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億之城”的經濟地位
“萬億之城”在中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7年,14個“萬億之城”的GDP總額高達241126.87億元,占2017年全國GDP的29.15%。[1]同時,這14個“萬億之城”的內部差異正在加強,作為第一梯隊的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四個城市正在向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區靠攏,而第二梯隊的城市則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人才儲備,積極向第一梯隊發起衝擊,進而形成“萬億之城”內部的競爭模式。如表5-1所示,從2006年開始,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萬億之城”。此後10年,中國GDP總量過萬億元的城市以年均1.3個的速度增長。本報告將以2017年形成的14個“萬億之城”為樣本分析人力資本結構與人力資本轉型。
“萬億之城”在各省經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表5-2為2017年除直轄市以外的“萬億之城”的GDP占其所在省GDP的比重。由表5-2可知,山東的“萬億之城”占該省GDP的比例最低,為15.19%;廣東的“萬億之城”占該省GDP的比例最高,為48.89%。除了山東和浙江的“萬億之城”占其所在省GDP的比重低於四分之一以外,其他各省的“萬億之城”占其所在省GDP的比重都高於四分之一。成都的GDP占其所在省的GDP的比重最高,為37.56%;無錫占比最低,為12.24%。
表5-1 “萬億之城”的GDP總量(億元)
表5-2 2017年“萬億之城”GDP占其所在省GDP的比重(%)
二、“萬億之城”以第三產業為主
“萬億之城”的產業特點如表5-3和圖5-1所示。由表5-3可知,全部“萬億之城”的第三產業占比為61.73%,超過了50%,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城市來看,除了重慶、無錫和長沙的第三產業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以外,其他“萬億之城”的第三產業占比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北京的第三產業占比最高,為80.6%。
表5-3 2017年“萬億之城”各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續表
圖5-1 2017年“萬億之城”各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注:蘇州的數據缺失。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及各省市統計局網站。
三、“萬億之城”為創新、創業高地
“萬億之城”的繁榮離不開科技創新。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三種類型。其中,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量最高。一個城市的發明專利授權量能衡量城市的創新水平。表5-4為2016年“萬億之城”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及其占全國發明專利授權數之比,圖5-2為2016年各“萬億之城”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占全部“萬億之城”的發明專利授權數之比。
由表5-4和圖5-2可知,2016年“萬億之城”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占全國發明專利授權數之比為36.09%。其中,北京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最多,占全國之比為10.04%,占“萬億之城”之比為28%;重慶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最少,占全國之比為1.25%,占“萬億之城”之比為3%。
表5-4 2016年“萬億之城”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及其占全國發明專利授權數之比
圖5-2 2016年“萬億之城”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占全部“萬億之城”之比
數據來源:國家和各省市知識產權局網站。
科技創新離不開高額研發投入。據統計,2016年“萬億之城”的研發投入達到了6117.5億元,占全國研發投入的39%。[2]表5-5為2016年“萬億之城”的研發投入金額和強度。北京的研發投入強度最高,為5.94%;重慶最低,為1.70%。除重慶以外,其他“萬億之城”的研發投入強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表5-5 2016年“萬億之城”的研發投入金額和強度
“萬億之城”不僅是創新高地,也是創業高地。在創業時代網發布的2016年中國城市創業競爭力排行榜100強中,“萬億之城”包攬了該排行榜的前11名。各“萬億之城”的排名如表5-6所示。該排名從創業成果、創業潛力、創業活力和市場空間四個維度進行評價,較全麵地衡量了各“萬億之城”的創業競爭力。具體的計算方法見創業時代網。
表5-6 2016年“萬億之城”中國城市創業競爭力排行榜排名
續表
四、“萬億之城”的高等教育發達
高等教育不僅能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高端人才,還能推進當地科學技術發展,對“萬億之城”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表5-7和圖5-3為2017年“雙一流”高校分布情況。由表5-7和圖5-3可知,“萬億之城”的“雙一流”高校數量占全國之比為62%。除了深圳、蘇州和無錫沒有“雙一流”高校以外,其他“萬億之城”都有“雙一流”高校。北京的“雙一流”高校數量最多,為8所,占全國之比為19%。
表5-7 2017年“雙一流”高校分布情況
圖5-3 2017年“雙一流”高校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教育部。
五、“萬億之城”的交通發達
發達的交通不僅有利於“萬億之城”的人口遷移,也有利於經濟發展。表5-8為2016年“萬億之城”的客運量和貨運量情況。由表5-8可知,“萬億之城”的總貨運量和總客運量占全國之比分別為12.59%和17.92%。“萬億之城”中,貨運量最多的為廣州,最低的為蘇州;客運量最多的為廣州,最低的為青島。
表5-8 2016年“萬億之城”的客運量和貨運量情況
續表