼心理,所以也稱之為學校恐懼症。
小女孩的媽媽根據醫生建議,從她膽小、封閉、敏感、經不起批評等性格特征出發,盡量不給她思想壓力;同時,和班主任老師取得聯係,了解學校的教學方式。家校雙方一致商定,決不以恐嚇(而是用溫和的鼓勵)方式勸導她上學。
不到兩個月,小女孩就再也沒喊過“沒睡好”和“肚子疼”了,厭學症狀基本上消失了。
階段性厭學:指在某個學習階段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厭學行為。階段性厭學帶有陣發性,既有共性,又有明顯的個性差異。
階段性厭學兼有全科性厭學、偏科性厭學的某些特點。由於情緒波動、環境變化、學習方法調整等因素,每個孩子都可能在某個特定階段難以適應學習要求,從而產生暫時性的學習障礙,表現出階段性厭學特征來。
可以說,幾乎每個孩子都曾經或正在發生階段性厭學,這是一種正常的不良情緒,或者說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
階段性厭學很正常,並不可怕,隻要及時引導和調整,這個階段很快會過去,孩子很快就能重新獲得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這裏的關鍵是:父母和老師一要善於察覺孩子的厭學情緒;二要懂得如何引導和調整孩子的厭學情緒;三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不讓這種厭學情緒積澱、蔓延下來。
階段性厭學的“階段”很有意思,有的具有普遍性,有的則完全是個性化的東西,甚至令父母和老師感到不可理喻。
例如就厭學階段的共性而言,厭學發生的較高階段出現在起始年級、學期開始、臨近考試和畢業、剛剛換了學習環境時(如升學和分班等);就個性而言,可以說無論何時都可能是某個特定孩子的厭學期。一旦這種影響因素消失,這個階段就可能會宣告結束。
起始年級的厭學對策
起始年級是指學科設置的起始年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各種各樣的“一年級”,包括幼兒園小班、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高中一年級。
由於這時候的孩子剛剛上學,或剛剛換了個新的學習環境,所以難免會有知識障礙和人際關係障礙,存在著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方麵的不適應。父母和老師如果不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孩子就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
幫助孩子了解新的學習環境
起始年級的厭學情緒,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孩子不了解新的學習環境,由“輕敵思想”造成的。
通常的情形是,孩子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對各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認識不足。在經過一段短暫時間的好奇、熱情過後,便會失去新鮮感,代之而起的是枯燥、乏味感。
為此,應該從兩方麵來加以引導:
①父母
開學之初,父母有必要對孩子介紹介紹新的學習環境、學科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法,讓孩子對即將麵臨的學習環境和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既不輕敵,又不畏縮。這些介紹和溝通,會有助於避免產生厭學情緒。
②老師
老師要在教學階段開始之初,就充分考慮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求,適當調整教學進度、安排好知識梯度,保護孩子因為好奇而產生的、尚不穩固的興趣和熱情。
在這方麵,尤其是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要特別加以重視。以英語為例,初一年級上學期的期中考試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機械、反複的ABC式的寫與換詞訓練,已經差不多把絕大多數孩子的新鮮勁消磨殆盡,期中考試後如果不增強專注力訓練,會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墜入偏科性厭學的行列。
避免周圍壓力過大導致自卑性厭學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一朵朵嬌豔無比。可是當進入一個新環境,許許多多鮮花織成一個花籃時,仍然會分出個三六九等來。
例如,原來在班裏都很優秀的一些孩子,升入重點學校後,麵對強手如林的班集體,原來的高傲、優越感就會**然無存,許多孩子會因此產生自卑性厭學情緒。
這時候,父母就有必要和孩子一起交流、探討,以一種正確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要做的主要是:
①要告訴孩子,考試排名沒以前那樣靠前,並不說明自己不如別人。因為能夠考入一個好學校,本身就證明了自己的學習和考試能力。多想一想過去成功的學習方法,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②要告訴孩子,不要把厭學原因歸於強手如林、課程太難。高估了學習困難、低估了學習能力,隻會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③要告訴孩子,要重新為自己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確定學習目標後,要給孩子多多鼓勵,而不是加大壓力。
高年級的厭學對策
高年級是與起始年級相對而言的。顯而易見,高年級孩子的厭學,發生在一定學段之後。
這時候的孩子雖然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基礎知識,可是由於平時對各知識點之間的交聯、思維並沒有融會貫通,很可能隻是僅僅滿足了表麵上的“懂”,對後續知識的學習並沒有真正理解,所以對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和題目,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
這時候,父母和老師要主動幫助孩子梳理知識體係、強化綜合型題目的訓練,增強他們對各知識點之間的交聯性認識,理清各知識點之間過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是克服厭學情緒的最佳途徑。
例如,許多孩子厭學英語,原因就在於對“完形填空”、“句型轉換”、“短文寫作”一籌莫展。其實,把它們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類似於單項選擇)時,絕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夠正確完成的。
這說明了什麽呢?這說明他們對各知識點之間的交聯性掌握得不夠。這個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厭學情緒就可能消失了。
這種情形,同樣發生在其它所有學科中。尤其是在各種綜合性題目中,這種情形表現得尤為突出。要知道,越是綜合性強的題目分值越大,越能決定孩子的考試總分和排名,對他們的學習情緒影響也更大。
開學之初的厭學對策
每當寒暑假結束後的新學期開學之初,總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會有厭學情緒。所以,要針對這種特定的開學之初的厭學,研究專門對策。
不要給孩子不良暗示
父母在放假之前,就應該給孩子安排一張合理的時間表,以防玩樂過度。千萬不要說“這個假期你要抓緊時間學習,不要隻顧著玩”之類,因為這會給孩子一種逆反心理,暗示孩子要“抓緊時間玩”。
提前調整生物鍾
臨近假期結束時,要逐漸減少孩子外出參加宴會、交往的次數,逐步調整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尤其是要調整好早上起床、晚上睡覺的時間,把孩子已經打亂的生物鍾撥過來。
樹立起一種“大學習觀”
父母要把孩子的唱歌、打球、練字、畫畫等業餘愛好,都看作是學習。隻要孩子高興,他們總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有利於克服厭學情緒。
例如,當年愛迪生讀小學時,開學沒幾天也厭學了。他的母親發現後並沒有責備他,而是經常帶他到小河邊去,一邊欣賞風景一邊讀書、學習;經常攀登瞭望塔,一邊乘涼一邊講述羅馬帝國的興衰史。正是這種“學玩結合”方式,讓愛迪生很快就恢複了學習熱情。
隨便找個理由,允許孩子偷一下懶
當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時,允許孩子先把書本放下,到外麵去走一走:逛逛大街、聽聽音樂、看看天上的雲卷雲舒、嚐嚐路邊的小攤小吃、攪和攪和鄰裏之間的無厘頭辯論……目的就是調劑一下身心。
經過如此這般一番,孩子會發現原來生活還有這樣一種味道,厭學情緒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了。
臨近考試的厭學對策
每當考試來臨,尤其是各種大考來臨,孩子的厭學情緒也會水漲船高而至極致,有時候甚至發展為裝病、逃學。
減輕考前焦慮綜合征
每當考試來臨,許多孩子內心的壓力之大是父母和老師無法想象的,有的甚至被煎熬折磨得離家出走。應該說,這種考前焦慮綜合征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父母要與孩子及時溝通,增加孩子的體育運動時間,讓他學會放鬆,這樣反而能考出優異成績來。
幫助孩子正確定位
每當考試來臨,每個孩子都想考出好成績,可實際上不會人人如願以償。這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正確定位,定位在一個比較客觀的位置上,重視學習過程、淡化考試結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到時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從而滋生厭學情緒。
徹底放下思想包袱
要告訴孩子,不要在臨近考試時為自己尋找失敗借口,更不要害怕失敗。隻有放下包袱,才能在考試中發揮出正常水平來。
重點複習基礎知識
要告訴孩子,臨近考試時要把重點放在複習基礎知識上,以不變應萬變。如果一味搞題海戰術,隻會徒增壓力、打擊自信心,最終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
其他階段性厭學對策
階段性厭學除了上述幾個主要階段外,還有以下幾種情形值得防範。正是因為以下因素的存在,特定的孩子才會有厭學情緒;當這些因素消除後,或當這個階段過去後,厭學情緒隨時可能煙消雲散。
小學三四年級
小學三四年級是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厭學率在60%以上。究其原因在於,小學階段本來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時期,可是由於部分學生學習跟不上,受到各方麵的壓力、責怪、鄙視,學習興趣怎麽也培養不起來。這樣,這些孩子就會普遍感到讀書沒意思,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學習。
有鑒於此,父母和老師首先要解決孩子的學習動力問題,讓孩子重新體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溫暖。主要措施有:
①通過訓練,讓孩子充分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②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改變學習態度。
③通過訓練,改善孩子的人際關係,學會關愛他人。
擔心家庭變故
如果家中父母正在吵架、鬧離婚、病危或存在其他變故的可能,孩子整天擔心家裏正在發生的事情,擔心父母的安全和家庭能否維持現狀,又怎麽能安心學習呢?這時候也同樣容易導致厭學、逃學。
青春期
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變化,同樣會導致他們的關注和擔心,從而產生厭學情緒並拒絕上學。
例如,身體發育過早、過晚,個子長得過高、過矮,身材長得太胖、太瘦,或者某種不尋常的身體特征非常顯眼(如女孩的**發育過大、過小),都會使孩子在這方麵的關注壓倒一切,還有多少心思用在學習上呢?
青春期前期(9至12歲)的孩子曠課率高,尤其是在上體育課時紛紛請假,就是一個最好證明。一些女生一想到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麵穿衣、脫衣,或者上課時會暴露自己的某些短處,首先想到的就是請假不參加,表現出厭學情緒。
精神狀態不佳時
當孩子的生物節律處於低潮時,就表現為精神狀態不佳,這時候學習積極性就下降,很容易導致厭學情緒。
研究表明,在退學、休學的中小學生中,有高達30%至60%是由於精神原因造成的。而孩子由於精神狀態不佳導致厭學、還沒有發生退學休學的比例,比這要高得多。
厭學往往是孩子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狀。所以,父母應該仔細察覺,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上學、不願意見人直至發展到不願意出門時,一定要送孩子去醫院就診。
神經心理功能缺陷
孩子厭學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可能是神經心理方麵有問題,如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就是其中之一。
當孩子由於多動症厭學時,一般具有這樣三個特點:一是注意時間短(有時候超不過5分鍾);二是多動;三是容易衝動。多動症是一種病,父母要送孩子去醫院就診才是。
地域歧視、貧富差別、文化差異
有些孩子厭學的原因是由於種族歧視、地域歧視、貧富差別、文化差異引起的。
種族歧視在我國比較少見,但地域歧視、貧富差別、文化差異因素則很常見。尤其是在一些私立貴族學校、民工子弟學校,或者是民工子弟插班在公辦學校上學,這種情形就更普遍。
很容易想見,當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朋友,或者因為不會說普通話(或當地方言)被同學和老師恥笑時,不厭學才怪呢!
父母這時候能做的,就隻能是給孩子轉學,包括轉學校、換班級。
關鍵之關鍵
★調查表明:上幼兒園的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是怕離開父母。父母應當明白,送孩子上幼兒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快、更好地適應學校環境,而不是正規學習。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該怎麽做了。
★調查表明:小學生厭學85.6%的原因在於上學“擠占”了他們玩的時間;13%是因為學習基礎差,上課聽不懂。所以,父母和老師隻要能處理好孩子玩和學的關係,就能消除厭學情緒。
★調查表明:初中生厭學45%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學習“無聊”;28%是因為對前途感到迷茫。由此可見,初中生最容易厭學。幫助孩子樹立奮鬥目標、克服外界**,是克服厭學情緒的最主要手段。
★調查表明:高中生厭學比例較小,38%的厭學原因是社會壓力、家庭壓力、學校壓力太大造成的。父母和老師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感受,而不是過多管製,是克服厭學情緒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